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的教案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的教案教学导入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举出一些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经济形式的例子。它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呢?这就是第四课第一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所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过程
公有制经济是主体
1.公有制经济是主体
教师出示材料及图片(见媒体素材)
材料一:在浙江全省工业产值中,比重只占11.5%的国有企业,却牢牢地控制了能源,交通、通讯和重要原材料等工业领域,在电子、医药、建材、食品、冶金等对浙江工业影响大的行业中,规模较大、能代表浙江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排头兵主要还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国有经济的质量和控制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材料二:宝钢股份是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之一,1999年粗钢产量约750万吨。公司在国内致力于生产高档钢材、实行替代进口战略,以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其冷轧板卷、热轧板卷、无缝钢管等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处于领先地位,是汽车、家电、集装箱、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压力容器等行业最大的钢铁供应商之一。(图片见媒体素材)
材料三:创建于1958年的长虹公司,自1974年开始生产电视机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势头,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虹的'发展速度更为惊人,先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行业奇迹。企业净资产从1984年的0.4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42亿元,增长350倍,自1986年以来,上缴国家利税已累计突破80亿元。现已成为一家集彩电、空调、视听、碱性电池、器件、网络产品及可视系统、液晶显示、应用电视等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多元化、综合型跨国企业。(图片见媒体素材)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什么是国有经济?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里?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关于集体经济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小岗村的变迁”(见媒体素材)
(教师提问)我国农村是什么经济形式?它有什么作用?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的主要区别是什
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可用图表的方式小结 “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的比较:
共同点 公有化程度不同 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同 国有经济 都属于公有制经济,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 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 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所有 主要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各显其能
教师出示材料及图片
材料:1980年10月,中科院物理所陈春光等7位科技人员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20年来,从中关村第一家以500元起家,发展到现在,北京出现了以“联想”、“方正”为代表的国有民营科技企业,也有“用友”、“科利华”等私有民营科技企业。民营领域包括了信息产业、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等方方面面,从业人员30万人,其中科技人员18万人。全北京市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1593亿元,1999年技工贸总收入首次超千亿元,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贡献率的七成以上。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提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容置疑,但其他所有制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提问)下面让我们具体认识一下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成份。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属于个体经济,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教师总结)同学们讲得很好。日常生活中的小商店、理发店、小吃部等均属于个体经济的范围,这些个体经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利用资源、发展传统技艺、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体经济是我国现阶段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
请同学们列举在经济生活中有较大影响的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
在我们经济生活中有较大影响的私营企业,如四川希望集团、辽宁盼盼集团、湖北红桃K集团、深圳华为集团等。摩托罗拉,菲利普等。
小结:教师展示两幅图片(见媒体素材)
图表:国有企业的贡献
图表:公有和非公有经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到的内容。
教案点评:
全部采用教师出示文字和媒体材料——学生分析——教师归纳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掌握知识,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大量的文字材料、媒体材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的教案】相关文章: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08-03
第三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08-03
第六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08-03
第五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08-03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 —— 初中政治第三册教案08-03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08-03
第一课时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08-03
第四课 第一框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08-03
第一课时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 —— 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