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正文
《登泰山记》高二语文教案

2024-01-30 09:39:12 21好文网 语文教案

《登泰山记》高二语文教案

【自读要求】

1、了解姚鼐及 桐城派 。

2、结合注释通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达到背诵。

4、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5、积累一点古文化常识。

【自读程序】

1、结合注释①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 桐城派 。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②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

③叙述作者登山的过程。

④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 望晚 时的哪些景物?

⑤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⑥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

【自读点拨】

1、姚鼐和 桐城派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乾隆39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

多为书序、碑传之类。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 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 义法 ,主张以 清真雅正 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木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 义理、书卷、经济 ,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 神气 音节 字句 。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实际上是以 考据 辞章 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 义理 。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2、基础知识重难点解析

①通假字

A、成五采( 采 通 彩 )

B、多平方,少圜( 圜 通 圆 )

C、其级七千有余( 有 通 又 )

②词性活用

A、汶水西流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

B、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

C、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形容词作动词)

③积累并掌握 当 余 以 及 等一词多义现象。

④文言名量表示法

文言文中名词与量词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是先名词后量词。如 数十 云一线 在现代汉语中应为 数十 一线云 。

3、学一点古文化常识

①关于 阴 阳 。

②关于 朔 晦 望 既望 。

③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

4、课文内容重难点把握

全文分五段,第1段点出泰山及日观峰的位置,第2段写登山经过,第3段观泰山日出,第4段介绍泰山古迹,第5段介绍泰山冬季景色。其中,第2段和第3段为课文重点。

第2段写登山经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由北京到泰安,二同从山麓到山顶,三是到山顶以后所见到的景物。

第3段是全文重点中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情景,以云天、东海和群峰为陪衬,表现了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写等日出,着意写了当时的环境和氛围,以 大风扬积雪击面 形容风力的强劲,以 足下皆云漫 显示日观亭高耸于云天之上。在这样的环境中等待日出,内心自然是充满豪情。写日将出,则集中表现东方天际的变化,最初是被白雪覆盖的山峦微微显露出来,接着天际出现了一条 异色 云带,一转眼又变成了五彩斑斓的云霞。这一层全是写景之笔,但从 稍见 须臾 这两个词语也可以看出作者全神贯注进行观察的情状。写日出,只有两句,但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却是泰山日出的特有景象。最后写日出后日观亭以西诸峰的. 绛皓驳色 ,另有一番妖娆之态,又用一个拟人化的比喻 若偻 来烘托日观峰凌空俯瞰群峰的雄姿。

5、表现手法

①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

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 其级七千有余 暗暗点出,然后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 半山居雾 的形象和人在日观亭时 足下皆云漫 的图景来进行烘托。又如写 雪 ,除 冰雪 雪与人膝齐 等正面描写外,又以 明烛天南 白若 绛皓驳色 等来从旁烘托。作者是在严寒中登山的,而文中不着一个 寒 字,但从 大风扬积雪击面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迹 等句中都可以想见气候的严寒。

②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本文写景的又一特色。如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亮南天,本是一片静景,但作者用拟人化的 负 与用如动词的 烛 ,将静寂的远景变为一幅视野开阔、气势宏大的动景,让人一洗寒冬游客寥落的孤寂之感,平添阳春盎然之意。汶水河一息不停、徂徕城辞旧迎新,作者 如画 一笔,又将动景绘为一帧静态水墨。 半山居雾若带然 更是化动为静的神妙之笔,缕缕云雾,时聚时离,飘浮不定;作者仅以 带 绘形, 居 字描态, 半山 定位,以静写动,寥寥数语,将画面开阔、气象万千的丽色风光展现给读者,让人怦然心动,登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 的豪情,超乎俗众的意境悠然于笔外。

③叙事简练,语言形象

全文只有六百多字,却充分表现了雪后泰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文中叙事简练,如从京师到泰安的途程,只用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青,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几句就完整地表现出来了。其中 乘 历 穿 越 四个动词都很形象。

【自读思考】

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与 明烛天南 中 烛 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C、其阴,济水东流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2、下面各句括号内所填省略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A、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B、余始循(之)以入

C、中谷绕(以)泰安城下

D、少杂树,多松,生(于)石罅

3、对下面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B、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泰山的北面,汶水向西流去。

C、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有的得到阳光照射,有的没有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D、山多石,少土。

山上多有石头,少有土。

4、将《登泰山记》的第3段扩写成描写冬天泰山日出壮丽景象的文字,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1、A2、C3、B4、略

【《登泰山记》高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03-10

03-16

09-27

01-15

04-29

03-09

03-07

05-12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