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秀作文 > 写人作文 正文
地理说课稿怎么写才最好

2023-10-09 16:28:01 21好文网 写人作文

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理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我的说课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但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理解大陆、大洲、、半岛、岛屿、海、洋、海峡等概念,并能判别。

  ②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学会在地球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教学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这是每次考试的必考内容。

  ②教学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确定。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落实到图上一向是学生的弱项,并且七年级的学生还未掌握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以及记忆地图的方法,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上展开的,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本节课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方位感较强,加上七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学过程力求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各种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已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难点,如何确定事物的地理位置。通过讲授,让学生归纳总结七大洲的地理位置。

  2.读图分析法: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提取信息、总结规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学生易于接受。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下

  1.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图,合作讨论海陆分布比例、及七大洲四大洋等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2.对比归纳法:通过学生对比几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对比归纳海陆分布特征。通过学生读大洲大洋分布图,对比归纳出个大洲分布的位置。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综合对比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本课

  创设“地球还是水球?”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然后组织讨论:那么到底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设计意图:直观生动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动手观察,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观察地球卫星图片,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得出结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

  (三)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学生读图,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教师指导学生区分不同地理概念之间的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这些地理概念虽然多,但都不需要背诵,只要了解其表现形式就可以。

  (四)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1、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讨论分别位于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大洲。

  3、按面积大小给七大洲排名。(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通过填图进一步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巩固练习趣味填图。

  设计意图:中学生好胜心强,用竞赛的方式,引发竞争意识,这样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六)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1、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五、教学反馈: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怍和分析探究能力。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地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姊妹篇。教材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节,尤其是本课所研究的以意大利工业小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贴近社会实际,对我国(尤其是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的现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图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学生自已收集有关工业区的图文资料分析其形成的条件与发展特点;联系本地工业实际分析工业生产活动的合理选择和布局以及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地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中贯穿了区位理念,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人文地理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然而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的复杂了,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为后面知识做辅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

  3。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工厂布局实例了解分析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同时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鞍钢和宝钢案例对比综合分析评价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结合三明钢铁厂实例引出环境因素对现代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如何合理布局,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例激发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判断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高考中区位问题占有很突出的位置,而且知识点是后面分析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所以列其为重点;同时通过前面学习,对区位因素有一定认识,但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更复杂,就不能孤立机械地看待各因素,须综合发展地分析同时又要抓主因,涉及政治哲学,而高一学生理性综合分析能力及科学看等问题的能力还有限,因此列其为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中学地理教育的被忽视,所以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太高。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例教学:创设实例情景小组活动探究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结合书本案例并升华到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为学生提供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引发学生质疑提高兴趣,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环境观和发展观。

  三、说学法

  体验学习:对工厂布局体验一把“决策瘾”,并把自己小组的决策结果拿来和大家分享,接受大家的评判。这个过程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听和讲的能力,同学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情商。

  探究学习:对三明钢铁工业布局分析及探究如何合理规划,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理的工业布局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培养爱乡情操。

  四、说教学过程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板书: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及主要区位因素

  2、五种工业指向类型

  二、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

  2、政策变化

  3、环境保护

  4、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地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节,是在学习过人口、城市之后关于生产活动的第一部分内容,之后是学习工业地域类型,这一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具有铺垫的作用。另外农业的生产和布局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具有很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虽然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土地资源和农业”一节,但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基本知识几乎没有了解,加上本节课理论性又较强,所以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时间预习课本,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动口、动手、动脑,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目标导学法、实例导思法、引议释疑法、点拨破难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思想,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说教法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图片导入法。播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农业的概念,接着说:“农业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图片法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回顾之前的知识,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也与本节课联系紧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主要包含“农业区位、农业区位因素、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区位的变化”四个知识点。

  1、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的含义比较简单,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后可以知道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我会顺势提问: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农业的布局呢?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农业区位因素

  我会通过具体例子提问,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农业区位因素: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

  (2)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都比较冷,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类型。【地形】

  (3)杭州的“明前龙井”引到日本,种植效果不佳。【土壤】

  (4)天津汉沽区近年出现大面积葡萄园,几年前却很少。【市场】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几年前销量不佳,现在远销海外。【交通】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回答完后,我会与他们一起总结出: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科技。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学生易于理解,体现了地理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农业区位的选择

