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地理教案 正文
地理的教案15篇完整版下载

2023-09-27 17:43:03 21好文网 地理教案

地理的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理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理的教案1

  【教学关键】

  (1)了解人地关系历史发展过程。

  (2)可连续发展概念和关键标准。

  (3)了解可连续发展复合系统内涵。

  (4)可连续发展目标实现路径。

  【教学难点】

  (1)对可连续发展概念及关键标准了解。

  (2)可连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系。

  (3)对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了解。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经过分小组搜集、整理资料,结合例证叙述人类不一样发展时期人地关系?

  活动二:分小组依据老师指导说明进行<打鱼>游戏(详见:探究活动“打鱼”)

  老师引导:经过游戏,组织学生讨论可连续发展定义,思索可连续发展内涵。

  活动三:(在上面活动基础上)一个国家能够做些什么来走可连续发展之路依靠于其现在发展水平。国家和国家之间需求、资源和优势各不相同。为了解其中差异对三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同学分发相关案例分析——美国、泰国、坦桑尼亚,让同学在各自所在组用可连续发展衡量尺度来分析她们所研究国家目前形势,所要分析方面包含:经济、人文、环境和科学技术方面。

  (资料起源能够利用《世界资源1992-1993》和其它参考资料)

  第二步:让每组同学相全班汇报,在三个案例分析中讨论各国发展水平、环境问题和能源利用等方面区分,思索工业化国家、半工业化国家和发展国家之间区分。

  第三步:回到原来小组,案例中国家现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情况,来选择部分适宜可连续发展目标。注意先应该着手实现什么目标,和开始时国家需要什么样条件或帮助?思索哪些是能在国家范围内制订;哪些是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制订,并统计各组这些提议。

  第四步:全班再次集中在一起,对各组提议进行比较。各组之间最大分歧是什么?她们之间有相同性吗?一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处理”自己问题?看看是否有相互冲突国家提议。她们将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怎样才能使国际化提议被接收?

地理的教案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地图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多方便,如交通旅游、行军打仗、资源调查、天气预报等,往往都离不开地图,这就要求人们会读地图、用地图,那么,识辨地图上的方向,是读图、用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板书

  地图的基本要素——方向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的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启发引导

  在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指出在地球仪上用经纬线确定方向的方法,同样在地图上适用。然后让学生说说地平面上有哪八个方向?

  电脑展示

  鼠标点击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然后逐个点击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使学生进一步确认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读图回答

  电脑展示“动物园导游图”让学生读图回答:

  ①金丝猴馆在熊猫馆的什么方向?(东南)

  ②虎山在熊猫馆的什么方向?(西北)

  ③孔雀馆在金丝猴馆的什么方向?(正西)

  ④在这幅无经纬线、也无其他指示方向的地图上,你是如何来确定方向的?

  动物园导游图

  点拨归纳

  在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补充归纳在这种一般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方向。

  读图讨论

  电脑展示“某村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该图与刚才的“动物导游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以学习小组讨论、分析“想一想”提出的问题和归纳公路方向的变化是根据什么来辨别的。

  某村平面图

  想一想

  看右图中公路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点拨归纳

  在组织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指出: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箭头指示的北方,再确定其他方向。并以辨别图中公路方向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例,点击鼠标,在原图上加上虚线,指导学生学会用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样就能很快辨别出公路的方向发生的变化:从左向右公路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然后转向正东方向延伸。

  读图回答

  电脑展示“经纬线为平行直线的地图”读图回答:

  ①A在D的什么方向?

  ②D在C的什么方向?

  ③B在D的什么方向?

  点拨归纳

  在学生议论回答后,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一说自己的解答思路。然后教师进行点拨归纳:有经纬的地图,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确定方向。并具体说明在经纬线为平行直线图上确定方向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步,根据经纬度数值的变化规律,辨别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北纬还是南纬。即经度数值向东逐渐增大的为东经(东大东经),向西逐渐增大的为西经(西大西经);纬度数值向北逐渐增大的为北纬(北大北纬),向南逐渐增大的为南纬(南大南纬)。

  第二步,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

  ①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只有南北方向之分,没有东西方向之别。如图中:A和D的相对位置是正南正北方向,即A在D的北方,D在A的南方。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向北极方向为北——A,向南极方向为南——D。

  ②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只有东西方向之别,没有南北方向之分。如图中:C和D的相对位置是正东正西方向,即C在D的东方,D在C的西方。地球上东西方向是相对的,地球一周360°,要选择两点之间经度差不超过180°的弧段确定两点的相对位置,沿着地球自转方向,前方的在东——C,后方的在西——D。

  ③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就是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了。如图中:D在B的西南方,B在D的东北方。可采用下列方法分析确定:

  一是假设组合法

  a.先看B、D的东西方向(假设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B——东,D——西;

  b.再看B、D的南北方向(假设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B——北,D——南;

  c.各点的方向组合起来,B——东北,D——西南;

  d.二者的相对位置:B在D的东北方,D在B的西南方。

  二是定位组合法,如B在D的什么方向?

  a.确定定向点——B,参照点——D;

  b.以D确定B在D的右上方;

  c.D点向右——东,向上——北;

  d.组合右上——东北,所以,B在D的东北方向。

  提出问题

  在以北极或南极为中心的经纬地图上,经纬线有什么特点?如何确定方向?

