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开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局面探究

2023-09-20 11:31:03 21好文网 小学二年级

以人为本开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局面探究

  狭义的就业指导,是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以人为本开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局面探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摆“社情”,警醒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难。究其原因,除了大环境等因素外,追本溯源,实际是人的观念的转变和更新问题。广大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带头大胆创新、转变观念,同时积极引导、教育莘莘学子转变就业观念。在这一方面,摆“社情”尤为重要。通过认真审视、全面分析,深入宣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竞争态势和严峻形势,教育警醒同学,让他们摆脱“天之骄子”的自我陶醉,摒弃失意自卑的不良情绪,扭转动辄要进机关到事业单位的不良择业动机,冲破挑拣、徘徊、犹豫不定的桎梏。转而树立自信、自我定位、扬长避短、正视挑战,积极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但要全方位分析和宣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就业现状,还要注意工作前移。要面向所有在校学生,树立就业工作经常化、一贯制的新思路,结合入学教育,从新生抓起,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要建立长效机制,让校内学生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零距离”,面对面,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倾“真情”,把握毕业生脉搏,扭转“错位”局面

  每年都会在部分毕业生中出现“老师急他不急”,“老师主动他不主动”,“老师替学生承担压力而同学茫然无适,找不着‘北”’的错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广大毕业生在择业意识上,既想主动竞争和谋取理想职业,又担心竞争失败,遭受挫折多数同学都有积极主动的竞争意识,想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理想的职业,但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凭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上进行择业竞争缺乏足够的信心。还有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上还未形成真正平等的竞争机制和环境,因此,既想积极参与竞争又担心竞争不公。面对这种情况,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熟练掌握就业指导的基本技能和原则;应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把同学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倾满腔“真情”热爱学生,感动毕业生,让他们从各种不良想法的困顿中尽快解脱出来。加大“真情”的投入力度跳出“老师思维”抓就业,站在同学角度搞服务,分析同学们的就业心理,了解同学们的就业要求,把握同学们的实际想法,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百事不烦,百问不厌,以真情换真情,引导教育学生增强紧迫感,真正把就业视为个人修身立业的第一要务,全面调动每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抓紧就业,促进就业。

  3.尽“朋情”,教育帮助毕业生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这里所说的“朋情”更多的是指就业指导工作者要视学生为朋友,坦诚以待,平等相处,遇事多同他们商量、多与他们沟通,通过行朋友之实,尽朋友之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指导效果。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一方面要准确的自我定位,增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人情味”;另一方面要求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传授就业技巧时要注意方式策略,使“朋友”们更易接受,从而达到工作加强,友谊加深的理想目的。具体说来,要根据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优秀毕业生要重点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自身条件一般、性格内向、机会相对较少的同学,要尽早地给予关注和指导,与他们一起分析自身情况,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对于少数在择业时受到性别歧视的女同学,一方面应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指导他们适当调整择业目标,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为促进全社会就业观点的转变,形成公平良好的社会就业新秩序贡献力量。

  尽“朋情”作好就业工作,还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要不断挖掘就业指导资源,吸收和争取更多的往届毕业生、社会成功人士和在校师生,参与到“朋友圈”中来,整合优势,扩大阵容,共同做好工作。"

  4.捧“实情”,重服务,做好就业指导的各项具体工作

  就业指导的各项日常工作政策性、事务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事无巨细,纷繁复杂,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者首先要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各项指导工作,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立足服务,突出一个“实”字,使各项工作全面落实,深入落实,及时落实。捧“实”情,做实事,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首先要扎实深入,舍得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方针政策,就业现状和同学实际,突破常规,有的放矢。其次,要注意理清思路,宏观协调,把一天到晚不得闲的具体工作全面把握好,分层落实好,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难点。另外,要善于总结积累和提高,做有心人,使具体工作记录准确,措施得当,处理细致,稳步开展;阶段性工作有思路,有材料,有回顾总结;重点性工作发挥优势,全力完成好,做出特色。

  5.聚“群情”,搭建工作平台,优化工作环境,开创工作新局面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求广大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善于优化环境,注意综合协调,调动各方优势,当好桥梁纽带。一方面要积极优化就业指导内部环境,集中人力、财力、精力做好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和创造良好的外部大环境,如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挖掘校友资源,联系长期共建单位,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等。一方面要数“情”并举,确保日常工作全面深入细致,另一方面要多请示多汇报,及时听取意见和建议,努力营造党政领导重视、师生员工全面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新格局。一方面要认真指导好学生就业,另一方面还要坚持全方位做好毕业生日常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特别是文明离校工作,使各项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情投”方能“意合”,心与心的交融会进发出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力量。只要以人为本,共同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开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崭新局面。

  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与对策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 社会需求与人才竞争。

  社会需求与人才竞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社会需求包括“理想职业”需求、“一般职业”需求和“苛苦职业”需求。学生期望的“理想”职业是轻松安逸、工资高、待遇好、“铁饭碗”的职业。而“苛苦”职业则指工作条件苛刻、工资待遇低差的职业。“一般”职业是介于“理想”职业和“苛苦”职业之间的职业。现实表明,“理想”职业不但数量少。用人少,而且要求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苛苦”职业种类也较少,对人的能力要求相对不高。“一般”职业则是占绝大数的职业。