  【活动探究法】全班学生分为三大活动小组,分别完成课本43页的三个活动题,讨论完成后请各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补充资料)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给予点评,并与他们一起总结归纳:

  (1)水稻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的原因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而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

  (2)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模式是受地形条件限制。

  (3)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受市场、价格、需求及政策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案例】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梯田(丘陵地区),喷灌(以色列滴灌技术),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类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带,美国东北部成为专门的乳畜带,发达的交通和保鲜技术使荷兰成为著名的鲜花供应国。提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业区位选择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后总结】由于人为改变了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使农业区位选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而解决了本课的第四个知识点。

  【设计意图】农业区位的变化属于一个较为综合的知识点,放在巩固提高环节,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于前面知识的学习,也是对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和升华。

  环节四: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将课本44页活动题“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作为作业,学生完成后下节课进行分析讨论。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地理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教学能使学生能够通过读图说出四季的划分的依据和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本节教材难点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原因,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与地轴倾斜和地球位置有关,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

  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而完成。

  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复习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那地球公转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也从这四个方面来学习。我采用这种导入法的依据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教材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复习地球自转既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

  本节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如何的?(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3)、地球是正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转的?

  (4)、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周期呢?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呢?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课本回答。这样处理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球运动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者同时进行,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那公转运动产生了什么地理意义呢?引出地球公转的意义,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学习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归线,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动画以问题的形式解决。

  通过观察动画,引导学生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进而得出结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南北纬23、5度称为南北回归线。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为学习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季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片,讲解春季的形成,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

  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长度相等,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适中,气温温和。

  那什么时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几个月呢?光热状况如何呢?让学生看课本并结合现实生活回答。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个难点解决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接下来是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知道,要想学习五带还要先让让学生知道南北极圈。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看图,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界限,所以称为极圈。北纬66、5度纬线称为北极圈。南纬66。5度纬线称为南极圈。这样也就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既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这样五个热量带的分界线知道了,解决五带的划分就容易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为温带,南北极圈和南北极点之间为南北寒带。

  那五个自然带各有什么天文特征和气候特征呢?这个问题我同样是结合一个图形并以问答的形式解决。首先在热带地区有太阳的照射状况和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呢?这个难点我同样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记忆。

  为了巩固本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

  结合现实生活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之中,南阳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2)一年之中,南阳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他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学到了什么?

  2、你的体验是什么?

  3、你掌握了什么?

  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看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一个温度带,这些温度带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上交一篇作文。

  这样有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一地理说课稿地球的公转,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地理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5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5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xx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xx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第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

  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xx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20xx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

  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为学生讲解图上注释、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在1800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讲解,用示意图来说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特征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力。

  5.实例剖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

  一、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xx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

  二、几个月前,杭州市滨江区户籍官员遇到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

  三、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发展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观点的对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题

  (1)到20xx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图示,我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哪个时间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有些什么特点?

  这两个思考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二)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发展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 就业机会多

  推力 自然灾害 拉力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方便

  (四)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初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片丰富,形象直观,对比鲜明,突出了重难点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从图中总结答案,培养了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留时间给与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例如:讲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危害。在这块内容里,教师留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还有些少。再就是教师对地理图表的引导讲述的时候还不够深入和到位,比较肤浅,不能深层次剖析课本重难点知识。以后应该多与同行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地理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选自人教版(20xx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中国的地形特征是学生在掌握了我国国土的基本特点,了解基本国情后,认识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一步。同时与将要学习的气候、水文等关系密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首先是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我国五种地形类型,引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的特征。其次用文字、地形图呈现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主要地形区。学好本节能帮助对我国自然环境有初步感受,也能为今后学习自然地理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授课过程中需要关注自己的授课对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七年级的地理学习,初一学生对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针对本部分地形特征来说,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的方式,以地图为基础,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中国地形图,归纳我国地形特征,并能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2.通过多种途径归纳我国的地形特征,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增加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教材内容。

