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修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地理选修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1
一、教学目标
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类基础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近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三、重点、难点:
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能简单分析人—地内在关系;
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习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21
第二节人文环境22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23
第二节东南亚34—5
第三节印度36
第四节俄罗斯37—8
第八章第一节中东28—9
第二节欧洲西部29—10
期中考试11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
第四节澳大利亚213
第九章第一节美国314—15
第二节巴西215—16
第十章极地地区217
期末复习418—19
期末考试20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2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2.知道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概况。
3.结合实例,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3.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难点: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漫画导入:图中的能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有那些?
非可再生资源
(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是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用一点,少一点,目前人类正面临一些非可再生资源濒临耗竭的问题,对于的多种环境问题呢?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石油是地质时期的低等生物
(如浮游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有机质,通过复杂的地质作用
(如地壳变动等)富集起来的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
天然气系古生物遗骸长期沉积地下,经慢慢转化及变质裂解而产生之气态碳氢化合物,具可燃性,多在油田开采原油时伴随而出
有一种石头叫油页岩,它同石油一样,是由生物的残体混同泥沙变成的,所以可以用来炼油。
1.能源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国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2.能源工业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生保障都极为重要。保障能源供应、确保经济安全以及解决能源消费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
3.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能源问题是我国21世纪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的分类: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2.其优劣评价指标:等级和品质
(1)等级:指含碳量、燃烧热量及挥发分含量;
(2)品质:由硫、灰分、其他有害物的含量决定。
3.那一类煤的质量差?污染大?
通常以无烟煤质量最优,褐煤最差。燃烧优质煤,单位质量提供的热量高,释放污染少。燃烧质量差的煤,释放污染大。
4.思考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开发战略和协调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我国经济发达的广大南方地区石油资源少,煤炭资源也少,但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突出。再加上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使用高效清洁的能源,而天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其开采、运输、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小,这是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两个主要原因。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1.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例如,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而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
2.中国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还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
3.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
由于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大部分取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非可再生的资源能供人类开采的时间是有限的。
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
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800亿吨石油。目前,地球上石油储量大约还有1370亿吨。按照现在全世界每年开采30亿吨石油计算,地球上的石油还可供人类开采45—50年。但是随着新油田的发现,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
1.你认为石油资源会不会耗竭?
石油资源会耗竭。因为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它们的生成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并且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就其总量来说用一点,少一点,加之人类消耗石油矿物燃料在快速增长,所以石油最终会耗竭
2.如果石油资源开采完了,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
石油不仅是人类优质的能源,更重要的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所以石油资源耗竭会影响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进而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3.你认为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石油资源的耗竭?
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替代能源,面向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日益减少石油单纯作为燃料的比重,延长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
形式展开辩论,化石燃料耗竭后对人类的影响,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足够的空间。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能源消耗中,煤炭的比重仍然较为重要,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更占有主要地位,在目前一次能源中约占70%。煤炭在开采、运输和利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
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
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1.你怎样理解在生产与生活中自觉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2.为节约能源,你建议社区、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到人走灯灭等,对于本组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潜能,展开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评价。
P31案例7,让学生收集北京过去、现在、未来能源结构状况方面的资料,以及政府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采取的一些主要措施,实施的一些主要工程等,再在此基础上分析北京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和成功的经验。
板书设计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
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第二课时
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结构已经由石油时代逐渐过渡到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水电等多种能源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时代。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1.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2.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总趋势是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三、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从能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太阳能
1.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两种转换形式:
(1)光热转换,如太阳灶
(2)光电转换,如太阳能电池
2.特点:
(1)能量巨大
太阳每时每刻都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着巨大的能量,每秒钟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
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所释放的能量,并且在今后几十亿年里是用之不尽的。
(2)清洁
太阳能没有污染。
(3)分散
太阳能只能在晴天获得,并且能量中大部分消耗于大气、水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现在被人类直接利用的还很少,其最主要原因是太阳能比较分散,不如常规能源集中。
