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语文教案集锦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仿造课文第4段的写法,练习说(或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积累文中的好词。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几遍课文,读一读生字新词。)收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历史、回归、现在等的图片或文字)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东方之珠》,学生听或轻轻拍手哼唱。)
1、伴随歌曲,我们走进了课堂,你们知道刚才唱的是什么歌曲吗?东方之珠的珠是什么意思?(珍珠)东方之珠指哪里?
2、你知道香港在什么地方吗?(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地图上画圈的地方就是香港,它在祖国漫长海岸线的南端,是一个著名的港口。)
3、为什么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呢?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检查?(开火车读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交流、联系句子、课件演示等)
香港 贸易 清澈 海豚 闪耀 粤菜 佳肴 应有尽有
琳琅满目 物美价廉 璀璨无比 一应俱全 亚太地区
(粤菜:广东风味的菜。 亚太地区:太平洋周围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璀璨无比: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霓虹灯:彩色的灯。闪耀:闪烁。
琳琅满目:读句子,看课件,就是商品多的意思。)
2、解决了生词,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课文读通顺呢?自由地小声读课文。
(三)、学习第1段
1、无声的默读有助于思考,请默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呢?
2、交流。(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还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
3、现在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看,香港为什么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
(四)、学习2―5段
1、整体感知:
①听老师读课文2-5段,同学们来感受。
②同学们谈感受:在听老师的朗读中,香港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美丽、繁华)
③你知道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香港的美丽和繁华的?在哪一段描写?
(板书:市场 美食 海洋公园 夜景)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课文理解:
本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按照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的特点可以用归并法把文章分成两大段。
第一大段(第1----3自然段)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总起,采用对比的方法分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三次用“可是”作转折,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虽胆小却勇猛的性格特点。第二自然段中,“这可都凭它的高兴。”一句,一个“可”字,形象地写出了猫的古怪,同时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二大段(第4自然段)以“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为全段总起,同样通过三个方面写出了小猫的淘气。①“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②“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撞疼了也不哭 ”③“所过之处,枝折花落。”写出了小猫的“更可爱”,在于更淘气,更天真,更生气勃勃。作者喜爱之情更深了一步。
二、学习重点:
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比较简单易学的方法。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一般这种文章的段落里都有总起句或中心句。如《猫》,几乎每个自然段开头都有一个总起句。但第2 、3自然段总起句只是概括第2、3自然段内容,只有“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概括全大段的主要内容,可作为第一大段的段落大意。同样第4自然段总起句的前半部份“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可作为第二大段的段落大意。
三、难点分析:
“……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小梅花”指的是猫的脚印。因为梅花有五个花瓣,猫有五个脚趾,它的脚印和梅花的形状很相似。最重要的还是作者十分喜爱猫,由于喜欢就不会嫌它脏,就不讨厌它,所以把猫的脚印比喻成美丽的小梅花。这表达了作家老舍爷爷喜爱猫的思想感情。
四、参考资料:
作者老舍(1899----1966),满族人,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代表作有《茶馆》、《骆驼祥子》、《龙须沟》、《四世同堂》等。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猫》一文的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十课《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把猫的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述得栩栩如声,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我在上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猫的性格写具体的?这些矛盾的词语作者为什么能把它们用在一起?两者之间用什么词把它们连接起来?让学生找出来,体会老舍爷爷用词的准确性。然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接着让学生用上“说它……可是……”的句式说一段话,有同学说:“小狗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温顺吧!它的确有时侯很温顺,它会在你写作时走过来让你摸一下、抱一下,可是它又是那么尽职,每天晚上总是忠诚地守在大门口防止坏人来侵扰。”又如在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同学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有同学说:“猫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猫脚印是比较脏的,而在作者眼中脚印是小梅花,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还有同学说:“我从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叫声不是厌烦而是喜欢。”还有同学说:“我从蹭你的腿要求给抓痒这句话中体会猫与作者之间有着感情。”总之,学生们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通过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体会到语文教学要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揣摩,既能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能培养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作者的情感随故事情节展开而发展:对小珊迪的初步认识——深切同情——深受感动。课文结尾饱含深情赞美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激发读者对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因而,此文是一篇人文性极强的文章,通过阅读实践使学生受到感染,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故事主人公诚实善良的品质。
