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10篇(热)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
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 92-93例4、例5,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认识圆周率,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计算周长,解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计算和交流、归纳等活动过程,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积累推导计算公式的学习过程,发展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积累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探索计算公式的成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谈话:同学们,我们经常听人们说:我买了一个28的自行车。我买了一个24英寸的'彩电。这里的28和24英寸都是表示物体规格的数字。
2.课件出示例4题目及图示,全班交流:你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3.小组交流:从你课前滚动大小不同的圆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4.课件演示车轮滚动,验证学生的发现。
5.全班交流
你觉得圆的周长和圆的什么关系?(直径越大,圆也就越大,所以周长也越长。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所以说圆的周长跟半径也有关。)
二、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5,全班交流:这样的实验你们课前做了吗?
2.拿出课前探究圆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实验单,小组交流并演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周长/cm 直径/cm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保留两位小数)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⑴ 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实验记录单,介绍实验过程。
⑵ 纵观各组的实验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学生自学课本93页,了解圆周率及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研究成果。
5.概括圆周长公式。
⑴ 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如果圆周长用字母C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谁来说一说、C、d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板书:Cd=,C=d ,C=d)
⑵ 求圆的周长用哪个公式?(C=d或C=2r)
三、巩固拓展
1.完成试一试
⑴ 学生独立计算。⑵ 全班展示交流。
2.完成练一练。
3.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4.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⑴ 学生独立计算。
⑵ 全班展示交流。
⑶ 学生订正。
5.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指名口头列式,学生集体计算。
交流:为什么求是车轮的周长?
6.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交流。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有趣的七巧板。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摆图形,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七巧板。学具:七巧板、彩笔、剪刀。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把你喜欢玩的玩具介绍给大家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玩具,好不好?玩具就在桌上的袋子里,请小组长拿出来分给小组同学。(学生拿出袋子里的七巧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七巧板”(板书),小学数学教案《有趣的七巧板》。
二、操作感知,初步认识七巧板
1、猜一猜
它为什么叫七巧板?汇报发现,“七巧板是由7块板组成的。”
2、分一分
(板书)动手将七巧板的七块图形进行分类。(全班互动,按图形形状分类)你是怎么分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分法) 复习学过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师:看看它的外形与其它图形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四条边,不像正方形和长方形那样四四方方)七巧板中有三种图形,三角形最多,有5块;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最少,只有1块。
3、比一比
(板书)师:七巧板不但可以分一分,还可以比一比呢?请你动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大的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小的三角形一样大,还有一块中等的三角形。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图形的大小)
师:你们知道七巧板的来历吗? 今天老师请来了七巧板,请它给大家作个自我介绍吧!(一学生头戴七巧板头饰表演)小朋友,你们好,我叫七巧板,别小看我,我已经有20xx多岁了,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有个叫黄泊思的人把我发明出来了,最早我叫“燕几图”后来又有人叫我“七星”“易方”等。因为我是由一个正方形分割的七块几何图形组成的,现在的人就叫我“七巧板”因为我的各种拼图能开发儿童的'智力,所以我被许多国家选为儿童智力开发的必选玩具,我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代表啦!
师:听了七巧板的介绍,我觉得七巧板真了不起,你们想知道七巧板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4、欣赏课件
课件演示如何把正方形剪成7块图形,并注有编号。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七巧板的组成,大家就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七巧板。让学生剪下附页中的七巧板,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颜色,把每一块涂上不同的颜色,做成一副彩色的七巧板。
二、 动手实践,逐步体验
七巧板七巧板做好了,同学们都想拼一拼了,那我们就动手吧。
(板书:拼一拼)1、拼图形利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2、欣赏课件:用七巧板拼图案。3、 发挥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一个你喜欢的图案,小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拼好后,师选几副作品展示,让学生说说你拼的是什么?4、 师: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听过“守株待兔”的故事吗?谁会讲这个故事?(请一个学生简单讲述故事)课件演示:用七巧板拼农夫、兔子、树。师讲故事,课件演示画面。5、小组合作,用七巧板拼故事 。
四、小结
玩到现在,你喜欢七巧板吗?你能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七巧板呢?(好玩的、有趣的、漂亮的……)(板书:有趣)这节课我们利用七巧板拼出了许多精美的图案,它千变万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五、拓展延伸,继续拼摆七巧板师
课上时间有限,课后小朋友可以继续利用七巧板拼各种有趣的图案,体验七巧板带来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全年以和每个月的天数。
2.在观察年历的活动中,培养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实录:
师:今天是几月几日?
生:3月9日。
师:这是很平常的一个日子。但一年中总有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天。这一天是你的——
生(脱口而出):生日。
师:你能在年历上找到你的生日吗?圈划出来,看看这一天是星期几?
