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地理教案 正文
初二地理教案完整版下载

2023-09-27 17:43:31 21好文网 地理教案

初二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地理教案1

  ——“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地势各级阶梯的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地势三级阶梯对我国的影响

  【课前准备】

  制好《中国地势地形》的课件;多媒体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分析讨论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熟悉李白的两句诗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快的行船速度呢?(生先自由答)那么学了这节课的知识我们就知道自己的答案对不对了。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中国地势

  讲授新课: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归纳,

  深颜色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高”

  浅颜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低”

  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总结: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3: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从西向东,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推测中国地势分布的特征?请你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很快找出从西向东海拔高度的变化状况,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绘制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地势的变化特征并填表。

  学生:绘图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教师:请同学们用教材的“我国东西向(北纬32o)地形剖面”来验证你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线:()山——()山——()山

  第二阶梯

  界线:()岭——()山——()山——()山

  第三阶梯

  东南丘陵(、、丘陵)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并阅读地形区景观图片,了解三级阶梯内部一些地形区的形象特点。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大组,与同组的同伴讨论: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提纲,

  第一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分布对气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组: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主要河流,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的分布特征对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古人是怎样描述的?

  第三组:在自制的透明小水槽中注入水,在水的流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吗:水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利用中国地形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落差的利用价值。

  第四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交通图”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第二组:用实物投影展示描绘的结果: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第三组:课件: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利用三级阶梯图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组: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地形图,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学生知道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及各级阶梯的特征并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的名称;并且锻炼了自己动手绘制简单图形的能力,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而且对绘制地图有了更多的认识,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平时若能够运用好地图对我们的地理学习非常有利。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集体的力量是很大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运用地图总结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非常容易理解,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初二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矿产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对集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绍了能源矿产,包括它们的分布、储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形势;第三部分介绍了金属矿产,这部分是分类介绍的。与铁矿相比,有色金属矿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举了许多实例,以使学生认识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关于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分布的四幅图为基础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法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建议指导学生读4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从宏观上分析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分布的特点是广泛且相对集中。关于矿点名称,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利用省区、江河、山脉等参照物,寻找矿点与它们之间的方位上的联系,并通过读图、填表、图表对照、看图连线等方法巩固地名的记忆,进一步培养读图技能。教学中要用资料、数据说明能源矿产丰富,同时联系生产实际说明煤和石油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实际的解决办法。在这节内容的讲授中,有三个点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一个是金属矿产的作用,很多学生对于煤、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的作用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视金属矿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因为这会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矿产资源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密切关系;第二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在谈到对矿产资源问题的对策时,学生往往容易把目光集中在问题的治理上,其实治理是一方面,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想办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发新能源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第三,矿产资源与前面介绍的两种资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资源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学中,要对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讲得适度,避免出现盲目的乐观和悲观情绪,教育学生要以客观、实际的态度看待我国矿产资源问题。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

初二地理教案3

  第几课时1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多样的生物资源及其主要种类。

  2、了解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其主要的矿产资源。

  3、了解我国巨量的化学资源以及如何保护“蓝色国土”及其保护的意义。

  重点

  难点我国海底资源的储量及海洋资源的利用。

  了解海洋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资源选择扫描《中国近海资源分布图》、《中国海洋》、剪辑《郑和下西洋》、《人与自然》、《海洋知识》等几个片段。

  预习设计收集有关海洋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教学反思或修改意见

  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看书71页,了解我国海洋生物的知识。问:

  1、我国海洋生物有多少种?鱼类有多少种?其中经济鱼类有多少种?

  2、我国的四大海产是什么?

  3、我国的最大渔场是什么?

  4、舟山渔场有哪些条件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

  5、我国海水养殖的产量为多少?主要的海水养殖品种有哪些?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看71页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分别是多少?

  2、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分布在哪里?

  3、我国已发现滨海砂矿多少种?

  4、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海洋矿产有那几种?

  5、我国发现的各类砂矿床有多少个?

  6、我国探明的砂矿储量为多少?

  三、具量的化学资源

  问:为什么日本对周边国家不断的进行挑衅?谈谈你的看法;

  看书72页,找到我国两个代表性的盐场,谈谈你对海洋化学资源的认识。

  四,保护“蓝色国土”

  我国每年排入海洋的污水有100亿吨,其中有毒物有几百万吨,我们该怎样防止海洋污染?

