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
设计说明
1.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生活即教育”,数学知识只有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积极的、主动的。本节教学设计从给学校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引入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让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初步经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小数乘法来解决,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尝试计算、自主探索,主动获得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本节教学设计联系原有的学习经验,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独立尝试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重点放在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的'理解上,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么计算,更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计算。
3.运用计算法则,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又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与算理的基础上,应用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巩固,并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后,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巩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我们的校园多美呀!有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课件出示正在刷油漆的宣传栏)看!工人叔叔正在给宣传栏刷油漆,可是有个问题却难住了他们。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吗?(课件出示教材5页例3)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从给学校的宣传栏刷油漆的场面引入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理解题意。
师:要想知道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宣传栏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预设 生:因为宣传栏是一个长方形,所以我们只要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来。
(2)尝试列式。
师:怎么列式呢?(2.4×0.8)
(3)揭示课题。
(教师指着算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算式,它有什么特点?(因数都是小数)
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
(4)合作探究。
师: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应该怎么计算呢?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道题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预设 生1:可以利用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进行计算。
将“m”改写成“dm”。
2.4m=24dm 0.8m=8dm
用竖式计算:
将积的单位“dm2”改写成“m2”:192dm2=1.92m2。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2
1、教学设计
学科名称: 折纸(小学数学五年级)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所任班级五3班共有学生46人,男生21人,女生25人, 大部分学生聪明好学,学习主动性比较强,上课能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但有个别学困生学习采取应付态度,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3.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节课是北师大版第九册 第四单元 《分数加减法 》折纸 的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就是先通分然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是学生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把分母不同的分数通过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具、学具:学生准备几张用来折纸的纸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
5、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题
1.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大家还记得怎么计算吗?
2.先看书上的折纸活动
师:要知道他们两个人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要怎样列式
二、新授
1.估一估他们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再算一算他们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3.重点教学加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先通分然后才能计算的算理。
口算。
2/7+3/7= 5/6+1/6= 13/14-3/14= 1/12+5/12=
同桌的两个同学也像那两个同学一样折一折纸,并列出算式:
1/2+1/4=
通过折纸来估计
小组讨论书上两幅图的计算方法,理解通过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就是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相加减的办法。
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折纸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学习必要性。
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理解不是简单分母与分母,分子与分子的相加。
4.总结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5.自学异分母分数减法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三、巩固练习
Ρ65练一练
四、全课总结
学生讨论刚才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把它们相加。
学生自己看书学习
第(2)题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根据加法的法则自己总结法则。
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是怎么想的
在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折纸
异分母减法的计算方法: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三峡工程的宏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补0继续除的算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师: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施工难度最大、年发电量最多、防洪效果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吗? 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板书课题:三峡水利工程。(幻灯片展示三峡工程的宏伟场面)
师:1994年12月14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到20xx年6月1日,三峡大坝正式蓄水。
二、创设问题情境,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课件创设情境。
师:这是三峡工程中五级船闸的平面图。
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图中的数学信息,比一比谁的`收获最多?(学生独立获取信息)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生可能会提出。
①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
②游轮平均每时航行多少千米?
③游轮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小时?
④三峡电厂平均每天发电多少亿千瓦时?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
师:我们首先来解决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谁会列算式?
生:9.84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意义)
师:用什么方法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算法)
①估一估:水位平均每天大约上升多少米? (学生可能会这样估算:9.849,93=3)
师:平均每天上升的水位比3米多还是比3米少呢?(引导学生明白因为9.84米比9米多,所以平均每天上升的水位一定比3米还多一些)
②知识迁移。
师:用以前学过的整数除法能不能帮助我们算出最终的结果呢?(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可能会想到:9.84米=984厘米,9843=328(厘米),再把328厘米转化为3.28米)
③列竖式算: 先学生独立尝试探索并思考。
⑴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上?为什么?