  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地形特征,我国地形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上课伊始呈现《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是否还记得这是一幅什么图?什么又是地形?学生回答后追问:地形的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又有什么特征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形类型齐全

  首先我会展示《中国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地形类型齐全,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在地图册上对应的《中国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描画不同走向的山脉,并尝试分类识记。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将近似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起来,构成网格图,并找出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从而明确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设计意图】中国的山脉和地形,学生已有一定了解,可以设置“山脉位置画一画”的游戏去呈现这部分的知识点,且该部分知识为本节内容重难点,结合中国地形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更好地识记中国的山脉。

  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我国都有,但每种地形的占比是一样的吗?从而引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2.山区面积广大

  我会先组织学生猜想:我国哪种地形类型占比最高?学生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然后我会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以哪类地形为主?学生通过读图不难得出我国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最后我会进行补充: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据统计,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故而山区面积广大。

  3.地形与人类活动

  首先我会组织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材料,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我国的地形对我国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可以进行多种经营,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我们在对地形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山脉和地形的位置。在新课教学完之后,我会设置一个“我说你指”的游戏,学生一个说山脉或地形名称,另一个指出在地图中相应位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堂结束前,我会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并布置以下作业: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山区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地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准确描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提高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难点】

  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情境创设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下面我将重点阐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环节: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拓展、小结作业。

  环节一:新课导入

  采用故事引入法。讲述二战期间,日本使用氢气球炸弹袭击美国的故事,并提问:这些氢气球炸弹是怎么样漂洋过海从日本到达美国的?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讲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单圈环流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第一段内容,归纳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请学生画热力环流的模式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让学生思考:就全球范围来看,是否能形成热力环流?引入活动题,让学生分析。

  2、假设条件:(1)地表是均匀的;(2)地球静止不动;(3)太阳直射赤道。

  结论:赤道、两极受热不均→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的理解,让学生先行了解单圈环流,为后面三圈环流的学习做铺垫。

  (二)三圈环流

  在实际情况下(考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1、点明假设的是理想状态,让学生思考分析: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单圈环流无法维持”,全球大气环流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呢?

  结论: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设计意图】快速进入主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知识拓展,提出问题。

  (1)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又有何差异?

  (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问题,教师从旁点拨。

  【设计意图】自由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

  3、绘图训练。

  结合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由学生绘制全球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分布图,分析归纳分布规律。(高低压相间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引导】让学生画出“三圈环流”的侧视图,明确图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空间转化能力,检验其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为下面介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做准备。

  4、否定其中假设条件: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表热量收支的改变→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天气与气候不同。

  让学生在侧视图上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导学生归纳各纬度的热量随季节的变化,结合图2。11,总结规律:气压带风带也会随直射点南北移动、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师生互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从而掌握这一点知识。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氢气球炸弹是怎么漂洋过海,从日本到达美国的?

  通过前面的讲解学生容易理解是盛行西风的影响。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能够提升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锻炼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知识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可以让我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它们的学习反馈。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让学生课下思考各气压带风带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地理说课稿9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城市的不同等级以及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标要求为: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这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础上,了解城市基本形态构成之后,对于城市服务功能的学习,是对城市的进一步了解,但与第一节内容联系并不紧密,两部份内容关键是学习城市的不同服务地域,服务等级,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并理论联系实际辨别现实社会的城市等级

  运用有关原理,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

  了解城市服务范围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掌握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特点

  了解称城市六边形理论,并能用其解释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枣强镇及上海城市等级演化分布的学习,掌握不同等级城市城市服务范围与功能以及城市等级提高的基本条件

  通过对德国城市分布案例的学习,总结归纳出不同等级城市分布规律

  通过城市六边形理论的学习,学会分析城市居民点布局等现实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重点:不同等级城市所具有的特定服务功能

  难点:城市六边形服务嵌套理论及运用

  二.说教法

  案例分析、读图分析、对比法

  课件多媒体

  教材图2.11、2.12、2.13、2.14、2.15 和2.16

  三.说学法

  1.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问题进而引入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活动串接各部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通过问卷调查创设情境引入教学:[问卷调查]把商店规模类比为不同等级城市,通过调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由此引入“城市的不同等级”的学习内容。

  在购买以下物品时,你会选择怎样规模的商店?