  引导分析

  电脑展示下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启发、边分析。

  1.经纬线特点:经线呈放射状,纬线呈同心圆(或圆弧形)。

  2.辨别南北极:图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的,则中心是北极(如甲图);呈顺时针方向的,则中心是南极(如乙图)。反之,根据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也可以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

  3.辨别方向:无论经纬线怎样变形,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永远不变。

  对于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地图(甲图),中心是北极,地球的最北点,它周围的各个方向均为南;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因而辨别方向的方法可归纳为:内北(D)外南(C),顺西(A)逆东(B)。

  对于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地图(乙图),中心是南极,地球的最南点,它的外围各个方向均为北;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因而辨别方向的方法可归纳为:内南(D)外北(C),顺东(A)逆西(B)。

  [课堂]

  根据板书提纲进行简单,强调重点在于运用。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下图中为某村路标:

  已知该村正西为火车站;(F)

  向东有影剧院、农机站;(E、D)

  向南为百货商场及乡政府;(B、A)

  向北通往县城并经过学校;(G、H)

  向西北经过农产品加工厂去林场;(C、I)

  该村东南有海滨浴场。(J)

  请将下列指路标牌字母代号分别注在路标上,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出该村的路标(高度为10厘米)。

地理的教案3

  教学设计

  抚顺德才高级中学

  地理组:孙赛英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制作人:孙赛英 抚顺德才高级中学

  课题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和分析数据明确水资源的概念。

  2.结合实例了解水资源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3.通过分析图表资料认识全球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我国为例,针对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状况,结合所学,学生合作探究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案,进而归纳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和措施。

  2.应用相关案例,以课堂讨论和学生发言的形式,得出水资源及其利用等相关结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表现欲,挖掘学习潜力,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新课标要求。

  3.分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和成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从全球和未来的角度认识环境,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重点: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难点: 能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法: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课件及教材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打开水龙头,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仿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用时1分钟】

  聆听和思考,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身边或者目睹的事实来开始本节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 【读图活动】(课件展示)

  显示“水资源卡和国家节水标志”

  【用时1分钟】

  学生说出各幅图片所代表的.含义。

  图片含义依次为:

  1.水资源危机严重,危及到我们的生产生活。

  2.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 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读图思维。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

  所以说,水资源与我们息息相关,那么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用时2分钟】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1.了解水资源的含义和水资源丰歉的衡量指标。

  2.能运用图表说明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3.理解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4.掌握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明确学习目标,为接下来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好准备。 【读图分析】(课件展示)

  显示“广义的水资源和狭义的水资源” 示意图,回答一下问题:

  1.概括广义和侠义水资源的含义?

  2.哪些水资源是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呢? 【用时2分钟】

  学生读图,小组讨论回答:(小组合作探究,推举代表回答)

  1.广义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因此不能把水资源单纯理解为广义的水资源,更应该是指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

  2.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师设疑】

  既然水资源如此重要,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所拥有的水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 【用时1分钟】

  学生思考。 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兴趣。 【展示图片】(课件展示)

  显示“世界水资源分布”示意图

  请学生读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蒸发量、降水量和径流量三者 【用时2分钟】

  读图、分析数据,归纳作答。看图、感受、思考。

  1.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分析水资源状况,引出问题。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之间有何关系?

  2.水资源丰歉程度的衡量指标是什么?

  3.各大洲中,水资源最丰富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一个? 2.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最丰富:亚洲;最少:大洋洲 分析水资源状况,引出问题。 【图表展示】(课件展示)

  显示“世界主要国家水资源分布”示意图

地理的教案4

  知识与技能

  1、上海港的成因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2、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

  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上海港成为我国第一大港的有利条件;

  影响交通运输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归纳法和探究式教学,以上海港为例,来分析影响港口区位的主要因素。

  教具

  多媒体以及《上海港位置图》《北京市主要公路长途汽车客运站的位置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图》等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回顾旧知:我们已经学习了交通运输网中的线,主要包括哪些呢?

  学生回答:铁路线、公路线、内河航线等。

  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得很对,其实不管什么样的交通运输线,都是由交通运输点组成的,而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包括港口、车站、航空港等,它是客货流的集散地,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影响交通运输中的点。

  一、港口的建设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什么是港口呢?

  学生思考:港口是具有一定面积的水域或陆域,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多媒体投影:《上海港位置图》。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提问:上海港的地理位置如何呢?它的修建有何优势和劣势?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地理位置:上海是我国的城市,也是我国的港口。因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上海市位于长江口的南岸,而上海港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沿岸。

  优势:

  1、上海港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水运便利;

  2、上海港所处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这种地貌的优点是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的设备、建筑提供了优越的陆域条件;

  3、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又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条件。

  劣势:

  1、地形坡度缓、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

  2、加上近年来长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运营后必须有挖沙船作业,才可保证河道畅通。

  上海是我国的城市,也是我国的港口。因位于长江的入海口,东面又面临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

  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上海港所处的地理位置(板书并打出投影片图7、15)

  2、上海港的地理位置(板书)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并思考图中的小字部分的两个问题)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前面第六单元第四课“城市化”中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已经有所了解,在第五课中还学习了上海近年来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我们今天来学习上海港口的建设,注意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图7、15也要与第六单元的6、18、6、26两图结合,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

  (先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通过引导来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主要位于长江口的南岸(因为上海市还包括长江口中间的崇明岛和一些小岛),而上海港(港区)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沿岸。上海港所处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这种地貌的优点是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的设备、建筑提供了优越的陆域条件;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又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条件。但是,由于地形坡度缓、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再加上近年来长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运营后必须有挖沙船作业,才可保证河道畅通。

  承转过渡:上海港在这种地理位置和这种自然条件下,为什么能够建成我国第一大港呢?影响港口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多媒体投影:《上海港位置图》。

  学生思考:上海湾所处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其经济腹地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上海所在的沪宁杭地区,是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教师拓展:

  1、上海的经济飞速发展和浦东的开发,使得上海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面旗帜,因此上海港的服务区域即其经济腹地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2、上海港周围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仅有长江干支流,而且有京沪、沪杭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同全国各地相连接,因此经济因素是上海港得以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3、对上海港的区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建设一个港口既要考虑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又要考虑腹地、交通等经济因素以及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对具体的港口进行区位因素分析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死搬硬套。

  承转过渡:同学们大多数生活在山区,回家或到学校上课主要是坐汽车,同学们想一想,影响汽车站的区位因素主要是什么呢?

