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正文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22篇完整版

2023-10-02 16:49:24 21好文网 数学教案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22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

  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二、自主探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

  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

  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谈话: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军营,参观战士们的军营生活,高兴吗?(播放:走进军营,出示情境图)看,战士们正在进行队列训练呢,这一位是班长小强。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问题:小强在什么位置?(指名学生回答)

  .问:为什么同一个人的位置,同学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结合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刚才同学们在描述小强的位置时,有的横着看,有的竖着数,有的……由于看法和角度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说法,数学是交流的工具啊!标准不一样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不方便,你想不想探讨一些简单又统一的方法来确定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在情境图中确定位置

  1.认识行与列

  谈话(同步演示):平时我们所说的“竖排”,通常叫做“列”,习惯上我们从观察者的左边数第1列、第2列……,平时我们所说的“横排”,叫做“行”,通常从前往后数,第1行、第2行……。

  问:现在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说说张亮的位置吗?(演示)王艳和赵雪的位置怎么说?想好了,说给同位听。

  指名同学说小亮和小明的位置,教师板书

  2.认识数对

  谈话:刚才这位同学很快说出了小亮和小明的位置,老师写的速度却很慢,什么原因?

  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大家能不能想个更简单的方法来确定位置,记起来简单,还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第几列第几行?现在以小强的位置为例在本子上写一写,试一试吧。

  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想法,然后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对全班交流的意见进行梳理小结:这些同学都用数和符号简洁的表现出了小强的位置,真了不起!

  介绍数对的写法:数学家也是用2个数来表示一个地点或者人的位置,如:第3列第2行,先写3,中间用逗号隔开,再写2,外面再加一个小括号。象这样的一对数,就是数对(板书),读作:三二。前边的3 表示第三列,后面的2表示第2行。用数对可以准确而简练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

  请你用数对表示小亮和小明的位置,写下来。(2名学生板演)

  3.抽象圆点图,加深对数对含义的认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用数对表示位置很简单,看这个队列图,我们也能把它变得很简单。现在我们把每个人的位置看作一个点,整个队列就变成了这样一副图。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能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班主任王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探索交流,交流问题

  新授

  1、教学例2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2、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4、

  小结例2: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3

  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依据利用音像教材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课题研究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培养智能型、创造型人才为目的,试图通过对教学的科学设计,实现音像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充分挖掘音像教材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探究解答方法,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全课采用启发式电化教学,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首先设计一道准备题,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通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与表象,在教师适时启发点拔下,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维,探索和发现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在巩固练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遇问题的学习及解决问题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勤学善思、主动进取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教学目的:

  1。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间的相依关系,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

  2。能根据相遇问题的题意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说出解题步骤。

  3。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中求路程的应用题。

  4。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电教媒体:微机及配套大屏幕、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一)前提诊测(投影片)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654=260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 ? (由学生补充问题再列式计算)

  [评析:旧知的再现,针对性强,抓住与新知密切相关的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适

  当的铺垫。]

  (二)引人课题

  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引导思疑

  1。创设动态情境,准确理解题意。。

  微机屏幕显示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华、李诚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微机演示)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学生观察后提问: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板书:人:两个 时间:同时 地点:两地

  方向:相向(相对) 结果:相遇

  [评析:运用微机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

  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相遇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功能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扫除了障碍。]

  2. 观察、思考、分析、填表。

  教师利用微机逐分逐分地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情况,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完成下准备题中的表格。。

  根据以上微机的演示让学生填写下面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 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填完上表后让学生讨论:

  ①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

  ②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评析: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准备题的设计正是考虑了这一要求。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每经过1分、2分、3分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这里充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势,适时启发、点拔,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下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三、引思解疑

  l。出示例5: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①让学生说说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微机屏幕显示线段图(标出运动方向、有关数据及问题)。

  ③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复述题意,同时想象两人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的过程。

  (3)分析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问:怎样求两家的距离?

