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风筝》的第二课时。下面就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贾平凹。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风筝》这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词语。
二、说学情
三年级第一学期是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阶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转型期,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词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通过学生自能学习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初步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快乐"和"伤心" 的心情写具体的。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角色转化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能力,力求达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学习"做风筝"部分,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放风筝、找风筝"两部分的内容;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学习课文,学会积累词句,为写作积累词汇,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六、说教学流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的,本课我预设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 课前谈话,复习引入
1.同学们放过风筝吗?谁愿意把放风筝的情景给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理念:由回忆放风筝的情景,引入课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勾起了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再次感受放风筝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培养学生在面对新知时,能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复习,加深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放、找)
(设计理念: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既是检测他们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朗读感悟,找出"我觉得有趣的部分"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你认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哪一部分最有趣?
2.全班交流:你认为哪一部分最有趣,谁来说说?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能阅读课文,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知课文,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三)细读探究 体悟情感
课文主要讲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叙述层次清晰,结构一目了然。通过这三部分内容,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变化。在教学时,我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他们在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然后由扶到放,力求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合作的学习。
A.扶学第2自然段,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让我们先来感受他们做风筝时的快乐吧。请同学们读读有关的自然段,看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伙伴快乐的心情?用笔做好标记。
2.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看来大家的心情是相通的。"憧憬"是什么意思?(向往)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查字典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做风筝时最憧憬什么?
(2)是啊,我们心中充满了美好的向往,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这时候大家的心情——(依然快活)
(3)理解"依然".
"依然"你理解吗?(依旧、仍旧、还是)你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很好。
(设计理念:新课标对三年级的学习要求:"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环节主要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指导朗读
(1)我们开始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依然快活。请你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向往等)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读后生评议。
(3)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兴奋、向往的心情读出来吧。(齐读)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运用试读、指名读、齐读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为下文的自能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B.扶放第3、4自然段,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做风筝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快活,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会——更快活。我们在学习第二自然段中,先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朗读体会了小伙伴的心情。现在请你们运用这种方法,默读学习三、四自然段。(自学)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1)说说你的体会。(预设:托、牵、一紧一松、跑起来)
(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一会儿,找同学上台表演。
(3)指名表演(一人读课文,两人表演)。学生评价。
(4)全班齐表演。
(设计理念:儿童在兴奋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情态把课文内容表现出来。我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角色去感受,去想象,去体验,去表演,使他们得到心理的满足。这样,学生读得兴致勃勃,演得津津有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如见其景,如可触摸,从而进一步激发情感,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除了这里,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快乐?
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1)说说你的体会。(快活地叫喊着、拼命地奔跑)
(2)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叫喊什么?
(2)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快活喊出来吧。(齐读)
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
课件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小伙伴们的心情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2)谁能说说"大惊失色"的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3)怎么叫千呼万唤?(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就是千呼万唤。)他们在呼唤什么呢?
(4)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齐读。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一环节是在总结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C.放学第5-8自然段,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过渡:风筝飞走了,我们千呼万唤。最后,我们找到风筝了吗?请自学5-8自然段,体会小伙伴们找风筝的心情。
1.全班交流
(1)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是啊,你体会的很好,他们伤心的哭了,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们的伤心?
(2)理解"垂头丧气"
a.谁能做一下垂头丧气的样子?
b.齐读体会他们失望的心情。
课件出示:"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3.想象写话
(1)我们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2)全班交流
(3)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提醒写字姿势)
(4)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文章开放式的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是很难得的练笔内容,同样是语言训练的延伸,给了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在这里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续写文章,把所想的变成文字抒发出来,从想到说到写,练笔变得有梯度,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铺垫,同时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回顾,朗读全文
1.朗读全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中,感受他们童年的美好时光,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
(设计理念: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2.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再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学习了《风筝》一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做风筝时是充满憧憬的,放风筝时是快活的,找风筝时虽然垂头丧气,但也是为了寻找快乐。通过再一次读文,我们又有了更深的感受。老师相信,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
(设计理念:为了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让学生运用文中和课外积累的词句来说说或写写自己快乐的心情。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孩子主动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又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七、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表述中,突出了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据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快乐、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拥有更多地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课改新理念。
风筝说课稿(二)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清新,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制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 化写具体的。
四。说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下面我详细讲解我的教学设想:
五。说教学流程:
首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这一个课前准备很有意义,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养成搜集信息的习惯,对课文的学习非常有利,可惜在实际教学中做的往往不够。
