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结肠炎的效果分析的论文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类病因未明,多认为与肠道感染、精神因素和过敏因素有关,还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自体免疫反应有关,病变部位主要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涉及降结肠或整个结肠,病理改变常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很少深达肌层。黏膜呈充血,水肿,出血及形成大小不等密集的溃疡,表面覆有脓血,黏液等炎性渗出物,炎症反应为非特异性,黏膜修复过程中可有假息肉形成。溃疡愈合后,大量疤痕形成时,可导致结肠缩短及肠腔狭窄。
本病除少数患者发病较急外,一般起病缓慢,病情轻重不一,症状以腹痛为主,排出含有血、脓和黏液的粪便,常伴有阵发性结肠痉挛性疼痛和里急后重感,排便后可缓解。腹部尤以左下腹有不同程度的压痛,肠鸣音亢进。多数病例发作数天后,可有长短不一的症状缓解期,此时大便恢复正常。以后,每因治疗不当或情绪激动,劳累,饮食失调,继发感染等可诱发,以致发作和缓解反复交替出现,使病情进一步发展。亦有部分病例可无明显的急性发作,仅在粪便中含有黏液、脓血,外观成形,次数不多,病程缠绵,甚至迁延数年不愈,出现消瘦、贫血、低热、肝脾大等。亦有慢性病程中病情突然恶化或初发就呈爆发性,表现严重腹泻,每日10~30次,排出黏液脓血便,伴高热、呕证、腹胀、腹痛和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低血钾症,偶有神昏,休克者。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泄泻”、“痢疾”、“肠癖”、“滞下”等范畴。本病的发生发展其标在肠,其本在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感外邪,伤及脾胃而酿生湿热,湿热蕴结大肠,腑气不利,气血凝滞,壅而为脓,故见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血等症。复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致肝脾不和,亦可腹痛腹泻,病久脾虚不运,食谷不化,则腹痛腹泻。久病不愈或反复发作,脾病及肾,脾肾阳虚,则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
对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往多采用抗生素或一般清热解毒燥湿的中药进行治疗,疗程长,且部分病例易复发,或疗效不著,本病之根结乃脾虚湿盛,湿郁化热,或肝脾不和,或脾肾阳虚。保护和滋补脾阴,使脾脏得到充分滋养,才能在温养脾阳、补益脾气的同时,使脾的.运化功能恢复正常。用该方剂治疗15例患者,一般5剂左右即见疗效。方中黄连苦寒,为清肠胃湿热之要药,对肠胃湿热壅滞之泄泻痢疾,疗效颇佳。白芍苦酸微寒,清热止痛,兼以止泻止痢;地榆苦酸微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对下焦血热便血等尤为适宜。全方共奏调合肝脾,清热燥湿,止痛止泄之功。
本方药味精专,药量较大,配伍得法,日分3服,使药力持续时间较长,又因其病变部位在下焦,故宜空腹服用,使药直达病所。据药理研究报道,黄连有广谱抗菌作用,白芍可抑制肠管蠕动,并有镇痛镇静作用,地榆亦有较广谱的抗菌作用。所以,本方可以收到预防和控制感染,镇静止痛,使疾病向愈的乐观效果。
中医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有独到之处,如綦文彪[1]将该病辨证为4种类型予以施治,湿热下注型方选白头翁汤加味,肝旺脾虚型方选痛泻要方加味,脾胃虚弱型方选参苍白术散加减,肾阳虚衰型方选四神丸加味;李永芝[2]将该病辨证为4种类型予以施治,湿热内蕴型方选芍药汤加减,脾胃虚弱型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肾阳虚型方选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肝郁脾虚型方选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脾虚湿热型方选连理汤加减,寒热错杂型方选乌梅汤加减,气滞血瘀型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阴血亏虚型方选驻车丸加减,充分发挥了中医学之辨证施治的原则。亦应将中医与西医至理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用于该病的治疗。
【中医治疗结肠炎的效果分析的论文】相关文章:
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分析04-30
亚砷酸对白血病治疗的效果分析论文12-24
中医辨证治疗湿疹88例临床效果观察04-08
儿科护理的效果分析论文11-26
中医内科感冒的治疗02-07
尘肺的中医辨证治疗01-17
中医内科感冒的治疗06-01
略谈断面支护效果的分析论文01-23
中医治疗牙周病的研究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