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17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1
【自读导言】
1.认知和识记:嗜、砚、逾、硕、俟、衾、烨、叱、咄、皲裂、媵人、容臭、负箧曳屣等实词的形、音、义;理解“以”字的用法;了解“弗之怠”的句式特点。
2.理清思路,理解全文。
3.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
【自读程序】
一、参读“阅读提示”,诵读全文
二、借助字典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三、弄清下列实词的形、音、义
嗜(shì):喜欢,特殊的爱好。
逾(yú):越过、超过。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烨(yè):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媵(yìnɡ)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
四、分组讨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阐述的?
明确:
见板书设计
(解说: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渲染描绘,笔法简洁,文采飞扬,气韵流动。尤以首段对“趋行百里,负箧曳屣于硕师名人求教;俯身倾耳,甘于粗敝为进德修身足乐”的记叙、描述;第2段对“被绮绣,沃甘肥,学有不成怎可怨天?书满栋师常伴,业有不精岂非不专”的.记叙、描述,以及二者的对比,从而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这样的写法更是美妙绝伦,学习时务必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2.补出下列语段中省略的成分。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明确:
先达、余、余、余、余
(解说:此题可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五、课后延伸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解说:本题设置意在使学生学习后受到教育,砥砺学生努力学习之志。)
【自读点拨】
一、宋濂与《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明初文学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马生,马君则,国子监太学生。序,也称作“叙”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此类。
二、区别虚词“以”的用法
1.以衾拥覆(介词,相当于“用”。)
2.生以乡人子谒余(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份”。)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4.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5.以中有足乐者(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是”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或“拿”。)
三、难句解析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时常。
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借”。时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
2.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没有办法。
致:取得,这时指买到。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3.益慕圣贤之道。
道:学说。
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4.弗之怠。
弗:副词,不。
之:代词,指学习。
“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词宾语前置句。不敢放松学习。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大。硕师即大师,才学渊博的人。
游;交往。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不能与有名望的人交往。
6.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
欣悦:高兴。
请:请教。
焉:兼词,“于之”的合音,向他。
等先生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
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箧:箱子,这里指书箱。
曳:拖。
屣:鞋子。
在我当年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8.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支:通“肢”。
僵劲:僵硬。
媵人:服役的人。
汤:热水。
沃灌:浇洗。
衾:被子。
拥覆:围盖。
久而:时间副词,好久,“而”是副词词尾。
和:暖和。
到了住所,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我)才暖和过来。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绮绣:丝绸做的华丽的衣服。
同旅舍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10.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
诸:兼词,“之于”的合音。
从别人那里借来后才能看到。
11.其①将归见其②亲也,余故道为学之①难以告之②。
其①:代词,指马生。
其②:代词,作定语,他的。
亲:父母。
也:句中停顿中起提示下文的作用。
之①:结构助词,的。
之②:代词,代马生。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向他讲述(我当年)求学情况的艰难来勉励他。
(解说:这部分通过研究性学习,师生讨论疏通文言语句完成。)
【自读思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俭啬老
(汉)邯郸淳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疏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以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瞩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老人饿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
1.译成现代汉语。
2.鉴赏本文描写人物的形象性。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2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序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求学精神。
3、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写出本课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词)。
二、课内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部分重点句子。
2.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3.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5.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6.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词语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教学反思
应该说,这堂课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也突出了预设的重难点。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在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过程中学会积累;为学生搭建有梯度的自学平台,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为学生营造贴近生活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延展思维。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在教学中,采用朗读和探究的方式,感悟到作者艰辛的求学经历和良苦用心,从而正确地看待师生关系,养成勤奋学习,不怕吃苦的学习品质。
但在,对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做得不够好。这篇课文较为适合学生学习,特别是可补充部分学生目前的状况,结合农村国家补贴,以及各种资助,现在的中学生读书的困难基本上已经解决,为什么还不能专心读书,甚至拿着各种补贴、吃着资助在学校中混日子等。结合学生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较大的帮助。特别是结合学生中的厌学情绪以及各种状况,教育学生既有针对性、又较为灵活,学生容易接受教育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3
教学目标:
1、了解序与赠序的不同。
2、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上新课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回一下从初一到现在学过的特殊的文言文体。
(书,表,记,疏)
二、导学
1、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文体:序
2、以前,你看到过“序”吗?它都写些什么?