⑵每次除得的商与除数的积表示( )个( )。
⑶和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
再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算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过程,教师板书,并同时质疑:9除以3商3,商写在什么位上?33等于9,9表示几个几?商的小数点应该怎样写?8表示几个几,8除以3商2,商应该写在什么位上?2乘3等于6表示几个几?当十分位上的余数2比除数小,不够除该怎么办?24表示几个几?24除以3商是8,8应该写在什么位上?
④小结:小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也是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一位上。不同的是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二)游轮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小时?
①理清思路,列出算式:2.55
②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③教师设疑:通过试算,你发现2.55与9.843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学生汇报:计算2.5.5时,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商的个位就不够商1,应该在商的个位写0补位。
④用验算的方法来验证商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平均每天发电多少亿千瓦时?
①理清思路,列出算式:24.925
②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③教师设疑:在计算过程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汇报:24个十分之一用25除,不够除,怎么办?
(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当24个十分之一用25除,时不够商1个十分之一,把24个十分之一看成低一级单位的数,再添0,是240个百分之一,再继续除)
④巩固练习:小电脑你会计算132吗?
(四)总结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师:通过解决三峡工程中的数学问题,谁能说一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三、自主练习,巩固应用。
1、第107页第1题,应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计算方法又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
2、独立计算第2题,教师巡视知道算法有困难的同学。集体订正时,强调小数除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3、第5题: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计算难点。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巡视时及时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纠正。
4、第9题:火眼金睛辨对错。
5、第3、6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列式解答。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讨论:计算小数除法时,商在什么情况下小于1?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4
一.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
1.小数乘整数
3.小数乘小数的验算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小数除法
单元要点分析
1.小数除以整数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
第三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验算
2.一个数除以小数
2.练习课
3.求商的近似值
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用观察来完成各题的商。
2.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循环小数?请举3个例子。
2.小数分为几类?(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29页的例题10.
(1)出示例题10: 1÷11
2÷11
3÷11
4÷11
5÷11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1÷11,则计算器上显示0.090909091.由于1÷11的结果是一个循环小数,所以0.090909091是一个近似数,而这道题采用的是符号,所以我们要把近似数还原为循环小数:0.0909。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2)观察: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五道题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分析:
1÷11的循环节是09
2÷11的循环节是18
3÷11的循环节是27
4÷11的循环节是36
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2倍,循环节也扩大2倍,被除数扩大3倍,循环节也扩大3倍
(3)根据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1)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4题的结果。
3×7=21
3.3×7=22.11
3.33×7=222.111
3.333×7=2222.1111
(2)观察:第一个式子中,两个因数的位数和是多少?积的位数是多少?积是由那两个数字组成的?积的小数在哪里?
再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三式和第四式。
(3)根据前几题的规律,得出后两题的结果。
3.3333×6666.7=22222.111111
3.33333×66666.7=222222.1111111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 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2. 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够熟练的化简含有字母的式子。
3. 培养同学们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同学们养成做事认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利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
教学难点:
1.会用语言描述化简的思考过程。
2.一个式子的多次化简。
教学过程:
【片断一】:化简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题:当a=65时,求7a+3a的值。(学生尝试自主完成)
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两种做法,分别请学生板演。
解法一:当a=65时,
7a+3a
=765+365
=455+195
=650
解法二:当a=65时,
7a+3a
=10a
=1065
=650
师: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生1:第一种。
生2:第二种。
师:请说明你的理由。
生1:第一种只要按顺序代入计算,不要动脑筋。
生2:我认为第二种方法简便,因为第二种方法通过先化简后,再代入比较方便。
生3:反对,化简化错了就不行了,还是第一种方法好。
师:知识之间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如果化简知识学好了,当然用第二种方法算简便,如果老师把这道题改变一下,48a+152a,用第一种方法做方便吗?