教学目的:通过朗读感受小珊迪的生活贫穷,通过想像、真情表达体会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及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课前准备:1、课件2、与学生交流,消除陌生及紧张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的童年是多么幸福美好啊!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和蔼可亲的老师教导,有同学、朋友的关心照顾:在家里有亲人的的疼爱。可你知道吗?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当时,贫富悬殊,许多人缺衣少食。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不得不以乞讨、擦皮鞋、做小买卖等为生。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小珊迪。(板书课题)他的童年就是在饥饿、痛苦中度过的。让我们和他打个招呼吧!(齐读课题)
二、 故事激趣,初步感知。
1、师:想知道他的故事吗?那就竖起你的小耳朵仔细听!(老师
饱含深情地讲故事:从“故事发生在爱丁堡”讲到“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配乐)
2、师: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小男孩拿着那一个先令究竟干什么去了?请大家开动脑筋猜想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猜想故事的结局。)
三、 引用过渡段了觖故事起因,初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
1、师:同学们想象出了不同的结果,故事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
猜想?请打开课本翻到31课《小珊迪》,快速自由读全文,用波浪线勾画出我猜想的语句。(生勾画,师巡视。)
2、指名回答。
3、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过渡段: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想
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生齐读这句话。)
师:“上当了”意味着什么?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猜想? 但是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紧接着我是怎样想的?让我们把后半句读出来: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
是那种人。“那种人”是哪种人?(生回答,师将其答案板书在黑板右上角)
4、师:我是根据什么来断定他不是这些类型的人的`?(那孩子的面
孔, 那使人信任的神情)那孩子的面孔怎样?使人信任的神情又如何?让我们默读1——10自然段,用“——”勾画出描写小珊迪外貌及神情的语句。(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勾画,师巡视)
(1)师:小珊迪的外貌是怎样的?课件出示:他身上只穿着一件
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
冻得通红。从外貌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贫穷可怜的孩子。)
师:你们能用语气让老师感受到小珊迪的贫穷吗?(齐读。课件重点突出“只、又薄又破、瘦瘦的、赤着”几词。)
(2)师:老师从你们的语气中感受到了小珊迪的贫穷,他的神情又是怎样的? A、可怜的孩子请求着,他是怎样请求的。你能读出这种请求的语气吗?B、除了请求的神情,还有什么样的神情?(乞求)(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就是小珊迪乞求的样子。小珊迪为什么要乞求说?(他饿极了)
师: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课件出示:“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先自己体验体验,再请生读。
(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朗读:声音要微颤,音量要稍低。)
(3)根据课堂朗读情况,请一位读得好的同学扮演‘小珊迪’,其余同学扮‘我和我的同事’分角色朗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5、师生共同小结。
师:同学们,从小珊迪的外貌、神情,从他苦苦哀求我们买他的火柴,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饱受饥寒)是的,我们看到了一个饱受饥寒,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柴,靠劳动谋生的孩子。
三、深入体会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1、 师:看到孩子这样的面孔,看到这样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事实证明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随着故事的发展去看一看吧!小组合作学习11——16自
然段。请听清楚要求(课件出示):(1)一边读一边在最使
你感动的地方用你喜欢的符号作上记号。(2)小组交流,为
什么这些地方让你感动?(3)说一说,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来?再试着读一读。
2、 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师参与个别组的学习。
3、 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1) 小珊迪临死前还牵挂着弟弟无人照顾。 “我就要死了。可怜的
小得比。。。。。。谁来照顾你呢?”
师:还有谁被这里感动了?站起来老师看看,读出你们的感动!(站着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珊迪是多么
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善良)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小珊迪的善良吧!(齐读)
(2) “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俩是孤儿,父母早死了。”(从这儿可以
看出小珊迪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3) “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
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的两条腿。’”。(因为为了急于还零钱给我,他往回跑,被被马车轧断双腿。小珊迪是多么的诚实呀!)
师:此时的小珊迪在哪儿?
(躺在破床上)
师:按常理他应该在哪儿?
(医院。可是他太穷,不能去医院治疗,只得躺在破床上等死。) 师:他需要钱吗?