  ①纸、米、笔等日常用品 ②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 ③高档服装、数码产品

  同样城市等级也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2. 活动设计

  通过课本活动:完成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学习。

  枣强镇居民日常选择问题,和开始问卷调查实质一样,但具体用途却不同,因而更具有简单可操作性。

  ◆设计意图:简单的活动,不同的效果,让学生了解知识,更贴近实际生活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更主动更具有教育性。

  3、活动设计: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案例三,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问题。

  问题:(1)A 、B、C等级为何要这样设置?(2)位置选择为何将高一级的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将所学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让学习融会贯通。

  4、作业布置:用学会的方法为所在城市的升级提供相应的规划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贯穿应用。

  五. 说板书设计

  板书按照知识内在联系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便于深入了解记忆。

  知识发生线索:城市不同人口规模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三、城市空间组合的等级体系

  1、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

  2、中心地理论

地理说课稿10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掌握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2)、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 (3)、知道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基本过程。 2、数学思考 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思想。 3、解决问题

  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坐标确定地理位置。

  4、情感态度

  通过用坐标系表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位置,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具体情境灵活选用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地点。 教学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选取简便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春天到了,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大家最想去干什么?

  不管出差办事,还是出去旅游,人们都愿意带上一副地图,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是武威城区地图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几个地方走走。

  二、探究新课

  2、活动1:

  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0m,再向北走2000m。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0米,再向北走3500米,最后向东走500米。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0米,再向东走3000米,再向南走750米。 问题: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如何选比例尺来绘制区域内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根据描述,可以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cm相当于实际中10000cm,即100米)、

  由学生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标出学校的位置,即(0,0)、 引导学生一同完成示意图、

  问题:选取学校所在位置为原点,并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的正方向有什么优点?(可以很容易地写出三位同学家的位置、)

  3、活动2:归纳利用平面直角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 经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后得出结论: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应注意的问题: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时,一是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位置为坐标原点,这里所说的适当,通常要么是比较有名的地点,要么是所要绘制的区域内较居中的位置;二是坐标轴的方向通常是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这样可以使东西南北的方向与地理位置的方向一致;三是要注意标明比例尺和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4、练习:小试身手 完成练习题,进一步明确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原点。

  5、活动3 进一步理解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春天到了,初一(1)班组织同学到人民公园春游,张明、王立两位同学和其他同学走散了,同学们已经到了中心广场,而他们仍在牡丹园赏花,他们对着景区示意图在电话中向老师报告了他们的位置。

  张明:“我这里的坐标是(300,300)”

  王立:“我这里的坐标是(100,500)”

  他们所说的位置都是正确的,你知道这两位同学是如何建立的坐标系吗? 让学生分别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

  6、看棋谱说坐标:

  仕所在位置的坐标为(—1,—2),相所

  在位置的坐标为(2,—2),那么炮所在的位置的坐标为(

  在一次“寻宝”游戏中,寻宝人已经找到了坐标为(3,2)和(3,—2)的两个标志点,并且知道藏宝地点的坐标为(4,4),除此之外不知道其他信息,如何确定直角坐标系找到“宝藏”?请跟同伴交流。

  7、寻找宝藏:

  8、学看经纬度: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杭州西湖桂林漓江

  武威雷台北纬37°,东经102°

  三、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你学到了哪些新知?

  四、课后作业:

  1、必做题:

  习题7。2的第5题、第12题;

  2、课外拓展题: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学校内一些建筑物分布情况的平面图。

地理说课稿11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基础上,从地球在宇宙天体系统中的地位和行星特点这两个角度去认识地球的普通性,而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三个“金锁链条件”。

  二 学情分析

  城市的学生通过电视、电影等科幻影片了解到一些有关宇宙的零碎知识,甚至对一些科幻情节(像外星人阿凡达)信以为真,他们对有关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形式和条件等知识充满了幻想、好奇、渴望,本节课我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来佐证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科幻影片中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4。教学重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

  5。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师过渡:那么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四 说教法和学法

  1。 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五个学习活动揭示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金锁链条件”以及日地距离、地球体积质量大小、公转自转的周期的长短对“金锁链条件”形成的影响。