  二、汽车站和航空港的建设

  多媒体投影:图7、16。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引导分析:

  1、从自然因素来看。汽车站宜建在面积较大且平坦的地方。

  2、从经济、社会因素来考虑。汽车站应建在市区内人口流量大的繁荣地段,且让人们容易找到。

  3、从经济需要出发来看。方便人们乘车,汽车站应选择在与市内、市外有直接联系的地方。

  多媒体投影:图7、18,北京西客站是近些年来的一项新建筑,当初在站址的选择时,曾经有三种方案,试分析哪种?

  学生合作探究:第三方案搬迁单位较少,但占菜地最多,距市中心最远、距电影制片厂很近,车辆行驶震动对制片生产有干扰,而且翠微路较窄,道路两侧多政府机关,与旅客车站、服务设施等内容不大协调。第二种方案,需要拆迁首钢公司的炼钢车间,搬迁量很大。通过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第一种方案。

地理的教案5

  从容说课

  本研究课是在本章学习了内力和外力作用后以崇明岛的形成和发展为例,让学生初步学会综合分析地表形态的发展与变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去搜集相关资料,并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按照教材上建议的探究步骤即可,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崇明岛是自然原因形成的,但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也是明显的,进而预测崇明岛的未来可能会是什么样子。从而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原因也是多样性的。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学会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地表形态的演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技巧和能力。

  2.了解崇明岛的过去、现在,进而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发展。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4.培养动手能力,用实验的方法模拟河口冲积岛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1.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实验模拟,观察分析河口冲积岛的形成。

  3.用所搜集到的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2.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

  教学重点

  1.了解崇明岛的形成和发展。

  2.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

  3.认识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教学难点

  崇明岛未来的预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到的关于崇明岛发展演化的资料

  1.盖房子的钢模板(水槽)一片

  2.泥土、砂石、细沙若干

  3.砖块三块

  4.细的塑料水管、喷水头

  5.实验室水龙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第三节中了解了河流地貌的发育类型及其对人类聚落分布的影响,特别是河流的堆积地貌对人类的影响尤为明显。世界的绝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冲积平原上,我们今天就来以崇明岛为例,进一步认识河流地貌的发育规律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教师精讲]

  师:崇明岛是一个长江口的冲积岛,课前我们大家都分别搜集了一些资料,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河口冲积岛的形成资料现在分析整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怎样形成的。

  (生展示资料)

  (师总结)冲积岛是大陆岛的一个特殊类型,由于组成物质主要为泥沙,也称沙岛。冲积岛主要分布在河口地区。

  (资料1分析)河口冲积岛是在哪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模拟试验)在准备好的水槽中,用沙土堆成山脉、河谷、平原、大海等地表形态,然后将水管接在水龙头上让一定量的水从喷嘴喷出,模仿下雨,让水流从山上流下来,观察泥沙在下游和河口的堆积情况,重复上述实验过程,直到有冲积岛形成。

  师:冲积岛发育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它的形成不仅仅与流水有关,而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共有400多个冲积岛。冲积岛的地质构造与河口两岸的冲积平原相同,地势低平,在岛屿四周围绕着广阔的滩涂。

  冲积岛的成因不尽相同。长江口的沙岛是由于涨落潮流不一致,形成缓流区,使泥沙不断沉积而形成的。珠江口沙岛成因不一,有的是由河心滩发育而成;有的是由于河流中有岩岛阻挡产生河汊,在河汊流速较慢的一侧泥沙沉积而成沙垣,再发育成沙岛;有的由河口沙嘴发育而成,最典型的是台湾岛浊水溪三角洲外的一系列沙岛;还有一种是由波浪侵蚀沙泥海岸,从海岸分离出小块陆地,也成了沙岛,这种沙岛较为少见。

  冲积岛由泥沙组成,结构松散,因而在外形轮廓上很不稳定。河口地区的冲积岛,每逢遇到强潮倒灌或洪水倾泻,强烈的冲蚀会使冲积岛四周形态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在冲积岛与河流和潮流平行的两边,总是一边经受侵蚀,一边逐渐淤积,久而久之,便形成平行两岸的长条形岛屿;而垂直于河流的两端,上游不断缩减,下游又逐渐增加。但是,有时整个岛屿被冲蚀消失;有时岛屿与大陆接近,最后连成一体。

  地处长江口门户的崇明岛,面积1000余平方千米,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而位居第三位,亦是我国几个大岛中唯一的由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岛。

  综上所述,河口冲积岛的形成是在侵蚀、搬运、沉积等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资料2分析)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对该资料的分析有一定难度。首先要读懂崇明岛的变迁图,根据不同时期崇明岛的位置和形状进行描述。可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年代和崇明岛的位置来加以分析。从图中可以发现,在11xx年前,崇明岛是一个小岛,而后分为南北两岛。南岛由西向东迁移,三易其位;北岛由南向北发展,四易其位。两岛于1530年前后合并,并向东迁移,于1583年形成现在的崇明岛;总体趋势是不断向海迁移。

  引起崇明岛变迁的原因可以从河流的流量、河流的含沙量、岛屿本身的泥沙堆积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资料3分析)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类活动对崇明岛形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围垦滩涂上,使崇明岛的面积不断增加。围海造陆扩大了人类的生存范围,但对自然环境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例如:改变了河口地区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对周围港口会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对这一水域的水生生物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活动探究)

  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1)引发赤潮。围海造陆使海水潮差变小,潮汐的冲刷能力降低,海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趋于恶化,加之围海造陆的陆地多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污染物较多,尤其是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导致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的发生机会增加,给沿海的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渔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2)引发洪灾。围海造陆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响了洪水的下泄,同时,洪水造成的内涝,使地表水下渗到地下。同时,围海造陆也会导致某些天然泄出口受阻,因此又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上升。广州、深圳近年来发现不少楼房基础受地下水浸泡,甚至导致楼房开裂、地下室进水等现象都与地下水位上升有关。

  (3)破坏海岸生态。不合理的围海造陆,破坏海岸自然环境,破坏海洋生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不少海湾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被改变,严重损害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使原有生物群落结构遭破坏,物种减少。