(需要。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他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他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腿;他需要钱去照顾自己的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他太需要钱了!)
师:还有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4)第13自然段。小珊迪那么需要钱,还叫他的弟弟来还零钱。
师:小利比叙述的这段话我们该怎样读?
(悲哀、凄凉 )
师:第一句呢?
(坦然、坚定)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嘹亮、撩动、婉转、悠长、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理清思路,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通过对 “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的推敲,培养学生品词酌句的习惯和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师生合作开展《走进维也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叙述维也纳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图片资料);
2、维也纳简介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维也纳:
1.经过课前预习,你了解维也纳吗?请将课前准备好的维也纳资料卡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漫谈对维也纳的初步认识。
2.大家听过圆舞曲吗?那我们就边听边欣赏维也纳的美丽风光吧!
(课件播放维也纳风光图片课件,配音乐《杜鹃圆舞曲》)
3.听完后心情如何呀?那就带着这份心情读读课题!
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生读课题。
二、走近维也纳:
1.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冯骥才。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刷子李》《珍珠鸟》《花的勇气》。今天我们就跟着他一同去认识维也纳,走进维也纳,感受维也纳,享受维也纳的美,好不好?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提出来。
(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3.纠正几个字音,积累优美词汇:
尽量 尽快 撩动 巢穴
丰富而不重复 深沉而持久 清脆而透彻 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 宁静又精致
4.读完课文,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心中的维也纳,你会怎么说呢?
(幻灯):维也纳 。
师:其实,课文中也有一句话概括了大家所有的想法,请找一找,划下来。
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齐读)
5.质疑:针对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结合板书 ?)
三、感受维也纳:
1.那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呢?请找出这个句子或者词语,并把它划下来,如果能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就更好啦!
2.(配乐)默读课文,学生动笔在文中找句子。
预设一:
(幻灯)“有一种鸟的叫声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它怎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
A这里写出了鸟儿的歌声怎么样?(富有变化)那就富有变化的读一读这个句子!
你认为鸟儿为什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呢?(长期生活在维也纳,连鸟儿都都有了音乐的灵性了,真是鸟鸣如音乐啊!)
B 想听听吗?闭眼(播放鸟儿音乐)听到鸟叫声心情如何?指名读这个句子。
C 怪不得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预设二:
(幻灯)“一条短尾巴的大黑狗已经围着他的`双腿起劲地跳起舞来,酒店里人们的目光都快活地抛向他。”
你想对大黑狗说什么?连大黑狗的心情也如此愉悦,足以说明维也纳音乐的魅力!
预设三:
(幻灯)“从远方传来的卡尔大教堂的钟声深沉而又持久;来自后街上克罗利茨小教堂的钟声清脆而透彻。”
1.师:在维也纳,各种风格的教堂错落其间,使这座城市又增添了浓厚庄重的色彩,假如这些钟声响起,伴着鸟鸣,这不正是一曲优美的交响乐吗?
2.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导读出不同的层次的钟声。
3.在这样亲切、温馨的清晨,此情此景,你最想做什么呢?
4.师引读:怪不得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预设四:
(幻灯)“今年园艺家们别出心裁,在公园东北角临街的一块高地上,用白玫瑰和冬青搭起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
1.师:为什么要做成三角钢琴的样子呢?(人们对音乐的热爱)
2.正因为人们对音乐的热爱,所以维也纳人将音乐与花紧紧地融合在一起,让花赋予了更深的含意。记得在第八单元中,我们走进德国,走进非洲,也感受到了花的绚烂与多姿,但与维也纳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幻灯出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彩色的非洲》中描写花的片段)
(德国)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非洲)在非洲无论是乡村、市郊和城里,到处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不过大多是野花,比我们栽在盆里的花还要硕大,还要茂盛,还要鲜艳。非洲的花之所以多,是因为那里的花开花,草开花,灌木开花,许多树也开花。
3.通过对比,谈谈感想吧!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维也纳的花与别处是与众不同的?(学生找出 “别出心裁”理解词义。)
4.师:是啊!像这样的雕塑造型在维也纳随处可见,(出示图片)维也纳简直就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难怪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预设五:
(幻灯)“古老的维也纳,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路。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
1.从“冒”你能体会到什么?(惊喜的心情)
2.指导读相关句子。读出惊喜的语气!