  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

  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1,四大海产四大渔场

  2,海水养殖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1.海上油气资源

  2.海上砂矿资源

  三、巨量的化学资源

  四、保护“蓝色国土”

初二地理教案4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以及农业建设方向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统计图、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和收集的资料直观了解农业的发展成就;运用收集到的图片,说明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运用地图、图片,探究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理解我国东中西部农业的建设方向。通过采取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让学生获得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终身受益的地理情感,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技能,从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商品粮基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粮食生产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发展对策: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的图片。

  学生:调查长辈小的时候食物的种类、供给量的情况。收集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我国农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结合P106活动1,说说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

  (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迅速发展的状况的认识。)

  [学生回答]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农业将怎样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板书]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农业发展成就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请同学们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培养了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示课件]补充资料展示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圈地运动);旱涝灾害;我国人口增长图;水污染对渔业的影响;酸雨的破坏;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国土资源部关于耕地减少的公告;超载放牧;滥垦滥伐等。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出示板书]2.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挑战有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教师承转]面对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对策是什么?为什么?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讨论]

  [出示板书]3.对策

  (1)建立商品粮基地

  [教师承转]根据大屏幕展示的课件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你能说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名称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它们?

  [学生讨论交流]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长江流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

  (记忆方法形成。)

  [教师提问]你能分析一下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为商品粮基地而华北平原没有成为商品粮基地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交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华北平原:人口稠密。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申、师生讨论]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三江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巨大,为什么三江平原地区禁止开垦、鄱阳湖平原与洞庭湖平原地区实行退耕还湖,你如何解释呢?

  (关注地理热点,加强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充分体现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教师承转]图片:无土栽培、现代化养牛场

  材料:加入WTO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刚才我们学习了建立商品粮基地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之一,从上述图片、材料可以看出,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学生讨论、板书]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教师承转]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例证,而基塘生产是生态农业的典型例证,你能据图描述桑基鱼塘的生产过程吗?你能够画出流程图吗?

  [学生讨论]

  变废为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污染。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景观图转化成流程图的能力。)

  [教师承转]请同学们阅读材料;P103活动3,说出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建设的方向并思考(1)(2)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

  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评价学生在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问题的多少、深度,在表述这些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提出面对挑战的对策。评价学生在学习九大商品粮基地的知识时关注三江平原的湿地保护,以及对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地区的退耕还湖的认识和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后记

  记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现象,开发记忆力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记忆法是指通过归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把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结构,并使知识具有系统性的方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内容较复杂,头绪众多,恰如其分地运用整理记忆方法,能使学生记忆效率大大提高。本节四个标题的内容整理详见板书设计。

初二地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南、北方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

  2.能够分析自然环境差异的原因。

  3.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二.教学重、难点:

  南、北方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

  三.自学指导:

  1.自然环境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南、北方的位置、范围。

  3.列举南、北方主要地形区,并能在图中相应位置找到。

  4.结合课本P7图5.9四幅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南、北方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5.结合课本P7图5.9二幅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图,从水量、汛期、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南北方河流特点,并分析产生特点的原因。

  6.结合课本P7图5.9四幅景观图,分析南、北方的主要植被。

初二地理教案6

  ●指导思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课堂活动一:看用途──了解土地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学生: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

  教师:我们是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学生:争做“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到一个小组内参与讨论)。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3.7“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注意比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还分布不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呢?

  课堂活动二:找差异──利用土地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学生: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耕地:季风区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

  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

  学生: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

  教师提问:土地破坏问题该如何解决?

  学生:组织辩论赛。主题是土地是否需要保护。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教师:参与辩论,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

  教师总结:通过辩论得出,土地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只有利用恰当,才能够供人们永续使用;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三:定国策──保护土地学生:读图3.13,找出课本中的三幅景观图反映的土地问题与前三个漫画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教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学生:阅读课文或利用搜集的材料说明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

  颁布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设立“全国土地日”,确定宣传主题,组织宣传活动。

  学生: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地方官员:……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种地农民:……

  房地产商:……

  教师总结: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提出要求,请你来当“土地专家”,对我国的土地进行设计开发(设立最佳创意奖)。

  学生:讨论探究,设计开发(鼓励创新思维)。

  教师总结:土地是久远的过去,更是我们灿烂的未来,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调查实践: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请你设计一个“保护土地”的宣传活动。

初二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板图:《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边板图,边讲解。

  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做练习巩固:

  写出地形名称:

  ⑴⑵

  ⑶⑷

  ⑸⑹

  读图:读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xx~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讲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新|课|标第|一|网