3、师生比较后小结:“序”作为一种文体,可分为“赠序”和“书序”。“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面赠序与书序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4、请一学生读课文,正字正音
5、全班读课文,思考:
(1)本文“序”的'目的何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2)通过文字,我们从哪些语句可看出作者少年时求学的艰辛?并用自已怕话说说。
(3)作者记写“太学生”的目的何在?(对比)
(4)文中除此对比外,还有对比吗?
三、联想学习:
像这样“劝学”的文章,你还可以说出哪些?(《为学》,《孙权劝学》)
(联系《为学》可让学生背背,并从内容上比较)
四、小结“以”字句: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身份)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4
设计理念: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此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但很多学习文言文的习惯还没有定型并内化为能力。因此,本课的设计我继续坚持文言文以读为主,积累为重点的理念。并以板块的模式,展示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和读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积累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引导,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课文分析过程的展示,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懂一篇文章。
3、理解写作手法的运用对于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材。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随着学生读的不断深入,分析课文,感悟主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乐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求学之志和劝勉之情。
2、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感知文中作者的求学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有机会能和大家合作学习,我感到特别的高兴,大家高兴不高兴呀?(高兴)那就请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拿出你们的热情,勇敢的说出你们的见解,好吗?(学生回答的声音大)你们的热情和勇敢我感受到了,相信今天我们的'合作学习一定会成功的。(学生回答的声音小)你们的热情老师没有感受到,能不能让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和勇敢呀?
师:那就让我们随着课文《送东阳马生序》走回到宋濂的求学时代,看看宋濂是如何求学的吧!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识读(咬文嚼字做积累)
1、学生第一次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完课文后停下来。(幻灯片)
师:今天我们的学生表现的特别好,不仅仅学习许多生字,而且通过交流,还学到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老师相信这些方法会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多的帮助的。好,我们一起把我们刚刚结识的字读两遍。(生齐读生字两遍)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这么多的生字,我们可以制作知识积累卡把他们积累下来,如制成知识积累卡(正音)(教师出示幻灯片)
2、学生第二次读课文,要求读顺句子,并用勾画的方式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学生读书并勾画)(幻灯片)
师:我看我们班里的同学都已经画出了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了,现在我把我们班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的同学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内讨论交流,疏通文句。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全班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幻灯片)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师:我们的小组合作很成功,把问题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的翻译,把这篇课文的大意说给同桌听。(学生互相说课文大意)
师:学习文言文,积累很重要,请同学们把重要的文言知识积累下来。如知识积累卡二—重点词、知识积累卡三—重点句子、知识积累卡四—通假字、知识积累卡五—古今异义词、知识积累卡六—一词多义。
老师小结:刚才大家合作解读了本文内容,可见文言文并不难学。现在让我们充满信心,再齐读一遍课文。
活动二:美读(时空穿梭获信息)(幻灯片)
师: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能给人带来鲜活的生活和美景,下面就让我们美美的听朗读示范,随着课文一起回到宋濂生活的时代,去看看宋濂的生活的画面,然后以“我看到宋濂在——”说一句话。(提示:1、少年时代的生活画面;2、加冠以后的生活画面;3、从师之时的生活画面。)
师:通过对宋濂生活的了解,大家说一说宋濂求学苦不苦呀?