预设六:
(幻灯)“人们坐在长长的粗木凳上,一边饮着芳香四溢的葡萄酒,一边咬着刚刚出炉、烫嘴、喷香而流油的烤猪排,忽然欢快的华尔兹舞曲在你耳边响起。”
师:假如是你,也来到这个酒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带着欢快的语气读句子,边读边让自己也沉浸在这欢悦的气氛当中。
小结朗读优美片段,感受维也纳处处都充满音乐的气息.
四、享受维也纳:
1.师小结:“维也纳的清晨是充满音乐的,维也纳的山,维也纳的水,维也纳的建筑,维也纳的路,维也纳的花,甚至维也纳的空气,维也纳一切的一切都弥漫着音乐的气息,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维也纳的人们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真是幸福呀!
师激情引读:
(舒缓地)正因为在维也纳,连小动物都那么富有音乐的灵性,所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温馨地)正因为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是音乐的摇篮,所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激情地)正因为维也纳的人们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所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2.(指导朗读)同学们,那就让我们带着清晨的喜悦,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带着旅途中那份惊喜,带着我们对维也纳的向往,一起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吧!(配乐读课文)
3.师:学到这里,大家心里有什么冲动,有什么最想说的吗?(结合板书:!)
4.(幻灯)小练笔:我真想去维也纳看一看!
要求:围绕一个意思,可以选取课文中的一两个方面把自己想去的理由表达清楚。
五、畅想维也纳:
1.推荐阅读《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2.老师和同学们合作开展《走进维也纳》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维也纳。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知识能力目标:
1、培养读古诗的兴趣,感悟诗的意境。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词语,读懂诗的内容。
3、能具体地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的一件事。
4、语言实践活动中,锻炼听说读写的整体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
人文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习不怕吃苦,有恒心的`精神。
教学准备:
1、齐白石画像及其篆刻作品若干。
2、收集喜欢的童话或编写童话。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1、导入课题。
你们学过哪些古诗?谁愿意背一首自己喜欢的诗给大家听听。现在我们来读、背一首新的古诗《登飞来峰》。
师范读——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质疑——互相释疑,教师点拨。——熟读成诵。
2、阅读齐白石的故事,说说你对齐白石有了哪些了解。——再读,交流文后思考题。
——课外搜集自己喜爱的齐白石书画刻印作品。
第二课时
1、导入课题,引起兴趣。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事,牵动着你的感情—高兴的、委屈的或者难过的。
举例:你喂的小动物突然死了;最要好的伙伴误解了你;或者通过努力漂亮地做好了一件事等等。
2、自我选择习作题材,思考习作思路。
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征求意见。老师巡视,了解、指导。
4、指名介绍自己习作的内容和叙述顺序。教师顺着学生思路适当点拨。
5、教师提出习作要求:写一件事要写具体,要表达真实的感情。还要一边写一边读,注意把语句写通顺。
6、习作起草。
第三课时
一、了解学生习作起草的情况。让没有完成草稿的,继续进行。对已完成草稿的,掌握习作内容与语言表达状态。
二、选两篇内容与表达方法不相同的作文当堂批改。
三、自我修改与同学间相互修改。
四、誉清。要求书写认真、工整。
第四课时
一、导语。
今天的实践活动,由同学们自己组织、安排,进行自我学习、锻炼的语文活动。同学们要主动参与,珍视展示自我的机会,要发挥讲演的才能,体验合作的乐趣。
二、主持人:今天我们班进行“童话故事”讲演活动。
1、分小组互讲,推选讲演代表。
2、正式讲演每人次不超过3分钟。
3、评议。(评议要求:演讲者要充分发挥讲演的才能;认真倾听,尊重别人;以鼓励为主进行评议。)
三、小组活动。互讲、推选代表。
四、上台讲演。(各组派代表)
五、评议。
六、延伸。
1、将各组童话整理、装订成册。
2、挑选一个新颖有趣的故事改编成童话剧,自导自演。
教后小结:
口语训练,贵在有序地练。这个练不是个别的练,而是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进来,通过同桌互相讲、评价,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鉴赏语言的能力,大大方方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能力。长期坚持,必获硕果。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的写法;注意“载、兴、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2、理解字词。能够辨析“宽广、宽阔”“繁重、沉重”等近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本单元 课文,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
1、 两篇看图学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诗二首要让学生弄懂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表现中心,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
看图学文
1、马踏飞燕
