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正文
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范本大全

2023-09-27 17:23:07 21好文网 数学教案

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点明课题:认识米。(板书:认识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划、测量、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米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个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米=100厘米。(板书:1米= 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的实际表象。】

  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一)量一量。(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大数目的一步和两步式题的计算。

  2感受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便捷和准确,体验依据计算的需要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适的运算方法。

  3、经历用计算器探究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难点:依据计算的需要和数据特点选用合适的运算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中央电视台节目《机智过人》的图片。

  师:节目中有最强人类代表和人工智能进行精彩而有趣的“人机大战”,人们都在谈论到底是机器人厉害?还是人类厉害呢?你怎么看?

  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机器人和人类各有优势,咱们要想办法用好人工智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发挥一下人脑的优势,使用好计算器以为我们服务。板将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设计意图]创设了电视节目《机智过人》中“人机大战”的情境,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人与机器的关系,激发学生想要操控机器为学习服务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一一正确使用计算器

  一、介绍计算器的基本结构

  出示计算器图片。

  师:你在哪里见过人们使用过计算器?

  师:请拿出计算器仔细观察,计算器上有些什么?关于计算器上的各种键,都是派什么用处的?你们知道吗?把你知道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计算器的构造:显示器、数字键、符号建、开关机键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计算器的基本结构和一些常用键。

  二、正确使用计算器

  1、初试本领。

  师:认识了计算器,问问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

  请用计算器算一算:38+27= 30x 18=

  师:以38+27为例,说说你是怎样按键计算的?(课件演示输人过程)

  师:计算器到底算的`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知道?(口算或笔算)

  师:既然这两道题用笔算和口算都能算,那还学习计算器干什么用呢?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让学生在尝试操作、互相交流中认识计算器的计算方法“既然这两道题用笔算和口算都能算,那还学习计算器千什么用呢?”这一诱导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领悟到计算器的价值是进行大教目的计算。

  2、为什么要用计算器。

  出示题目:13027-8934= 41600÷128=

  师:这两道算式和上面两道算式有什么区别啊?如果想快速算出来,你很想借助什么工具?请计算器来帮帮忙。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小结]在输人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做到:整体读数,细心输入。

  [设计意图]在操作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器计算大数目的快捷,同时也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整体读数、细心输入。

  3、体验计算器使用中的困惑。

  (1)巧遇困惑,识别运算顺序。

  出示题目:20xx-39x 21=

  师:怎么会有两个答案呢?究竟哪一个对呢?计算错的又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讨论)

  师:原来是手里的计算器不懂运算顺序,那怎么办?看谁能办法来指挥它?

  让刚才算错的同学重新按计算器计算。

  展示比较智能的计算器,能识别运算顺序

  老师介绍这两种计算器:聪明的计算器和傻瓜计算器。

  重点说了,傻瓜计算器怎样来进行计算?

  除了用这样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2)认识“m+”、“mr”、“mc”功能键

  师:在你们的计算器上有这两个键:“m+”“mr”有的计算器上是“mrc键”,“mrc”是“mr”和“mc”的合并键,知道这两个键有什吗?它们就是计算器的纸和笔。

  师:知道怎么用吗?视频播放,计算这个算式使用这些键的用法。

  39x21 “m+”(记忆)

  20xx- “mr”(提取)

  = “mc”(删除记忆)

  你对计算机还有哪些了解吗?

  活动:向同学介绍计算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要用好计算器首先要了解自己手中的计算器是“科学型”还是“算术型”,如果是“算术型”计算器,在计算混合运算的时候,要注意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用“m+”、“mr”、“mc”这几个功能键。

  第三环节:及时反思,合理使用计算器

  一、感受计算器的优势

  师:你觉得计算器怎么样?你对这个新朋友有什么评价?

  [小结]计算器的确是人们的好帮手,用计算器计算又快捷又准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二、灵活选择,辩证对待

  游戏:挑战30秒

  师:下面咱们进行一个挑战赛?

  出示题目:9467 x 567x0=

  45 ÷5=

  9328-2965=

  师:做完这组题,你对计算器的使用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结]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才能帮助自己又快、又正确地解决问题。

  师:(指着课题)我们再间间自己。我会用计算器了吗?

  [设计意图]这是教材内容中没有的,之所以要补充这个环节,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虽然有了先进的计算工具,还要将它和口算、笔算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算法的优势。

  第四环节:积极探索、善于动脑一享受借助计算器而超越计算器的快慰

  出示挑战题目:

  111111111×11111111=

  师:遇到了什么问题?原来计算器的显示屏是有限的,计算器解决不了,怎么办?靠我们的大脑,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研究,仔细观察,探索其中的规律。

  1x 1=1

  11x 11=121

  111x111=12321

  1111x1111=1234321

  11111x 11111-123454321

  111111x 11111121345654321

  1111111x 111111234567654321

  11111111x 1111113-56787654321

  111111111x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师:你们看多美呀,这就是数学之美!

  [设计意图]故意设计此题,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器也有计算不出来的题目。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计算出来,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器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最后。“宝塔数”的展示,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和美妙。

  第五环节:追根溯源、拓展视野一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师:计算器帮我们“发现”规律,让我们领略到数学王国的奇妙!那关于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对计算工具发展史的了解。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的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史,形象生动,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甚至是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的探索兴趣。

  第六环节: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师:学完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全课,让他们充分感悟计算器给人的生活带来的便捷,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想要发明更先进计算工具的欲望。

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3

  1、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2、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较为感兴趣、有信心。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但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爱搞小动作,需要及时提醒和引导。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为什么?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大家要多参加。

  2.出示图片,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跳绳和拔河要用到什么?这两根绳子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

  3.出示图片,你能给图上的这些线分一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

  4.你能把弯弯的线变直吗?

  活动讲授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把弯线变直。师指出,拉直的这段线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2.观察线段图,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线段,举例,学生找线段。

  活动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张长方形白纸上你能找到几条线段?你能再变出一条吗?学生折纸,师说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同桌比较折出的线段,发现什么不同吗?得出结论:线段有长短。

  2.线段可以测量吗?怎样测量?学生说测量方法。

  3.出示一横一竖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同样长。

  4.测量书中第五页三条线段的长度。汇报,订正。

  5.总结线段的三个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活动4练习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连接两点能画出几条线段?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三个点呢?完成书第五页做一做的第二题,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四个点呢?两种方法不遗漏。一种是从外到内,一种是从一点出发。按照这两种方法完成五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

  3.小明要去小红家,有四条路,请同学们帮小明找最近的那条路。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挑的路是最近的.呢?

  4.消防员接到任务是怎么样迅速到达的?房间的管子是直的,滑下来可以节省时间。

  思想教育: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5.为什么乘坐电梯?因为电梯的运动轨迹是直的,省时省力。安全教育: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安全。

  活动5测试及时反馈,发展思维。

  1.填空: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量出长度。

  2.选择:下面哪些是线段?

  3.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6作业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数学书第九页第6题,第7题。

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2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24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7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3-02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大全10-22

初一数学教案上册08-23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加几的进位加法11-27

小学一年级上册《8、7、6加几》数学教案11-27

10以内数的认识西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0

5以内的加法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1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