生:苦
师:好,我们再读一遍课文,进入我们的第三个活动。
活动三:思读(只言片语说技法)(幻灯片)
思考:请试着从多个角度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求学艰难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
1、特定背景
2、故事情节
3、人物描写
4、借助他者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每一个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也可选择不同的角度分析。(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老师总结:作者利用特定背景、故事情节、人物的直接描写、借助文中的老师和同学的对比及反衬等技法。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其实,这些技法往往是文章主旨或具体情节、情感的放大器,会使文章的主旨或情感更清晰。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运用这些技法。(引导学生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
活动四:悟读(追根求源思目的)(幻灯片)
师:刚刚我们一起分析了作者运用的多种技法,表现了自己求学的艰辛,目的何在呢?请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思考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的背景和文体特点会对我们有帮助的,下面我们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文体特点。(出示习作背景和文体介绍。)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生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马生。(幻灯片)
本文的体裁特点: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是“赠言”的意思。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幻灯片)
师:下面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看来作者写了此篇文章,充满了对后生的希望和鼓励,我们读来也受益匪浅,下面让我们转变角色,按下面的情景要求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此文给我们的启发。(学生写,并发言)(幻灯片)
A:“我”是宋濂——当“我”少年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细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成就时,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到宋濂成功时,我后悔地说……
老师总结,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
活动五:背读(时时激励铭吾志)(幻灯片)
师:通过同学们不同角色的转化体验,我们更深刻的感悟到宋濂的求学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值得我们学习,课下请同学背诵这篇文章,让他的经历时时激励我们!(学生当堂成诵最好,不能就放到课下继续背诵)
三、作业
以马生的身份给宋濂写一封回信。
——本课例系葛维春主持的安徽省科学规划课题“优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个案与机制研究”成果,获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并发表于《阜阳高师学报》。课例作者管东奎,系该课题组核心成员,阜阳市教坛新星。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
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作品资料: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目标导学二:
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尝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3、小组内同学合作,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目标导学三:
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1、宋濂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明确:
(1)家贫,少年得书之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2)成年从师叩问的艰难: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3)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作者已经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所以并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3、“今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儿时求学有何不同?作者写“今诸生学于太学”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诸生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不必手录书籍,这都是与作者儿时读书所不同的。其目的是为了劝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好好珍惜,用心学问,不可荒怠岁月。
4、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送东阳马生序》,然而文章一开篇就大肆叙说作者自己的求学之苦,有人说作者写作该赠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夸耀自己,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
明确:
作者在开篇便现身说法,从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切入,又兼及有关对比,用种种具体实在的事实说话,深寓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告之以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年轻人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这自然不是对自己的夸耀,正如文中结尾所说:“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目标导学四:
赏析文本写作特征
1、阅读第二段,说说哪些语句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作用:
写天气寒冷侧面烘托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勤奋,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任举一例赏析其作用。
示例:
“同舍生皆被绮绣……缊袍敝衣处其间”,将自己的求学生活条件与同舍生进行对比,用同舍生的华丽富有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目标导学五:
发表观点,个性表达
1、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示例:
(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学了本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示例:
梅花香自苦寒来。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持之以恒,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
三、板书设计
得书之难——借书抄书、录毕送之
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
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
生活之艰——食无滋味、缊袍敝衣勤且艰
课后反思
本文感情深切,适宜朗读,本文教学也从朗读入手,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本文的教育意义十分明显,因此,并未详细解读,只是稍做提示,便能引导学生感悟宋濂的学习条件和勤奋求学的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最后表达的观点,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其好好学习的热情,达到本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足之处
本文生僻字词并不少,但是由于感情极深,因此,究竟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知会文意,还是在解读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知会文意,需视情况做出选择。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6
一、说教材
《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入选的古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无论是写景、寓理,还是抒情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
本课是作者给同乡 马 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 马 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古今教育制度的改革,从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努力学习。
新课改指出,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提倡“对教材的重新整合”,因此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及八年级学生实际,安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强化背诵。
第二课时在鉴赏本文对比手法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探讨古今教育制度的变革;激励学生珍惜现有条件,勤奋好学。
本次说课,我将着重对第二课时的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二、说教学目标
1、依据
