首页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正文
小学数学教案8篇合集范本大全

2023-10-02 16:49:31 21好文网 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8篇【合集】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课题数的运算(二)第 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和一结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2 经历概括、计算、比较等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根据题目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使计算简便。

  教学重难点运用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课前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名称用字母表示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教 学 过 程

  通过复习,加深对四则运算的理解和掌握,为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进一步巩固估算策略,提高估算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认真学习的态度。一、运算顺序(教材第76页例6)。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3、算一算: ×[ -( - )]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4、组内交流算法:

  (1)( - )÷( ×42 ) (2) ÷[( + )× ]

  5、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二、运算定律(教材第77页例7)。

  1、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用字母表示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学生说说简算过程及应用的运算定律。

  ①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③(21- )× ④5.03-2.14-1.86

  3、完成教材第77页例7下面“做一做”。

  三、出示例8估算的应用

  1、学生交流、讨论。

  2、完成例8下面“做一做”。

  四、巩固应用:

  完成练习十五第3---7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课 后

  小 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4+19=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数 + 加数 = 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43 -19 =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去的已知数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末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绅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绅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一个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77=0,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当被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减法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0=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2 0 7 9 2 0 7 9

  + 8 4 5 8 4 5 1 2 3 4

  2 0 7 9 1 2 3 4 8 4 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 一个加数 = 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xx)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 2 4 7 1 2 3 4

  9 8 7 + 9 8 72 4 7

  2 4 7 1 2 3 4 9 8 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用珠算验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好个位,验算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由教师适当指定一种,其它的题由学生自己任意选用。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学生填完后,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还生观察: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替换的策略,学会根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用替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 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 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动画引入,学生续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 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通过为小明调换商品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3.揭示课题,引入例1。

  二、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替换策略。

  出示例题1的情境: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一)分析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

  2.引发思考,激起尝试的欲望。启发提示:这里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才是720毫升,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两个问题,能直接求吗?能否将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两个量与总量720毫升的关系转化成其中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呢?

  (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议一议怎样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再尝试列式计算。

  (三)汇报尝试情况,归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板演出算式,并讲一讲每步式子的意义。

  借助媒体演示总结:

  1.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

  2.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那就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3.把小杯换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 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四)检验。师引导:验证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①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是否等于720毫升;

  ②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检验过程)

  总之,检验时要看所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五)小结:替换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得出依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果汁总量不变、杯子的数量变了。

  (六)学习依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将例1中大、小杯的倍数关系改为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你还会替换吗?

  1.议一议,这时还能不能替换?

  2.讨论如果将7个杯子全看作小杯(或大杯)果汁的总量还是720毫升吗?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3.试列式解答。

  4.小结与例一不同之处:根据大小杯的相差数进行替换时,总量变了,杯子数没有变。

  三、拓展应用,巩固运用替换策略。

  1.溜冰场:智力填空(分别用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①○+○+○+△+△=14, △=○+○

  ○=( ) △=( )

  ②☆比○多1,☆+○+=10

  ○=( ),☆=( )

  2.试一试:三种量间倍数关系的替换题(图略)

  3.练一练:

  ①练习十七第1题 巩固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尝试口头列式 解答,并反馈。

  ②教材例1后练一练巩固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试列式解答并反馈。

  四、总结反思,优化替换策略。

  1.今天学习了一种新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总结反思)

  2.师点一点:替换的策略就是将要求的某一问题用另一个问题替代。用替换策略解答的题目特征及替换时的注意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教学随笔:

  二、除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第8页的题。

  (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 师提问:能买多少本《趣味数学》?

  (3) 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 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习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5)师提出:150元能买多少本《科普读物》?

