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说课稿范文欣赏

钱学森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钱学森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钱学森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身份人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钱学森》一课记叙了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时刻刻不忘记祖国的高尚情怀。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的熏陶。

  2、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课文是按照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明线是时间顺序,作者从钱学森1935年留学美国到1955年回归祖国这段经历。暗线是贯穿全文的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文中钱学森的两句话是全文的关键句。抓住这两根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

  课堂上我紧紧抓住钱学森“热爱祖国”这一个特点,展开了整堂课的教学。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大胆想象。这种想象不是搞“无土栽培”“无根培植”,而是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积极思考,并在讨论交流中,使情感和认识都得到升华。课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回忆课文,让学生对钱学森的热爱祖国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钱学森是一个具有爱国的思想呢?让学生划一划、读一读、想一想,并把体会到的用简洁的语句做批注,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对话。学生阅读文本之后,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起来交流,而是让学生把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阐述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使得他们的体会得到了互济,思维得到了拓展。在此基础之上,再请学生起来集体交流,此时学生的回答显得充实许多,交流也流畅得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积极当好组织引导者的角色。

  比如在学习钱学森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时,我先让学生读出钱学森的爱国之情,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由于这一句话是体现钱学森爱国精神的重点,因此,我又设计了一个填空习题:钱学森宁愿放弃( ),也不愿放弃( )。他现在所作的一切,都是( )。帮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钱学森的那颗心系祖国的赤子之心。在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学生也是一次比一次读得到位,体会得深刻。

  又比如,在教学另一句钱学森所说的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句话的理解,我同样也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谈体会,在这里还设计了一个想象练习:如果你是那位留学生,你听了钱学森的话你会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创设,不仅是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留学生态度的转变也更能体现出钱学森这一颗拳拳报国之心的强烈。没有直接点明,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此外,我还通过抓住美国海军高级将领的话中“五个师”和“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这两个点作为“楔子”,直接深入文本的深层,与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五个师”到底有多少人?我用具体数字作了形象的说明,在他准备回国到真正回国的过程中钱学森到底遭到了哪些阻挠,课外资料的.搜集再一次使学生对于钱学森坚持回国的心产生了碰撞。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并想像,“现在,满怀壮志的钱学森乘着轮船回家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想到自己即将踏上热爱的故土时,他是多么激动啊!那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了钱学森的浓浓的爱国之情。在此基础上,我又说:“他那浓浓的爱国热情和拳拳的报国壮志深深鼓舞了我们。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在表达对钱学森的爱国之情的钦佩之情的同时,其实是与钱学森走得更近了。

钱学森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是当年美国海军的一个高级将领对一位华人下的评语,他不是别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甚至生命的威胁都没能阻止钱学森回国的决心,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身份人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用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定也必须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其学会,而且要使他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钱学森的生平和爱国情怀。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钱学森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品评语言,学习抓住人物语言、神情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评语言,学习抓住人物语言、神情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四、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么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我采用了朗读法、质疑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学生对文章人物品质的感悟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了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2、说学法

  学生学习语文,如何在学习中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方法的渗透与引导,使学生学习上有一个方向,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比较法、讨论法。

  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需要学生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精彩的句子,从而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讨论法:教师尽情的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一个词语或文中的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势必造成思辩的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课文的中心,深入作者的思想境地,可以说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五、具体做法

  (一)创意设境,激情引趣,快乐走进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巧妙、新颖的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产生学习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越高,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趣、意境,引领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学生对钱学森是陌生的,对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更是一无所知。我首先利用学校有利条件,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的视频,伴随着激昂的音乐,精彩的多媒体画面,再加上控制室火箭升空的倒计时口令,给学生提供了初步视觉印象,唤起了学生民族自豪感。这时介绍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样的运用,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材料的创造性理解提供了铺垫。看到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于是我顺势而导:“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找出钱学森说的两段话。”

  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学习中。只要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觉调动自身所有感官,带着好奇,带着情趣,全身心地投入,进行自主、快乐地学习,那么课堂教学已成功了一半。

  (二)巧借网络,激发阅读欲望,品析语言文字。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背后隐藏着重要的背景故事,并且这些背景与课文内容的联系还比较紧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进行的语文教学,就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的空间。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研读文字、学习课文上来,就能更进一步诱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愿望。

  如在教学过程中,在对冯卡门的介绍,美国政府对钱学森的迫害以及钱学森回国后为国家做的贡献这三处,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出示了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就能很好地把当时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的优越条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而钱学森就是在这样的待遇面前,在遭受到美国政府残酷迫害下坚持回国的爱国情感表露无遗。这样的运用,对本课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很好地帮助作用。

  (三)音乐渲染,感受课文的情感意境。

  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语文也是一首流动的诗,语文教学需要浪漫主义情怀。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再让音乐与文章表达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浓郁的情感中想象、顿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和激励。

  教学钱学森准备回国这一部分时,在分析、体会了文章,感受到钱学森浓浓的爱国情感后,为了深化这一主题,我播放了一首《我的中国心》,师生同唱这一爱国歌曲,营造氛围。然后生成话题:“你认为《我的中国心》的歌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钱学森的爱国感情?”学生的情绪在受到听觉的冲击下再次被点燃。这种效果是在我试教中所没有的。

  在本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为钱学森写一个颁奖词。”以升华主题。在悠扬的音乐中,学生把这一节课的感受都融入到了文字当中。正是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学生写出了感人的颁奖词,下面我摘录了几段:

  生:你有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有始终强烈的爱国情感,你带给国家的是兴旺和富强。

  生:一个伟大的名字——钱学森。正是你,为能早日回国坚持不懈;正是你,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为你知道“你是一个中国人!”

