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学数学教案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长方体有个顶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有条棱,可分组,的条棱的长度相等.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说出下面图形的长、宽、高以及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
教师设疑:这个图形的长、宽、高都相等,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呢?这样的长方体又叫什么形体?这节课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1、观察、操作,认识特征.
(1)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2)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的纸盒,分组观察并讨论.
①正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有什么特点?
②正方体有几条棱?所有的棱有什么特点?
③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小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由于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
(3)操作:按教科书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正方体,再量一量它的每条棱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2、观察比较,找到关系.
(1)长正方体异同点:
(2)长正方体的关系.
三、反馈练习.
1、下面图中哪个是正方体?棱长是多少?正方体有几个完全相同的`面?
2、下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3、操作练习.
(1)用2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可以摆几种?(6种)
副标题#e#
每种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①宽1厘米,长24厘米,高1厘米;
②长12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
③长8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④长6厘米,宽4厘米,高1厘米;
⑤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
⑥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2)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看.(8个)
(3)有一块形状如图的硬纸,把它按照虚线折叠,能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按照图中的形状,剪一块硬纸折折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正方体与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作业 .
1、说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分米,再说出它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分米.
2、分别计算出下面每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向上的面的面积.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有关9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渗透简单应用题的结构,为正式学习文字应用题做准备,加深理解“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
3.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识图,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9以内的加减法。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请一组同学来算,其他同学当裁判。
(2)学生抢答。
2.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出示教材50页的牵牛花图(不注明条件和问题)
师:你能结合这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6+3=9 9-3=6
3+6=9 9-6=3
问:这两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左边的6朵牵牛花和右边的3朵牵牛花合并起来,一共是9朵。)
这两道减法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9-3=6表示从9朵牵牛花里面去掉右边的3朵,就是左边的6朵。)
(9-6=3表示从9朵牵牛花里面去掉左边的6朵,就是右边的3朵。)
师:如果题中标明了条件和问题(板书:6朵、大括号和?朵),这幅图该怎样理解呢?
二、探索新知
1.看牵牛花图,自己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说。(左边有6朵,右边有3朵,一共有多少朵牵牛花?)
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集体订正。板书:6+3=9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要求一共有多少朵牵牛花,就要把6朵和3朵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2.出示小鹿图。
学生互相说图意,然后指名说。(草地上一共有9只小鹿,跑了3只,还剩几只?)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板书:9-3=6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要求还剩几只,就要从原来的9只里面去掉跑了的3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3.做一做
投影出示50页的鱼图。
师:你能自己看懂图意吗?请你独立完成。
学生在书上完成后集体订正,板书:9-1=8
问:谁说说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质疑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什么?做图画应用题一定要看清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和什么,让我们求什么?只有弄清了数量关系,才能正确地解答.
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解答教材53页的第15题.
出示53页的两组企鹅图,集体订正.
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问:为什么第1题用减法,第二题用加法?
如果把第1题的“?只”移到右边来,怎么列式?
2.投影出示58页的萝卜冬瓜图(图中一部分被盖住,不能数出来的).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听题列式解答
老师口述题目,学生举手回答.
(1)街道两边各种了3棵树,一共种了几棵树?
(2)小明叠飞机,先用了3张纸,又用了6张纸,小明一共用了几张纸?
(3)小红要写9行字,已经写了5行,还要写几行?
(4)妈妈买来4个苹果,买来的梨和苹果同样多,妈妈一共买来多少个水果?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方法,谁能来说一说我们计算时是利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借助表内乘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利用表内乘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上下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
刚才同学们做的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正确率非常高,对于下面的'练习有没信心?
(一)完成练习一第3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白菜有多少棵?青菜呢?
2.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吗?(青菜是白菜的多少倍?)
3.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以先圈一圈,也可直接列式,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4.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二)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要求学生列除法算式来解答,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先圈一圈,再列式。
(三)完成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再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四、拓展延伸。
今年,妈妈27岁,小明3岁。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追问:明年妈妈的岁数又是小明的几倍呢?