学生在争论中达成了共识。
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争论辨析,旁征博引,从中感悟出最优化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片段二】:分层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可作一些代入数值的单项练习。例如,填空:当a=2,b=3时,3a+2b=()。
学生反馈:绝大多数学生都没问题,只有2人计算错误。
2.完整地让学生做一些题目。重点是先化简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并可引进负数的计算。如练一练的第2题,当b=5时,求2b-7b的值。
学生反馈:有个别学生没有注意化简,直接代入求值。
二、深化练习
可练习两问的应用题:第一问要求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第二问给出字母所取的值进行计算。利用复习准备题2,补充当t=350时,求共收款多少元?上半月比下半月多收款多少元?
再做练习十的第6题和第8题。
学生反馈:部分学生的格式存在问题。
巩固练习是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一种方式,学生掌握了新知后要进行多层次的练习,以形成技能和提高能力。这里的分层练习讲究练习的坡度和层次,既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从中也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
第三层次的练习目的是综合运用用字母表示数、式子的化简和求值方法的知识。在练习时,有些学生会把第二问中给出的字母的值放入第一问中,直接列出算式,而忽略了先用字母表示数的要求。我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并说明
用字母表示的是数,在代入式中进行计算后,得出的得数后面不要写上单位名称,到答句时再注明单位名称。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基本掌握了计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但部分学生还是会在计算中出现错误,今后还是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探究、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计算公式,体验其推导过程。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
(3)在数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的精神,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图片、剪刀、平行四边形框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请看大屏幕(欣赏绥滨农场风景图片),我们学校门口有两个花坛,小明认为长方形的花坛大,而小刚认为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大,谁说的对呢?你想来帮他们评判一下吗?(想)
你认为要根据什么来确定花坛的大小呢?(花坛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求,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怎样求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出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后说一说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各部分名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呢?(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各部分名称,标注直角符号。)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长方形面积公式时用过什么方法来求面积,谁来说一说?我们用过数方格的方式求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我们能不能也用数方格的方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课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探究一:用数方格的的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请大家打开你们的百宝箱(学具袋),里面有老师把两个花坛按比例缩小成的两张卡片,自己判断一下能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认真按提示填表。出示温馨提示:
①在两个图形上数一数方格的数量,然后填写下表。(一个方格代表1㎡,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教师强调半个格的意思。
② 填完表后,同学们相互议一议,并谈一谈发现。
你是怎么数的?你有什么发现吗?能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吗?(学生汇报)
探究二:用割补的方法来验证猜测。
小明和小刚通过数格子后和我们有了一样的猜测,但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的正确性,想验证一下。同时也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你想参与吗?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尽量想办法,办法不唯一。)
我们已经会求哪几种图形的面积了?(预设:学生回答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接着小组合作:大家想想办法,试试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然后在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拿起你的小剪刀试试看吧!出示合作探究提纲:(出示教学课件)
(1)用剪刀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剪的次数越少越好。)
(2)剪完后试一试能拼成什么图形?
师:你转化成什么图形了?你能说一说转化过程吗?转化后的图形和平行四边形各部分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发现过程(大屏幕出示):
回顾发现过程:
1、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 )没变。因为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 ),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是( )
2、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平行四边形的.( ) 和( )。
探究过程小结(板书)
师:小刚和小明马上到校门前测量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4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米,高是4米。
然后他们手拉手找到老师说了一些话。你知道他们说了什么?