  生:在你心中:金钱是轻的,名誉是轻的,最重的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歌以咏怀,言为心声!此处借助歌曲的魅力又把教学推向了一个高潮。

  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情感体验,更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钱学森说课稿3

  一堂课就是人生中40分钟的生命历程,就是一幅“教师、学生、文本”不同言语生命互动交流的整体的鲜活图景。“好的课堂应当是言语和情感共生的课堂,要让学生能够从言语中品读,从言语中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言意兼得理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钱学森》是一篇情感性和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如把握不好,很容易上成思品课、故事课,甚至是煽情课。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我们该教给他们些什么?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文本,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一、与文本对话,理清写作思路;与人物对话,受到情感熏陶。

  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中给予一些写作的指导。《钱学森》是一篇写事记人的文章,作者的文路非常清晰,比如全文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就是钱学森的热爱祖国和才华出众,当然以热爱祖国为主线;又如倒叙手法的运用(这一点在第一课时解决);再如钱学森归国前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概括出他面临的三次考验,以及在考验面前所持的态度。这样解读文本,不仅使整个教学流程板块清晰,其实也是渗透了一些行文技巧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的爱国情怀,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努力做到在品词析句中感悟真情,在个性朗读中倾吐真情,在语言训练中表达真情。

  二、在品读中理解语言,在概括中发展语言,在拓展中积累语言,在抒写中训练语言。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这就是要给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技能技巧。“语文不是个万能筐,什么都可往里装。”语文课要尽量减少非语文的环节,避免语文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扎扎实实地让学生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1、品读。品味语言,不是单纯地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而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指出文章用语行文的精妙,在特定的语境中,着重体会文本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独特感等。如:“最得意和最得力”、“绝不能”,再如第四小节中的“终于”、“应当”等,我都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大多采取默读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理解文本的语言。

  2、概括。高年级学生理应把概括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了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如三次考验的概括,三次态度的概括等,就是让学生在概括中发展自己的语言。

  3、积累。这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拓展点,即孟子的名言和颁奖词。前者是在学生自己概括提炼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进行拓展,让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同时也感悟到语言的凝练;后者则是在学习文本后对比出示,让学生领悟另一种文体的写法,同样也是突出了语言的凝练,让学生不仅感悟,而且积累了语言。

  4、抒写。在情感体验达到高潮,读写结合,把学生的真实情感自然倾诉。而这倾诉也不是单纯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同样也是让学生把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实际上也是让学生学习用凝练的语言进行表达,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虽然在设计教学时我努力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力求得意又得言,但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由于本人的课堂驾驭能力有限,预设与生成的不相融合,所制订的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得以体现,也许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呈现。所以,我想今天这堂课,作为一个案例呈现在大家眼前,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不吝指教,谢谢!

钱学森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身份人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课文的语言简洁、朴素。

  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一)从预习入手

  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有一种成功教学经验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是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学生自学以后不懂的内容。”这正是建立在学生有效的课前预习基础之上的。这篇课文语言朴实,生字词较简单。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不是难点。所以,课前,我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标好小节号,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并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就可以提前完成部分学习任务,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课堂上我就以检查预习为主,无需在这些相关问题上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了。

  (二)抓重点品悟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特色。观其人,听其言。钱学森的两段话是全文的关键句。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两段话,通过研读人物语言让学生感悟到钱学森浓浓的爱国情怀,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在出示这两段话后,我重在引领学生通过思考——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体会——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诵读——感情朗读,读出钱学森此时的心声,读出他对祖国满腔的爱;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生还不能进入文本情境时,可层层铺垫,慢慢蓄势,比如在学习钱学森所说的第一段话时:“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时,我先让学生读出钱学森的爱国之情,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通过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想象当时中美生活、待遇、科研条件的差异,让学生对比感知钱学森当时所处环境的优越与回国后处境艰难,并通过教师的引读,从而激起学生对钱学森发自内心的敬佩,真切体会钱学森的那颗一心为国的赤子之心。

  在教学另一句钱学森所说的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句话的理解,我同样也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谈体会,在这里还设计了一个想象练习:如果你是那位留学生,你是否支持钱学森的决定,你认为他回国值不值得?这个问题的创设,旨在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当然这个环节,学生的回答还远没有我想象中的深刻。

  在此基础上,反复的引导学生品读钱学森说的话,利用歌曲升华,人物的形象就凸现于眼前。

  因为,今年我刚教六年级,一时角色难以转换,对教材,对学生,对课堂的把握还有许多不足,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钱学森说课稿】相关文章:

《钱学森》读后感06-30

钱学森读后感10-02

钱学森传读后感06-06

关于钱学森的读后感03-14

钱学森故事读后感05-01

《钱学森传》读后感06-09

钱学森读后感15篇10-19

《钱学森》读后感(精选29篇)08-09

钱学森读后感(15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