五、全课小结。
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均数的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习小结。
四、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一)平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情境,呈现知识起点
师:你们喜欢购物吗?这是小军在文具店购买学习用品(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出示购物
情境图,先呈现小军来购物的情境,改动教材小军和小晴同时呈现的购物情境)。
师: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呈现三种学习用品的标价)
生:一本笔记本5元,一个书包20元,一盒水彩笔18元。
师:小军想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请你替小军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
生:53=15元,15+20=35(元)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在解决小军用去多少钱的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也就是用了两个算式。
师:有没有列不同算式的?
有个别同学列成如下算式,并进行了计算。
①53+20=15+20=35
②53+20=15+20=35
师:板书学生的算式作为后面交流的素材。
师:黑板上这两个同学列的是一个算式,你同意他们这样的写法吗?你们也试着写一写(有了分步列式的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列出53+20的算式)。
师:这一道算式能包含上面的两个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能,算式53+20中,第一步计算53的积是15,第二步计算15+20的和是35。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出第一步、第二步,也就是说53+20这个算式要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哪两步?
生:第一步是算乘,第二步是算加。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师:结合情境图谁能说一说53+20,第一步先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第二步再算什么?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第一步先算53,表示买3本笔记本用的钱。第二步再加上买书包的20元,表示一共用去多少钱。
师:结合情境图说一说53+20,能先算3+20吗?(学生基本上能结合实际情境说出不能先算3+20的道理)
师:对比分步与综合算式,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生:分步算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算式的后面,而综合算式要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写在算式的下面。教师配合学生的发言在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算法中相机用红笔标出。
【设计意图】:新教材融计算于解决问题之中,这是源于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只有在解决问题时才需要计算。因此,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也应是这样的。整改情境图分层出示数学问题,既便于突出学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又便于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联系,实现为了解决问题用综合算式需要运算顺序需要在解决问题情景中去分析运算顺序的建构过程,实现计算与应用交融的目的。
二、丰富算、用材料,再次感悟运算顺序
师:投影增添小晴来购物的动画情景。
师:小晴付50元钱买2盒水彩笔,请你帮小晴算一算她带的钱够不够?(生马上回答:够了)
师:为什么?应找回多少钱?(学生基本上能分步口算得出结果)
师:请同学们列综合算式并尝试解答。
生:50-182
师:第一步先算什么?表示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又表示什么?
生:第一步先算182,表示买2盒水彩笔的钱。第二步再用50去减182的积,表示应找回的钱。
师:现在老师写两个算式,你能结合情境图说说分别在解决什么问题吗?
师:18+53;182-20
(由于情境图信息比较简单,学生都能结合情境图说出每道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师:请同学板书上面三道算式。
师:比较53+20和18+53;182-20和50-182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体验不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的道理。
【设计意图】创设丰富的算、用材料,让学生通过情境提炼数学问题,;根据算式寻找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以用引算,以算激用的过程。尤其是两组算式的对比,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实质,拓展了运算顺序的认知。
三、抽象概括运算顺序
师:黑板上有几道两部计算的`综合算式,观察它们的运算符号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乘加(减)
师:谁能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
四、拓展延伸
师:继续增添情境图信息:一套3本《格林童话》共36元。①小明买4本。②小红买2套。
师:谁能结合情境图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分别是解决什么问题?该怎样去计算呢?
3634 3626
生:3634是小明买4本《格林童话》要多少元?算式3626表示小红买一本《格林童话》要多少元?
师:结合情境图说一说,算式3634要先算什么?能先算什么?
师:算式3626呢?
师:你觉得乘除在一起运算,他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结合情境图中的解决问题,大部分都能说出运算顺序)
师:算式3634与算式3626在运算符号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乘除运算。
师:对比黑板上的几道只有乘加(减)和上面两道乘除算式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乘加(减)两部计算的,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或减;乘除两部计算顺序,要按照顺序(从左到右)计算。
生:暂时不计算的数要把它移下来。
生:等于号要在算式的下面写,两个等于号要对齐。
师:配合学生的叙述,在算式的相应位置相机标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再次通过增添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再次以用引算、以算激用,为进一步拓展岸生对两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认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沟通了练习题中的题组对比题之间的联系。
五、突出重点训练
第层次:质疑运算顺序,下面各组算式的运算顺序一样吗?