  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

  ① 求两人各自的路程,再加起来。

  644+704

  ②求每分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再求4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65+70)4

  4。比较两种算法。

  让学生说说两种解法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两种解法算式不同却结果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

  [评析:前面准备题已通过微机向学生提供了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表象,又通过填表、分析,学生已准确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例5的解答已经是水到渠成。然而教师并不急于呈现答案,而是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先启迪学生复述题意、想象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的情景,再画出线段图,进一步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找到答案,化解难点,真正体现了启发式电化教学解决难点的媒体策略思想。整个例题的解答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前面提供的表象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把外部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到意义建构的较高层次。]

  5。做一做(投影)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面对面走来,经过6分钟两人相遇(如图),求两地间的路程。

  每分60米 每分75米

  a。相遇时甲行了多少米?()()=()米

  b。756表示( )

  c。两地间的路程:()()+()()=()米

  另一种解法:

  a。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是:()+()=()米

  b。两地间的路程是[()+()]()=()米

  ②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相遇,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8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2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两种方法解答)

  四、拓思创新

  1。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修筑一条公路,14天修完,甲队每天修280米,乙队每天修30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2。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6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0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多层次,先表述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促使知识内化,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已知条件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思考:第2小题十位上为什么是0?第4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0?

  2、练习九第2题

  分组讨论比较。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2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2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0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板书设计:

  1.商是两位数80……2商是三位数102……4

  商是三位数150商是两位数40……6

  2. 120 102 290

  290……2 102……3 100……3

  3.420÷4=105(下) 321÷3=107(下)

  540÷6=90(下) 505÷5=101(下)

  90

  吴小娟拍得最快,金阳阳拍得最慢。

  4.840÷8=105(米) 840÷7=120(米)

  840÷6=140(米) 840÷5=168(米)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

  5.640-10=630(个) 630÷6=105(个)

  教学反思:

  1.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2.学生对根据条件提问题还有困难,在教学时,要注重锻炼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是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考点分析:

  能根据具体情况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学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的

  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生说推导过程

  师: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我门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的,那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怎么研究呢?

  生1:我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和四边形。

  2、动手实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型,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组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成果,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经过猜想,验证,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请展示给大家看。

  生展示

  汇报一: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二: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除此之外,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2

  =长×宽÷2

  =底×高÷2

  4、例题讲解

  红领巾底是100cm,高3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巩固提升

  1、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单位:厘米)

  2、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口算出它们的面积。 (单位:厘米)

  3、上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图填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4 、思考题你能在图中再画出与涂颜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四、 总结结课

  1、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2

  =长×宽÷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高÷2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准备:各种梯形各两份,剪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主题

  1.生活中我们能找到许多平面图形,这个教室里有吗?

  2.请大家看看这组图片,看看你发现了谁?找到了就立刻喊出它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梯形)板书2.梯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它了,谁来介绍一下它。

  3.今天,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朋友,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

  二、回忆旧知,建立联系

  1.面积,我们现在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他们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课件)

  2.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记得吗?

  3.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它们面积的计算时候,都用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板书)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这种思想,这节课我们也要用到。

  三、转化梯形,推导公式

  (一)应用的需要引出猜想1.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喜欢篮球吗?(课件出示篮球场地)你们知道这一处是什么区域吗?这是3秒钟限制区,是限制对方队员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不能超过3秒钟。

  2.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3.同学们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呢?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建议:(1)想想能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根据转化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填写好汇报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快。明白了吗?开始吧!

  (二)小组活动十分钟

  (三)汇报

  1.刚刚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现在让我们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大家注意听,你们的意见相同吗?你还有补充吗?汇报:平行四边形: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拼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你们的推导的结果应当是一样的。是吗?

  2.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动图形)你发现什么了?过渡:看来,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板书)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两种图形间的联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谁来帮老师梳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边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3.刚才展示的'都是拼组的方法,还有些同学只用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他们用了分割的方法。你们都看懂了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简单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的。你们小组的方法真独特!方法不同,那你们推导的结论呢?

  4.总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点。谁来说说?

  5.是不是这样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读一读吧!(课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会吗?