  (6) 师生先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议一议:怎样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千的认识。

  2. 用千数图表示千以内的数和千。

  3. 千以内数的读与写,并登入数位表。

  4. 千以内数的分拆。

  5. 数的多种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千以内数的读与写。

  难点:

  数的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广场上有853 人。

  2. 人民广场上有50 只鸽子。

  3. 花坛里有1000 枝郁金香。

  4. 803 户家庭搬入了森林新村。

  二、新授

  ㈠

  1. 用算式表示数的'组成 853=( )+( )+( )

  2. 350=( )+( )+( ) 1000=( )+( )+( )+( ) 803=( )+( )+( )数的分拆,下列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3. 314=( )+( )+( ) 728=( )+( )+( ) 990=( )+( )+( ) 461=( )+( )+( ) 700=( )+( )+( )

  4. 这样分拆行吗?700=(500)+(100)+(100)

  小结:要按计数单位对数进行分拆。

  ㈡ 中间、末尾有0 的数的读、写法。

  1.这两个数怎样读?(出示PPT) 990=( )+( )+( )读作:九百九十 700=( )+( )+( )读作:七百

  2. 变一变,怎样读909、707(出示PPT)

  3. 这四个数有什么共同点?在读数时要注意什么?你能举些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吗? 990 700 909 707(出示PPT)

  4. 用怎样的方法来读数?(出示PPT) 108、180、810、780、20xx、2200

  ㈢

  1. 末尾或中间有0 的写法(用算式来帮忙写数) 400+30+7= 200+80+1= 700+20+2= 100+90+1= 800+80+0= 900+90+9= 800+0+8=

  2. 比较:两个0 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800+80+0= 800+0+8= 写数时,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3. 独立写数,练习4。

  4. 用4,4,0,0 组成四位数。 最小是( ),是( ),读1 个0 是( ) 1 个0 也不读是( )。

  三、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l~2页及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利率的含意,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将例题写在小黑板上,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凭条和取款凭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

  如果你家中有一些暂时不用的钱,将怎么办?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当有学生说要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时,接着提问:

  为什么要把钱存入银行呢?多让几个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指出: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有两个好处:一是国家可以把这些钱集中起来,用在建设上,所以说储蓄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参加储蓄的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得到利息,所以说储蓄对个人也有好处。

  你们知道利息是怎样计算的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利息的知识。板书课题:利息

  二、新课

  出示例题:小丽1998年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一年。到1999年1月 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 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 5.67元,共105.67元。

  先请学生读题,然后教师再说明:题目中有存定期一年表示什么呢?一般来讲,储蓄主要分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大额存款等方式。所谓活期存款是指储户可以随时提取的一种储蓄方式,定期存款是有一定期限的一种存款方式。现在银行的定期存款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八年的等等。小丽存的是定期一年,即小丽在银行存的 100元在一般情况下要在银行存一年;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提前提取。

  教师:在银行储蓄要弄清三个概念:本金、利息和利率。小丽在银行存入100元,也就是说她的本金是100元。板书:存入银行的钱做本金存款到期时,小丽到银行取回105.67元,银行多付给小丽5.67元,这是100元定期一年的存款所得到的利息。

  板书: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这5.67元的利息是根据什么给小丽的呢?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根据利率计算出来的。板书:利率就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这是由银行规定的。利率有按年计算的,也有按月计算的。小丽存的是定期一年的存款,年利率是5.67%,也就是说如果存100元,在银行存一年可得100元的5.67%的利息,即5.67元的利息,再加上本金100元共105.67元。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1997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公布的定期整存整取一年期的年利率是5.67%,二年期的年利率是5.94%.三年期的年利率是6.21%。五年期的年利率是6.66%。

  按照上面的利率,如果小丽存300元钱定期存款二年,到期时她应得利息多少元?提问:

  二年期的定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5.94%是什么意思?(到期取款时每100元可得5.94元的.利息。)

  小丽的本金是300元,到期时她每一年应得利息多少元?(300元的5.94%。)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005.94%

  二年应得利息多少元?学生口述,教师接着板书: 2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可以得到的利息是35.64元。

  想一想,存款的利息应该怎样计算呢?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她可以取出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335.64元。)

  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和取款的凭条。

  三、巩固练习

  做第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共同订正。

  订正练习一的第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活期储蓄每月的利率是0.1425%,表示什么意思?再引导学生分步说出: 280元每月可得利息多少元?6个月的利息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1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算理。

  3.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 )个十和( )十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

  3.65里由( )个十和( )十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二、新授。

  1.教学例8.

  (1)课件演示:妈妈买了3排的乐百氏饮料,每排10瓶,小明买了2瓶乐百氏饮料,他们一共买了几瓶乐百氏饮料?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 2=32

  提问:30 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十一合起来是32。

  (2)从32瓶中拿走2瓶(课件演示)。

  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

  (3)提问:2个一加3个十共是多少?