新课标指出“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一年多的古文学习中,积累了一些文言文知识,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但对作者经历的生活,对其感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
3、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自由发言。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材。
4、教学重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教学难点:
探究古今教育制度的变化,以此激励学生勤奋好学。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习惯。从这些方面出发,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诵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美文,它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易懂,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颂。 因此,可以把诵读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
2、讨论探究法:
根据新课标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已经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啦,我再在此基础上拓展到由古今的对比去看教育制度的变革,学生就更会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3、复述法: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文章内容,借以梳理行文脉络,为本课时的师生探讨打下基础。
总之:
从教师方面来说,主要是选择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的教法。
从学生的方面来看,首先是要学会自主学习。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资料准备,还是课上的思考、回答。这些都要求每个学生能独立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任务。其次是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法。对于疑难问题或者是开放性问题,要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去解决。
四、说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教育制度或教育故事方面的材料;教师从网上下载古今教育制度沿革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一)、一个好的课题就如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往往能够让人“一见钟情”。
因此在学生诵读课文一遍后教师说“本文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这是作者与太学生之间的对比。那么我们今天穿越时空隧道,把作者的处境再与我们现代学生比较一下。”本文引出本堂课的课题——《古今对比话改革》。这个课题是“立足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所以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下一步的讨论探究作准备
先抽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师生共同归纳 :本文从“幼时借书(教材)——加冠时求教(师生关系、教学方式)——从师后求学(人生观)”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三)、围绕以上行文脉络展开讨论:
这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大胆的自由发言。讨论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今教育制度的改革,不偏激、不求千篇一律。注意课堂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相结合。
首先,师生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拿出来进行交流,以求资源共享。
其次,将不同内容的资料用投影、幻灯、卡片等方式分类展示(教育制度类、教育故事类、教育方法类、教育格言类等)。
最后,师生认真加以比较、学生自主发言讨论 。
1、讨论从幼时借书(教材)的看古今教育制度的变化:
文中(古)——借书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假借,手自笔录”。
现实(今)——免费读书。贫困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可运用《义务教育法》、《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农村寄宿制发展纲要》等资料。农村学生是“两免一补”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他们谁都可以侃侃而谈。)
2、讨论从加冠时求教看师生关系、教育方式的变化:
文中(古代)——教师是师道尊严,学生是“俯身倾耳”。“传道、授业、解惑”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今——师生是朋友,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主、探究、合作”是今天教育的主要方式。(可以运用《新课程理念》,《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资料)
3、讨论从从师后求学看古今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
文中(古)——安贫乐道,勤奋求学,不慕富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学而优则仕”是古代众多学者奋斗目标。
今——“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多的教育”是当今教育的目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但也出现了不少学生追星,厌学、沉迷于网吧等现。(可运用《追星女杨丽娟事件》,《爸 钱 儿 ——一封家书》、古今教育名言,等资料。这些资料都是学生极其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把学生的讨论推上高潮。)
(四)师生小结:(学生先发言、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最后归纳)
通过古今对比,我们看到了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在朝着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师生学习、生活的条件更加优越,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更加发奋读书。
(五)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我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设计下面的拓展、练笔训练(二选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与作者对话 。想象一下,假如宋濂生活在现代,他会怎么做?
2、你为教育献计献策。你推测一下,将来的教育制度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正确审视即可。)
(六)再次诵读课文,在琅琅书声中结束本课时的学习。
六、说教学板书
古今对比话改革
——《送东阳马生序》
年幼时借书(教材) 加冠时求教 (师生关系、教学方式) 从师后求学(人生观)
↓ ↓
(古) 借书、抄书 师道尊严、学生俯身倾耳 学而优则仕
↓ ↓ ↓
(今) 免费读书 平等、自主、探究、合作 张扬个性、追星厌学
↓ ↓ ↓
(变化) 《义务教育法》 《新课程理念》 以人为本
(结论) 珍惜现有条件,勤奋好学
此板书根据直观性原则,简洁明白,既能体现文章的主要脉络,又能紧扣本课时的话题“古今对比话改革”,给学生留下永久的记忆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传统美德的语文渗透课,题目是《送东阳马生序》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送东阳马生序》出自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晚辈马生的一篇临别赠言,在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早年求学的艰难和勤奋苦读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勤奋刻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勤学苦读的思想内容,正是对学生进行立志勤学这一美德教育的绝好素材。
据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古人立志成才,勤奋苦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运用情境创设法、讨论点拔法等教学方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境,深切感受作者的求学之苦。
三、说学法。
本课的学习要以读为主,通过听读——朗读——诵读——品读来理解内容,领悟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同学们一定熟悉这样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许多杰出的人物,之所以能在事业上取得非凡成就,都是与他们的勤学苦读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了解一下明代文学家宋濂的求学故事。
(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我先播放课文的示范朗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通过听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导学生通过自由读、单个读、分组读、齐读等方式熟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2、再让学生观看动画,讲一讲宋濂求学的故事。
3、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
一是小时候,家贫无书,靠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习。
二是成年后,求教无师,不得不到百里之外,从师叩问。
三是求学生活非常艰苦,负籍远游,环境恶劣。粗茶淡饭,衣着破旧。
(三)品读赏析、领悟主旨
1、首先,我问:
文中哪一情节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最让你感动?
