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正文
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20篇标准格式模板

2023-09-19 08:46:14 21好文网 数学教案

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教学内容分析:

  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课件等。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老师听说我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学数学,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逛一逛。

  2、数学广角的城堡可真漂亮,我们走近点吧!可是,大门被一把密码锁锁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解开吗?生:有

  二、探究新知

  1、师:可是刚才的密码锁太简单啦,还有一个超级密码锁呢!看

  狮子大王提醒我们: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拼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不一样。你认为密码会是多少呢?

  请你们小组合作,用数字卡片摆一摆。

  (课件出示)要求:利用手中的三张数字卡片,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摆数,一人把数写在练习纸上,最后数出一共摆了几个两位数。比一比哪个组写的最全。

  2、汇报总结

  同桌两人汇报记录的结果,师找具有代表性的写法,在展示台上出示:如有学生遗漏的,帮助补上。

  ①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12、21、23、32、13、31

  ②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12、13、21、23、31、32

  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

  (全班同学交流,注意突破:在组成两位数时有数字重复或者遗漏这一难点)

  师:超级密码现在有六种可能,到底是那个呢?狮子大王又给我们新的提示:十位和个位相加是5(将答案缩小范围到32和23。提醒排列的顺序也很重要(板书:有序)),并且个位比十位小揭晓答案:32。

  如果老师换几个数字0、2、3,你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恭喜大家成为密码破解达人!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师:恭喜你们,闯关成功,门打开了,里面有什么呢?(课件出示任务)

  1、任务一:涂颜色。(教材第97页“做一做”)

  (1)全班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指名学生(有代表性的)到前面展示。

  (3)先独自思考,再全班交流。

  (4)交流评价,理解方法。

  2、数学广角的风景如此美丽,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吧!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坐法?

  师:坐在位上的同学也别闲着,我们来当摄影师吧!摄影师除了拿相机照相还得干些什么?

  引导学生第一个位置不动,后面两人交换位置。做出4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让学生发现规律。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体会固定位置与交换位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序排列)

  3、老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语文知识学的怎么样?用“读、好、书”三个字一共有几种读法?(要求:不遗漏,不重复)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你们在数学广角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你们能到做吗?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丽!

  五、板书设计

  十位个位十位个位十位个位

  121221

  211331

  132112

  312332

  323113

  233223

  交换位置确定十位确定个位

  不重复、不遗漏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但以前学生不会全面、有序地考虑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方法以及搭配时有序与无序的特点。用数字的排列来理解不重复、不遗漏,具体、简单,效果很好。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都很浓厚,合作交流积极。但要一个人说出全部的组合数仍然有困难,所以还要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和练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口算:

  50-20= 85-40= 79-6=

  2、36+23的竖式算法 ,写出来,算一算,说一说要注意什么?举个数位不对齐的反例,讲清数位对齐,其实就是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即 个位加个,十位加十…… 指着正确的式子讲解,一定要让学生彻底明白 。

  二、情景导入,合作探究

  1、师:哪位同学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城市举办的吗?(北京)

  哪个国家赢了呢?(出示主题图,生:中国。)

  2、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生:根据获得奖牌的数量)

  3、根据图中美国和俄罗斯的金牌数量,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减法数学问题吗?然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答,(呈现美国和俄罗斯金牌数量表格)

  生: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或俄罗斯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

  列式:36-23=?这个减法算式怎么计算呢?开动脑筋,看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收集学生做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在黑板或多媒体上展示。

  预设:有的同学把它变成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去算:36-20-3;30-20+6-3;36-3-20……

  有的同学利用了竖式加法的方法,让学生展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注意什么?

  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好吗?为什么要数位对齐,不对齐可以吗?比如36-3(错误写法)。此处重点处理,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就是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个位减个,十减十,百位减百……

  最后揭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不退位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体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尝试、思考和交流合作中掌握计算方法和算理。

  三、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数学小诊所:(这样计算正确吗?)