  2.练习:第48页做一做。

  第1题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

  第2题

  以做游戏的形式出现,看看谁的头脑最灵活。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50 6 30 7 60 9 20 8 6 50 7 30 9 60 8 20

  (2)90 8 20 3 50 9 70 6 98-8 23-3 59-9 76-6

  说明:卡片正面写50 6,背面写6 50,口算时先让一名学生看正面的题目并口算得数,再让另一名学生说出背面的题目并口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再翻到背面让学生看一看口算。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30 8= 77-7= 70 2=

  9 20= 10 5= 28-8=

  65-5= 3 20= 90 9=

  教学反思:

  在执教这一节的前一天,我给同学们留下了准备一百根小棒的任务,就是这个准备的过程中,我们的班级微信群里热闹了起来,有的家长在群里晒出准备的小棒,并注明这是冒雨买来的;有的家长晒出了自己用一次性筷子做出来的小棒,还有一位家长晒出一堆凌乱的枝条,这让我不解,但过了一段时间,她又晒了一张照片,已经是整齐的十捆小棒了,我借机称赞这位家长的用心,大家也跟着称赞,后来,还有的家长在群里说有多余的小棒,谁若没有可以第二天找自己的孩子借用。第二天课前,我把这份家长的爱讲给同学们听,并请同学们用这份带着爱的小棒展开学习,果然,效果极佳,同学们在摆小棒时是那样认真,她们的学习是那样幸福。数学与爱就在一起,对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 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画图产生疑问、引入新知

  1、画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新课前先来画一画图,请同学们翻开课堂练习本,拿出尺子。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

  请大家在本纸上画一条长1米的线段。(生面有难色)

  师:怎么不画了?有什么疑问吗?(本子没有1米长)那该怎么办呢?

  (把1米长的线段缩短后,画在本子上)(生画)

  2、引入新知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生:10厘米、5厘米、或1厘米长的表示(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

  师:但是如果把黑板上的数据1米擦去,只把本子上的2厘米、5厘米线段图给别人看,别人能知道你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米吗??那么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就是《比例尺》!(板书)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理解比例尺意义

  师:大家请看笑笑同学就根据比例尺的知识画出了他家的平面图,你看他图中的比例尺是?你知道1:100是什么意思吗?同学们思考一下,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生思考交流)

  生汇报:1表示图上距离、100表示实际距离

  图上的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的100厘米,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师:对,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100厘米,因此比例尺实际上就等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生读一读

  2、生活中的比例尺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有见过比例尺?)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同学们看一看(出示各图,分别让学生读出图中的比例尺并说出它们表示的意义)

  3、自己写一个比例尺

  师:现在你们自己在本子上写一个比例尺,并向同桌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生汇报

  4、总结比例尺的特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的认识了比例尺,你有没有发现比例尺有什么样的特点?(生说)总结:是一个比;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比例尺的前项一般为1

  三、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1、解决第2小题

  师:同学们,笑笑按比例尺1:100画出了她家的平面图,他想带我们看看他的卧室,请大家把书翻到30页,先请大家量出他卧室长宽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吧?(课件)

  (1) 量出笑笑卧室的长和宽

  师:你们量出了笑笑卧室长是?宽是?那你们算出笑笑卧室实际的长和宽吗和面积吗?(课件出示)试一试,并把你的解题思路写在练习本上。

  (2)算出笑笑算一算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a :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b :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展示仪展示)

  小结回顾

  想一想,我们刚才在求笑笑卧室面积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程序?(先量出图上距离,在求出实际距离,然后才能算出面积)

  2、解决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再汇报方法,然后再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展示仪展示)

  3、解决第4题

  师:笑笑在设计图时还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帮她吧!

  (课件出示在父母卧室的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1)分析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1) 学生交流想法。

  (2) 学生独立完成。

  生1:2米=200厘米 200/100=2厘米

  生2:200÷100=0。02米 0。02米=2厘米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的出色,笑笑还为我们出了道难题,大家敢于应战吗?

  4、解决第5题

  (课件出示:笑笑的卧室长4米,画在图纸上,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 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 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反馈汇报。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