同学在各自的年历上找生日并作圈划(课前,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20xx年的年历卡。)
师:愿意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吗?其他同学根据他所说的日期找出这一天是星期几。
两位同学起立说出各自的生日,其余同学判断是星期几。
【研讨:“年、月、日”知识是计量知识中与空间知识(长度)、质量和货币知识相并列,衔接较小的时间单位“时、分、秒”之后而学习的较大的时间单位。教材的这种布置顺序是包括了对儿童认知客观实际的正确掌握。年、月、日的概念相对于空间(长度)、质量和货币要笼统、难于掌握一些;相对于时、分、秒的'体验又空乏、肤浅一些。但因为生活离不开时间,它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所以儿童的生活之中已积累有一定的年、月、日的初步经验。本课教学从其中选择有较多体验的 “日”开始,而至月、年,次第展开。在一般自然的交谈中,刻意地安布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题眼正反拈联,顺手牵引出与之对立的“特殊”的日子的猜想,使话题与认识的主体——同学的相关度一下子得到了提升,从而激活了同学对课题学习的兴趣,使其后对年历片的观察与圈划活动能使同学令行风动、倾心参与。这是教者开课艺术的充沛体现。
本课的目标定位对知识层面规定较低,只是要求知道(记住);但对情意领域,教者的眼光又很高远,重视了能力和兴趣的教育培养。这是本课设计着眼点的一大特色。】
师:请继续观察年历卡,你发现些什么了?
生:每个月后都有空缺。
师:哦,你看出了每个月的日期排列有特点。
生:一年有12个月。
教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生:2月有28天,其它各个月有30天,有31天。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一个月的最后一个日期数是多少,这个月就有多少天。
师:说得真好!20xx年的各个月有多少天,请大家观察年历,再填写数学书第17页的表格。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数
同学填写后,指名报各月的天数,同学核对。
一位同学说:他的年历上,7月是30天。教师接过同学的年历看,发现日期的排列有些特别,因最下面一行没有空行,遂把31排到了最上面一行。同学没看懂这种有些特别的排列法。教师随即视频展示这一位同学所带的的年历,并引导其他同学观察、辨析这个月有多少天。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通过室内、室外测量活动,巩固所学的面积概念和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计能力和互助合作学习精神;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进行热爱学校、保护校园环境的思想教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实际测量的方法,这节课就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我们一起在教室内外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么,你们想解决哪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在教室里测量“地面的长、宽和面积”、“课桌面的长、宽和面积”、“黑板的'长、宽和面积”、“窗户的长、宽和面积”以及“操场的长、宽和面积”等。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室内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测量
要求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两个项目进行测量,做到既分工,又合作,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
2.教师参与活动和引导
学生在实际测量时,教师要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并适当进行一些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有些疑问,如当学生提出黑板的长和宽不够量整分米时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也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 1,不满5厘米的舍去。
3.填好下表(每个小组完成两项)
4.组织交流讨论
(1)在实际测量时,你是怎样选择计量单位的,为什么?你如何选择起点和终点?
(2)如果给教室的地板铺上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瓷砖,大约需要多少块?
三、室外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室内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参加实际测量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各小组按规定的测量顺序到达测量地点,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
1.小组活动
活动一:选择相距30米左右的两个物体,先用步测的方法测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段距离,看看步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差多少?
活动二:选择100米以内的一段距离,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最后比较目测和步测的结果与实际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各相差多少。
活动三: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2.组织交流讨论
用目测、步测和工具测量距离时,应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准确?
四、评价体验,活动小结
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然后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和小结,以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索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活动成功的喜悦。
五、实践作业,拓展延伸
每小组写一份本次实践活动报告,包括测量项目、测量方法、测量数据和测量结果比较、分析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多样化的计算训练,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3、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
4、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交流得出正确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教具学具:
课件、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个谜语,请听谜语,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打一动物)
师:青蛙经常在上面地方?他们在田里做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青蛙吃虫子。 (板书课题)
师:青蛙对我们很有用处的,青蛙吃掉害虫,就保护了庄稼。所以,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定要保护青蛙,不能随意捕杀。
[设计理念: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生活经验得基础上对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并提出问题。
生1:我发现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在田野里吃虫子。
生2:我知道青蛙妈妈吃了56只虫子,小青蛙吃了30只虫子。
2、根据故事情境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2: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生3:小青蛙比青蛙妈妈少吃了几只害虫?
3、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
生:56+30=?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
生:求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
[设计理念:在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0页~第2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具准备:
多媒体,挂图
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词语,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是哪四个词语?
生:东、南、西、北。
2、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来辨认方向呢?