  三、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四、 布置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掌握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并应用5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观察,列举生活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点:探究并掌握5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感知形成过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孩子们,每天上课之前我们都进行口算练习,看到你们表现得那么出色,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敢和老师进行一下PK。

  2、师生比赛

  口算:

  3+3+3+3+3= 9+9+9+9= 7+7+7+7+7= 8+8+8=

  6+6+6+6+6= 6+7+8= 7+8+9= 5+5+5+5=

  3、趋势引出课题: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学生们满脸困惑)那是因为我有一个法宝——乘法口诀。乘法口诀是我国的一大发明,中国小朋友比外国小朋友乘法算得快得多,就是因为中国小朋友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今天我们就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问:看,这是我们20xx年在北京召开运动会时的吉祥物,福娃,可爱吧?现在我们就和福娃一起来学习新知识。

  (一)初步感知:

  1.教师:一套福娃是几个?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教师板书)

  教师:两套福娃有多少个?用算式怎么表示?(教师板书)

  2×5=10 5×2=10 (教师板书)

  教师:三套有多少个福娃呢?四套呢?五套呢?你能自己算一算吗?(出示福娃图片及算式,生试算)

  2.汇报交流

  教师:谁来读一读你的答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深入理解

  1.观察,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而他们的结果都是10,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表示。二五一十 (板书:二五一十)

  2.那么1×5=5 5×1=5 口诀怎样编?(板书:一五得五)

  3. 教师:那3×5=15 5×3=15的口诀你会编了吗?(板书:三五十五)

  教师:利用这句口诀可以算出哪些乘法算式?

  看看我们刚才编写的口诀

  4.教师: 请你打开数学书52页,快看看福娃下面的每一行点子图,都有多少个?你是怎么数的?再看看右边让我们填什么?

  我们刚刚总结了一部分5的乘法口诀,请你把点子图右边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5.汇报交流:

  教师:我们一起来把五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教师板书: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四五二十这句乘法口诀可以帮我们算出哪些乘法算式?

  你怎么算出五五二十五呢?(“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的推导过程)

  6.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 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上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这些口诀来计算。

  (三)识记口诀。

  提出问题,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五句口诀,一边读一边想,这里面藏了什么小秘密,怎样才能很快地把它们记在心里呢?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

  生1:口诀的第一个字是一二三四五,从小到大,第二个字都是五。

  小结:这样很有顺序性,我们记口诀就容易多了。

  生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五。

  师:所以这些都是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生3:每一句口诀的得数都增加5。

  仔细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小结:

  口诀中“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只有五五二十五就可以写出一个算式。

  5的乘法口诀一句比一句多5。

  乘法算式中都有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不同,积就不同;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增加1,积就增加5。

  (四)熟记口诀。

  师:同学们真能干,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下面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把这五句口诀记住,行吗?(行)

  (学生自由背,同桌互背)

  4、教师:你们用了什么好办法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口诀?

  利用规律记:5、10、15、20、25;

  如果忘记了四五( ),怎么办?

  可以用三五十五加上一个五,15+5就是20;或者用五五二十五减去一个五25-5=20。

  三、深化记忆,强化5的乘法口诀

  (一)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四五( )

  二五( )

  (二)计算并说出口诀

  5×3= 5×5=

  2×5= 4×5=

  (三)看口诀写算式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二五一十 五五二十五

  (四)小游戏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记住5的乘法口诀了吗?

  课堂作业

  第53页练习十第1题、第5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会编2、3、4的乘法口诀,理解每句口诀意义。

  2.熟记2、3、4的乘法口诀,灵活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学会编2、3、4的乘法口诀,理解每句口诀意义。

  一、预习导学

  (一)课前热身

  1.快速口答

  3+3=(?)×( )4+4+4=(? )?×(? )2+2=(? )?×(? )

  2.口算

  5×2=5×5=5×1=3×5=5×4=

  3.把口诀补充完整。

  五五()三五()()得五

  ()二十()一十

  二、问题探究

  阅读教材第54页-55页的例2-4,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2的'乘法口诀。

  探究二:3的乘法口诀

  三、课堂导学

  (一)编写2的乘法口诀

  1.课件出示一副乒乓球拍:一副乒乓球拍有几个?

  出示相应的点子图,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口诀:一二得二

  2.出示两副乒乓球拍:两副乒乓球拍有多少个?

  出示相应的点子图,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口诀:二二得四

  3.读、背2的乘法口诀。

  4.思考:“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这句口诀是什么意思?

  (二)编写3的乘法口诀

  1.课件出示一束气球:一束气球有多少个?

  指出一束气球我们也可以用点子图来表示。

  这是几个3?1个3怎样用算式来表示?

  2.出示两束、三束气球:两束气球有多少个?表示几个3相加?用点子图怎么表示?三束呢?