  (分析预测)崇明岛在不久的将来会和北侧的陆地连在一起。

  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原理,在北半球流水向右偏,所以崇明岛右(南)侧水道通过了主要的长江水量,北侧水道水流变小变缓,泥沙沉积,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崇明岛会与北侧的陆地连在一起。

  对于崇明岛的未来,可引导学生结合崇明岛的变迁历史和发展现状来分析。由各种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变动通常都是比较缓慢的,超出人类历史的范畴,而这个问题研究所选择的崇明岛,其发生发展的速度是比较快的,甚至是有文字记载的,这就为学生展开研究活动提供了方便。在研究过程中要大量应用到本单元中所学到的知识,特别是有关流水作用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原因,培养进行地理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最后对地理事物的发展作出预测,这是问题研究的较高层次。

地理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表2)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地理的教案7

  ●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

  2、了解香港的地形特点及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式。

  3、知道香港、澳门的经济特征,理解香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资料分析港澳地区和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

  ● 学习重点: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 学习过程:

  学习主题一:人多地狭

  1.香港和位于珠江口 ,毗邻 市;澳门位于珠江口 ,毗邻 市。

  2.香港由 、 和 三部分及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澳门由 、 三部分组成。

  3.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我国政府制定了“ ”政策,祖国内地实行 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 制度。

  4.香港“人多地狭”而且地多、平地少,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方式有“上天” 和“下海” 。

  学习主题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1.港澳地区 发 达。香港是 中心、 中心、 中心、 中心和 中心。澳门的经济支柱是 。

  2. 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祖国内地经济优势: 。

  香港的优 势 。

  3.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是 。香港出口额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 ,高达80%左右。

  ● 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香港 “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是因为

  A.建筑水平高 B.资金充足 C.人多地少 D.眼光远大

  2、连接北京和香港九龙的铁路干线是:

  A、京沪线 B、京哈线 C、京九线 D、京包线

  3.关于香港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著 名的金融中心 B.业和旅游业是经济支柱

  C.重工业发达 D.重要的自由贸易港

  4.关于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珠江东侧,北与珠海接壤 B.面积约16平方千米,人口400万

  C.经济以业和旅游业为主 D .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5.关于香港位置和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珠江口西侧 B.北面与广东省的深圳市接壤

  C.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

  D.总面积超过1万平 方千米

  6.香港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是( )。

  A.英国 B.美国 C.中国大陆 D.澳门

  二、读图题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 事物名称

  ①(特别行政区) ,②(岛屿) ,③(海域)

  ④(省级政区) ,⑤(铁路)__________

  经济特区A ____ B

  (2)①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

  (3)香港和祖国内地发展经济的优势分别是什么?

  怎样合作的?

地理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世界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说明。

  ②了解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上对经济活动规模、效益的影响,理解科技进步促进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③理解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立足水资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问题,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同时注重激励发展性评价。

  ②重视地理素养培养,联系社会实际与乡土地理,突出地理图象与案例的讨论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水资源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③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家乡的水资源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形成科学的资源观。

  ③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关爱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按学习小组分7人一组,共10组。

  2、利用网络、杂志和书籍等搜集关于水资源的内容,对水资源的概念、作用、分布有大概的了解。

  3、预习教材内容,明确课本活动和案例的要求,准备以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4、搜集城市水资源状况,在讲课时适当引用。

  5、准备好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以我国正在发生的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带出新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水资源及其分布

  1、设问,引发思考。

  我们知道,从宇宙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是蔚蓝色的,因为水体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71%。从这一点上看,水,似乎是“使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2、了解学生对水资源的理解。

  和学生以谈话的方式轻松讨论对水资源的理解,快速的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地理课堂中,为启发、引导他们深入研讨问题做好心理准备。

  归纳: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因此不能把水资源单纯的理解为广义的水资源,更应该是指人类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能够利用的水资源。

  读图:读课本上的水资源构成图。

  3、哪些水资源是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我们平常可以用这些水吗?请举例说明。

  宛西河的治理。为什么要治理宛西河?因为宛西河为我们提供生活水源(河水)。

  5、这些“容易利用”的水由什么补给?小组讨论,请小组的代表发言。(大气降水)

  6、请把问题回到我们从化缺水这个问题上。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平常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来自大气降水,目前这种缺水的状况是不是经常出现?(不是,仅仅出现在旱季。)

  7、再举个例子,拿亚马孙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水资源状况对比一下,两地的差别是不是很明显?(是)

  8、你对水资源的理解又得出一个什么规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因而产生差异。)

  9、差异表现在哪里?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抢答以下题目(把题目投影出来)

  (1)判断正误: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是径流量。(错,降水量)

  (2)判断正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降水总量。(错,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判断正误:降水量大、水资源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乏。(对)

  (4)读课本66页《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抢答: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5)抢答:我国的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水多, (西部)水少。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状况是(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小结小组竞赛活动,指出要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探讨的学习习惯。小组成员应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10、在答问的基础上概括水资源的分布:

  (1)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降水量

  (2)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3)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A、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水资源贫缺。

  B、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极洲除外),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第六。

  C、从我国看: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D、总之,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

  (4)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也很不均衡。

  第二部分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我们从化的水资源状况怎样?各小组根据搜集的资料谈谈看法。

  总的来说,从化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年降水量达1900毫米以上。但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均匀,由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大,因此我市人口和农田集中的地方,在旱季比较紧张,而且今年的旱情更为严重,降水量比往年少了两成。由此可见,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表现哪些方面呢?(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请举例说明。

  南方为水田,北方为旱地。

  结论:水资源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3、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吗?请举例说明。(水资源的质量同样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根据学生所举的例子再作概括。)

  4、根据上面所学过的总结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5、请阅读课本67页的图,小组讨论一会,请谈谈你对这些图片和文字的理解和看法。(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

  总结:图片主要说明人类在利用水资源上的进步。第一阶段是在20xx多年前,罗马人利用地表水发展农业生产;第二阶段是在1870年,美国太平洋的移民利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发展种植业;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海水淡化进入了商业化生产阶段。也就是说,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6、本段的文字中提到,什么是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是指把一个流域的水通过输水工程送到另一流域的过程,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黄河流域。

  7、海水淡化技术是怎么一回事呢?请根据课本68页的内容,按照你的理解回答。

  简要解释:海水淡化技术是利用先进的工具把海水加热蒸发,取出其中的淡水。目前世界海水淡化的日产量已经达到2700万吨,并且还在以10%~30%的速度攀升,但基本为发达国家所操控,且成本较高。

  8、请派小组代表回答课本68页“活动”的题目。

  (1)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以色列的自然环境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吗?