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语句进行揣摩、品味,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在滴水成冰的寒冬时节,砚台都结冰了,宋濂还坚持借书、抄书,足见其意志之坚。“负箧曳屣”“蕴袍蔽衣”,体现其生活穷苦;再如“穷冬冽风”,“大雪深数尺”以恶劣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求学的决心之大。
通过对这些关键语句的品读赏析,使学生以进一步认识作者的`求学之苦。
2、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家贫无书,没有老师,生活艰苦,作者宋濂的求学之路可谓困难重重,而他最终却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大儒。那么你认为宋濂之所以能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组织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思考,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
原因之一:
作者具有非凡的毅力,能十几年如一日地勤学苦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原因之二:
坚定的志向。宋濂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学问渊博的人,(这个志向、目标是他成功的动力。)正是这样一种宏伟的志向支撑着他,激励着他,让他在学习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原因之三:
他有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有精神境界的高尚追求,因此不在乎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学业上,所以终有所成。
3、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
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己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达官显贵,而赠言的对象是一个同乡的晚辈,但文章却没有盛气凌人之感,这是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因为作者不是以长者身份自居板着面孔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手法,通过叙述自己年轻时代求学的故事,让晚辈从中领悟道理,这种现身说法、寓理于事的写法,极大增强了本文的感染力。
(四)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理解宋濂故事的时代意义。
请学生说一说:
从宋濂求学的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迪?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谈。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并在古今学习环境的对比中,感受幸福、学会珍惜,进一步明确立志勤学对于一个人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意义。
2、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讲一讲,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
画荻教子
3、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那么在学习中,除了要继承古人“勤奋刻苦”的精神之外,还需要怎样做才能使学习更科学更高效?
在教学中学生说出了以下观点
①今天古人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像这样在夜晚强忍着困倦学习,虽然他们精神可嘉,但是效率不高而且有害身心健康。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休息和睡眠虽然浪费了时间,但他却为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蕴蓄了精力”应该讲究方法,抓紧白天的学习时间,晚上尽量不“开夜车”,这样劳逸结合、有张有驰才能让学习更科学高效。
②可以利用网络来帮助学习。现在,几乎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电脑,它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便捷。比如有一次我在读书时遇到了一句诗,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就上网查找,结果关于这句诗出处、作者、背景、解释甚至与这首诗相关的其它诗,等全部资料就一下子呈现在我的眼前,真是应有尽有。从那之后,我经常上网查找我需要的学习资料。我觉得借助网络学习太方便、太快捷了。希望同学们也能有效地利用网络。
③科学用脑,讲究学习方法,如利用人体的生物钟规律,比如早上八点到十点,是记忆能力最强的时候,适合学文科,而下午2点到4点,则是推理能力最强的时候,这时最好做理科的题。还有,连续用脑1小时之后要休息一会。保护好视力
④不要把学习当成苦差事,变勤学苦读为勤学乐读,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拒绝诱惑,专心致志,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业上,并且要活到老,学到老,不可一劳永逸。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
今天的学习,固然需要古人“勤”的精神,但要勤而有度,勤而得法。这样才能学到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古训说得好:“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同学们,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正是学习的大好时机。让我们秉承中华民族立志勤学的传统美德,勤字当头,猛志常在,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在求知成才的大道上阔步前行,早日成才,报效祖国!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8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送东阳马生序》是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课,本单元入选的古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无论是写景、寓理,还是抒情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
本课是作者的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的'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其学有所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感悟当今中学生应怎样尊师重教、刻苦学习。
(二)复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古文言文基础知识,以及我们的教学理念,确定如下复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实词、虚词。
3、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4、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和写法。
重点难点:
实词和虚词的准确翻译及用法,对马生学习态度理解。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习惯。从这些方面出发,我们选择了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安排一课时完成复习任务。
复习过程:
一、提纲挈领提问题
首先请大家思考: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结果如何?用相关的句子加以印证。这些句子就是我们要复习的重点。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来进行复习。