生1:可以看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东方。
生2:可以看北斗星所在的方向就是北方。
生3:可以利用指南针,指针指向的方向就是南方。
3、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那你们知道怎样在图纸上标识方向吗?
生:可以在旁边画一个箭头,如果指向上而且写上北字,就表示的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现在我面朝北方,我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南方)我的左边是什么方向?(西方)右边是什么方向?(东方)
谁能来象我这样说一说你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生描述)
5、那么你知道位于你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有谁吗?请你们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生活动)
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生描述)
活动二:
1、你们已经会用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词来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了,那么你们在生活中除了这四个方向词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呢?
生: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辨认这几个方向。(板书:辨认方向)
2、(出示书P20挂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看到有图书馆、体育馆、动物园、医院、学校、邮局、少年宫、商店、电影院这几个建筑物。
生2:我看到了一个指向北方的图标,表示这幅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绘制的。
3、你能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来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
学生口答后在书上填写认一认(1),并同桌互换,批改。
4、图中还有4个建筑物,它们对于学校所在的位置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
生1: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
生2:在两个方向的中间的`位置上。
生3:分别在学校的左上角、左下角、右上角、右下角的位置上。
生4:图书馆在学校的西北角,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角,少年宫在学校的西南角,电影院在学校的东南角。
5、你们认为哪种描述的比较准确?
生1:第三种和第四种。
生2:第三种说法有点模糊,还是第四种说法比较准确。
6、现在谁再来描述一下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先指名生说,再同桌互说,同时师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活动三: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8个方向词,下面我们就
一起来制作一个方向板。
请拿出这张正方形纸,象我这样折一折,并在折痕上标出8个箭头(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操作方法,生仿效)。
根据我们作图的习惯,上方一般确定为什么方向?(生:北方)请你标出北方。
剩下还有7个方向,你们能自己完成吗?
(学生尝试制作方向板,师巡视并给予有困难的学生相应的指导。)
2、谁来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汇报展示)
你认为他制作的方向板怎么样?(学生评价,完善)
3、你们已经会自己制作方向板了,那么你们会根据我们教室的实际方向,把你的方向板按
照正确的方向摆放在你的课桌上吗?(生尝试摆)
同桌互相看一看,你们摆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小声地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摆。(生互评摆放的方位对不对)
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生汇报)
4、老师这里有8张分别写有8个方向的卡片,谁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为我们的教室制作一个大的方向板?
听清老师的要求:以我们中间的这位同学为参照物,想一想教室的四面墙分别在他的什么方向,四个墙角的位置分别在他的什么方向,再把你所拿的那张方向卡片贴在相应的地方。
(组织学生活动,并把卡片贴在相应的墙壁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5、同学们已经在我们的教室里制作了一个大的方向板,谁能来说一说在教室里的这8个方向上分别有些什么物体。
(生依次描述)
6、你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上分别有哪位同学吗?(能)
下面就请同桌两人先相互说一说。(生同桌互动后,再指名说一说。)
7、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观察的过程中聪明的利用了自己制作的方向板,那么你们知道在使用方向板来辨认方向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吗?
生:方向板摆放的位置应和生活中的方向相同。
活动四:
1、(出示书P21的挂图)这是哪个国家的行政区域图?(生:中国)地图的形状象什么?
(生:象一只雄鸡)
你在这幅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1:首都北京。
生2:我们新疆。
生3:还有指向北方的图标。
2、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了我国的首都北京和我们所在的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我们的家乡的位置大约就在这里(师指出大致位置),请跟我一样在这里作一个标记,谁能说一说我们的家乡和北京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手段,在小组合作中,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特征,以及展开与折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前两节课内容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奠定了基础,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由于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虽然在前面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了面和棱的特征,学习了展开与折叠,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特别是对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困难,还需借助于直观的立体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观察发现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每一个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具:长方体纸盒、长方体纸盒展开图,课件。
2、学具:长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猜谜语”游戏,猜对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品,请听题
(1)紫色树,紫色花,紫色花开结紫瓜,紫瓜柄上长小刺,紫瓜里面装芝麻。(打一种蔬菜)
(2)红公鸡,绿尾巴,脑袋埋在地底下。(打一种蔬菜)
2、大家的表现真出色,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大礼物,想将它送给这节课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这个盒子不漂亮。现在我要用彩纸包装一下。(师动手包装)
你知道我用了多大的彩纸吗?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求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看看长方体有几个面?是那几个面?(学生找出后,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重新摆放长方体,它的前面在哪里?在长方体的这几个面中,那些面的大小是相等的?这几个面的面积大小也就叫做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始就设计小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发奖品时,遇到的新问题引入新课。再现生活中的包装情景,使学生更能体会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使表面积概念更直观,形象化。】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一)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学具, 想想刚才包装的是长方体的哪几个面里?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
2、观察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交流后,汇报交流)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那么怎样计算你的长方体盒子的表面积哪?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试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形式不限),看哪一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总结规律。
(1)哪一个小组到前面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汇报算式,引导观察,用什么方法计算表面积的?(对表达流畅,思维敏捷的进行鼓励)
(2)小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分析这几种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为什么这样算?在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哪一种?与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构建知识。利用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探索、交流合作,发现规律,获得新知。】
3、即时反馈、巩固新知。
请同学们算一算,老师的这个礼品盒的表面积是多少?(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汇报)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你认为那种方法简便?