  3.?你能看着点子图列算式和编口诀吗?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一一()二三()四四()

  三()十二()三得九()()十六

  ()()得四一二()二四()

  2.计算并写出口诀。

  3×2= 2×2=

  口诀:口诀:

  3.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设计说明

  复习是强化和巩固记忆、防止遗忘的主要途径,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长度单位及角的初步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复习主要是结合教材习题有序地进行。

  1.复习长度单位知识时,首先结合习题引导学生复习长度单位,然后通过举例、示范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最后通过猜测、测量线段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对线段的含义的掌握和理解。

  2.复习角的知识时,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现的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情境图进行复习,使学生对角的含义、角的分类、画角等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一支铅笔

  学生准备 尺子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长度单位”的知识。

  (1)复习厘米、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课件出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  )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较长的距离时,用(  )作单位。

  ②举例说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长。

  (食指宽约1厘米,小明高约1米)

  ③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米=(  )厘米

  (2)复习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铅笔,提问:如何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一端,将铅笔紧靠尺子放置,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对着刻度几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复习“线段”的知识。

  (1)复习线段的含义。

  提问:什么样的线叫线段?

  (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2)复习线段的测量方法。

  ①课件出示:先估计下面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实际长多少厘米,填在括号里。

  ②估计、测量、汇报。

  (估计第一条线段长3厘米,实际长4厘米;估计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实际长8厘米)

  (3)复习线段的画法。

  ①提问:怎样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沿着尺子,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刻度几的地方)

  ②操作: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自主画线段)

  3.复习“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1)复习角的组成。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复习角的画法。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4)复习学过的三种角。

  ①课件出示图形,学生指认并说出各种角的特点。

  (第一个角是锐角,第二个角是直角,第三个角是钝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②画一画学过的三种角。

  课件出示:以下面的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感知认识角的过程。认识常见的各种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能画出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长无关。

  教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直尺。

  2、学具准备:三角板、圆形纸、练习簿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图形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先来玩猜图形的游戏怎么样?听好了:老师的信封里装了一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请你根据露出来的部分,猜出它是什么图形,明白了吗?

  师出示信封,露出图形的一角,生猜(信封里装有正方形,三角形)。

  质疑:为什么没有人猜圆形?

  (设计意图:)

  2、折角活动建立表象(要不要视频?)

  师:(出示圆形)圆形没有角,那你能用圆形折出一个角吗?光说不练可不行,课前,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圆形纸,请你用它来折一折,看能不能折出角,开始吧!

  生动手活动,师巡视。

  二、初步感知

  1、初步感知

  师:折好了吗?没折好的同学来跟老师一起折。现在来摸一摸你折出的角,你有什么感觉?

  引导:(1)尖尖的,扎手,这是角的顶点

  (2)从尖尖的点出发,往这,是一条直直的线,往另一个方向,也是一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线和顶点就围成了一个角。

  3、揭示课题(书写)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角。

  白板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三、探究体验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找角

  师:角不仅存在于平面图形中,在生活中,角的身影也随处可见。出示主题图

  这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请仔细观察,你能找到角吗?和你的同桌一起,看谁找得最多!

  (2)汇报角(插入flash、聚光灯、放大镜)

  师:找到了吗?你都找到了哪些角?

  谁还有补充?(引导学生说出什么组成了角,或者是用手比划一下)

  (3)认识顶点和边(笔、动画、手动添加文字)

  师:大家的眼睛可真厉害!老师啊,把大家找到的包含角的物体其中的三个展示出来(课件出示)

  你能说说这3个角分别在哪吗?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为了方便观察,我将这些实物隐去,这3个角有什么共同点呢?(若生已经说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就让他上台用笔标出顶点和边)

  学生汇报,师出示顶点、和两条边。

  师:尖尖的点是角的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两条边。你能指出其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4)、练习

  判断

  师:判断,下面图形哪一个是角?

  生判断,师:为什么不是?是的,指出顶点和边。

  师小结:角的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2、画角

  (1)师示范画角

  师:角真是一个有趣的图形,怎样画一个角呢?你有什么想法?

  生汇报(用尺子、有顶点、两条边)

  师小结: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先画一条直直直的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然后再标出顶点和边,最后标上角的符号,这样,就画成了一个完整的角。(强调第二条边的方向任意,边说边画一个角)

  (2)师:想不想自己也动手画一个?在你的本上画一个角吧!生画,师巡视。

  (3)展示学生作品

  展示(用投影仪):规范的;不标顶点、边的;锐角;钝角等

  3、比较角的大小

  (1)师:画角还真有趣,张老师发现大家画的角不仅有顶点和边,还有大小呢!现在把你画得角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画的角大?

