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庵梦忆》有感

2024-01-25 09:07:05 21好文网 半年工作总结

读《陶庵梦忆》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陶庵梦忆》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陶庵梦忆》有感1

  陕西师大附中 陈天扬

  寻一物以合此书之道。

  若为武夷大红袍,须取碧涧流泉入三才杯,即开即泡。山水味是足了,却搁不得。于是独缺一丝心境的发酵酝酿;若为竹叶青,则于秋日薄暮,以菊花煮,人与海棠俱醉。格调足了,却略憾于性灵。于是独缺了一丝心境的知觉观照。偶而竟迸发一种微妙:蒙顶甘露的简淡与姜汁煮马祖老酒的怨苦。是了,是在向著者接近了......

  何书如此?蜀人张岱之《陶庵梦忆》也。

  《陶庵梦忆》记述明末文学家张岱亲历之杂事,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山水风景种种。其中不乏贵族子弟的闲情雅致,但更多是对世俗生活、风土人情的反映。

  单论技法风格,此书完全担得起张岱“小品文圣手”的名号。夏咸淳先生评价“笔墨简练而清深,细致而淡远,识见与情致往往达于独幽而远出凡庸,宛如一幅精美清逸的绘画长卷”,可以说,不含过度褒扬。品鉴张岱的文章,是和古时的市井生活打照面,于车尘马足中温存些岁月。从书中,我们也能领略作者于美食茶道、古董珍玩,花鸟鱼虫、书画篆刻、音乐戏曲、造园布景等诸般“奇技淫巧”的造诣。《陶庵梦忆》每篇文章不过一两页,各篇文章也较少勾连。倘使失落在快节奏中,不妨闲时看上几篇。再翻开时,也免受上次中断阅读的影响。每一次阅读皆是明心见性,皆是全过程的'享受。

  行走在《陶庵梦忆》的字里行间,品其独到之处,主要有两点。

  其一,自然、本真的审美倾向。张岱跳出了文以载道的古文传统,把世俗生活倾注入文章。受阳明心学泰州学派的影响,当时的士人们纵欲声色,寄情山水,艺术创作中不拘于古板的“道统”观念,强调真实自然的生活样态和人的生命价值。如《二十四桥风月》,描写烟花巷陌的风尘女子,也不似寻常纨绔子弟般念头龌龊,而是将笔锋转向对其痛楚的体察、命运的悲悯。那种风月中潜藏的情怀是极为可贵的。我愿意讲,他是一个纯粹的人。

  其二,其内容、立意均具有历史意义。此书可作经典文章读,亦可作史书读。出身于仕宦,自幼珠环翠绕,年近半百时,清兵南下,江山易主......避居剡溪山,故交朋辈多亡,张岱也葛巾野服,意绪苍凉。他在巨大的落差中太息“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但他坚忍,虽“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布衣蔬茛,常至断炊”,仍坚持著述,写下诸多幽思追忆、缅怀故国的文章,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如《绍兴琴派》,大致记述了明末绍兴地区的琴人,为后世考证琴学流派的变迁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盛世铺就了陵寝,张岱成了守墓人。他以亲历者的姿态回首了王朝的苍茫往事,恣肆挥毫,平淡之中凝聚了黍离麦秀之感,细细读来,颇有悲意。

  纵观张岱一生,矛盾而纯粹。繁华与简淡,纨绔与风骨,真实与虚妄,极为惊异却协调地结合在一个人身上。明遗民、贵族、艺术家,三重身份的交织下,才织成这本《陶庵梦忆》。书中所蕴藉的情感极度复杂,而书也自无愧张岱其人的大师风范!

读《陶庵梦忆》有感2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当第一次看到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就被其深深打动。这种静谧纯净的意境一下子就洞穿了我的心。这是明朝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里《金山夜戏》中的句子,清新脱俗,意境优美。他写筠芝亭前所植树木“清樾轻岚、滃滃翳翳,如在秋水”;写梅花书屋“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写表胜庵里“茗得先春,仍是寒泉风味;香来破腊,依然茅屋梅花”。我读这样的句子,满口生香。而最为人乐道的则是《湖心亭看雪》中所描绘的悠远又深邃、洁净而广阔的雪景图,为后人带来的审美意趣无可比拟。可以说我读《陶庵梦忆》,就是在美中行走,在艺术中沉醉。

  《陶庵梦忆》书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作者将自己亲身经历的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

  张岱出生于一个显赫、富贵的.仕宦之家,父祖几代人的苦心经营为他营造了一个十分优渥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教育与触手可及的美好成为他审美最好的熏陶,从小到大他一直都过着一种清闲、适意的生活,直到清兵入关,改朝换代。一个安享富贵的纨绔子弟转眼间跌入社会底层,诗书礼仪之家浸润出的文人气节以及民族意识让他奋起反抗过,最终失败而终后,他“披发入山”,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表达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寄托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是作者对过去的追忆,从少年时的“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到中年后的“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生活的巨变带来的冲击让往事恍如隔世。文中虽是苦难之后的追忆,但生活的痕迹对他审美的影响已经刻入骨髓。他常常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生活,以艺术的创造美化生活,因而在回忆的过程中,他会不自觉地过滤掉很多记忆,只留下那些最为美好、值得留恋的东西。