3.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
【投影】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大家是否可以总结出太阳能分布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
(1)纬度因素
(2)地形因素
太阳能在地表分布分散,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太阳能的能量远远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也是科学界正在研究的问题,我们学生从现在起要学好科技知识,为将来太阳能开发做出贡献,你或许能成为一个太阳能专家。
(二)风能
1.风能的特点
(1)可再生能源
风能实际上是一种间接形式的太阳能。有人估计,每年地球上风的能量相当于3200亿吨标准煤的能量。
(2)风力、风向不稳定
风可以用来推动涡轮机转动而产生电流。在地表的盛行风带和季风气候区中,一般风向比较稳定,但风速却存在显著差异。如:我国东部季风区中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风向虽然较稳定,但风力大小却有一级至十二级之差。由于风速稳定的地方少,风力又有季节性和短期变化,而且风力丰沛地区不一定是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因此,风力发电
(3)清洁的能源
(三)水能
1.水能的特点
(1)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
(2)发电成本较低
(当大坝和电厂建成后)
(3)能源清洁
(4)大坝的建设可能会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图3.14)。
3.14,分析水坝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有利影响与不良影响。
2.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
我国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可开发的水能约有3.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但按人口平均的可开发水能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数的60%,并且分布很不均匀(图3.15)
(四)潮汐能
(1)潮汐的概念: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白天海水上涨叫“潮”,晚—上海水上涨叫“汐”。
(2)分布:巨大的潮汐能蕴藏在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
(3)潮汐能发电原理:在海湾或河口上建造一个稍低的大坝,以拦截涨潮时涌入的海水,拦在大坝里的水流经大坝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而发电。
(4)潮汐能特点:干净、无污染。
高中地理选修7教案篇三: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第一讲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复习目标:1、中国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3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
三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 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晓答案— —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2、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ge)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3、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从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10年的增长速度。
3、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 、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 。 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2、比较分析1月、 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38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绿色革命"
2 、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了什么?2、你的体验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地图三要素;熟练应用等高线地形图;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地将三种不同形式比例尺实现互换并比较大小;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熟练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并学会应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应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比例尺的缩放;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
一、地图三要素
1.方向 无方向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方向标——根据方向标确定方向(作方向标垂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经纬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图例和注记
表示该事物的符号是图例,旁边的数字或者文字为注记,带学生看地图册上的图例识别:铁路,湖泊,沼泽,沙漠,长城,城市等
3.比例尺
(1)定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值(比例尺没有单位)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表示方法:文字式——1厘米表示200千米
数字式——1/20000000
线段式——用一段1厘米的线段表示200千米
(4)比例尺与图幅面积之间的关系:
a.图幅面积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b.实际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
(5)比例尺缩放
a.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n倍;
b.将原比例尺放大(放大了)n倍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n+1)倍;
c.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1/n;
d..将原比例尺缩小(缩小了1/n)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1-1/n).
e.比例尺放大到原来的n倍,图幅面积为原来的n2倍;
比例尺缩小到原来的1/n,图幅面积为原来的1/n2.
二.等高线地形图
1.基本特征:等高线上海拔相同
同一幅图中等高距相同
等高线为闭合曲线
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陡崖处重合;
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越陡;
等高线图中的示坡线总是指向低处;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1) 四周低中间高——山峰
(2) 四周高中间低——盆地/洼地
(3)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
(4)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
(5)鞍部——两个山顶之间
(6)陡崖——等高线重合并带有示坡线;
3.海拔与相对高度
(1)海拔——以青岛黄海海平面作为基准,某个地点高出该海面的高度;
(2)相对高度——两个地点海拔之差;
(3)陡崖相对高度计算:(n-1)*d ≤H<(n+1)* d (n表示相交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注:该方法也可用于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此时n为两点之间所夹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4.等高线的应用
(1)判断水系特征:山谷处常发育河流且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
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
山脊为分水岭,山脊线(弯曲最大处点的连线)为分水线;
山谷线为集水线;
(2)判断水文特征:等高线越密集,河流流速越大;陡崖处有可能形成瀑布;
河流出山口容易形成冲积扇;
(3)判断某地能否观察到某地:将两地相连,看沿线是否经过山脊或是否经过比观察占高的等高线,如果这样则看不到;反之,经过的地区均低于观察点,则能看到。
(3)区位选择:
a.选点:大坝应建在峡谷最窄处(工程量小,减少投资)
库区建在河谷,峡谷、“口袋形洼地”、盆地;
港口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避风港湾;
气象站建在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
疗养院建在地势平缓,环境优美的地方;
b.选线:公路,铁路沿等高线修建,选择坡度平缓的地区;、
引水线路,路线要短,避免穿过山脊,尽量从高向低修,水能自流;
输油管线,尽量避免穿过山脉,大河;
C.选面:农业生产:陡坡种树
缓坡丘陵开梯田
平原发展种植业
山区发展林业
工业区:建在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富地区;
居民区:建在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形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
三.绘制地形剖面图
1.选择剖面线
2.建立坐标系:
a.横坐标采用水平比例尺,一般等于原图比例尺;单位用厘米,长度要大于剖面线的长度;
b.纵坐标采用垂直比例尺,一般大于原图比例尺;单位用米,标出的高度要大于剖面线穿过的最大高度。
3.描点
把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标在坐标图中,横坐标为交点到起点的图上距离,纵坐标为交点处的海拔高度;
4.连线
用平滑的曲线把描的所有点连接起来即为剖面图。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5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评价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讨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馈练习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小结]