  生比较角的大小。

  (2)汇报:

  师:你俩谁画得角大?为什么?

  预设:边长

  开口大

  (3)观察角的大小变化

  出示变化角的课件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一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汇报。

  它们的边长发生变化了吗?

  那你觉得角的大小是什么决定的,跟边长有关吗?

  (2)师小结: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开口越小,角越小;与边长无关。

  三、练习

  老师收集了一些图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找到几个角?

  出示练习八第三题。

  四、欣赏生活中的角

  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世界也因为角的存在而变得非常美丽。下面请欣赏生活中的角。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第1课时 5的乘法口诀

  备课解决方案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52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2.本课时教学5的乘法口诀。教材呈现了生动形象的实物图,并提出数学问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认识到几个5相加的问题在生活中是存在的,感受所学内容的价值,也为编制乘法口诀提供了实物模型。

  3.基于学生有“5、10、15、20”5个5个数数的基础,教材首先编排5的乘法口诀。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促使师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含义上。这样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备已学知识

  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备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 5的乘法口诀(掌握运用)

  问题导入 一共有多少个福娃?(教材52页例1)

  过程讲解

  1.理解图意和题意

  图中有5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5个可爱的福娃,求一共有多少个福娃。

  2.求一共有多少个福娃

  (1)5个5个地数出福娃的个数。

  5、10、15、20、25。

  (2)用加法计算出福娃的个数。

  510152025

  解决方案,应用数学,小学数学,价值观,积极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8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新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特做如下设计:

  1、为新知做好知识铺垫。

  复习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适时、适度地安排复习,在“短、精、新”上下功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顺理成章。在课前复习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两道复习题目,旨在唤起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我首先出示一组加法与乘法的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加法与乘法的意义有所不同;然后设计一道与新课密切相关的题目,既能复习乘法和加法的意义,又能为新课中画图解决问题做好知识铺垫。

  2、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思考、操作等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找出两道例题的异同,并动笔尝试计算。然后设计了“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分组讨论、设计摆学具的方法,将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使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接着让学生说出两幅图的意思,突出理解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直接写得数。

  5+4=    6+6+6=    3+4=

  5×4=   6×3=    3×4=

  (引导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看图列式计算。

  ■■■■■■■■■■■■

  ■■■■■■■■■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关于乘法和加法的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审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复习乘法和加法计算题,为本节课做好知识上的铺垫,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知识。

  ⊙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读题,对比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7

  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预设

  生1:两道题目的数量相同,所求的问题相同。

  生2:(1)题中的4表示4排,5表示每排有5张桌子;(2)题中的4和5都表示桌子的张数。

  2、自主解题。

  (1)提问:根据刚才分析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预设

  生1:(1)题是把4个5加起来,可以列乘法算式。

  5×4=20(张)

  生2:(2)题是把4和5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5+4=9(张)

  (3)讨论: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摆一摆,表示出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明确原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9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面图形——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指导学生学会用直尺画角。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是有大小的。

  4、引导学生注意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直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忆形,引角。

  1、回忆再现学过的几何图形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图形,你会辩证吗?(课件依次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2、试摆小棒引入新课

  你会用小棒摆三角形吗?桌上有3根小棒,看谁能最快地摆出一个三角形。

  请大家在摆好的图形里任意地拿走一根小棒,然后看看桌上的这个图形,有谁认识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角。

  二、找角

  1、学生寻找身边物体表面上的角。

  请同学们仔细地找一找,看看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先说给同桌听听,再举手说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说)

  2、教师示范指角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几何形状。

  大家刚才找到的角究竟是物体表面上的哪一部分呢?这就需要我们注意指角的方法。

  老师也找到一个角(出示一块三角板),它有许多的角,老师指的其中的一个,请认真看老师是怎么指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在我们数学中的角,它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想知道吗?

  三、描角,想角

  1、描角想角,体验角的抽象过程。

  刚才我们在三角板上找到了角,现在老师就把这部分在黑板上描了出来。(教师描出三角板其中一个角)

  现在老师把三角板移开以后,留在黑板上的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图形呢?(移开三角板)像这样的图形,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2、课件演示,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表面上某一部分形状是一个角。比如:房子的顶部,五星红旗,剪刀张开的这部分形状是一个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图形也是一个角。(课件演示实物的角到数学的角的抽象过程)。

  四、学角,画角

  1、观察对比,知道角的特征。

  通过大家的想象和仔细观察,我们得到了许多的角,下面,老师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课件的演示,看看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想想,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一个顶点,两条边)

  谁来指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我们指角的时候一定要把角的顶点和边准确的指出来。

  完成练习:(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下面的图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2、学习画角,强化角的特性。

  我们已经知道角是个怎样的图形,为了更好地认识它,我们还需要学会把它画出来。

  想想,画角的时候,要画什么?