  提示:以色列年降水量稀少,在70毫米以下,而且没有灌溉水源,因此水资源严重不足,尽管光热条件好,也不适宜发展农业。

  (2)以色列是如何把水资源由“少”变“多”的?

  提示:一是“开源”,把海水淡化加以利用;二是“节流”,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减少浪费。

  (3)从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面对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和西部内陆的严重干旱的现状,以色列的农业奇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应采取措施增加水资源的数量,如利用先进的器械进行滴灌,节约用水等于增加水资源的总量等。

  9、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可总结出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在:

  (1)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时代,人们主要开发利用地表水。

  (2)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可以开发利用各种水体和采取措施来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矛盾。

  第三部分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事实上,尽管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水资源的危机却越来越大。为什么?

  小结: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一是从数量上看,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需水量的增加;二是从质量上看,人类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质增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大,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我国上海市缺水就是污染性缺水的一个典型例子。

  2、阅读课本69页《咸海的忧虑》,请小组派代表谈看法,小组成员可补充看法。

  提示:(1)咸海的`面积在不断减少,原因是:人们大量引用流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种植棉花,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气候干燥,蒸发强烈。(2)咸海面积减少产生一系列问题,湖泊中动物物种大部分灭绝;湖泊边的城市处于沙漠之中,饮用水缺乏;传统的渔业衰落导致失业;丧失调节气候的功能,湖区环境恶化;滩地上空盐尘飞舞,对人体健康和农田危害很大。

  3、从咸海的案例中看到,水资源在不断地变化,并对人类社会构成威胁,在哪方面表现出来呢?(水资源的减少导致环境的恶化、水资源数量供应不足、水体污染等)

  4、由此可见,我们不仅仅要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迫切的是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有什么措施能使水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呢?(主要是通过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5、请列举开源的措施。(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实行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6、开源“五水”歌:开发地下水、蓄积洪水,跨流域调水,淡水海水,人增雨水。能马上背出来吗?

  7、请列举节流的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8、水资源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尽管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知识,但关键还是要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复杂的生活环境,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看课本70页“活动”,请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提示:

  (1)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供给,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解决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应体现在:控制人口数量,减少用水规模;发展节水农业;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

  (2)我国缺水问题,谈谈看法: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确定综合思维、立体思维的方法,全面多角度地寻找解决缺水的对策。

  第四部分 总结本节内容: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水资源,以及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性。水资源的不均衡导致了缺水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我们知道无论是水资源的数量还是质量对社会及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探究更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模式,从而解决目前人们面临的水危机。

地理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清楚长江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长江的主要支流及长江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3、使学生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建议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长江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长江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

  “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长江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长江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长江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长江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长江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长江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

  长江水能巨大的原因;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教法建议

  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介绍河流概况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例如新课的`引入,可以结合本节最开始摘录的《长江之歌》,配上音乐和长江的录像,展现长江雄浑、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在介绍长江水能资源时,可以播放长江主要峡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关于长江洪涝灾害给

  当地带来的严重影响,可以让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的记录片,认识到洪灾给人民带来得灾难和损失。在其他的内容的讲解上还可适当插入影像资料。

  在介绍长江流域概况时一定要充分利用《长江流域水系图》,加强读图识图,让学生学会阅读水系图的方法,找源头及入海口、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河流分段的界限等等;学会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明确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巨大,能分析出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教学设计

  [导入]

  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提问]

  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学生回答]略

  [讲解]

  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长江的概况。[板书]一、长江概况

  [活动]

  请同学们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长江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找出长江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入:东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地理的教案10

  ⑴海上生命线:

  ①“西方海上生命线”好望角航线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航线

  ②日本“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波斯湾——东南亚——日本航线

  ⑵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③海域较封闭,与其他海区交换少。

  ⑶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大量淡水注入。

  ⑷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①赤道地区较低: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②副热带海区最高: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⑹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

  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⑺盐场区位选择:长芦盐场(天津)、布袋盐场(台湾西部)、莺歌海盐场(海南岛西部)。

  ①沿海地形平坦,海滩广阔,便于海盐晒制;②降水量少,光照充足,蒸发旺盛。

  例:红海沿岸盐田的优越自然条件:

  ①沿海地形平坦,便于海盐晒制;②处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天气炎热干燥,降水量少,光照充足,蒸发旺盛,有适于晒盐的天气;③临近红海,便于就近获取高盐度海水,原料丰富。

  ⑻舟山渔场:我国最大的渔场,一年有冬季的带鱼汛和夏季的墨鱼汛两个鱼汛。

  成因:①地处台湾暖流和沿岸冷海流交汇点,鱼的种类多;

  ②长江、钱塘江等入海径流带来大量有机物质和盐类,鱼的饵料丰富;

  ③大陆架宽而浅,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类的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纬度位置适中,为温带海域,且处在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地带。

  ⑼世界四大渔场成因:

  ①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②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纽芬兰渔场;

  ③北大西洋暖流与沿岸冷水流交汇,形成北海渔场;④秘鲁渔场是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⑽海洋环境保护

  a、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

  ①海洋环境污染: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尤其是工业生产是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另外,海岸活动(如港口工程建设)和海上航线或钻井平台石油泄露等也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②海洋生态破坏:人类生产活动(如工程建设、渔业生产)和海洋污染,以及自然环境变化(如全球变暖)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

  b、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加强环境监测和防治;②增强海洋环保意识;③加强海洋污染治理;④加强对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陆的科学论证;⑤制订综合的、长远的海洋开发规划。

  ⑾为什么要禁止开采近海珊瑚礁并保护沿海红树林?