生: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样大。为什么会一样大?谁来讲解一下。(指名板演)
三、运用新知,练中发现
1、基本练习
(1)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A、底12米,高3米:
B、高 4米,底9米;
C、底36米,高1米
通过这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吗?(教学课件)
发现一:发现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等底等高。
(2)画平行四边形比赛(大屏幕出示比赛规则)
比赛规则:
1、拿出百宝箱中的方格纸。在方格纸上的两条平行线间,画底为六个格(底固定),看能画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
2、谁在一分钟之内画的多,谁就获胜。学生画完后(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引导学生发现)
发现二:1.发现只要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就一定相等。
2.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形状不一定完全相同。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小明和小刚学完这节课后把他们的收获写了下来,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大屏幕出示(教学课件演示)
平行四边形,特点记心中。
面积同样大,形状可不同。
等底又等高,面积准相同。
要是求面积,底高来相乘。
(齐读) 希望同学们也要向小明和小刚一样,经常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做一个学习上的有心人。
拓展延伸
请大家看老师的演示。(用平行四边形框架演示由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如果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没有变化呢?课后我们可以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做实验进行研究,并把发现记录下来,作为今天的作业。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理解并能正确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中学生要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今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以比较花坛大小的情境引入,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课程理念;通过数格法,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再通过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从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掌握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目标的定位,我将“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本课要突破的难点是“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在本节课中我主要以引导探究法为主,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通过数格子和剪拼验证、观察比较,使小组教学和班级教学紧密联系,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三、尝试练习,提升能力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高
以争论面积大小的故事情境引入,引出要比较大小就得先算面积。回顾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宽,并通过回忆长方形
(一)提出猜想
【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等于什么?
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迁移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①底×高 ②底×斜边(学生争论)
(二)动手验证
(课前准备好剪刀、方格纸、尺子、两个图形纸的学具,放在信封里。)请大家拿出信封,小组合作,验证你的猜想。教师巡视并扮演好合作者的角色,给予适当地指导。
1.多数学生会选用数格法,得到两个图形面积相等。
【追问】如果让你测量花坛的面积,你也用数格法吗?
【询问】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再计算它的面积呢?
再次验证,并提出活动要求
(1) 你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
(2) 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
2.交流反馈(一个演示,一个讲解)
【提问】看懂这种方法吗?有谁的和他不同?
(三)动眼观察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可能会发现,都是沿着高剪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直角,而且都拼成了长方形。
【追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发现,形状变了,面积没有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小组内、同桌间说一说变化的过程,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四)自学课本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用字母表示公式。
S=ah(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
【追问】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一)基本技能训练
(1)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蓝色线这条高的长度
(二)解决实际问题
快乐公园由三个高都是16m的平行四边形组成,其中中间是一条长河,两边种植花草树木。(如下图)
(三)提升思维能力
1.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2.如果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4厘米,那么能画出几种?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教材是以比较花坛大小的情境导入,但我认为这一情境不是很贴切学生的认知,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同时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因此我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改编。
感受数格法不受用,从而激发起探究欲望。
本环节以“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为主线,引导学生带着猜想自主探究,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转化思想,发展探索的能力,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
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感受高和底的对应。
发散学生思维,同时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思想,感受同底等高。
通过对全课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并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翻书到86页,仔细观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
2、好,下面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学过的图形?
3、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二、民主导学
(一)、数方格法
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
1、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3、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7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方格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 ,加以验证。
条件强化: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三、检测导结
1、学生自学例1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3、做书上82页2题。
4、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5、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附: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S=ah或S=ah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9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完全遵循课程大纲按课时要求编写教案,它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力求做到重难点突出,精心的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小数除法后,学生再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感到太困难。教师尽可能的创造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位学生突破自己,展示自己,同时应重点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地分析,选择正确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同时,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商的近似值的意义。
(2)掌握“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的按题意求商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求近似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商的近似值的意义,掌握“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求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0.63÷7 0.24÷0.3 0.65÷0.13
72÷144 1.44÷0.6 5.6÷0.0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1.483 5.347 8.785 2.864
3.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探索新课
1.教学教科书P23页例7.
(1)出示例题7.(提问学生:一打是多少个羽毛球?)
(2)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列式 19.4÷12
(3)依据 单价=总价÷数量
(4)依据题意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2.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值,保留时,一般只除到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四舍五入了。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81÷7 32÷42 246.4÷13
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教师让学生独立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2)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提问:今天我们学了那些内容?你有那些收获?(出示课题:商的近似值)
(2)求“商的近似值”与求“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4人,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探讨真知。
然后让各小组汇报交流,达到生与生的交流,师与生的交流。
随后,教师进行总结。
相同点:都要用到“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并且都要看要保留的那一位的后一位.