  过渡: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讲解: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提问: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不一样。)

  讲解: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P30图I中的直线AB。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P30图I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课堂小结:

  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画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课外作业: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一、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⑴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初二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确认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准确位置,并能描述其各自的地形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填图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上读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界线,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从而在山脉的基础上,建立起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观念;通过阅读地表形态景观图、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学会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地表物质组成等方面去表述地形区的地形特点。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云贵高原的“坝子”、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等知识,使学生知道这是人类依据自然条件,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的产物,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在地形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二至第五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各地形区的位置和特点,其中高原和平原详讲,盆地和丘陵略讲,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每一个地形区的分布和地形特点。

  教法建议

  建议以读图讲述法、分析对比法和指导学习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引言部分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也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

  各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学难点。因此,关于各地形区的位置这个层面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读图环节,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后,让学生充分活动,从读图中去发现和掌握知识。

  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点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读图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每一个地形区各自的典型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教材中“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特别提出,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地协调、良性发展的极好例证,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之间相对低下的区域则形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在第三节我们学习有关上述地形的知识。观察中国地形图,考虑上述四种地形的分布是交错在一起,还是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学生读图回答)可见我国地形构成的东西差异很大,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我们先从西部地区开始。

  (板书)

  主要地形区

  一、四大高原

  (讲述)四大高原的分布,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到,但这不够具体,现在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准确指出它们的位置,并用语言叙述出来。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读图。

  (板书)

  地形区名称全国的位置分界线所在阶梯所在省区

  青藏高原

  (讲述并演示关于青藏高原的计算机课件)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出现文字注记并变底色),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准确的范围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地区(边讲边点击上述山脉,使其注记出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全国面积1/4。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

初二地理教案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3.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和教学建议

  1.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图3.6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文字说明,体现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这种更注重感官体验的教学十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应启发学生注意观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貌差异及经济差异。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有利条件: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上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且破坏严重等。其中,教材着重对我国耕地不足的现状做了分析。

  图3.7和3.8以数据和统计柱状图的形式说明了我国人均耕地少及土地构成不合理的问题。而“阅读材料”补充说明了“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国情现状。应当通过指导学生读图,使其学会初步分析我国土地构成的状况及问题所在,尤其要引导学生关注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作为农业之本,承担着解决十余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的重责。一方面,我国本来就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耕地还将进一步减少;而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则使本来就不容乐观的耕地、林地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又使得以上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教材中的“活动”不是作为课后反馈练习出现在这里的,而应作为学生们学习新课的一个重要活动加以展开。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结合课文提供的资料以及前面学习过的地形、气候知识,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做出评价,再深入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现状及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

  图3.9如果和“中国地形图”、“中国季风区图”、“中国干湿地区图”配合使用,将起到更直观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表比较,自行归纳总结出我国土地分布的规律,并说明各类地形分布与地形区、季风区及干湿地区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教材第69页活动1的主要内容,它体现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都大有裨益。

  活动2则通过要求学生比较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的差异,将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配置问题摆在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多发展灌溉农业;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该活动引导学生从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去分析地区农业生产的合理性,不仅旨在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旨在加深学生对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通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教材选择了最具代表性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及土地荒漠化来加以说明。建议教师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们收集更多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结合自身的体验,例如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等现象,通过自学和班内交流的方式,列举更多的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实例,来共同加深对国土资源现状的关注。

初二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计划地收听收看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通过“学做天气预报员”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会看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2.掌握判读卫星云图的基本方法,了解卫星云图对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初步了解卫星云图是如何制作形成的。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谈起,并且按照平时电视节目中播放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着重强调对这些图的判断、解读。由于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进行后几节的深入学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题目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需要在进行本节学习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在初一学过的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的有关内容,这是进行后面学习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安排学生自己画天气符号,并且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举天气符号,另一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播报员,反复练习,然后交换。另外,为了训练学生读卫星云图的能力,教师可以另外找一幅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气预报,分析天气趋势。此外在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并试探预报短期天气。在简单地看与听的同时,主动的去参与实践。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的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下降。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启发引导)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哪个更为关注?(天气)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

  (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人们如何了解天气的变化?(通过天气预报)

  (总结)所以,每当我们第二天要出门的时候,总会听一听天气预报。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了,于是人们就更加关注天气预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做出这些预报的,最后我们学会判读天气预报图。

  (板书)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启发引导)同学们是不是每天都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什么新闻媒体刊登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请同学们看录像后回答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什么叫天气预报?