  ①减轻风暴潮的威胁和损失;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③保护生物多样性。

  七、农业专题

  ⑴北方冬季农田为什么可以用烟幕来防霜冻?

  答:烟幕主要是co2,它具有吸收地面辐射的作用,以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⑵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一: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影响:

  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③地形平坦,利于大规模生产;④土质疏松,适于棉株根系向深处伸展。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变式二:孟加拉国人口稠密,在地形、气候条件下,大部分地区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说明该国气候、地形对发展该类型农业的不利影响。

  ①雨季降水集中(暴雨),地面低平排水不畅,形成洪涝灾害;

  ②(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在水稻生长需水量大时)如果雨季来得迟、去得早(或降水偏少)。形成旱灾。

  ⑶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区位分析:

  a.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生产:

  有利条件是:

  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

  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物质的转化;

  ③高寒低温,生命活动弱,生长周期长,有利于降低消耗,增加营养物质积累;

  ④夜雨较多,有利于减少蒸发,让植物充分吸收利用;

  ⑤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主要制约因素:

  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②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生长期短;

  ③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④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但农作物单产较高,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①光照条件好,植物光合作用强;②昼夜温差大,夜晚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积累

  b.南疆(印度河、尼罗河三角洲)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①夏季晴朗天气多,降水稀少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②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③有天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条件便利;④土质疏松,多为沙性土壤,土壤肥沃。(尼罗河三角洲:光热资源丰富、有灌溉水源、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c.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美国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坦开阔;③耕地面积广大;

  ④土壤肥沃;⑤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③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

  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热量不足;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③土壤肥力下降;④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相同点;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专业化水平不同;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例: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是什么?①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②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③土壤肥沃,多黑土与黑钙土表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

  问题措施

  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①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提高黑土肥力;

  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保护黑土

  森林资源减少、覆盖率降低、质量下降、破坏严重①以营林为主;

  ②合理采伐;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湿地系统破坏、湿地面积减少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现有湿地;

  ② “退田还湿”;

  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d.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e.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a、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优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地少人多,开发较早。

  农业制约因素:

  ①受季风活动不稳定性的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多寒潮、伏旱等气象灾害;

  ②地形复杂,开发利用难度大,生态脆弱,且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③红、黄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低,酸性强,土质黏重;

  ④农业利用的生物品种单一,经营方式极为粗放。

  b、综合开发整治和发展方向:

  ①走立体农业道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优势产业;

  ②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和灌溉技术,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③封山育林、育草,控制水土流失,加强生态建设;④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f.我国水稻种植业: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区位优势分析:

  ①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g.畜牧业: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区位因素分析:

  ①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②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h.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劣势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

  ⑷世界部分地区农业:

  a.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

  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b.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③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加强“南南合作”;⑤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d.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生产特点

  ①农场内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③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例:小麦种植的农忙和农闲分别在什么季节?绵羊饲养呢?小麦种植的农忙季节是秋季和春季,农闲季节是冬季;绵羊饲养的农忙季节是冬季,农闲季节是秋季和春季。

  e.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f.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a.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②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b.我国牧区存在的问题:靠天养畜,生态破坏,载畜量低,效益低。

  c.我国牧区借鉴:人工草场建设;放牧方式;牧区交通条件及加工体系的发展。

  ⑸ 中国主要的商品农业基地

  ①九大商品粮基地: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②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平原;南疆地区

  ③三大出口商品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洲地带、珠江三角洲

  ⑹复种指数问题:

  ①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②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

  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⑺粮食问题:

  a.世界粮食问题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a.世界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粮食地区生产不平衡;②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落后,经济结构单一,人口增长快,贫困问题突出;

  ③受旧经济秩序的束缚。

  b.粮食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①发展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努力提高粮食产量;②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发展民族经济;③加强国际合作和对话,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b.中国的粮食问题及对策

  a.中国粮食压力产生的原因:

  ①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粮食需求量大;

  ②地形复杂,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耕地面积比重小;

  ③土地的生产力参差不齐,农业科技水平整体实力低,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少;

  ④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不稳定;

  ⑤工业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传统粮食种植业的地位下降。

  b.粮食压力解决主要途径:

  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②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积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③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④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满足人民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的食品结构。

  c.非洲粮食问题:

  a。突出的原因: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自然条件恶劣③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b。采取措施:

  ①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②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③加强民族团结。

  d.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

  ①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

  ②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⑻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

  ①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

  ② 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⑼农业生态问题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

  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

  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

  ⑦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⑧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⑽生态农业的优点:

  ①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产结构,使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彼此结合,相互促进。

  ②能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生产出高产、优质、无污染的农产品,并确保良好的生态效益。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地理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区别它们;

  3、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4、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主要利用类型;

  5、通过分析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知道世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概况;

  6、通过漫画、资料等使学生了解土地利用和破坏的现状,理解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土地资源”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的分类方法很多,教材选择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主要是通过读图让学生了解世界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分布区,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既复习了前面相关的地形、气候和自然带的知识,为以后学习打基础,又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部分,教材首先说明了土地与人的密切关系,接着进一步通过一些数字说明由于人口增加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问题,尤其是耕地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污染等问题,并进一步通过阅读资料“巴比伦的兴废”,提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供同学们思考。

  教法建议

  建议利用讨论法和讲授法,并通过一系列小步子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授课,既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又突出学生活动。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的学习,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提问思考:土地有什么用途?(学生思考回答)

  2、利用投影片显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

  3、学生自己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

  4、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作为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Article/Index。html>总结,又可以给学生成就感和提高兴趣