上这篇课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也放过风筝,说说你放风筝的经历。交流后出示有关风筝的资料袋,再让学生给同学介绍。这个环节是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我把生活中的体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个对课外资源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第二个环节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习惯让学生连读两遍课文,实践证明效果比较好,而且学生是有兴趣的。接着才让学生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此时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会找出课文主要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教师板书:做、放、找。指着板书说,请同学们选着三部分内容的任一部分,认真朗读,准备读给全班同学听。在学生个别读的时候,相机教学生字词。这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我们在一线上课的老师都有个感觉,如果课文朗读不充分,就忙着感悟,往往收不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个环节是细读课文,品味感悟。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地方。首先让学生读课文第一句,问:我们这些孩子,做风筝、放风筝时有哪些快乐呢?学生浏览课文,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引导归纳。先说说作者写做风筝时,哪些词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快乐。主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如憧憬。依然。幸福鸟,可根据查字典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在学生发表了意见后,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给幸福鸟加上引号。"放风筝"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这份快乐表现出来的。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放风筝时,看到什么情景最快乐?相信有放过风筝的人,都会说看到风筝飞起来了最快乐。那么课文是如何把这份快乐写出来的呢?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两条方法:一是直接写,通过写孩子们的动作神态;二是间接写——"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可是放风筝也有伤心的时候",教师板书:伤心。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说说从哪些词语看出了孩子们的伤心?这部分采用默读,学生自主分析,教师尽量少牵引,体现出从扶到放的教学原则。"放风筝"这部分的教学还可以放入一个练习:用虽然……但是说说放风筝的心情。学生可以说:放风筝虽然很快乐,但是也有伤心的时候。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做风筝"的心情: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依然很快活。这个造句练习,既是说话练习,也是对本节课的课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小结与回顾。
这带着孩子许多欢乐的风筝消失在茫茫的空中了,它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段的学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找不到风筝的失望心情。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这种复杂的心情,有伤心,有"我们"不放弃希望的乐观精神。
第四个环节是引导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
"故事的结尾没有说我们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风筝,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同学们,我们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了吗?我们仅仅是为了寻找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 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小组交流。学生能从讨论交流中明白我们在寻找幸福鸟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和憧憬,我们是在寻找我们幸福的寄托!只要我们寻找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板书设计:
做风筝 憧憬
风筝 放风筝 快乐 寻找幸福
找风筝 伤心
总之,这篇课文我主要教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三部分。通过熟悉内容的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语言与内容;通过细读品味,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风筝说课稿(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风筝》(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风筝 》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间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就是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告诉人们: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的确立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段落,深入领会重点语句。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手足之情,珍视家庭亲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风筝》写于20世纪20年代,而面对的学习群体则是刚进初中的出生于90年代末的花季少年,他们也是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久远,再加上初一学生理解力有限,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向来思想深奥、意蕴丰富。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是:1、正确朗读,感知文意2、涵泳品味,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是: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向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口语交际相结合,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三、说学法
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上。学法具体如下:
1、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风筝,飞吧》,欣赏美丽的风筝图片,创设情境。
(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导入新课的要求,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活动。)
这节课,我设计的导语是:风筝是报春的天使,是孩子们的梦想。同学们都放过风筝或看过放风筝的吧?当时是什么心情?(学生各抒己见)
是啊,看见风筝,我们便会忆起诗一样的童年生活,内心充溢着愉悦与激动。可是,鲁迅先生一见到风筝,为什么却感到"悲哀"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的一篇散文《风筝》。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正如新课标建议"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二)明确任务,目标引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上课伊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这节课我确定的学习目标是(同教学重点)
(三)资料助读,检查预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首先指名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鲁迅,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的积累。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活动一:走进文本,了解风筝故事)
1、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大屏幕显示思考题:
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
谈一谈:你听读后有哪些感受?(
2、评价朗读
3、讲述故事(此环节设计是基于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4、交流听读感受(此环节设计是基于新课标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过渡:同学们的感受真是丰富多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宝贵的阅读的经验走进鲁迅,把握他在这个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吧!
(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大活动二:走近鲁迅,把握情感变化)
1、 进行第一个小活动
(屏显:活动一:品读3-4段
品一品:兄弟二人对风筝的态度各是什么?从那些描写可以看出来?(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
读一读:你能读出这种态度吗?(新课标建议"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评一评:你能评价兄长的做法吗?
学生对兄长的评价意见不一,于是教师补充介绍一下当时鲁迅先生的家境: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他共有兄弟三人: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这次冲突就发生在老大与老三之间。(www.fwsir.com)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兄如父",作为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弟,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并且做他们的保护人。这样介绍之后,同学们也许就更能理解鲁迅不许弟弟放风筝的原因和"有出息"的含义了。
(在学生有疑问和分歧的时候再进行相关背景介绍,有指点迷津的作用,学生豁然开朗)
过渡: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在20多年以后,在已步入不惑之年的鲁迅先生心中又掀起了怎样的情感波澜呢?请同学们探究课文5——12段。
2、 进行第二个小活动(屏显:活动二:探究5——12段)
想一想:20年后是什么原因使鲁迅的情感和心理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说一说:你能代这兄弟俩给对方说几句话吗?
(1) 明确:看了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懂得了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心里沉重起来。
(2) 心灵对话(屏显:心灵对话 哥哥(弟弟),我想对你说:————)
(基于新课标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此环节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过渡:兄弟二人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当年那件事,是不是也体现了浓浓亲情呢?其实这样的亲情故事在我们的家庭中也经常上演。让我们走进心海,感悟至爱亲情吧!
(六)体验反思,拓展文本(大活动三:走进心海,感悟至爱亲情)
(屏显:讲一讲:让我们一起荡起记忆的小舟,走进心海。讲一件曾经触动你心灵的事,诉说亲人之间的爱,体现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
. 1、师:此时此刻,站在这个讲台上,老师的心海也在汹涌澎湃,我想讲一讲我和我的父亲。师深情讲述:《我终于读懂了父亲的爱》
2、师:同学们是否也有过和老师类似的经历呢?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教师的讲述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3、学生讲述自己亲情故事。(3——5人)
(基于新课标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此环节让学生走出文本,体验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实现了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4、师小结:亲情不仅在温柔的话语里,也不仅在细心的呵护中,更在父母严格的管教和兄弟姐妹之间磨擦的火花里。以一颗宽容、谅解之心善待亲人,你会拥有更多的爱!
过渡:一出风筝事件,牵动着鲁迅的心,也牵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这篇散文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七) 探究"风筝"现象
1、 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
2、 师小结:在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3、 一篇名作,带给人的思考总是深厚而丰富的,思想家的文章尤其如此。当你尝试着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篇作品时,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此环节设计基于新课标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风筝说课稿】相关文章:
《风筝》说课稿08-16
风筝,风筝作文06-08
风筝、风筝作文08-22
《风筝》08-16
风筝08-16
风筝08-17
《风筝风筝飞上天》教学反思08-22
做风筝,放风筝作文09-05
风筝的作文05-25
雨中的风筝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