  (录像)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学生看过录像,讨论、回答问题。

  (启发提问)从录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你们知道这幅图是如何获得的吗?你认为从上面能获得什么信息?

  (展示图片)展示卫星云图的挂图、照片,或录像机中的卫星云图镜头,也可以让学生看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

  同学讨论、回答。

  (板书)二、卫星云图

  (教师总结)卫星云图计算在卫星上拍摄的图片,是由气象卫星给地球大气拍摄的图像。从图4.1可以看到气象卫星把摄取的图像信号发射到地面,通过地面接收系统接收显示出图片,得到一张卫星云图。

  在卫星云图上,有蓝色、绿色和白色三种不同颜色表示的区域。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而且白色愈浓,表示云层愈厚,云层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因此,卫星云图可以真实地显示出云雨区的位置、分布,尤其是能直观看到台风、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板书)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学生读图判别回答〕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判别下列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1、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晴天)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天)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有雨)

  3、范围较大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江南和华南)

  〔转折过渡〕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时,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板书〕三、天气预报图

  〔指图讲述〕(P36城市天气预报图)在天气预报图上,用各种各样天气符号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状况。而要想看懂这种简易的天气预报图,就需要认识一些天气符号。这样就能自己来判断某一城市的天气状况了。

  〔板书〕1、天气符号

  〔展示板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指导学生读图〕请同学们按下列顺序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

  (1)晴天、多云、阴天的符号;

  (2)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阵雨、冰雪、雨转晴的符号;

  (3)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的符号;

  (4)雾、霜冻符号;

  (5)冷峰、暖峰、台风的符号;

  (6)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道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风级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风尾,风力2级,二道风尾是4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学生练习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活动〕教师安排学生自己提前制作一套天气符号,并且在课上给出2分钟,请学生快速记忆。以每两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出示符号,另外一个人说出其意义,然后再交换。

  〔转折过渡〕在识别天气符号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正确判读城市天气预报图。

  〔板书〕2、城市天气预报图

  〔读图〕阅读城市天气预报图(课本图4.3)。由教师和同学合作,当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教师报完城市地名后,由学生回答当地的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重点知识,一是如何阅读卫星云图,二是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听收看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天气预报,并把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内容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侯

  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二、卫星云图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三、天气预报图

  1、天气符号

  2、探究活动

  记录天气预报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天气符号;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通过连续记录天气这样一件事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科学精神。

  活动具体安排:

  连续一周收听每日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并用符号将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包括天气状况及风向、风力等。最后小组内进行核查,看谁记得准确。

  日期

  天气状况(阴、晴、多云等)

  风向

  风力

初二地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

  1课时

  教具使用:

  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状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他们都用了哪些关键词来描述天气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师: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话题,就是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生:回答

  师: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

  师:带领学生认识卫星云图。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师:带领学生认识天气符号。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如果一个城市出现两个天气符号会表示什么意思呢?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活动:请学生结合图片说说相关地区的天气状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活动:根据图片所示内容,回答问题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天的天气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呢?

  师:出示两幅不同地方空气质量的图片,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生:回答

  师: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谈天论气忧空气

  师:空气质量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学生看课本自学完成。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身边发现问题)

  师: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不合理的做法导致的空气质量问题,及常见的沙尘暴、雾霾等污染天气图片。

  活动:(学生分四组)

  各抒己见献良策:面对这样的大气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巩固练习:为下列现象出谋划策

  1.城市里的汽车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车的数量增加很快,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为了冬季取暖,北方地区经常有一些锅炉房的烟囱黄烟滚滚。怎么办?

  3.家庭装修过度,出现头晕、恶心的现象。

  4.建筑工地拆除旧房子,没有防尘措施,造成大量灰尘。

  课堂小结:

  师: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收获很大,请同学们谈一谈收获和感悟。

  生:回答(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树立一种意识,即保护大气环境。

  板书设计:

  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

  2.风力与风向

  3.卫星云图

  4.天气符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初二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我国气候特征突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这三者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材从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影响我国气候的突出表现。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同样受惠于季风气候,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气候特征的方法。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性特征。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规律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以雨热同期为特征的季风气候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气候类型。在分析、归纳、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时,不要单纯的记忆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这个过程。同时教材还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地区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我国气候的独特性。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

  本节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几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气候特征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C和7.3°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纽约大7.3°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初二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

  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2【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二、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三、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会正确的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教学难点:

  1、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2、比例尺大小的辨别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 使用过地图吗?比如你想去动物园参观需要寻找景点,请问你会借助什么工具?想了解世界热点地区的位置,需要参考什么地图?