不同点:求积的近似值,要先算出积的准确值再求近似数,求商的近似值不需求出商的准确值,只要求出要保留的下一位就可以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10、11、13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运用乘除法的关系,正确地进行验算。
二、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验算。
三、教学准备:
卡片和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复习知识:
a、计算:36.4÷413.76÷320.81÷9
b、把54和102改写成两位小数。
B、讲授新课;
例5:求102除以24的商。
1、怎样列算式?102÷24把它计算好。
2、今天我们商要用小数来表示,怎样计算呢?试一试。
3、除到被除数的.个位还有余数,我们可以在商的个位右边点上小数点,在余数的右边添上0,再继续除。
4、6表示什么?添上0以后60又表示什么?
5、学生复述一遍此题的计算过程。
6、我们怎样验算商是正确?学生验算。
C、巩固练习:
a:计算:162÷1281÷45434÷700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验算,对个别学生进行帮助。
2、被除数小于除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
b:口算训练:P-29第一题
c:对比训练:
195÷50660÷75400÷32
19.5÷5066÷754÷32
1.95÷506.6÷750.4÷32
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被除数缩小几倍,除数不变,商怎么办?
d、根据15010÷95=158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
15.01÷951501÷951.501÷95
1、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理由。
D、课堂小结:
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应该要注意哪些方面?
2、被除数缩小几倍,除数不变,商怎么办?
E、强化练习:
计算:P-29第四题
F、布置作业:P-29第三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1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设计通过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购买门票和租车问题入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索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具学具:
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对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课前老师想给同学们先看一组美丽的照片。(本溪水洞)十一长假期间,老师到本溪水洞游玩了一番。(电子白板出示)
师:你知道本溪的旅游景点还有哪些吗?(五女山、关门山等)
师: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学生回答)
追问:旅游时,都有哪些费用呢?
(生自由回答)
有些人去同一个地方,花费却有多有少,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旅游费用。(板书课题:旅游费用)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信息
我们本溪也有许多旅游景点,本溪明珠旅行社针对关门山旅游景点,推出了两种旅游优惠方案,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优惠方案。(电子白板出示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B:景园一日游,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A种方案玩一天,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生:B种方案玩一天,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花100元。
追问: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这是什么意思?
生:只有够5人才能有资格买团体票,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每位都100元。
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每位160元来说怎么样?对于个人票小孩票来说怎么样?
生: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票来说便宜了60元,对于个人票中小孩票来说每位贵了60元。
师:好的,这里有两个个问题:(1)如果去4个大人,2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2)如果去2个大人,4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
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在讨论:这两种情况,分别选那种方案省钱?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①小组合作讨论购票方案,力争人人出力。②根据购票方案,列出算式,计算出购票总价。③每组选出喜欢的方案,并填在表格里。④每组选一名同学说说小组的购票方案。
思考: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附:表格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讨论结果。并说一说各用了多少钱?
生1:第(1)个问题A方案是:1604 =640(元) 402 =80(元)640+80=720(元); B方案是:6+2=6 (人)1006=600(元)所以B方案省钱。
生2:第(2)个问题A方案是:1602=320(元) 40 4 =160(元)320+160=480(元);B方案是:2+4=6 (人)1006=600(元)所以A方案省钱。
师:在他们的介绍中,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有时方案A省钱,有时方案B省钱。
师: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大人多 ,孩子少,按B 种方案买票省钱;大人少,孩子多,按A种方案买票省钱。
师:那么如果6个大人,3个孩子,选哪种方案省钱? 自己想一想?
生:方案A:1606=960(元) 403=120(元960+120=1080 (元) 方案B:6+3=9(人)1009=900(元)方案B省钱。
师:还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
生:(6个大人买团体票,3个小孩买个人票,需花720元。)6个大人,3个孩子方案A:1006=600(元) 403 =120(元)600+120=720(元)A、B两种方案结合省钱。
师:真棒!同学们想出了更省钱的办法,真会精打细算。
2、活动二:租车问题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研究的购票的问题大家表现得特棒。下礼拜咱们五年级要组织看话剧,校长要帮我们租车,我们帮她设计一个租车方案好吗?