  6.在这个公式中,哪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呢?在计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四、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1. 总结: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用学过的知识,通过拼合,分割,旋转,平移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根据图形间的联系就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这个方法你们记住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判断题)

  3.通过刚刚的研究和辨析,相信大家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吧!这个三秒限制区到底多大呢?你会求吗?需要什么条件?(课件出示)动笔试试吧。

  4.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们想用新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

  5.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小到…..大到…..都会用到它。

  五、结语

  转化在数学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常用的思想。在图形的学习中,同学们多次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课件)其实在学习计算时我们也用到了。那我们转化的目就是化未知为已知。以后你再遇到一个未知的新问题,你会怎样想呢?是不是任何未知的问题都可以转化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去思考。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7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P29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let's go!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 P31 7-9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p53--54练习十一1,2,3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天平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习题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8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88+ 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认识天平

  (二)新课学习

  自学指导(一)。

  自学p53, 分别说一说图1,图2,,显示的信息。

  图1天平两边平衡,一个空杯重100克。

  图2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平不平衡了。

  自学指导(二)

  再看图3说说图3 显示的`信息。

  天平1杯子和里面的水比200克法码重

  天平2杯子和里面的水比300克法码轻

  自学指导(三)

  请用算式表示图3数量关系。

  天平1、100+x>200

  天平2、100+x<300

  自学指导(四)

  再看图4说说图4 显示的信息,请用算式表示图4数量关系

  100+x=250

  自学指导(五)

  观察比较下列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观察比较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

  课堂练习(一)

  写出几个等式

  自学指导(六)

  请学生把这里的等式分类,并说说你们是如何分类的?

  20+30=50

  20+χ=100

  50×2=100

  14-8=6

  3y=180

  78× 3=234

  100+2y=3×50

  学生汇报后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没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

  课堂练习(二)

  请大家写出几个方程。

  四、小结:回答什么是方程?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0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教学内容:(机动3课时左右)

  1、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

  2、小数除法(11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 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和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 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1. 小 数 乘 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 小数乘以整数。(例1和“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填表。(投影出示)

  因数 15 150 1500 15000

  因数 5 5 5 5

  积

  填得数后,引导学生观察:

  (1) 先从左往右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2) 再从右往左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或 )10倍、100倍、1000倍……积也 (或 10倍、100倍、1000倍……

  2、口答:15×5表示什么?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3、引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积的变化规律,小数乘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这部分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小数乘法的知识,首先小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二、尝试: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⑴ 出示例1: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⑵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让学生讨论,只列算式不计算,并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用加法计算:6.5+6.5+6.5+6.5+6.5

  用乘法计算:6.5×5

  ⑶ 6.5×5表示什么?(5个6.5或6.5的5倍是多少)

  ⑷ 小数乘以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是求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 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⑸ 练习:

  P.4页 1、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0.9×4 63×6 8.4×15

  P.4 页2、列出乘法算式。

  ⑴ 5个2.05是多少?

  ⑵ 4.95的7倍是多少?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⑴ 小数乘法可以怎么算?(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板书: 6.5

  × 5

  ⑵ 生试算,指名板演。

  ⑶ 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⑷ 示范: 6.5 扩大10倍 65

  × 5 × 5

  32. 5 325

  缩小10倍

  ⑸ 回顾对于6.5×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6.5扩大10倍变成65,被乘数6.5扩大了1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25再缩小10倍。

  ⑹ 做一做:14个9.76是多少?

  ⑺ 通过例1和“做一做”,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乘数是一位小数,积是一位小数:被乘数是两位小数,积也是两位小数。

  如果被乘数是三位小数呢?(积的小数位数和被乘数的小数位数相同)

  ⑻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判断下面各式中的积是几位小数。

  3.45×84 4.6×25 0.41×56 1.085×305 0.0076×24 2.3×5

  3、P.4页4

  四、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

  P.4页3、4题。

  六、板书:

  七、课后记: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1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观察学案表格中因数和积的变化,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2.猜一猜:3.5×3=?为什么?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⑴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⑵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 35×3=105 105角=10元5角=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6)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和 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做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3.6 0 缩小到它的1/100 3 6 0

  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

  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

  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7 ×425×7

  0.7×4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竖式计算2.05×4=? 12.4×7=? 2.3×12=?

  组内互评,纠错。

  3.解决问题

  我家到学校大约1.3千米,每天从家到学校往返要走多少千米?一周(按5天)要走多少千米?组内互评,纠错。

  四、说说自己的学习所得。

  板书设计:

  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

  1 0. 5 元 缩小到它的1/10 1 0 5

  105角就等于10.5元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法在学生预习后显得十分顺利,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

  2.小数乘整数的竖式书写格式要强调到位。

  3.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0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4.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0没去掉,化简。

  0. 7 2 扩大100倍 7 2 3.6 0 缩小到它的1/1003 6 0

  第二课时 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P4例3,做一做,P5例4,做一做,P8—9练习一第5—9,13题。

  教学目的:

  1.掌握小数乘法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列竖式计算。

  1.2×80.8×12 16.7×3

  2.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索尝试

  1.出示例3图:同学们最近我们校园宣传栏的玻璃碎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观察算式和前面所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小数乘小数”,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和同桌讨论一下,然后自己尝试练习,指名板演: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8

  0.9 6缩小到它的1/100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例4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三、练习提高

  1. 3.7×4.6 0.29×0.07 6.5×8.4说说如何计算以及该注意些什么?