一、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马踏飞燕”的特点,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几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三、教具准备:
1、绘有铜奔马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 预习,图文对照学习课文1—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组学习内容、要求。
1、默读导读,了解本组学习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口述。
师强调:在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要重视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基本功,进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生字和易读错的字(如:匀称、仿佛、高亢、膘肥身健、安然无恙、风驰电掣、颈、收缩、卓越)是否读准,相机正音。
2、指名说说铜马主要有哪些特点。(外形美;是一匹奔马;虽然只有右后蹄着地,却能保持平衡。)
3.读读画下来的最感兴趣的句子。
三、出示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挂图,指导按课文叙述顺序进行观察,口述图意
1、观察、说说铜马的外形,感受铜马的造型美。
2.观察、说说从哪儿看出是一匹奔马,且奔跑的速度很快,感受铜马的动态美。
3.再观察、说说从姿势上看,骏马是怎样保持平衡的。
四、听课文,看挂图,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匹铜奔马的外形、奔跑的姿势以及如何保持平衡的。
五、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从第一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2)理解“东汉时期”(距现在大约有1800年,年代久远)“艺术珍品”(有很高艺术价值、十分宝贵的艺术品)。
(3)齐读,读出赞美之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骏马图。
(2)具体讲铜马的外形有三句话,每句主要讲的是什么?(第一句概括他讲铜马雄健有力;第二句从头、尾讲它的姿势;第三句从它张开大口,想象骏马嘶鸣。)
(3)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从概括到具体,由静到动,句与句联系紧密。)
(4)在讲读过程中,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骏马:跑得快的马,好马。
膘肥身健:膘,原指肥肉。这个词是讲铜马肥壮、健美。
匀称:本课指铜马身体各个部分比例和谐。
坚韧:本课指铜马的四只蹄子坚实有韧性。
高亢:本课指马的叫声高而洪亮。
(5)个人练读,齐读。力求能随着朗读浮现出铜奔马的形象。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随着朗读观察奔马。
(2)教师引读,帮助学生理解骏马奔跑速度之快。
师:这是一匹……速度之快呢?
生:作者构思……正在快速奔跑。
师:快到什么程度呢?
生:作者匠心独运……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3)奔马速度快,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抓重点句:“让马的右前腿……,左后腿……”“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飞燕竟安然元恙”。)
(4)在理解中抓以下词语,可让学生,结合句子理解。
构思奇妙:本课指设计者的想法新奇、巧妙。
匠心独运:形成与众不同的想法或设计。
安然无恙:恙,原指“病”。没受到一点儿损伤。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么快。
(5)个人练读。齐读。读出奔马“快”的感觉。
(6)小结写法上的特点:①先用一句话概括,再具体描述。②先问后答,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引读:铜奔马……怎样才能保持平衡?
学生朗读。
(2)指名读。教师用教鞭随着朗读指图,帮助学生理解铜奔马是怎样保持平衡。
(3)齐读。读出对设计巧妙的赞美。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题激趣。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从今天起,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三)小组讨论,学习生字。
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习。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
(四)汇报学习情况。
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区:共4画,笔顺是:区。
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要和“着”区别字形。
状:要和“壮”区分形、义。
(五)理解词义。
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六)指导书写。
翻:左右结构,“番”写在竖中线以左,“羽”写在竖中线右边。左高右低。
滚: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在横中线以上。
省:上下结构,“少”在横中线以上,“目”在横中线稍靠上起笔。
其:上横短,下横长。里面第二横在横中线上,避免“其”写得下坠。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
3.搜集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或介绍的文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山,激发兴趣。(出示第一图)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几百年来,游过黄山的人,无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黄山列为群山之首。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这黄山“四绝”名扬天下。下边我们就到黄山看一看吧!