生:行!
师:学校要组织五年级115人去看话剧。大客车每天每辆1000元,每车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650元,每车限乘25人,怎样租车合适?
师:你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
追问:限乘什么意思?
生;就是最多座这么多人,不能超过这些人?。
师: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讨论出的方案最多,而且租金最少?完成下列的表格。(电子白板出示)
师:哪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算的?
生1: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2辆大车,2辆小车。共有13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2+6502 =3300(元)
生2: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3辆大车,不租小车。共有12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3=3000(元)
生: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1辆大车,3辆小车。共有11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1+6503=2950(元)
生3:我们组的方案是没租大车,5辆小车。共有12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 6505=3250(元)
师:哪种方案最省钱?
生:租1辆大车,3辆小车最省钱。
师:刚才通过同学的努力,找到了最佳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头脑,采用优化、组合和统筹等方法,用最少的钱办成同样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增强勤俭办事的意识,又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生活。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今天的收获将给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在遇到这类问题你可以帮着家长多出出主意,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一种最佳方案。真正成为家长的小助手。
板书设计:
旅游费用
选取最优化方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2
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由具体的数和用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学生在近四年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字母表示数虽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接触,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我们力图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数学模型,从而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方程及进入中学学习代数的基础,它不但对后面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生活和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课的教学中渗透着“转化”思想,遵循主体性原则,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概括出用字母表示数的规律。然后教学运用这个规律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情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对我们五年级孩子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与枯燥。本课是第一课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学会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初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与便利。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44-P46例1-例3 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能用字母表示简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使学生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便写法及平方的意义及读写法,会根据计算公式用代入法求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与符号化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1、出示图片。视频1
师:这些图片相信大家都认识吧,那么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KFC表示肯德基, CCTV表示中央电视台 , NBA表示美国职业篮球联盟。
2、出示扑克牌:J Q K 视频2
师:这些字母分别表示什么?
3、师小结:字母可以用来表示地名、方向,还可以表示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用字母表示数”,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体会字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的和谐统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1
活动一:探究规律(观察下面每行图中的数,按规律排列填写) 视频3
活动二:百宝箱——解密码 视频4
师:同学们想打开百宝箱,必须知道百宝箱的密码,它是由以下横线中的三个数字组成,请你猜一猜。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规律,在算出图形或字母表示的数。
生尝试思考,并完成老师的提问。
师: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师适当鼓励。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思考,我们发现可以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具体的数。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设计思路:用字母表示数意味着将把学生从数的领域引入到代数的世界,这将促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观念、方法产生质的飞跃。)
2.教学例题2。
师:既然同学们这么棒,那哪位同学能记得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呢?(生语言描述。)
加法交换律为例,
师:若是我用字母a b 表示这两个数,那你们能否帮我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呢?
生:a+b=b+a
师:其他的'运算定律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同桌间议一议,尝试用字母表示其他的运算定律。然后指名汇报,集体评议。视频5
运算定律名称 文字叙述(口述) 用字母表示 简写
师:这么聪明,可你们知道乘号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比如说乘法交换律还可以怎么表示呢?
生:用圆点“ ”表示乘号。乘法交换律:ab=ba 。
师:既然这样,老师有一项艰巨的任务要交给你们,猜想:在这些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中,哪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呢?
生:乘号。
师:例如乘法交换律就可以怎么写呢?
生:ab=ba 师提醒:这个读作,a乘以b等于b乘以a 。
师追问:那种结合可以省略乘号不写呢?
生: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
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其实我们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看到这些定律,你们对于字母和文字表述的运算定律有什么感觉?