  2.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6×25

  7×0.860.6×0.39 27×0.43

  四、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第7.9题,P9第1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课后反思:

  经过预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两道例题能在一课时内完成, 且还留有较充分的时间做课堂作业。 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竖式格式不正确。如有的学生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的格式混淆,写竖式时错将小数点对齐。

  2.小数点定位存在问题。1.06×25有个别学生认为25是两位小数,所以出现积的小数点定位错误。

  第三课时 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P6例5,做一做,P9练习一第10—12,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2.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3.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4.养成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上述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0.9×67×0.081.87×00.24×21.4×0.3

  0.12×61.6×54×0.2560×0.52×0.34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P9第10题)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他做正确没有?

  方法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

  方法2:用计算器来验算;

  方法3:用原式再做一遍;

  方法4:观察法.因为第二个因数大于1, 所以积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

  师:所以每个小朋友要养成认真做题, 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本信息窗展示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图片以及相关文字说明。其主要信息有白鳍豚数量的变化情况;野生和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数量的关系;20xx年与20xx年人工繁育东北虎数量的比较。根据上述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相应问题,进而研究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几幅图片。(课件出示信息窗1的三幅动物图片)

  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今天这节课,就以这三种动物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的情境引入课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1、找出白鳍豚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

  (1)提问:我们先来看白鳍豚的这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

  (2)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这句话写出等量关系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20xx年只数 + 300只=1980年只数

  1980年只数 - 20xx年只数=300只

  1980年只数-300只=20xx年只数

  (4)教师板书20xx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这个等量关系式,并提问: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吗?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如用a表示20xx年的白鳍豚只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a+300=400。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x+300=400(板书)。

  【设计意图】由于直接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白鳍豚20xx年只数和1980只数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这个问题进行细化,减少坡度,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2、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

  根据x+300=400:等号左边求得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等号右边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

  像上面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等式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一下。(出示天平)

  (1)提问: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如果学生对天平的用途、构造及使用方法不了解,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

  (2)天平的左盘放了一个正方体,右盘是100克的砝码。放正方体的一头重。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天平平衡吗?

  右盘加上5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

  (3)天平左盘放入10克砝码,右盘放入20克砝码。

  提问:观察天平平衡了吗?如何使它平衡?(左边再加上10克的砝码就平衡了。)

  提问: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吗?

  10+10=20(板书)

  (4)天平左盘放入一个20克砝码和一个小正方体,右盘放入50克砝码。

  谈话:小正方体的重量我们不知道,可以用X克来表示。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可以怎样写。

  20+x=50(板书)

  (5)出示两台平衡的天平:一台左盘放两个50克砝码,右盘放一个100克砝码。另一台左盘放4个x克的小方块,右盘放一个200克砝码。

  要求: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

  50+50=100 4x=200(板书)

  (6)谈话: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天平平衡的现象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像前面我们研究的x+300=400借助天平就容易理解了。

  【设计意图】此处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天平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初步体验和感受方程的含义。

  3、找出大熊猫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大熊猫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0xx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2)你能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20xx年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的只数的关系吗?

  师生总结: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人工养殖的只数10=野生的只数

  10x=1600

  如果用x表示人工养殖大熊猫的只数,那么x10=1600

  (3)学生打开教科书57页,结合图示进一步理解以上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

  4、找出东北虎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东北虎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计到20xx年,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20xx年的3倍还多100只。

  (2)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先用文字表示出东北虎20xx年的只数与20xx年只数的等量关系,再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最后画一画,在天平上表示出这个等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同学交流。

  学生汇报:

  20xx年的只数3+100=20xx年的只数

  列式为: 3X+100=1000 (板书)