  请大家翻开书第39页看看例题2是怎么说的.,想想例2那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画角的时候要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想好的,可以自己试着画一个角。

  刚才同学们都画好了,现在老师也想画个角,但老师想请全班的同学一起来帮老师画好这个角,愿意吗?

  (1)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2)用什么工具才能画好角的边?从哪里开始画?

  (3)另一边怎么画?谁来帮老师摆尺子?

  (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看完老师和大家画的这个角,如果觉得刚才自己在画角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满意的同学,现在可以再画一个。

  五、演示,摆角

  1、演示角从小到大,感受角的大小。

  教师演示滑动角,做一个锐角,请同学们看老师这里的这个角,请同学摆一个跟老师这个角差不多的,你会摆吗?(点击课件)

  再演示滑动角,做一个直角,再让学生摆直角。(点击课件,出示直角)。

  再演示滑动角,做一个钝角,让学生摆。(点击课件)。

  刚才我们造出了三个角,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谁发现这三个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你们觉得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说说你们的理由。

  一号角最小,说明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小;三号角最大,说明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大。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

  2、师生操作活动角,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

  学生用活动角造角:

  (1)任意造出一个角。

  (2)按要求造角:老师造出一个这么大的角,你们要造一个比老师这个角要小的角。

  (3)同桌互相玩玩。

  3、摆角指角,深化角的认识。

  请每个同学都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一个有角的图形,然后在图形中找到角,并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

  六、议角,

  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习有关角的哪些知识?

  今天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老师想用一个“√”来大家的表现,这个符号里有角吗?其实角就在我们身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

  教材设想

  一、背景分析

  “统一长度单位”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这是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明显差异。教材的主题情境是: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并提示:“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再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并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两个操作层次,实际上都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虽然教材中两个操作层次最终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维角度不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呈现时,常常省略了知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这样的知识还是会感到抽象困难。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交流物体长度的经历比较少,要他们分层、理性地还原本教材知识内容的建构过程,是有相当难度的。

  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呈现以及预期落点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

  二、策略选择

  1、变素材,降落点。

  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现有思维发展水平,改变操作层次,简化思维难度。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的落点也适当调低,让学生能体会到长度单位不统一会给日常生活、交流带来不便,能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体验。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操作、体验感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本节课应注意安排设计多项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动,努力使知识的还原建构过程生动活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样,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了解该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初步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实际动手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导入新课,交流测量方法

  2、动手测量:桌子的宽。

  3、汇报结果:测量工具和结果。

  4、讨论交流:多样的结果。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

  (1)教师介绍1厘米

  (2)学生找找1厘米

  (3)师生比比1厘米

  (4)学生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

  三、应用

  (1)撕一撕:动手撕一段1厘米长的纸条。

  (2)估一估:书本等物品大约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认对称图形。

  2、经历多种感官多种形式的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找出对称轴。

  3、经历剪、拼、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练习纸、图形纸、剪刀、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优美的草地上有许多蝴蝶。

  2、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蝴蝶怎样的?

  3、我们今天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它!(课件演示:蝴蝶翅膀合起来,又展开)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老师带了很多图形,看看有哪些图形。

  2、拼一拼。从上面的图形中,你能不能选两个拼成下面的图形呢?

  A、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B、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C、除了这些图形外,你们还能不能拼成同类型的'其它图形?

  D、学生展示。

  3、小朋友拼的对不对,我们先来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对折会重合……

  4、看看我们同学拼出的图形,有没有不是同一类的?(验证)

  5、得出名称

  像这样的图形,让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6、联系生活找找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制作对称图形

  师: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对称图形。我们要制作一棵小松树,有什么好办法?

  生:画一画(怎么画?)画半棵/直接剪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展示学生作品,你是怎样剪的?

  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件展示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条对称轴吗?