生: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师板书优势: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符号语言比文字语言更为简洁明了,体现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简洁性。通过积累、体验和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能力。)
3.教学例题3:视频6
出示正方形问:我们学过正方形的什么内容?生: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师: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 生:边长为a 。
师:通常情况下,用字母S表示面积,那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吗?
生尝试写,然后师指名汇报,S=aa
师:你们看看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相同的字母。
师:S=aa 这样,两个相同字母或两个相同的数【0除外】相乘时,还有一种更简便的写法,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S=aa 中,aa =a2 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还可以写作:S=a2 。
师:如果a为2,那么面积可以怎么表示? 生……(指名举例说明。)
师:同学们真的太棒了,如果用字母C表示周长,那么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
生尝试写,然后指名汇报, C=a×4 。
师:a×4 能不能用刚才学的知识,以更简便的方式来表示呢?
生:a4 、4a 。
师指出:省略乘号时,一般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所以C=4a 。
师:刚才我们学了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那么你们又没有信心利用公式来进行具体的计算?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方法;促进学生体会用字母和含有字母式子表示数的意义及优越性。同时也使学生学会用字母和式子表示乘法数量关系,以及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从而自然的促进学生由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三、应用新知,拓展提高
活动(一):续儿歌。视频7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 )只青蛙( )张嘴,
( )只眼睛( )条腿。
小组交流: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
师:26个英文字母都可以用来表示数,但由于英文字母“O”在书写形式上非常接近阿拉伯数字“0”,所以在用字母表示数时,通常不选择英文字母“O”。
活动(二):一段有趣的话。 视频8
小明和妈妈乘公交车去商场购物,车上原有30人,汽车靠站时,下去X人,又上来Y人;汽车继续行驶,小明和妈妈来到商场,一双袜子8元钱,妈妈买了a双,小明买了m米彩带,回家做手工时把它平均剪成6段。
小组讨论: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设计意图:设计有价值的讨论题,让学生有话想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空间中达到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巩固。 )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视频9
(让学生自由畅谈)
教学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上完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取材于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巳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找准认知起点,使教学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制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老师的导入设计建立在本班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选择了KFC肯德基, CCTV中央电视台 , NBA美国职业篮球联盟及扑克牌上的字母,让学生感觉字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教师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法,例1让学生发现规律,学习可以用字母或符号表示一个数;例2、例3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以及自学课本独立完成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关注学生反思、内化的习惯
反思、内化与提升是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核心,本节课有三处环节设计体现了这一特点。
1、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环节,教师不是灌输,而是让学生小组交流选择表示运算定律的方法,在交流中感情字母表示比文字表述简明、易记。
2、省略字母之间的乘号,教师让学生在自学中内化、运用再进行反思,强调“”代替“×”,不代替“+”、“-”、“÷”。
3、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学课本给学生自主尝试探索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高年级教学注意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也是新课标倡导的。
三、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一种激励效应,通过课堂练习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和快乐。我在上完本节课后,紧接着出示了练习题,它们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紧扣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并且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同学们很容易用字母和文字表示比用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但在强调正方的面积用字母表示的同时,个别同学还是不能准确把握a的平方与2a区别。针对这一点虽然在课堂上及时作了的处理,但是为了避免这一错误的再次延续需作进一步的强调。教师的过渡性语言和总结性语言略显简单。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的评价同样也有得有失。更好地设计问题,更科学地评价学生还是我需要继续学习和探索的重要内容。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3
教学目标:
1、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教学重点:
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整理学过的.面积公式,完成下表。
(二)需要注意的地方
1.弄清图形,选择公式。
2.找对应的底和高。
3.注意单位换算。
4.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别忘了除以2。
5.解决问题时,弄清面积与其他数量的关系。
6.看青组合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图形组成的,找简单的解决方法。
7.已知面积,求底或高可以用方程解。
(三)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四)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分割法或添补法(转化):分解成简单图形。
(分割法)
小明家打算装修,要给客厅(如下图)铺上瓷砖,求客厅面积是多少?