  画图为:天平的左盘是3个X和一个100,右盘是1000。

  提问:这里的X表示什么?(x表示20xx年的只数。)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合作学习的基础,第三幅情景图的学习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

  5、揭示方程的意义。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像x+300=400 10+10=20 20+x=50 50+50=100 4x=200 10x=1600 3X+100=1000,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含有字母的是一类,不含字母的是一类。

  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2)组织学生讨论:X+5是不是方程?2+3=5是不是方程?说明理由。

  (3)组织学生交流: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方程必须含有未知数,还必须是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比较、归纳总结,让学生发现方程的本质特征,进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归纳的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 加强应用

  1、出示自主练习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出示自主练习2,看图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出示自主练习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有层次性的,第1题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考察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第2题重点使学生明确要根据天平平衡时左边质量=右边质量的关系列出方程;第3题则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这节课我们以国家保护动物为话题,认识了方程,方程可以为我们的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总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20xx年和1980年数量关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等。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4

  一、应用题的来源应具备情感化、生活化和主题化。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导入或新授环节考虑了题材的生活化,但在练习中体现较少,或者说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没有很好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从课的导入,新授,练习及发展都可以统一在一个生活化的主题之下。另外,许多老师教学应用题时,将课题命名为“应用题”,这个名称在学生的大脑中并无多少概念,过于空洞,应更为形象与具体。比如,《游动物园中的问题》、《森林探险》等,相对于平均数问题,归一问题,工程问题等课题而言,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有吸引力,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利于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强调,也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主动得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发展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了分数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有一天,老师带了600元钱到家具公司买家具,便看见那里的家具都在降价。忽然,老师看见一套家具组合,老师很喜欢。衣柜200元,梳妆柜的价钱是衣柜的4/5,床的价钱比衣柜贵1/5。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又例如,在教学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想办法由自己调制成一种盐与水的浓度为1:4的溶液。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与其说是在解答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他们不再是为了单纯的解题而解题,而是在尝试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学生一定会兴趣倍增,积极性提高。

  二、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应多样。

  现实世界千姿百态,蕴含信息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因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问题更多的则是以表格、图文形式出现的,纯文字叙述的问题很少。所以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势必也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类似于真实的生活的情境。而以前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为文字叙述的结构也比较简单,总是若干个条件加上一个问题,所有的条件都用上后,正好解答出问题;解题的技巧性强,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帮助则不是很大。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标》中则明确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纯文字化”的表达模式有机地与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情景剧表演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广泛地采用于教学之中。这样,既直观又形象,而且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出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多样化的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时候后,我们可以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如某一月的空气污染指数,某一个班学生测验的平均成绩等等。再例如“小青买了两本练习本,一枝毛笔,共用了四元钱。其中已知了一枝毛笔是两元钱,问一本练习本是多少钱?”这种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单一而且封闭,都是文字叙述,两、三个条件再加上一个问题。如果这种题目反反复复,出现的次数多了,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厌烦。如果是那样的话,做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佳。而对于同样一道例题,改用其他的方式呈现,如图文应用题。这样就使原本枯燥乏味,冷飕飕的数字罗列的应用题变成了活泼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三、应用题解题的多样化、开放化。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不只是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体验方法,以形成策略。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地定格在答案上,更应该关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也将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而传统应用题大多数结构良好,答案惟一,解题方向明确,只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套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和数量关系就可以解决。所以,毫无疑问,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来说,都是欠缺的.。因此,要适度地引入开放性应用题,便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带来的封闭性,便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某一家服装厂接到了生产1200件T恤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所给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组合,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所以,对于这道题目,解法有四种,即(1)3/40%-3;(2)3*[(1-40%)/40%];

  (3)设还需要x天才能完成任务。40%/3=(1-40%)/x;(4)(1-40%)/(40%/3)

  又例如,现在有一种含有盐10%的盐水为400克,要想得到含有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这道题目有以下三种策略:

  策略一:要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则需要加盐;策略二:要使盐水中的水变少,则需要蒸发水;策略三:还可以加入含盐量高于20%的盐水。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学生找到了许多解决的方法,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与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例如下面一题:小明和小方同时从家中向学校出发。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方每分钟走50米。8分钟过后,两人则同时到校。问小明和小方两家相距有多少米?由于小明和小方家的地点不确定,所以,学生就会得出各种可能的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效果颇佳。