  四、判断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1、仔细观察,判断这些图案是不是对称图形。说一说验证的方法。

  2、画出对称图形的的对称轴。

  3、画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机动)

  五、多种形式,自主联系

  1、上面的图形对折后会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2、上面的图形展开后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3、脸谱欣赏。(出示一半,让学生想象完整的脸谱,再呈现)

  六、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应用。我们一数学百花园。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通过知识的系统复习,沟通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并整理乘法表中的规律,能正确、合理、灵活地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2.在经历整理、找规律、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规律美。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对乘法口诀进行整理与复习。人教版教材第101页第2题主要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借助乘法数表巩固乘法口诀,使得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二是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发现乘法数表中的规律,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并感受其中的思想方法。三是运用规律。应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一些变式练习。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已系统地学习完了表内乘法,对乘法口诀基本上都已熟悉,学生基本上已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的含义,也进行了关于乘法口诀的各种形式的练习。

  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乘法表中的规律

  难点:

  运用乘法表中的规律进行填数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一、建构乘法数表

  1.出示1、4、9、16、25、36、49、64、81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9个数宝宝,我们一起轻轻地读一读这些数。

  生读

  师:这些数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乘法口诀、乘法算式

  2.揭题:今天我们要对表内乘法进行复习,板书:表内乘法复习

  3.沟通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的联系

  出示空的表格

  师:你看得懂这张表格吗?如果现在要把9填在表格中,你知道它在哪儿吗?为什么填在这儿?

  生可能有:1×9=99×1=93×3=9

  师:1×9=9?和?9×1=9都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3×3=9呢?

  师:9我们找到了3个位置,那16呢?你又能找到几个位置呢?

  指名上来指一指

  师:猜他可能想到了哪句口诀?

  根据生的交流板书:四四十六二八十六

  师:看来有时候看到一个数可以让我们想到两句不同的口诀。

  师:那你知道二八十六可以计算哪两道算式吗?四四十六呢?为什么二八十六可以计算两道算式,而四四十六只能计算一道算式呢?

  生:四四十六是同数相乘。

  师:二八十六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画图表示它的意思吗?

  生画图后展示

  师:看来二八十六既可能表示2个8相加,也可以表示8个2相加。

  4.指导填表

  师:1、4、25、36、49、64、81这7个数宝宝,它们的位置又在哪儿呢?你能找到它们的位置吗?

  师:看到25,让你想到了几和几?看到36呢,你又想到了哪句口诀?

  指名指一指,师课件演示7个数宝宝的位置。

  师小结:看来想口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这些数宝宝的位置。

  5.独立填写表格

  出示要求:

  ①想一想,怎样填又对又快。

  ②查一查,是否已全部填对。(同桌检查)

  ③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师:你觉得怎样填可以填得又对又快?

  指名交流,生交流师课件演示

  师:我们可以一行一行地填,也可以一列一列地填。

  师:现在你能独立完成这张表格吗?我们来比赛看谁填得又对又快,计时开始。

  生独立填写后同桌检查。(预计4分钟)

  师出示完整的口诀表

  师:说说你是怎么填得那么快的?引导学生说出口诀和顺序。

  师小结:看来乘法口诀非常重要,想口诀可以快速完成表格。

  活动2【活动】二、探究规律

  1.自主探究规律

  师:刚才在填表格的时候,有很多小朋友发现了许多秘密,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看谁找的规律多。

  活动规则:

  ①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②与同桌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2.反馈:

  预设:①横着看,第一行逐渐加1,第二行逐渐加2……

  追问:你知道为什么第二行为逐渐加2吗?

  生:第二行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

  师追问:第5行会逐渐加几?

  师小结:横着看,第几行就是几的乘法口诀,所以就多几。

  ②竖着看,第一列逐渐加1,第二列逐渐加2……

  追问:你知道为什么第四列为逐渐加4吗?

  生:第四列都是与4有关的口诀。

  追问:第8列会逐渐加几?

  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演示

  师小结:竖着看,第几列就是几的乘法口诀,所以就多几。

  师:原来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是一样的(课件将两张横看竖看的表格合并在一起)

  师小结:不管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第几行或第几列就会多几。

  ③斜着看,1、4、9、16、25、36、49、64、81都是同数相乘的积。

  生说出相应的口诀。

  师:这些口诀能计算几道乘法算式?为什么?

  师:斜线上的这些数都是由两个相同的乘数相乘得到的积。像这样的数叫做正方形数。

  师:1、4、9、16、25、36……都是正方形数。?想一想,还有哪些数也是正方形数?