  (2)、情境教学法:展示太阳系运动示意图,让学生从地球的形状、运动特征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 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图表探究:学生通过阅读“太阳系的行星基本数据”和“太阳系示意图”分析 “金锁链条件”的形成。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探究:课前收集有关行星的基本数据、环境特征以及地球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分小组讨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师过渡:下面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五 教学过程

  我直接切入主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活动一:多媒体展示太阳系八大行星自转公转的运动示意图(上堂课已经阅读过),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行星的形状、运动特征,能否发光发热,分析归纳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共同特征,从而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这样,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活动二:展示美国科幻片《阿凡达》当中有关的图片,设疑:真的有生命出现在地球之外的潘多拉星球吗?

  生命物质存在需要哪些基本的条件呢?展示南北两极白雪皑皑的景观图片、高大雪山的图片、热带沙漠地区干旱的景观图片、中纬度湿润的沿海平原景观,前面三张图片与中纬度湿润的沿海平原景观相比较,同学们觉得造成景观迥异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比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三个“金锁链条件”的结论。

  活动三:展示地球宇宙环境中太阳的稳定性、安全性的材料以及地球与其他行星运行轨道特点,让学生共同讨论:

  ○1、假如太阳光照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并对你的答案做出解释。

  ○2、太阳系行星的公转运动有什么特点?对地球上生命形成有什么影响?

  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组织能力,归纳得出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是稳定的太阳辐射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

  活动四:阅读太阳系行星基本数据表,小组通过数据对比讨论分析:

  ○1、地球的体积和质量(与水星、金星相比)对“金锁链条件”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2、 如果日地距离太远或太近(与水星金星、天王星海王星相比),情况会怎么样?

  ○3、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除日地距离外还有什么原因(提示: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大气层等角度分析)?

  ○4、如果地球人要“移民”到其它行星,你认为哪颗行星最合适?说明理由。(我先收集有关太阳系中最有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或卫星)

  通过合作学习、问题探究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揭示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条件的形成原因。

  二、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活动五:展示大气污染图片、水污染图片、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恶化的图片(如洪涝、干旱等),同学们思考来之不易的“金锁链条件”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生共同归纳提高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金锁链条件”即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翻开地球生命物质孕育发展的进化史,人们不难发现从时间的角度看地球有悠久的过去,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地球上还有漫长的未来,现今适应生物生存的条件在若干千年、万年后将走向何方?还将由许多目前人类还无法确定的因素所决定,但有一点肯定是无疑的,那就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恶化将是人类生存环境受严重威胁,处理不当,导致地球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缺失或消失,直至生物从地球上消失。让我们一起更加珍惜和保护来之不易的”金锁链条件”。

  作业布置:阅读关于火星人的科幻小说,参考深空探测活动的新闻报道,说明火星人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

地理说课稿12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 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三、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

  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四、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

  [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

  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 [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

  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

  [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 ?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归纳小结:

  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反馈练习:

  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板书设计:

  人口总数:1995年 20xx年

  人口最多的省区 和最少的省区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影响

  人口增长快

  最大的省区

  人口密度 人口国策

  人口分布 界线 最小的省区

地理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初中地理《澳大利亚》。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自主、合作、探究;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基于这些理念,对“澳大利亚”一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在拟定课程目标后,重组教学内容,从网上搜索图片、设计并制作了“澳大利亚” 幻灯片课件 。为学生提供较完备的知识系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探究协作交流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澳大利亚”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教材没有直接介绍澳大利亚地理特征,而是选取了几个形象的标题,如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来突出澳大利亚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都隐含在形象的标题中,因而吸引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空间。

  就本节课的教学实际来看,课堂需消化的知识容量大,新课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较多,所以如澳大利亚的城市、工业部门等只作简单介绍,而将重点放在独有动物的形成、探究其养羊业的分布以及矿产品的分布上,其目的是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弄懂。

  2、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并简单分析说明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判断。通过阅读有关地图,知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通过观察澳大利亚丰富而古老的动物物种特征,了解其进化缓慢的原因。通过阅读有关地图,学习分析澳大利亚自然环境对其农业、经济等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懂得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理解澳大利亚利用资源与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快速发展经济。