  5、教师总结时可以出示一些景观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首先是使学生明确,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可以使用的和目

  前难以使用的各种土地,如沙漠戈壁等。对于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土地资源的分布,可以阅读课本插图、世界地形图、自然带分布图,由于地图上信息量多,所以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思维方向,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河流经过,可以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几个自然带?(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3、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那两个自然带内?(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可以采用实例教学,通过一些数字、实例、漫画、文章等表现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和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种不合理状况:

  1、对于土地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利用景观图片展示出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土地,必须都在土地上进行,同时土地提供人类生产生活必需的物质等。

  2、利用数字计算或通过课文的漫画、景观图片、录像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说明近些年来土地资源减少的状况,引导学生分析土地资源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人口的激增与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归纳出人类破坏土地资源的主要表现。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漫画,主要内容需体现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或保护的内容。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分类,利用保护

  【教学手段】

  挂图: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分布挂图

  投影片:(1)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图片(复合片);(3)需要回答的问题;(4)土地资源破坏1———一组数字及文字资料;(5)土地资源破坏2————漫画或图片;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讲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今天我们研究一种可再生资源。人们都说,万物土中生,所以我们就先学习土地资源。土地有什么用?(学生回答)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承转)假如你们小组有一块和学校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你们将如何利用它呢?请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画出来。(学生分组活动)

  (板书)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学生作品展示 投影片1)显示学生设计的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学生讲解。

  (教师讲解,投影片2)根据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将其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公交占地等。

  (思考)沙漠、戈壁、石山、荒地等是土地资源吗?(是土地资源,虽然目前难以使用,但随着人类利用土地水平的提高将来可以利用)那么世界土地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

  (板书)三、土地资源的利用分布大势

  (投影片3)读挂图(世界地形图、自然带分布图)及教材P56"土地资源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几个自然带?

  3、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Article/Index。html>总结)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河流经过,可以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过渡)通过刚才学习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已经被人类利用,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应用,造成许多问题。

  (板书)四、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引导思考)读下面的材料,分析世界土地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

  (投影片4,土地资源的破坏1)

  全世界耕地每年有5万~7万km2成为沙漠;1/4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风蚀、水蚀,每年流水冲走肥沃的土壤250亿吨,沙漠吞没的土地约600万公顷;

  中国耕地退化7。7万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0。1%,其中水土流失占34。26%,盐碱化占8%,沙化耕地占1。93%,耕地退化导致低产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条件,甚至成为"生态难民"。

  (投影片5,土地资源的破坏2)读漫画"新增人口住房要占一部分耕地"、"大难临头",漫画说明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请结合前面的文字资料,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与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产生矛盾,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加重,沙漠面积扩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加重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必须要考虑的。请你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漫画,以提醒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现状有足够的重视或给人们发出警告,应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设计思想】

  对于本章第一节来说,土地资源部分教学应该起到"示范"作用,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习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习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录像、VCD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分类。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组进行活动,自己设计某一块土地的利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学生作品的展示,给与学生成就感。教师总结时将各组提到的利用类型归纳后用投影打出来,同时辅以景观图片,增加学生的认识,这一点对城市的孩子尤其重要。

  对于土地资源分布大势,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世界地形图和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类型即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教师有意识的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的含义中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教师的归纳,使同学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总之主要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建立师生互动体系,教师引导思维方向,归纳整理思维的线索和知识的结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发现展示,提高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思维品质。

地理的教案12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⑵理解洋流的成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⑶掌握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

  ⑴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⑵认识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洋流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直观讲授法

  地图册

  2 课时

  第 1 课 时

  地图册P47练习

  引入:上节课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研究海洋的理化性质,这节课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学习海水的运动。

  3.2海水的运动

  (板书)一、海水运动形式

  海水运动有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1、波浪

  波浪按成因分类,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受风力作用而产生。风吹拂海面时,海水会不断起伏形成波浪,风力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能量越大。

  比如:图316,人类利用波浪进行冲浪水上体育运动。

  海啸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波浪,它规模巨大,破坏力相当强。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海底地震,深海地震或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海啸;另一类是由风暴而产生的气象海啸,也叫风暴潮。掀起形成的滔天巨浪几十米高,可以吞没整个海岸地区,摧毁建筑、村镇,造成重大灾害。海啸能以每小时800km以上速度横扫海面。

  海水运动的第二种形式是潮汐,在海岸边,能看到涨潮、落潮,海面上升、下降。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涨潮时,海面上升,落潮时海面下降。比如图3.17,上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大潮,海面上升最高,下图是日、地、月位置成直线关系时,形成的小潮。潮差最大时为大潮,潮差最小时为小潮。(下图1示)

  2、潮汐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古代把白天海水潮落称为潮,夜晚海水潮落称为汐。

  日、地月成直线 日月引力叠加,形成大潮

  (朔、望)

  日、地月成直角关系, 日、月引力分散形成小潮

  (上弦月、下弦月) 海水受到引力较分散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

  一天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地球上各个地方在一天里面,向着月球时,形成涨潮、落潮,背着月球时也会形成涨潮落潮(例A、B)。

  潮汐的影响,潮水会淹没潮间带,使海底泥沙迁移。

  潮间带:退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被潮水淹没的海岸地带。

  由于航海和海岸 工程建设比如筑港要利用潮间带,因而要掌握潮汐和潮流的特性.潮汐现象还与地形有关系。

  钱塘江大潮在浙江海岸一带,能与杭州湾地形有关,由于杭州湾地形是三角形海湾,外部开口大,内部狭窄,每当潮水涌入三角形海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增大,海水在海湾中叠加暴涨。第二个原因是气象条件:每年夏秋季节,夏季风(东南季风)盛行,在东南季风作用下形成的风浪,加剧了潮势。第三个原因是天文因素:当日、地、月成一直线时(朔望月),潮差较大,所以有“八月十八观潮”之说。

  针对杭州湾受潮影响的特点,一方面我们选择好时机,可以观赏钱塘潮壮美景象;另一方面还要采取防御潮水入侵措施—修筑海堤。

  海水运动的第三种形式 洋流

  3、洋流

  海水常年大规模的定向流动,例墨西哥湾暖流(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流向,非常大的规模)时间方向稳定。

  在三种形式中,主要研究洋流,洋流是海水主要的运动形式,下面学习洋流有关知识。

  二、洋流的形式

  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结合地图册P25思考洋流的成因、分类(洋流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分为几类?)