(二)逐段学习。
1.第1自然段:
默读再结合第一图说一说黄山风景怎么样?抓住“闻名中外、秀丽神奇、尤其”谈理解。(板书:秀丽神奇、奇石有趣)
齐读这一段。
2.指名读第2~5自然段。
(1)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指名读第2自然段。结合插图说一说哪些地方像仙桃?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所在的地方像石盘(观察石头的形状、观察周围景象。)
再读这一段。
(3)出示第三幅图。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默读第3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翻滚的云海”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可以这样解决:①同学们,谁坐过飞机,谈谈你在云层之上看到的景象。②由于黄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从黄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脚下,又浓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
读这一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出示第四幅图,阅读第4自然段。
小组讨论学习:
①先观察图中的石头像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②读课文,看课文中怎么说的?
③从哪儿看出像“仙人指路”?
④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解决。
指名一组同学汇报讨论情况。
(5)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理解: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山峰上几块巨石的形状很像只雄鸡,太阳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闪闪,就更像是一只美丽的“金鸡”了。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黄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们精心雕琢的一样,有的像巨大无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还有的像金鸡叫天都。是不是就有这些呢?
(6)齐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奇石?板书: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3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受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二、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这么大,这么亮的小露珠,小动物是怎样赞美它的?请小朋友看看书中的图读读课文,用“ ”画出小动物的话。
2、观察投影1:
(1)师演示“蹦”的动作后问:看到了什么?
(2)还听到了什么?
出示:早啊,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3)指导朗读:小青蛙多有礼貌,一看见小露珠就友好地招呼着“早啊”。谁也来招呼一下?小青蛙还把小露珠比作——钻石,说它“像钻石那么闪亮”(板书)
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小露珠的美?(范读、指名读)
3、观察投影2:
(1)小组合作讨论: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又似乎听到了什么?(板书:像水晶那么透明)
(2)谁来读小蟋蟀的话?(指名读)
(3)用赞美的语气读第三自然段。(齐读)
4、观察投影3:
根据第二、三自然段的学法自学:
小组汇报学习心得。
5、分角色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6、请同学上台表演与小露珠打招呼。
7、齐读第五自然段。
根据板书,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小动物为什么都喜欢小露珠。
过渡:大家喜欢小露珠,为什么还要感谢小露珠呢?我们继续边读边想。
8、学习第六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看这段一共几句话?再想想每句话写什么?
(2)指名分角色朗读,并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扣住“精神”一词读懂课文。
a、“精神”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谁变得格外精神?
b、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植物怎么精神?
“小露珠反射着霞光,连那些衰老的花草、树木也都显现出生机。”“衰老”的花草树木原先是什么样?现在又是什么样?(用渐强的语气读这句话)
“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闪闪发光的珠宝。”齐读后指名答:
a、“戴”与“带”有什么区别?(组词体会)
b、“闪闪发光的珠宝”在这儿指什么?
c、“俊俏”是说小姑娘长得——漂亮。课文把什么比作小姑娘?这样打比方有什么好处?读句体会,是小露珠把数不尽的鲜花嫩草打扮得格外美丽、格外精神的。
(4)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边读边想花草树木怎么精神。(听录音范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8、学习第七自然段。
(1)引读课文:小露珠看到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就更欢快地——爬着、滚着、笑着。(生接读)渐渐地——
(2)出示句子: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
读句子,说说“越来越轻”与“越来越大”之间的关系。
想象“越来越轻”的结果,再感情朗读句子。
(3)看看小露珠的变化,大家是怎么做、怎么说的?看文后插图,读句子想象:向日葵向她点头,似乎在说……
(4)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体会大家对小露珠的依依惜别之情。(跟录音读、个别读、齐读)
(三)指导背诵,感受品味
1、教师引背。
2、自由背,配乐齐背,个别背。
3、学到这儿,你觉得小露珠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说说。
出示:( )的小露珠
板书揭示:无私奉献(齐读)
(四)完成作业
指导用“……越来越……”说话。
(1)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想想还可以说“越来越 ”(美、重、快、高等)
(3)用补充完整的词说一句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
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休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 “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休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指导分号的书写。
课后反思: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读完全文,学生都能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12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老师教案小学语文教案10-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