  学生回答:导游图,世界地图等。

  用一些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的用途广泛,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承转:那么什么是地图?如何在地图上获取各种信息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

  (1)多媒体出示台湾岛地图出示问题:

  比例尺的概念

  公式

  (2)多媒体展示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三种。

  师引导点拨:

  强调: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值,是一个分数。转换时注意单位的统一。1千米=100 000厘米

  (3)提问:在台湾地图上,量得高雄到台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4)活动: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归纳总结: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5)活动:比较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请问哪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大?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一幅图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归纳总结: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愈小,要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小。

  学生回答,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

  (1)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练习:巩固三种形式的比例尺可以互相转换。找同学给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的转换

  学生讲解自己量算高雄到台北间的实地距离的思路。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归纳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大小跟表示范围的大小、内容的详细程度有什么关系。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通过学生的讲解,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距离的方法。

  通过习题,让学生会判断比例尺的大小,记住要点。

  利用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实例,来归纳。学生记起来更好接受。

  承转: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学会阅读地图

  2、地图的方向

  第一步:

  一般地图,动手指一指

  课件展示 :八个方位。

  第二步:

  指向标地图,动手画一画

  师引导点拨: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其箭头代表正北方向,判断方向时可采用指向标平移法。

  归纳总结:

  画出指向标的步骤:即在需要判断方向的点中顺指向标画出其正北方向,再分别画出南、东、西三个方向。

  第三步:

  经纬线地图

  课件显示:最简单的经纬网方向的判断

  活动:

  ?读图1.26山东省地图,完成问题。

  ?读图1.24,判断怀特霍斯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尼皮贡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

  巩固练习:辨别图中各点间的方向。

  拓展提问: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倾听学生发言,及时鼓励、评价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通过学生自由发言,熟练掌握一般定向法。

  学生进行练习

  ①指向标方向的判断

  ②判断敌军指挥部在我军指挥部的什么方向?

  转换不同方向的指向标,学生动手画图辨别方向。

  讲解: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然后在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最后辨别方向。

  通过练习,讨论得出: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无论经线、纬线怎样弯曲,在同一经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东或正西方向。

  结合地球仪的演示,让学生找到极点,再辨别方向,组内交流。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让学生多练习几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把利用地球仪辨别方向,和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结合起来,学会学习方法的迁移。

  结合地球仪,直观形象。

  学会阅读地图

  3、图例

  课件显示一些常用图例

  讲解:图例是对地图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学生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内容

  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选择适用的地图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

  地图的发展

  学生自学本部分内容,学会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选择适用的地图。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网络图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图的组成要素,希望大家学以致用。

  学生回答本节关键知识点自我检查自己的收获。

  完成反馈练习。

  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个系统了解,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

  板书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一、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

  2.方向 一般地图

  指向标地图

  经纬网地图

  3.图例

  二、选择适用的地图

初二地理教案14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教学大纲和课标要求

  本节课在学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后进行,前一节为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做了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重点在于学生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学生在以往同样的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海陆变迁中地壳运动是学生在这部分学习的一个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各大洲在六大板块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比较难掌握。

  (3)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

  教学要符合“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根据“逐渐分化”的原则,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最一般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种呈现教学内容的顺序,不仅与人类认知内容的自然顺序相一致,而且也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和贮存知识的方式相吻合。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有效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了一个认识,海陆变迁有部分知识学生了解,但并不系统,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基本都是一知半解,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学生分析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部分知识必须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的认知能力出发,因为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系统,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

  本节内容抽象,初二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学生希望探索山脉起源等因素,因此学生比较喜欢学习这部分内容,初二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可以为学生分析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但知识面不广成为分析问题的限制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限制因素,我给学生引发了分析材料,学生从所给材料中分析此问题是否是海陆变迁,以及原因。

  2.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

  3.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其中大陆漂移示意图、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图、以及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构造分布图对比分析等,能比较鲜明的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基本的概念。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通过演示使学生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达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一些模似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4.技术准备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通过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事例,以及对海陆变迁原因的分析,了解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生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记忆聆听教师补充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观看计算机然见模拟“大陆漂移”,使学生对大陆漂移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使学生认识到获得成功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3.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初二地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淡水资源的数量及存在形式。