  在人才竞争方面,“理想”职业倾爱于硕士、博士等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对大学本专科生需求低,竞争也最激烈。“一般”职业是本专科生、硕士、博士等学历层次的人才都能适应的职业。因而竞争也非常激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苛苦”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对高学历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人们的偏见,选择的人少。竞争也少。

  (二) 学生素质。

  学生自身素质是影响学生就业的最根本因素。学生素质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应变能力、文体能力、社交能力、中英文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道德品质等。社会越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越高。因此,学生素质的概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需要人们永无止境地不断完善。

  (三) 学校综合实力。

  学校综合实力是学生身上的“商标”,是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综合.需要学校所有部门的参与。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科研机构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扶持力度不同,自身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也不同。因此,对学校综合实力的比较不能一概而论。社会职业对学校“产品”的需求也并不依赖学校综合实力的名次,而是学校在某一或某些方面的水平。例如,医院对医药学校的医药人才需求较大,而对师范类、艺术类学校的人才需求较少。因此,学校发展不能求大求全。而应确立特色,在该特色重点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综合实力的提高。"

  二、学生在就业中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主观能动性,尽早地将课堂学习、业余学习与职业定向结合起来。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职业选择中有备无患、轻松自如。

  (一) 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为已用”。

  “读书无用论”是流行在各类校园的一种学生观念,产生该观念的本质原因是社会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学生大多没有社会经历,容易把社会职业极端化,认为社会职业或者不需要任何学校技能(如销售员、厨师、建筑工人、清洁员等),或者需要高端技能(如医生、航天员等)。他们没有认识到任何职业都需要基本技能和理论指导,如销售员要了解心理学和推销技能.建筑工人要了解建筑力学和工程学:他们也没有认识到社会职业不断加速的推陈出新和内在发展的特点。因此,要解除“读书无用论”的观念,首先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职业的特点,细化专业知识点,将课堂所学基本技能纳为已用,如此才能更好地选择职业,更好地实现大学期间积累的社会价值。

  (二) 明确就业形势,克服思想惰性,积极武装自己。

  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之一是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的模糊认识。首先,他们不了解自己适合怎样的职业,不知道大学期间要重点积累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就业难”的社会形势使他们对就业产生了恐惧感;还有,大学自主学习为主的特点使少数主观能动性弱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影视中,而对学习则产生惰性。针对这些因素,需要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念,从社会需求和自身前途出发。克服惰性,从细微之处积极准备就业,如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英语四六级、托福、GRE等考试、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参加学校团队组织、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

  (三) 就业途径的多种选择和准备。

  三、学校要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除学生素质、社会需求等因素外,学校办学实力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先决因素。从学校整体角度出发,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 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改进办学条件,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学生自豪感和荣誉感。

  学校办学条件制约着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学校的健康发展需要民主科学的规章制度来监督和约束。当前.我国许多高校正处于起步或发展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完善,但高校可以借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保持自身快速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社会对自身的认同感,激励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使自己的校名这枚“商标”成为炙手可热的名牌。"

  (二) 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

  学风建设是党团部门、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学校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共同重视。其中。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教师需提高自身素质外,学校也要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灵活组织课堂讲学,全力贯彻素质教育,真正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协同提高。

  (三)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当前,就业难的现象并非人才供大于求造成的,而是“理想”职业供不应求造成的,因此是表观就业难,而非真实的就业难。实际上,大量的“一般”职业和“苛苦”职业也是供不应求的。因此,学校应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勇于到“老少边穷”的地区工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自己的才能应用到真正迫切需要的地方去。

  (四) 多途径介绍就业知识。

  “就业”作为学生生涯的一项重要工程,是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实践的。就业知识可通过专门的课程讲授,也可通过多种途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融会贯通。

  1.通过校企合作.吸引企业开展校园活动

  加强学生与企业的交流.有助于促进就业双方的了解和适应。学校有关部门应主动联系这些企业,将企业的产品介绍会、技术培训会、管理经验交流会、人才招聘会等吸引到学校进行.既给企业作了广告宣传和人才引进。也为本校学生提供了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和择业的机会。

  2.开展就业知识讲座

  专门的知识讲座可以使学生快速、系统地了解就业的相关知识。学校可聘请有关专家、已毕业参加工作或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为在校学生开展就业知识、经验介绍方面的讲座。使学生尽早、及时了解就业知识,提前为就业做好准备。

  3.教师与学生交流

  在学校体系中,师生关系是最根本、最直接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容易沟通、交流。教师包括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也包括学生的任课老师、实验指导老师、学校领导等。交流方式包括课堂讨论、班会、网络聊天、E—mai l 交流等。通过交流,可以广泛与学生接触,介绍就业经验.了解学生现状。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人为本开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局面探究】相关文章: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小结07-23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总结12-26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总结11-24

论如何做好社区就业指导工作01-17

最新浅论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03-02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总结2000字11-24

解读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02-16

大学生考证热原因探究11-28

以人为本的安全标语11-29

以人为本的企业标语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