  按照洋流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1、风海流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 ,推动海洋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对照世界风带模式图和世界洋流模式图的A洋流、B洋流是怎么形成的?

  A洋流是东北信风作用下形成的北赤道暖流;

  B洋流是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西风漂流。

  A在东北信风作用下,海水由东北向西南方面流动,这作水平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偏转成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B同样道理,在中纬西风作用下,从西向东流。

  2、密度流

  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导致海水的流动,叫做密度流。

  提问:直布罗陀海峡两则海水的盐度有什么不同?密度有什么差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是如何流动的?

  分析: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地区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地中海蒸发量大,地中海海水盐度较高,而大西洋的海水密度大,水面降低,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较小,水面比地中海高。因此,大西洋水面较高,地中海水面较低,大西洋表层海水会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而地中海底层海水会从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

  例:二战中,德军潜水艇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关闭了发动机,避开了英军的监听,绕到英军背后,偷袭英军得手。

  密度流不只分布在直布罗陀海峡一处,再比如,(曼德海峡)红海与印度洋,红海与地中海,波罗的海与北海,地中海与黑海。

  问:曼 德海峡会不会是 密度流? 提问:海峡两 侧.海水怎样流?

  印度洋表层海水流向红海,红海底部海水流向印度洋。

  密度流分布规律:在封闭海区与开阔海洋之间的海峡,密度流的分布一般都很明显。

  直布罗陀海峡两则海水的盐度有什么不同?密度有什么差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是如何流动的?

  3、补偿流—海水的连续性,补偿流失

  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由于海水连续性要求,补偿流失,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做补偿流。补偿流形成与风海流,密度流紧密联系。

  可分垂直补偿流主要发生在沿岸地区,在海岸附近,海水受风力作用发生运动,受离岸风或迎岸风的影响。

  a、受离岸风影响 由于离岸风吹送,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导致邻近海区海水流速来补偿海水缺失,下层海水也上升到海面,来补偿流去的海水,形成上升流(低纬信风带大陆两岸)寒流。

  当表层海水遇到海岸或岛屿阻挡时,海水聚集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分流,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下降流。

  影响:上升流能把底层的营养盐类物质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因此,上升流海区往往形成重要的渔场,比如秘鲁渔场得益于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

  世界海洋上还有其他海区也分布着上升补偿流,地图册P25如加利福利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

  洋流的形成除了受上面这些因素影响外,还受到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会迫使洋流在运动过程中,洋流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洋流形成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使洋流的分布很复杂,但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洋流形成的三种类型。洋流的成因风力最主要,其次是密度差异。

地理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2.运用图标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

  3.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4.树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了解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策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3.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作业,倡导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辨证看 待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2.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教学难点】

  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口水”:西北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方之一,什么是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含义

  1.水资源概念:水资源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

  广义水资源:水圈内水量总体

  狭义水资源: 陆地淡水

  我们前面有讲到水体的类型,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陆地水包括陆地淡水和湖泊咸水、地下咸水。其中陆地淡水仅占2.53%,陆地上的淡水种类多,有些难以利用或者目前直接利用较少,容易 利用的淡水资源有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这些储量仅占全球水体总量的0.007%。

  承接:那么,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用什么来衡量呢?

  2水资源的衡量标准

  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请同学们读图3.10,思考:径流量、降水量和蒸发量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多年平均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大洲的水资源总量是有很大的差异。

  3.世界水资源分布

  请同学们读图3.10对各个大洲水资源的丰歉程度排序。

  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这是各大洲的区别,那国家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六位。

  承接:中国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虽然位居世界第六位, 但时空分布不均匀。

  4.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展示幻灯片),请 同学们读图,说出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

  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分配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5.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以上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

  (展示幻灯片)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资源污染严重 。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

  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此人们采取多种措施,力图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1、开源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増雨;海水淡化等

  2、节流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转折】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水资源的分布存在地区差异,从而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区域对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新疆。水资源短缺的西北地区聚落规模比较小,而水资源较充足的江南地区聚落规模较大。

  结论:说明了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一些知名矿泉水和饮料厂的水源地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创设情境2:如果你打算开一个矿泉水厂,你要把厂址建在哪?

  展示茅台酒水源地赤水河的图片以及展示青岛啤酒和崂山水图

  结论:说明了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展示课本的p62三张图片思考:这三张图片说明了科技进步对水资源利用有何影响

  从这些图,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利用水 资源的种类、范围扩大。

  课后作业:西北是我国水资源总量最少的地区,但是我国最缺水却是华北。请学生分析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个原因入手。并制定一个华北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概念

  2.水资源的衡量标准

  3.世界水资源 分布

  4.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危机的原因

  2、采取的措施

  三、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2.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3、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地理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周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地理的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2、阐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2、通过城市化的阶段图,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3、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性,从而学习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预测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动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展示图片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发生是在什么时期开始的?

  (2)城市化的时间变化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长了的“S”形态。

  2、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展示图片阅读教材,结合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资料”,思考问题并完成表格: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资料: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动手设计表格:从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张趋势和常见问题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教师总结: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小组探究:对照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2.13中几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处与城市化的那一阶段?

  (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

  (4)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5)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教师总结: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环节三:课后作业

  全班各自然小组依次为空气污染调查组、水污染调查组、噪声污染调查组、固体废弃物污染调查组、光污染调查组、交通组、住房组、人口组、就业组、社会秩序组,调查连云港市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求:

  1、网络搜集或走访调查。

  2、图文资料真实,且具概括性。

  3、注意安全和中学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