  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正方形数。

  3.师:认识了这些特殊的正方形数宝宝,我们再来看看这张表格,如果以这些正方形数为界线,仔细观察斜线两边的数,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4、9、16、…、81这一斜行两边的数是相同的。

  课件演示把它沿着这一斜行对折,引导学生观察重叠在一起的数都是相同的。

  师:原来,斜线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是一样的,那这张表只要记一半就可以了。

  4.出示乘法口诀表,沟通乘法数表与乘法口诀表的联系。

  师:其实这和乘法口诀表是一样,同样我们只要记住这45句口诀,就可以计算81道算式。

  活动3活动】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我们先由数想到了乘法口诀表,并在乘法表中找到规律,并应用规律填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引导探究

  1、(1)演示动画直线、射线、线段

  (2)启发提问:手电筒、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呢?

  (3)小组讨论: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联系: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区别:端点数不同,线段的测量长度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

  2、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从一点引出4条射线)

  提问:①你能从中找出多少个角?(最多6个)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个角?该怎么办?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①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②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3、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全班进行比赛,看谁的角最标准。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观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请同学们排出顺序。

  (4)当学生在叙述顺序语言表达困难时,适时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强调和的不同)

  4、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2)同学讨论、尝试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继续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

  (4)由学生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5、体验画角。

  (1)由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教师巡视。

  (2)小结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两条射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6页第1题。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质疑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射线、线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称、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画法)

  课后总结。教师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五、布置作业

  从一条射线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教学难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例3情景图。

  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图意

  2、小组讨论

  ⑴怎样列出算式?

  ⑵怎样求出商?

  3、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0页课堂活动。

  摆一摆,填一填

  ⑴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⑵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⑶72根小棒平均分成8份,每份几根?

  ⑷56根小棒每份7根,可以分几份?

  2、练习十六第1题。填表。

  小马拉车。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2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万花筒,美丽而奇妙。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数学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趣味数学,一是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符合课改的要求;二是填补了我们课改中的弱项。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人任教二年级2班,每位学生都很天真活泼,他们在学习上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在学习的探究上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基于他们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数学。

  三、活动目标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思维成果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 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把单调的数学 过程变为艺术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收获。

  3. 课堂上围绕“趣”字,把数学知识容于活动中,使学生在好奇中,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力求体现我们的 智慧秘诀:“做数学,玩数学,学数学”。

  4.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5.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活动措施

  1. 结合教材,精选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一步学习的需要。力求题材内容生活化,形式多样化,解题思路方程化,教学活动实践化。

  2. 教学内容的选编体现教与学的辨证统一。教学内容呈现以心理学的知识为基础,符合儿童认知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使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儿童思维发展能力相一致。

  3. 教学内容形式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赋予启发性,趣味性和全面性,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 每次数学思维训练课都有中心,有讨论有交流有准备。可后有总结反思。

  五、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周三下午放学后4:00-5:00

  2.活动地点:二年二班教室

  3.活动课题:口算、速算;思维开发;动手摆一摆、剪一剪,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训练

  4.活动形式:课题授课式、交流座谈式、演讲式、竞赛式、课外活动等

  5.活动分组: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小组

  六、活动内容

  各个不同兴趣小组中在以数学为中心教学的基础上,同时强化对各个兴趣小组课题的侧重点和数学基础知识的训练。选用贴近校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题材,例如最新科研成果、科学奥妙、趣味游戏、生活指南等,还可以增加一些奥数和趣味数学的内容。传授讲究趣味性、知识性、逻辑性和思维性相结合。

  七、活动要点

  认真组建数学兴趣小组,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数学世界。

  1.开学初组织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制定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落实详尽的兴趣小组活动方案,体现小组的特色。

  2.兴趣小组活动定课程,为开展广泛的数学活动提供切实素材。把学生的数学活动落实到实处,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每周的活动有教师专门指导。力求做到周周有内容,有目标。

  3.开展读报和阅读数学书籍活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享受读报的快乐。教材中的“思考题”和“你知道吗”等内容教师都在数学兴趣活动课上组织学生阅读并指导,适当的介绍拓展些的知识,鼓励学生自行阅读、独立思考等。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提供动力支撑。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 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 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生是什么动物?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 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 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 画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师:我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 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 师:请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生回原位。)

  5. 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刚刚开了运动会,喜欢看运动会吗?我们今天再去看一场特殊的运动会,好吗?(出示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谈话: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如: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它们各有几只?有哪些比赛项目?