1、文章分别讲了自己从师求学之难、幼时求书之难、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具体写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那么他到底都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从文章里找到这样的句子来说明。
2、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二、分段复习:
1、幼时求书之难,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2、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3、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侧重于讲解对比论证的写法
如:分别展示文章里的句子,让学生翻译。
三、归类复习:
(一)通假字:
(二)一词多义
(三)词类活用:
(四)古今异义
四、反馈练习:
板书:
幼时求书之难
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 勤奋刻苦
从师求学的生活之苦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9
教学目标:
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和内容;
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技巧;
理解和掌握《送东阳马生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技巧;
掌握《送东阳马生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和词汇理解;
理解和掌握《送东阳马生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讲解文征明和东阳马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文征明和东阳马生的关系和背景。
二、文本解读
解释文言文中的'词汇和语言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解析文章结构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价值观。
三、作业布置
阅读并背诵《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写一篇类似于《送东阳马生序》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四、总结
通过学习《送东阳马生序》,学生可以了解文征明的为人处世之道和他对朋友的赞扬,也可以体会到文化传承和文学价值的重要性。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10
【教学目标】:
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内容和写作背景。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能够正确理解和翻译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
了解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本文的阅读,激发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内容和写作背景。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能够正确理解和翻译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
了解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本文的阅读,激发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
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内容和写作背景。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能够正确理解和翻译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
了解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本文的阅读,激发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师生问候。
老师介绍《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内容和写作背景,提出今天的学习目标。
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Step 2:初步阅读
老师带领学生初步阅读《送东阳马生序》。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老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背景。
Step 3:深入阅读
学生分组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第一轮的阅读任务。
老师带领学生讨论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自主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研究。
Step 4:合作交流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讨论本文的阅读体验和心得。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出本文的主要思想和精神。
Step 5: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和研究本文。
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在本文的阅读基础上,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Step 6:总结归纳
老师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回顾本课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验,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验。
老师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教学评价】:
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翻译是否正确。
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学生的写作作业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创意和思考。
【教学资源】:
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具:课件、PPT、课本。
网络资源:网易公开课等。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11
教学目标:
了解文学常识和袁宏道的的文学成就。
能够熟练运用古文语言,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古代读书人的艰辛生活和他们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难点:
如何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古文的阅读技巧。
如何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领悟作者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让学生谈谈对袁宏道和他的'文学成就的了解,并提问学生袁宏道的文学成就有哪些?提醒学生这篇文章是一篇送别文,并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读书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二、讲解(20分钟)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主题。提醒学生文章中的“我”是谁,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送别马生?