  我在读《陶庵梦忆》时,常常会为作者的巧思所折服,为作者文字的精妙雅趣所沉醉。无论是一山一亭、一花一木、一石一砚、一茶一几、一湖一雪、一庵一竹、一池一船,乃至炉、画、戏、笛,他总能出其不意,恰到好处地将事物最美的状态呈现出来。他的“不二斋”,随着季节轮换,春夏秋冬各有美景入眼入心。读他的文字,我脑中自然会生出万般想象,美的意趣就在司空见惯的日子里,可谓“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只是“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说这样的日子“思之如在隔世”。而今,距作者生活的年代已三百余年,作者留下的审美趣味,却影响着后人对美的感受、对美的追求。

读《陶庵梦忆》有感3

  在此引用李敬泽先生的品评,与诸君共享

  张岱喜欢的事是:深深庭院,眼神波俏的丫鬟,繁花和少年,华丽的衣裳,骏马奔跑的姿态,神奇的灯,烟花在幽蓝的夜空中绽放;还有梨园歌舞,紫檀架上的古物,雪白的手破开金黄的橘子,新绿的茶叶在白水中缓缓展开,这些都是张岱喜欢的事。

  张岱还喜欢锣鼓吹打,喜欢人群。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其中有张岱。张岱叹道:人太多了,太挤了,太闹了。但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人静坐静听,其中亦有张岱。

  张岱是爱繁华、爱热闹的人。张岱之生是为了凑一场大热闹,所以张岱每次都要捱到热闹散了、繁华尽了。

  张岱,字宗子,居绍兴,生死于明清之际。家世殷富,少有捷才。然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时文不成,学仙学佛,学种地,皆不成。时人呼为废物、败家子、蠢秀才、瞌睡汉,到老了,一言以总之,呼之曰:死老鬼!

  张岱之后百年,有贾宝玉生于金陵。张岱所爱亦为宝玉所爱,宝玉之阅尽大观正如张岱凑够了热闹。该二人皆有与生俱来的冲动——成为“废物”,“废”了自己。故异史氏曰:宝玉岂“死老鬼”张岱投胎转世欤?张岱又字石公,莫不就是大荒山青埂峰下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块废石?

  张岱毕生足迹,南不过绍兴,北至兖州。山东、江苏、浙江,由圣人发祥之地到六朝金粉、湖上风月,地图上狭窄的一条正是古中国文明的中心。时当晚明,据说资本主义在此萌芽了,据说这萌芽又被掐掉了。但是——

  张岱和他的人群正无边无际地欢乐。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他们不知道北方的蛮族正撞击帝国的长城,不知道一个下岗驿丁的身后正聚集着更广大的人群,这是一支沉默、饥饿、仇恨的大军。

  张岱不知道。张岱知道的是:这世界正在瓦解,天柱欲折,四维将裂,张岱在内心深处等待那一刻。那和满洲的铁骑无关,和李自成的义旗无关,和历史无关,那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尘埃落定。所以——

  张岱和他的人群见证了“末世”。他们见证无限的美、无限的繁华、无限的精致复杂,见证了缓缓降临的浩大的宿命。休说是王朝鼎革、人事浮沉,这种宿命的末世感将穿越康乾盛世,结出一朵最美的花,所谓“阆苑奇葩”:《红楼梦》。《红楼梦》是无数梦的影子,其中有张岱的`梦。

  张岱晚年耽于梦。鸡鸣枕上,夜气方回,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痴人说梦,遂有《陶庵梦忆》。

  张岱此时国破家亡,流离山野。所存者,唯破床一具,破桌子一张,折腿的古鼎,断弦的琴,几本残书。还有梦。还有用秃笔蘸着缺砚写下的字。字迹想来是枯淡的,但应是依然妩媚,如当年旧事藏于白头宫女眼角眉梢。

  张岱真正喜欢的事是:文字。

  张岱好文字。不是那种正大的好,是纨绔子弟的那种好。好得有点儿赖皮,好得不讲道理。明代小品,文字通常是放得开了,但二袁其实还是官员气派,作爽朗作洒脱,自高处平易近人;至于竟陵诸家,越放开越别扭,如仆人扮老爷,手脚不知何处安置。倒是张岱,便是赖皮,便是不讲道理,也是娘胎里带来的随便。

  张岱文字快。他喜用排比,快时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目不暇接。张岱爱热闹,文字也热闹,眼观六路,下笔如飞,无黏滞、无间断。小品文字,写慢容易,写快难。快而又磊磊落落、跌宕流转如张岱者,尤难。

  张岱纨绔也,故有霸蛮气。行文如操刀,造句如欺男霸女。如《报恩塔》起首一句:“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如《筠芝亭》:“筠芝亭,浑朴一亭耳,然而亭之事尽,筠芝亭一山之事亦尽。”此类句子均如一声断喝,当者披靡。

  张岱在文字中注视他的城郭人民,他失去的一切,他权当未曾拥有的一切。他竟无怨愤、无哀伤。偶尔张岱会感慨,但也只是一声轻叹。明季遗民中少有如张岱这般没心没肺。但张岱的没心没肺有更广大的境界:冬天降临时,凋谢的花、殒命的鸟何曾哭天抢地?而这古老文明的荒凉冬天已经来了。

  张岱于崇祯二年中秋次日途经镇江。日暮时分,至北固山: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靳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句,锣鼓喧天,一寺人皆起看。……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金山夜戏》)

  ——这就是张岱的生命和生活,一场大静之中热闹红火的戏。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读《陶庵梦忆》有感】相关文章:

读《陶校长的演讲》有感02-17

读陶行知名篇有感01-13

读《陶校长的演讲》有感15篇04-04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4-04

读《陶校长的演讲》有感(15篇)04-05

推荐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2-16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07-07

美丽的永福庵公园写景作文06-02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热门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