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秀作文 > 说明文 正文
关于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5篇素材稿件怎么写模板

2024-02-07 08:23:47 21好文网 说明文

写读书笔记需要思考和整理所读的内容,这会加强你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关于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篇1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中更生动地批判了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他们毒害着整个社会。如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书中还列举了“范进中举”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进士。范进中举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关于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篇2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生动的描写,并涉及当时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让人深刻地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

说到读史,有必要说说读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种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读史的境界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大概不会偏离这三层意思:第一层境界是只看到历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层境界是能透过历史表象看到当时社会的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是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炼出能为当今社会所用的意识并运用于当今社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闲斋老人说《儒林外史》“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此仅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一层境界;透过《儒林外史》深刻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以理学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尤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统治者的玩偶、学而无用的市侩,此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二层境界。

《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客观现实,但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看不清当时的社会现实,则纯属当时人们的主观意识问题,吴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独醒”,他深切期盼能唤醒世人,或者说得更伟大些,他想医治社会、拯救世人。如果这当真是吴敬梓写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话,则他的思想意识很值得当今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所借用,此当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三层境界的首要内容。

当今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应当如吴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力,认识社会、认识事物,准确表现和揭露社会,了解社会和事物的本质,掌握社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清是非,引人爱俗、乐俗,或者因为忧世伤俗,奋而医世救俗,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会、看待事物,愤世嫉俗,蛊惑他人弃俗、反俗,让人误入歧途,更不可以扰乱社会谋取个人私利为目的做出反人民、危害人民,反社会、危害社会的事情。

关于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篇3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用辛辣讽刺揭露了儒林中人的丑陋病态,书写“文人之厄”。在吴敬梓的笔下,这些一心想要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秀才童生们,昏聩无能只会谋财谄媚的贪官们,以及对考中的秀才前倨后恭的亲朋友邻们,全都既可笑又可悲。

对于这些被科举制度戕害的文人们,吴敬梓不止是无情地嘲讽,更怀着悲悯之心。他不仅讽刺这些儒生个体的丑态,更揭露了科举制度和清代社会环境的丑恶。正如何满子在《儒林外史简说》中所讲的,“喜剧的根底是悲剧,如果作家没有博大仁厚、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讽刺便会变成冷嘲或油腔滑调,喜剧便会变成闹剧或插科打诨”。

何满子非常推崇吴敬梓和《儒林外史》,在《儒林外史简说》中不吝赞美,这或许受到他自身经历的影响。

何满子和吴敬梓的人生经历相似。何满子出生于优渥的书香家庭,自幼接受中西教育,经历了民国和解放后的历史动荡时期,晚年才创作了大量作品,饱经浮沉。而吴敬梓同样出身于富裕的缙绅家庭,最终却家财散尽、远离仕途,写出《儒林外史》。何满子对吴敬梓的理解和赞扬,必然受到相似经历的影响。

何满子赞扬吴敬梓的独立自主,认为他没有随波逐流、追逐功名富贵,在人生中做出的毁家移居和辞避征辟两次主动选择,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主宰权。这两次选择的确改变了吴敬梓的人生轨迹,是吴敬梓看透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功利、主动远离并选择用《儒林外史》的文字来抨击科举制度影响下的社会风气的关键点。

吴敬梓擅长刻画人物,在《儒林外史》中描绘了儒生官员以及亲朋友邻等相关人物的群像。这源自于他对这个群体本性的深刻认识。其实,书中很多人物的原型,都来自他在真实生活所经历和熟悉的人群。这些人物既典型有贴近生活,因而才能给读者“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感。

在讽刺这些人物时,吴敬梓又善于抓住人物最夸张、最具喜剧性的行为展现给读者,从而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婉而多讽”的效果。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反应真实社会状态,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简言之,文学的力量便产生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典型形象显示社会的真实”。

当然,《儒林外史》并非仅仅为了讽刺这些个体、一笑了之。吴敬梓是带着悲悯的心态来看待这些文人的,他更主要的目的是批判科举制度对文人以及整个社会的戕害,这些文人和相关的人都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受害者。

书中也并非所有人物都无可取之处。除了那些可能连苏轼是谁都不清楚的被批判的“读书人”,还有一些寄托着作者希望的小人物。作文与功利儒生和腐败官吏相对的,反而是少量有骨气的文人甚至是地位卑下的人,包括开篇楔子里甘当平民的王冕、老梨园鲍文卿,以及结尾的四个市井奇人等。区别于唯利是图的上层富贵官僚,这些小人物身上还保留着善良、关爱、尊重等人性闪光点,这是吴敬梓所赞美的珍贵品质。

《儒林外史》描写的不是一个结构完整、情节连续的故事,“全书无主干”,而是零散的故事集合,“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何满子认为,这正是吴敬梓的创新之处。吴敬梓串联起这些集锦式的人物故事,通过散点的方式,展现那个时代本身的真实状态。

另外,何满子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明显受到鲁迅的影响,在《儒林外史简说》中多次引用鲁迅的评语,“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烛幽索隐,物无遁形”等,来佐证他的观点。最好再读一下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儒林外史》的解析。

关于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篇4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飘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情绪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那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正因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立刻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关于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篇5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一定看法。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犀利却直白,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可见此书的成功。 读儒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总还是有一些绊脚石,例如:之风不减,法律体制尚未较为完善,诸多政府机构缺乏监察,环境恶化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耐心,细致,认真解决的问题。

“趁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己之力,为建设强大,民主,美丽的中国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