【设计意图: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初步体验数学的有用性,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多样化算法中,引导学生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在解决问题中自觉实现化算法】
(三)尝试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讨论,指名反馈,得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为什么要乘以6?
1、给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木箱表面涂上油漆,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独立探索,再交流计算方法。)
如果正方体木箱没有盖,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正方体表面积,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含义。通过变式练习,体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
2、归纳小结。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运用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调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除数个位上的数五入为整十数来试商.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比较简便.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列各题的商是几?
此题的复习是为用五入法试商做准备.
2.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0( )< 262 80( )<453
此题的练习目的是训练学生试商的准确性.
3.在下面的○填上>或<.
475○250 693○200
此题的练习目的是为训练学生对商的是否合适迅速地作出判断.
4.说出下面各题除数可以看做几十来试商?
启发小结:除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试商比较简便?
根据回答老师小结:除数的个位是1、2、3、4的一般把个位上的数舍去看做整十来试商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一种农具,每件的价钱是29元.90元可以买几件,还剩几元?
(1)说出此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9029= (板书)
(2)引导学生把9029与准备题4中的各题比较.
提问:29个位上的数不是1、2、3、4而是9,那么应该把29看做几十来试商?
根据回答在除数29的.上面轻轻地写上30、20.
究竟看做几十来试商简便呢?请同学们自己试算.并指名让两位同学板演在幻灯片上.
(3)观察、讨论、比较.幻灯出示两个算式.
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口述:把29看做30来试商,商3比较合适.如果把29看做20来试商,商是4,还需要调商,所以说不合适.通过比较把29看做30来试商比看做20来试商简便.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把20擦去再写一遍30.
然后让学生在书上将例5完成写上答话.同时指名到前面板演例5.并让板演同学完整地说说计算过程.
(4)反馈练习,总结规律.
①试做例5后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说把除数着做几十来试商,集体做,让两名同学做在小黑板上.
②将练习题和例5比较:这三道题的个位分别是几?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用红粉笔将个位圈出来.
都是什么方法试商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概括:当除数的个位是6、7、8、9时,一般情况下可用五入法把除数着做整十数来试商,然后用试的商与原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或等于0就说明试商合适.
2.教学例6.
出示例6 27838
(1)提问:把除数38看做几十来试商?试商几?为什么?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在坚式的除数上面轻轻写上40,商的个位上写6.
商6合适吗?请同学们自己检验,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板演.
(2)小组讨论.当出现余数大于除数时提示: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
为什么出现商偏小的现象?小组继续讨论.
讨论后归纳:用五入法把除数38看做40来试商,就比实际的除数大了,除数变大了所以商就容易商小了.这就需要把商调大.
再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将6轻轻地改为7.然后指名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做在书上,做完后再看余数,结果余数小平除数,说明商7合适.最后将7描实,完成计算.
(3)如果将38看成30来试商需要商几次?请同学们自己计算.
(4)反馈练习:
做例6下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说把除数看做几十来试商,然后集体做,让两名同学做在投影片上,做完后让板演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3.引导归纳:
提问:今天我们所学习的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方法试商比较简便?为什么会出现试商偏大?应该怎样调商?在什么情况下用四舍法试商呢?四舍法试商容易出现什么情况?怎样试商呢?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最后指着板书问:这些规律如果让我们概括为一句话怎样概括?先让同学们自己试着总结.(板书)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再让打开书第49页,看一看书上是如何总结的?
提示:为什么这里要用一般,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通过回答使同学们知道除了四舍五入试商法,还有其他的试商方法,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三)课堂小结(略)
随堂练习
1.先说说把除数着做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出来.
老师注意巡视,特别是需要调商的题目,做完之后重点讲讲第4题的计算过程.
2.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说出准确的商.可采用抢答形式.
3.判断下列各题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不对的改正过来.
4.选择:
9039将除数看做( )来试商.
A.30 B.40
56289的商和余数分别是( )
A.622 B.628
布置作业
课本52页练习十一第1,2,3,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