1.15+32 2.100-253
23+15 255-100
3.6484
6442
第二层次: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233+50 166-9
38+415
第三层次:下面计算对吗?不对的请改正。
50+507 44-74
=l007 =28-40
=700 =8
153-25 3682
=45-25 =364
=20 =144
六、全课总结
1.有什么收获?
2.有什么问题?在计算混合运算时,你想给同学哪些友情提示?
3.你认为两步混合运算还会出现哪些情况?课后你能应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尝试解决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绿色出行。
【教学目的】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
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①xxxx年末汽车数量;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③xxxx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
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绿色出行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距离:
20÷60×45=15千米
小明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微课内容简析】
“小兔请客”这一教学内容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 五 单元 一课中的教学环节。 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 微课类型 】讲授类
【 教学目标 】
1、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探索并 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 教学重难点 】正确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认识加减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 教学流程 】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 谁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课件显示情景图,学生讲故事,说图意)
原来是小兔在请他的小伙伴们吃果子呢!(引出课题 -小兔请客)
二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师:(多媒体出示主题 图 1) : 你能 根据 图中的信息 ,能提出数学问题 吗 ?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
1 一共有几个盘子?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重点解决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
(2)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好吗?
学生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 + 30 = 30或+ 20 =?
(4)师:那20 + 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会算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可用学具代替果子摆一摆。)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算法,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用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 2捆小棒,再摆三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 + 30 = 50。
2 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表示2个10,再拨3个珠子,表示3个10,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3 因为2 + 3 = 5,所以20 + 30 = 50。所以20 + 30 = 50。
师:你喜欢那种算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学生相互交流。
2, 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显示第二幅图,学生说图意)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好吗?
(1) 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5捆小棒,再从5捆小棒中拿走1捆,还剩下4捆,也就是40根。
(2) 在计数器十位上拨5个珠子,再拨去1个珠子,剩下4个珠子表示40,所以50-10=40。
(3) 因为5-1 = 4,所以50-10 = 40。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在加减法算式中,每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20 + 30 = 50(个)50-10 = 40(个)
加加和被减差
数数减数
数
三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
我们 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数的计算方法,并了解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谈话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几何图形.
二、教学新课
(一)圆的'形成过程
1.教师叙述:体育课上,教师和明明做游戏,老师固定在操场中间不动,为了保持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不变,明明拉紧一条绳子开始走动,形成这样一个图形,这是什么图形?
2.教师提问
(1)明明拉着绳子围着教师走动,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一点是没有变的,你知道吗?(明明和教师的距离没有变化)
(2)老师的位置在哪里?(引出圆心)
(二)联系实际
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处处可见,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三)画圆
1.介绍圆规的历史.
2.教师介绍画圆步骤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定在一点上;这个点就是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3.教师强调
(1)圆规两脚距离不能变;
(2)重心放在针尖一脚上;
(3)起点和终点要重合.
4.学生练习
(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画圆
(2)学生自己练习画圆
(3)学生按要求画圆(两脚间距离为3厘米)
(四)认识半径、直径和两者间的关系.
1.认识半径:教师在圆内画一条线段,线段的一个端点在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
(1)教师说明:这样的线段叫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2)比赛:我给同学们10秒钟时间,请你们在自己的圆中画半径,看谁画的多?同时还要说明半径的长度.
(3)学生反馈:你画了几条?长度呢?如果还有时间你还能画多少条?
(4)教师小结并板书: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教师追问:你圆中的半径和老师黑板上画的圆的半径为什么不相等呢?
(5)补充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2.认识直径:教师示范画直径
(1)观察:什么叫直径?直径有多少条?长度呢?
(2)教师小结并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用字母d表示.
3.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出示图片:练习)
4.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师提问: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的数学教案01-08
小学数学教案01-22
小学数学教案 06-12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11-07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2-17
【热】小学数学教案11-25
小学数学教案【热】11-13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