方法一:把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
长方形。
43+37
=12+21
=33(cm2)
方法二: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6+33
=24+9
=33(cm2)
第三种方法:分割成两个梯形。
(3+7)32+(3+6)42
=15+18
=33
第四种方法: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76-33
=42-9
=33(cm2)
归纳:方法一、二、三是分割法;方法四是添补法
第二课时(完成练习)
四、作业
复习本单元知识点及错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培养迁移类推能力,获得借助计算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
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住房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同学都住进了新房,聪聪家最近也换了套新房,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看。瞧!这就是聪聪家的客厅。(课件出示)
通过观察平面图,你想知道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件展示聪聪家的客厅平面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诱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2、生提问题。
3、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要求的聪聪家客厅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板书:4.8×3.6)观察算式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算式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生: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
4、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一实际问题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数乘小数的重点是小数点的书写位置,让学生观察题中因数的特点,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积中小数的位数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推导笔算方法
①、提出估算要求,
师:计算之前我们先估算一下,聪聪家的客厅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把3.6看作4,把4.5看作5因此:3.6×4.8≈20也就是说聪聪家客厅的面积不到20平方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先估算,在计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未确定竖式计算结果做铺垫。)
②、提出竖式计算的要求,讨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怎么办?
回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怎么计算?可以转换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吗?
让学生说出算理,独立试一试,指名汇报答案。学生上台板演。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问题讨论”是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过程,是理解算理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教学思维的过程。)
③、分析算理。
我们一起在原式上做一做。(边说边板书)。
思考
乘数中的两个因数是如何转化成整数计算的?
用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8×36的积以后怎么办?
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小数点应该点到哪里呢?
教师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728除以100,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4.8的积是两位小数。
④(教师出示课件),显示算理的全过程。指名学生结合竖式,再次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用竖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2、沙发的占地面积,
①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求出了聪聪家客厅的面积,聪聪家的客厅里还有一个漂亮的沙发,(出示课件)生观察图,说出了解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②师:求沙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算式,教师肯定并板书。
0.85×1.8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个算式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生:两个因数一个是一位小数,一个是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了解题中的数据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了解因数的特点,为竖式计算做准备)
③师:这样的两个小数相乘,用竖式计算怎样算呢?(教师强调小数乘法列竖式是不要把小数点对齐,要把因数的末尾数对齐。)
教师板书竖式
生:学生试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并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学生完成板书
师:用整数乘法的方法计算出积以后怎么办?
生:回答,师在竖式中点上小数点。
师:告诉学生在横式中写得数时,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的0可以不写。
完成横式
0.85×1.8=1.53(平方米)
④师:(出示课件)再次显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既检验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程度,用便于解决计算中数学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⑤师:用竖式算的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检验一下。
学生计算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检验计算结果,确信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三、归纳总结
让学生观察两个竖式,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问题:观察比较,总结算法。
1、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2、通过比较,你发现上面两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3、你知道计算小数乘小数时,要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吗?小数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
师总结算法:小数与小数相乘,先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求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课件播放)
(设计意图: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经历有个性的经验提升为数学方法的过程。)
师:观察的很认真。知道了两个因数和积中小数位数的这种关系,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计算,就能判断积的小数位数。
四、尝试应用
1、聪聪家的客厅里还有一个漂亮的茶几,(出示课件)生观察图,说出了解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求茶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0.45×0.9=师:估计一下,0.45×0.9的积有几位小数?为什么?
生:三位。因为两个因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它们的积也一定是三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
学生自主笔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请一名好学生板演。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确定小数点时是怎样想的。
生:先用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5×9等于405。因为两个因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也要从405的右边开始数出三位,405正好是三位,就在4的前面点上小数点,整数部分写0。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先估计积有几位小数,为自主计算打基础。让好学生板演,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师:说的很好,下面我来考考你们。
出示“试一试”,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再自己试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试一试”,根据126×12=151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你知道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吗?
生: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练习中熟练应用并巩固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