三、分析(25分钟)
让学生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提醒学生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让学生分析作者通过哪些形象来表达他的思想。
四、讨论(20分钟)
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作者的思想和感受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让学生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去思考文章的价值。
五、总结(5分钟)
回顾本课内容,提醒学生重点和难点,总结本课的收获和不足。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六、作业(5分钟)
让学生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其他版本,了解文章的不同版本和文化背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描述本课内容,并总结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12
一、教学目标
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和背景;
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能够较为流利地朗读和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能够较为流利地朗读和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三、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出示一些有关古代教育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教育的特点和问题。
出示《送东阳马生序》的文本,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Step 2 分析文章(15分钟)
教师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作者对古代教育的批判和抨击。
Step 3 讨论(20分钟)
学生自由发表对文章的看法和感受。
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Step 4 朗读和背诵(15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文章,强调语音和语调。
学生分组朗读文章,教师进行检查和纠正。
学生背诵文章,并进行自我评价。
Step 5 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
教师提出下一步学习的.要求和目标。
四、教学评价
通过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五、教学资源
教材《古代文学选读》
文本《送东阳马生序》
图片和实物,如古代书籍、教案、文房四宝等。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13
教学目标:
掌握文章大意,了解马生的经历;
分析文章结构,掌握古文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加强古文素养。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大意,理解马生的经历;
分析文章结构,掌握古文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古文阅读,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加强学生对文化历史的了解和理解。
教学准备: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相关古代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导入语:“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素养等都在不断变化。而古代文化历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文化名篇——《送东阳马生序》。”
教师介绍本篇文章的作者和内容。
二、学习文章(20分钟)
教师分析文章的结构,提醒学生注意重点词语。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马生的经历,注意掌握文章大意。
教师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拓展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和历史背景进行思考,了解马生的经历和古代文化。
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作业布置(5分钟)
完成课后习题。
阅读更多古代文化名篇,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
鼓励学生多读古代文化名篇,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大意,掌握了古文阅读方法,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同时,通过拓展延伸,学生对古代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14
【教学目标】
能够背诵《送东阳马生序》全文。
能够理解《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背诵《送东阳马生序》全文。
难点:理解《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送东阳马生序》全文。
学生:预习《送东阳马生序》全文。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PPT,引导学生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和意义。
Step 2:讲授(20分钟)
教师介绍《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并介绍其生平事迹。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全文,重点讲解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学生朗读《送东阳马生序》全文,并讨论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Step 3:巩固(10分钟)
学生进行默写练习,背诵《送东阳马生序》全文。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Step 4:拓展(10分钟)
教师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学生通过预习和小组讨论,掌握了全文的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在拓展环节,学生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本节课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和人生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15
【教学目标】
了解东阳马生的生平事迹;
学习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东阳马生的生平事迹;
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理解东阳马生的生平事迹;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了解东阳马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马生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二、预习课文
让学生预习《送东阳马生序》,提前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
三、讲授新课
阅读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文章,重点关注马生的成长历程和他的学习方法。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
语言表达技巧:教师讲解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比喻、对比等。学生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和应用。
写作能力提高: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排比、修辞等。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作业布置
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仿照《送东阳马生序》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经历的文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对《送东阳马生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学会了一些语言表达技巧和写作技巧。在以后的学习和写作中,应该注重应用和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16
一、教学目标:
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容和思想。
能够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进行作文或口头表达。
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加深对古代社会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
能够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容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古代科举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的图片或者视频,并向学生简单介绍。
Step 2:课文分析(30分钟)
学生分组朗读《送东阳马生序》。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对文中名言警句的理解。
学生讨论文中作者的'观点,即为什么作者认为“天下英才,其志必在高远”?
学生根据文中描述的故事,分析马生为什么会得到韩愈的赏识和帮助?
学生分组合作,总结出文中体现的“天下英才”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特点。
Step 3:思维拓展(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选拔机制。
学生分组,以现代社会为背景,撰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认为的“天下英才”的特点和选拔机制。
Step 4:作业布置(5分钟)
学生完成一篇与古代科举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相关的研究报告或者论文,提交给老师批改。
四、教学评价:
学生能否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容和思想。
学生能否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进行作文或口头表达。
学生能否分析出古代科举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的特点和弊端。
学生能否撰写一篇与古代科举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相关的研究报告或者论文。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 17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课文的作者是谁?课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二、学习(30分钟)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掌握文言文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巩固(10分钟)
通过阅读和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通过分组讨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反思人生和社会现实。
五、作业(5分钟)
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
课后阅读相关经典文学作品。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相关文章:
语文 -送东阳马生序08-16
送东阳马生序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02-21
《送东阳马生序》08-16
送东阳马生序08-16
初二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02-17
28送东阳马生序08-16
《送东阳马生序》 408-16
《送东阳马生序》 308-16
《送东阳马生序》 1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