  【说明:创设学生喜爱的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本课教学目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尝试统计,发现问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起数一数,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这样的统计表里(拿出课前发给学生的空白表格)。

  反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统计表,如:

  狗

  猴

  长跑

  5只

  6只

  8只

  狗

  兔

  猴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2只

  6只

  5只

  8只

  13只

  反馈:先请完成第一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统计了哪些动物的数量?是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动物的数量对吗?这张表格有问题吗?(动物的数量是对的,但从他的统计结果中看不清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反馈:我们再请完成第二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结果对吗?你认为他的这张表格怎么样?有没有问题?(学生可能认为这样统计是对的)

  激疑:我们来看这里(指表中的一共13只),一共是有13只动物吗?不对吧,我怎么觉得是26只呢?我们一起算一算,好吗?(把统计表里的几个数都加起来,算出结果是26只)

  学生会提出算动物一共有多少只,不能把狗、兔、猴的只数与跳高、长跑的动物只数相加,因为参加跳高和长跑比赛的动物中就有狗、兔、猴,这样加就加重了。

  提问:想一想,怎样统计才比较合适呢?(把它们分开)

  引导:是的。可以把它们分开统计,按什么标准来分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后,组织交流,明确:可以按动物的种类分,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也可以按比赛项目分,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

  【说明: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整理,需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把具体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解决,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原有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来。】

  2. 再次统计,解决问题。

  谈话: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先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再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好吗?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列表统计呢?

  根据学生提出的列表方案,出示相应的统计表。

  要求:请小朋友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分类整理,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反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统计表拿上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表格)

  狗

  兔

  猴

  长跑

  5只

  2只

  6只

  13只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8只

  13只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调整统计表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问:观察两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是的,第一张表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第二张表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怎样才能让人一眼就看清楚每张表格是按什么标准进行统计的呢?

  学生交流后,小结:为了使统计表所表达的信息更清楚,要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一栏,注明表中每个项目的意思(课件演示修改统计表的过程)。像这张表格,是按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的,第一行表示各种动物的名称,就写上动物种类,第二行是每种动物的只数,就写上只数,后面的每个数就不要再写单位了。这里的一共是指一共有多少只动物,习惯上放在数据的前面,用合计表示。

  师生共同修改第二张表格。

  3. 观察统计表。

  提问:通过小朋友自己的努力,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动物运动会的统计任务。看了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说明: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而是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从尝试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学生在不断探索并完善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和实际作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既能增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从整体上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三、 拓展应用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统计表,并组织交流。

  【说明:教材安排了丰富的统计活动,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教学需要灵活处理。】

  四、 全课总结(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8

  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并能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认识1000以内的数。教材先安排教整百数,再教几百几十,最后教几百几十几,这样的安排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应该要密切联系生活:通过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学习用学具表示千以内数,使学生准确、直观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使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眼力,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的数数、写数。

  教学课时:八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整百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8~1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整百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正确的读写。

  3.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模型图

  教学过程:

  一.认数

  1.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并说说组成。236596

  2.数百以内数。(出示方块图)

  1)一个一个的数,从1数到10。2)一十一十的数,从10数到100。

  问:10个一是几?10个十呢?(板书)

  这么一板,有多少小方块?

  3.教学例题。

  1)问:一板表示几个百?三板就是几个百?也就是几百?8个百呢?

  2)师生一百一百的'数,数到九百,再摆一百。

  问:九百添一百就是几个百?(板书: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一千)问:10个一百合起来就是多少?

  二.写、读整百数:

  1.计数器拨珠。

  1)出示计数器,指名说说已知的数位排列顺序。

  2)想一想: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400吗?

  学生动手拨,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拨的。

  3)说明:计数器上表示几百,就在百位上拨几个珠,就表示几百。

  4)练习:拨出200、600、1000。

  2.写数。

  1)怎样来表示我们刚刚拨的数呢?

  说明:4个百就是4百,在拨珠时,只有百位上拨了4个珠,在写数时,在百位上写4,十位和个位上一个珠都没有,就写0。

  学生练习,问:十位和个位上的0能不能不写?

  2)根据计数器上拨珠的情况,请学生写数,指名板演:300、600、700、900

  3)在百位上再添一百,问:此时是几个百?也就是多少?

  想一想:一千应该怎样写?

  3.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做完后,请学生先顺着读一读,再倒着读一读。

  问:数轴上的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讨论:200和1000,哪个数更接近700?(指名汇报)

  2)完成第2题。

  看图先读一读这些数,再说说是从哪看到这些数的。(指名说,要举例)

  3)完成第3题。

  三.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1.出示小猴图,指名说图意。

  1)列算式。

  2)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从中可以选出好的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练习。2)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四.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9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二、新课教学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1-29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2-30

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01-14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复习教案01-25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1-25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案02-08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09-09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03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5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