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方案;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6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属于复习课,教材中的内容因为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在初中阶段只是识记简单的内容,但是面对高考,区域地理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表面知识的识记,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重在引导学生得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学习之后的区域地理知识。本节课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分析,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对于自然特征的因果分析,让学生梳理清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日本是第一个分区地理东亚的重要国家,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相关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法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四个核心素养: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地理的复习要重在体现这些素养的培养,通过对于日本这个区域的认知,问题设计层次深入,帮助学生梳理关系时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的培养,通过讨论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分析】
由于与初中地理学习相隔的时间过长,再有文科普班的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低有别,对于相关知识的分析需要有侧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别,问题设计多元,层次多样。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能运用核心特征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日本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对日本自然特征学习,分析日本资源状况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日本位置特征的分析、描述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2、难点: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教学过程】
先引导学生分析出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在哪里:位置(经纬度、海陆、半球、相对位置等)
有什么:自然特征—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等
人文特征—农业、工业、人口、交通、城市等
为什么:解释上述特点的形成和分布原因
如何做: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 读图明确日本的位置和范围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可以结合图总结位置特征,需要对学生强调海陆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重在描述——岛国。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7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说明:
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
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
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
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
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①、②过程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④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说出人类的下列行为分属于图中哪一箭头代表的过程?
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平整土地 (答案①②④③)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这一方水土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思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点拨: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点拨: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点拨: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4.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点拨: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板书设计
§1.1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2.分类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示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纬度位置
③海陆位置
2、日本的领土范围
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
4、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
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造成此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五)风采展示
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六)达标检测
1、日本的地形以()为主。
A、山地、丘陵B、平原C、盆地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较丰富的是()
A、石油和煤炭B、水能和森林
C、铁矿和水能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学习巩固提升1—6题
(七)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的收获。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9
一、学情况分析
本届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不是很高,上学期地理的平均成绩在45分左右,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地理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生物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生物研究的生物学爱好者,学习中尽量采用分散记忆,避免在考前突击,这样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有必要的话将采用小组式的'学习、讨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全部完成会考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共5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五、竞赛辅导
要深入总结、探索优秀生、特长生培养的路子,构建适应优秀生成长的课程体系,改变单一的培养模式;搞好优秀生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加强优秀生衔接教育,完善激励引导机制,健全各级各类联赛体系,以赛促练,赛练结合,鼓励优秀生拔尖、冒尖。
这样为了更好地做好优生优培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使用20xx的生物联赛工作搞得更好。我们成立生物联赛小组,定期向学生介绍有关生物联赛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这次辅导的目的和意义。
在辅导期间,严格要求学生,特别在新形式下,有更高的要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在授课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对他们进行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做到适时、适地、适量培养和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适合学生们的新的辅导和学习方法,努力开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同时又要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有目的、的计划进行辅导。我们还将进行恰当的测试,据各地市有关联赛试题,编写题目,强化训练,并重点矫正。
六、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5课时。
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中国的地理差异8、
认识省级区域6、
认识省内区域6、
认识跨省区域4、
走向世界的中国2
会考复习安排:
高二上册复习1周
高二下册复习1周
七、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与复习要围绕三个层次进行。
⑴是什么?围绕考纲,落实基础,解决重点难点,以学习掌握程度为评估标准。
⑵为什么?围绕考纲,使学生明确考核要点,并以此指导学生课后复习。
⑶怎么办?以会考试题为范例,引导学生以会考意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要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能力的获得是需要知识内化后,由学习者自我产生的,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必须经过一个桥梁,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大量练习后的总结归纳是很重要的,不能以简单的公布答案代替。否则,是剥夺了学生作为复习和考试的主体应有的自主活动的权利。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变为“这堂课学生能提高多少”。
3、精选习题,落实有效训练
教师要立足校情、学情,优化精选习题。做到选择题要精选,密度要适度,时机要恰当,反馈要及时。确保中档题拿高分,带动低档题拿满分,冲击高档题拿多分。要通过讲评评出方法、评出规律、评出能力。
4、强化贯彻,重在坚持。
总之,我坚持“以教书育人为本、以敬业奉献为乐、以助生成才为志”,尽量把八年级的会考任务顺利完成,争取每位同学都拿到好成绩。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相关文章:
1.人教版地理教案
2.南非地理教案
3.初中地理教案
4.《中国的地理差异》地理教案
5.初中地理备课教案
6.《气候特征》地理教案
7.极地地区地理教案
8.中亚“概述” 地理教案
9.巴基斯坦地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