  2.通过资料分析和地理计算,认识到我国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3.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淡水资源的危机感,唤起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4.知道我国水能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知道我国水能资源的利用和分布状况。

  5.通过阅读我国水能资源分布图,分析水能资源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存在问题、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及水能的开发等几部分内容。水资源作为“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内容之一第一个讲述,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其内容与前面的气候、河流知识联系紧密,同时这部分内容与生活也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和措施。

  难点:帮助学生树立节约淡水资源的意识。

  教法建议

  在讲述这一节内容时,注意不要和前面关于河流和湖泊的内容割裂开来,应该将这一节看作是前面知识的运用、引申和概括。为了说明“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必须要运用内、外流河特征的知识,也可以将长江和黄河水量的巨大悬殊作为佐证。另外关于气候和地形地势的知识也与本节关系密切,比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和“中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存在着因果关系;地形地势是水电站建设时考虑的最直接因素。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由于本节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所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搜集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有关资料,尤其是关于跨流域调水和节水农业,以及水利枢纽的建设概况等方面的数据和图片,这些可作为安排学生在课上进行讨论的前期准备。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提问导入]水有哪些用途?我们日常用水主要来自哪些水体?

  [学生回答]略

  [活动]读“水的供给”图,由学生归纳正确答案。

  [小结]看来,河水和湖水是我国主要的水资源,而用水最多的领域是农业。

  [转折过渡]其实,人们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水资源。课前大家都查找了关于我国水资源现状的资料,有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发言]略。

  [教师补充说明]河流是我国主要的水资源,因此河流水量多少可以作为衡量我国水资源多少的重要指标。

  [展示投影]“我国河流流量分布图”

  [活动]①由学生比较长江、珠江、黄河、塔里木河的水量大小

  ②提问:我国东、西部河流水量有何不同?(东多西少)

  我国南、北方河流水量有何不同?(南多北少)

  ③归纳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东南→西北递减

  [转折提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请学生读“我国降水量分布图”与“河流流量分布图”,提问:降水量分布与河流流量分布有何关联?为什么?

  [转折]我们在前面除了了解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之外,还了解了降水的时间分配。降水的季节变化会如何影响水资源的季节变化呢?

  [学生回答]略

  [小结]我们国家的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水危机造成的危害。

  [提问]除了时空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略(主要包括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水污染等问题)

  [结论]我国的水土配合欠佳。

  [提问]面对水资源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对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可以采取跨流域调水的方法,如引黄济津调水工程。对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可以兴修水库。

  [转折]看来我国对于水的时间和空间不均问题作了许多工作,那我们平时对水资源是不是非常珍惜呢?请大家看课本上的三道计算题,算一下我们平时不知不觉地浪费了多少水资源。

  [学生活动]计算结果,说明节水的意义。

  [提问]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节约水资源呢?

  [学生讨论回答]生产生活中的节水措施。教师补充节水农业。

  [提问]除了浪费水之外,还有别的问题吗?(水污染)对水污染问题,可以采取哪些具体的防污措施?(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的意识,并在今后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承转过渡]除了水本身能够利用之外,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水利发电)

  [提问]进行发电需要河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水量大,落差大。

  [启发]回忆我们前面学过的关于河流的知识,长江和黄河的哪个河段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学生回答]上游地区。

  [教师补充]长江水能全国第一,雅鲁藏布江第二,黄河和珠江也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提问]水力发电和煤、石油发电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启发]请你们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主要水力发电站。

  [学生介绍]略。教师适当予以补充,尤其要介绍三峡水电站。

  [总结]我国水能资源非常丰富,但绝大部分还没有开发利用,今后要大力发展。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一、水资源

  1.分布特点:东南→西北递减;夏秋多,冬春少

  2.存在问题:空间分布不均;季节变化大;水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

  3.解决途径: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二、水能资源

  1.开发条件

  2.优点:清洁,可再生

  3.我国主要的发电站

  探究活动

  名称:我国水资源的状况

  目的: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要求:

  在水资源一节的学习之前,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有关资料(跨流域调水;节水农业;水利枢纽的建设),可以是数据、文字资料或图片。以组为单位进行筛选,将选出的资料做成壁报展出。

【初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二国土地理教案12-26

2021初二地理教案09-01

最新初二地理教案09-01

初二地理教案设计12-22

初二地理土地资源教案12-25

初二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12-25

初二地理气温的变化教案12-23

初二地理中国的海洋教案12-23

海洋资源初二地理教案12-21

初二地理教案:中国的疆域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