  另外,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体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长短优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中,不一定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加以肯定。不能仅关注解决问题的格式完整与否,答案正确与否。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重要影响。

  四、应用题教学评价的全面化。

  要重视解题过程的评价与反思,除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欣赏,体会成功的喜悦等情感、态度方面的功用以外,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持。而在目前教学中,评价教学应用题的质量的主要标准是看学生应用题考试的分数。于是,便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不少学生应用题的分数很高,但是,实际上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很强。有的时候,学生一旦遇到新的问题,变束手无策了。因此,过于注重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评价应努力实现评价考核多元化,总的趋势是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为应用题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诸多权利,那么学生便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他们便会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会把具体的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式子的值。

  2、会用规范的格式书写求值过程,感受严谨的学习态度。

  3、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会把具体的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式子的值。

  会用规范的格式书写求值过程。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逛超市吗?小胖也喜欢逛超市

  小胖去买水果,每千克苹果8元,小胖买了a千克,一共要付多少钱?(列式8a元)

  当小胖买2千克时,也就是a是2时,小胖要付( )元。

  当小胖买5千克时,也就是a是5时,小胖要付( )元。

  师:当式子中字母a的值给定时,可以求出式子的值。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化简与求值

  〖输入数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字母,水到渠成的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再让学生举例字母x表示的数,让学生在举例中感知字母x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数,并为后面求值提供了来自学生自己的素材。

  3、求值:从表中抽一个表示x的数,求18x+32的值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反馈时教师强调并示范书写格式

  解:当x=36时, 条件

  18x+32 原式

  =1836+32 代入

  =648+32 计算

  =680

  学生模仿规范的书写格式计算当x取其它值时,18x+32的值。反馈时,注意书写格式。

  小结书写格式注意点:(1)写解和条件;

  (2)抄写原式;

  (3)用递等式的形式代入数值。

  (4)计算结果

  〖求值的格式,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里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反馈评价、小结格式等步骤,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

  4、试一试

  (1)当a=3,b=12时,求9a-2b的值。

  观察,这一题与第一题有何区别?(有两个字母),思考一下,怎样书写?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板书:

  解:当a=3,b=12时,

  9a-2b

  =93-212

  =27-24

  =3

  (2)当x=17时,求4x+6x的值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注意:在求值的时候,能化简的先化简,再代入数字进行计算。

  再次小结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书写步骤,一般情况下,第一步写解和条件,第二步抄写原式,第三步能化简的要化简,第四步代入数值,第五步计算结果。

  〖例题提供的是含有一个字母的无需化简的式子,通过练习提供求含有多个字母的和需化简的式子的值。

  练一练:当x=17,y=4时,求7x-5y+3x的值。

  三、变式求输入数

  师:例题中,如果输出的数是68,那么输入的数是多少?你能列出相应的算式或式子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板书:(68-32)18

  1、说一说思路。根据学生回答,在算法流程图上画逆推的示意线

  2、一本书a页,小丁丁每天看10页,看了x天,还剩 页没有看。

  如这本书有156页,小丁丁看了11天,还剩 页没有看。

  3、应用

  一辆大客车从A地出发往相距350千米的B地,上午行了1.5小时,下午行了2小时,每小时行v千米,列式回答下列问题。并求出当v=90时各式的值。

  上、下午共行了多少千米?

  离B地还有多少千米?

  【利用生活常见事例让学生明白当式子中字母的值给定时,可以求出式子的值即求值这一概念。在练习中巩固求值的方法和书写格式,以及利用逆推解决的问题。】

  五、拓展

  师:生活中也藏有字母式,还可以解答你所想知道的答案,你想试试吗?(小组讨论交流)

  鞋子的码数与鞋子长度的厘米数大致有如下关系

  1、你能发现鞋子的厘米数和码数的关系吗?(厘米数2-10=码数)。

  2、如果用a表示厘米数,用b表示码数,

  那么b=( )(用含有字母a的式子表示);

  a=( )(用含有字母b的式子表示。)

  3、妈妈穿24厘米是( )码,爸爸穿43码是( )厘米。

  【锻炼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透过表面寻找本质的能力。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体验学习的过程。】

  课后小结

  六、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质疑: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你学会了什么? (表扬)

  〖接着教师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

  课后习题

  七、作业设计

  练习册42页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4-17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06-09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2-11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2-15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3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13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08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