  3、重点难点

  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在课前充分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采用信息技术,将搜集到的重要信息制作成学习课件。为学生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性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片,来获取地理知识。

  (一)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填写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二)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填:填写知识机构提纲,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四、部分教学程序设计:

  ①“袋鼠之乡”:主要内容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这个内容是澳大利亚在自然环境上与其他国家最大的差别。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图片入手,让学生对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为了较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对此问题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利用大陆漂移的内容探究此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具体见课件或教案),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逐步探究,从而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主要介绍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具体程序如下:首先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成就,简介其牧业的发展历史,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探究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养羊业的分布,引导学生借助地图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分别探究了解澳大利亚地形、气候特征对农牧业分布特点的影响 ,并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条件与农牧业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从而对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有一定认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③ 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地形和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容易得出结论:即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然后简单介绍澳大利亚的三大著名城市。

  ④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设计了 2 个活动,通过阅读材料和读图查找矿产资源分布特点,了解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即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在完成活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通过以上设计的活动 ,希望引起学生对澳大利亚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的探究兴趣,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地理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 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三、说学法: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 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吗?猜谜语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猜谜语的快乐!

  谜头2 3 4 5 6 7 8 9谜底(缺衣少食) 谜头1 2 3 4 5 6 7 8 9 10(风衣足食)谜底

  教师启迪学生认识“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进而导入农业的学习。

  设计意图:

  从谜语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农业的现实性,进而导入新课。

  (二)竞赛斗智抢答 竞赛题目:

  判断:以下农业产品属于广义农业的哪一种?

  1、羊肉 2、木桌子 3、油炸大虾 4、编花篮 5、撮箕 6、牛奶 7、米饭 8、糟辣鱼 9、豆腐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农业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情境: 假设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钱,作为子女的零用钱。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 如果就只有你一个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知道我们要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具体环节:

  1、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2、竞赛记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来

  3、填图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知识技能运用

  A、探究我国农业取得成就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具体环节:

  1、出示我国农业的成就图

  2、看到这些成果有什么样的感想?

  3、你想过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吗?

  4、取得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

  5、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探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具体环节:

  1、展示米饭图 面食图 小麦、水稻分布图

  2、 米饭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3、 面食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4、 旱地 水田的分布是?

  5、 为什么会是北麦南稻呢?

  C、探究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形成条件

  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地形 水源 土壤 社会条件交通 市场 机械化等方面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知识点学习之后,使学生增加自豪感、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及分析能力,这部分内容尽可能交给学生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通过探究、总结,利于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六)归纳小结:今天我们高谈阔论了一番,你快乐吗?你有收获吗?那么请你谈谈。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了解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教学对策。

  (七)回顾反馈:回顾旧知识,强化记忆。

  (八)作业: 6道选择题

地理说课稿15

  一、教学目标

  本章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

  1、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2、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材在整个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作进一步的细化,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世界前六位的国家及轮廓

  2、记住世界人口超亿的前十个国家

  3、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及经济划分类别

  4、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5、运用地图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6、用实例说出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7、能用实例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析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图片和材料,深入了解课本知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尝试体验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通过识读世界政区分布图,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柱状图及扇形统计图,从而提高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理解改革开放与发展国际合作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解析

  这一章是七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章,前四章介绍了地理基础知识,了解了世界的自然环境特征,居民与聚落的情况,但世界各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最后一章首先介绍了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它们的差异,最终是要寻求更好的合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一章也是为学好世界地理打好基础。

  本课由国家与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合作三部分组成。

  第一框题“国家和地区”,首先教材通过对不同国家间在面积、人口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各国家,地区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第二框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中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是本课中让学生认识了解的重点,象边界与领土间问题一样这样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予盾与冲突的根源。

  第三框题“国际合作”,这部分内容中首先学生了解到和平发展是当今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国家在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懂得国际的价值。

  树立学生的全球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本课的重点。

  国际组织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其作用是协调成员间的活动,随着国际合作的深入国际组织的作用日益重要,但国际组织在国际中的作用,特别是联合国在国际合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学生掌握本课内容的难点,了解中国具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重点:

  领土的概念;世界主要国家的分布;世界主要国际组织

  四、学习难点:

  国界线的划定及国界纠纷;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五、教学过程展开

  [新课引入]

  同学之间会不会产生矛盾?国与国之间呢?我们班有50多个同学,人数少会产生矛盾、纷争。世界这么大,有多少国家和地区?她们分布在世界的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其余各大洲。

  [分组讨论]世界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一步讲解。

  (板书)一、国家和地区

  1、国与国的差别:

  面积大小

  人口多少

  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程度

  [投影] “世界政治地图”,你能在地图上找出面积比较大的国家吗?

  (学生)学生看图,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一指出面积前六位的国家。

  [投影]“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轮廓图”,以上几个国家各属于哪个洲?

  [提问]有面积“大”国,就会有面积“小”国。你能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几个面积比较小的国家吗?

  (学生)学生说不出,老师在投影幕上展示,并做简单介绍。

  (提问)请同学们认真看“世界政治地图”,看看在俄罗斯境内那条红色的界线是什么界线?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大洲与大洲的分界线。说明俄罗斯的国土跨了亚洲、欧洲两大洲。

  (提问)除俄罗斯外,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也是一国跨两洲的吗?引导学生完成书P87活动1。

  (学生)

  (承转)有国家就会有国界。

  [提问]什么是国界线?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哪几部分?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多少海里?划分国界线有什么重要意义?(自读课本后回答)

  (板书)2、国界

  国界是本国与邻国之间的界线。国界线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1958年,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因此,国界确定了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管辖范围,一个国家的领土是不允许别国侵犯的。

  [读图]阅读教材中“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国界线”、“埃及和苏丹、利比亚之间的国界线”图。

  [讨论]美国与加拿大,法国和西班牙,埃及和苏丹、利比亚分别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

  [归纳]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法国和西班牙则以比利牛斯山为界,埃及和苏丹则以纬线为界,埃及和利比亚以经线为界。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民族、语言、宗教、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志。出示“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讲述]由于国界线是确定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依据,因此,边界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国家的纠纷,甚至引发战争。

  我国政府一贯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法,协商解决边界争端,反对用武力和强权单方改变国界。

  (承转)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指导读图]读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柱状统计图。教师讲解横纵坐标的选择和基本画法,学生读出主要国家的人口数字,对照《世界政区地图》找出上述国家所在大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

  [教师总结]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有10个,亚洲占6个,并且它们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对照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可以看到,亚洲东部和南部正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讲述]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总结]目前全球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用歌诀来把握:

  世界国家一百八,面积俄加中最大,

  领陆领水和领空,两邦之间国界划。

  政治制度分社资,多数国家不发达;

  国际交往要平等,五项原则维护它。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读图)“罗斯一家的照片”和“纳米亚的照片”,知道在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状况不一样。

  (投影)埃塞俄比亚、印度、德国、美国四个国家在经济、教育、居民生活上的差异

  过渡到:世界各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读图]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和工农业总产值比较图。

  [提问]这两幅图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是发达国家的3倍多,而发展中国家的工农业产值却仅是发达国家的1/5,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

  (讨论)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二战前,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是英、法、美、日等国的殖民地,长期的殖民统治,使这些地区经济无法发展。二战后,由于殖民地人民的不懈斗争,纷纷宣布独立发展本国经济。

  (讨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落后的原因?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导致其产品种类单一、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贫困。

  ⑵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不平等。

  (提问)什么是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归纳: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所以人们常用一个“北”字概括发达国家的分布大势;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所以常用一个“南”字来表示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大势,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经济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 “南北对话”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而“南南合作”则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三、国际合作

  (1)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阅读材料,了解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3)了解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的概况;

  (4)了解国际合作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

  [归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仍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剥削,通过 “南北对话”,以达到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符合公平合理和互利的原则,以利于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也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反思08-20

地理检讨书 07-02

初中地理教学总结06-20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15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11-29

地理课程教学总结05-18

《灯光》说课稿11-24

《投掷》说课稿11-24

舞蹈说课稿11-24

《倒数》说课稿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