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历史 单元三复习 教学设计
单元三复习 教学设计示例从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清朝鸦片战争以前,我国的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这课教材首先介绍朱元璋在反元农民战争中起家,进而发展势力,建立明朝,统一全国。接着介绍明朝建立以后,为保证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及前期的皇帝不断加强和扩大君权。通过对地方和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厂卫制度的设置、八股取士等,使明朝封建专制空前加强,最后讲靖难之役发生,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朱棣夺取了皇位,继续实行一系列强化封建专制的措施。
“明朝的勃兴”要了解以下内容:①关于红巾军起义,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元朝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②关于朱元璋势力的发展,要注意朱元璋注意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自己出谋划策,这是他的实力不断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他由起义领袖演变成开国帝王的一个原因。其中,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对朱元璋势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③明朝的建立,结合《明太祖》的图画,要记忆此图;知道元朝在全国统治的结束,明朝完成统一。观看《明朝疆域》图了解明朝疆域的大致范围。
“废除丞相加强君权”这一目包括两个内容言①加强君权。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很多,教材集中叙述了他改革地方和中央的行政机构的措施。②内阁制度的形成。只要知道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协理朝政,以后形成专设衙门即内阁,就可以了。
本目小字叙述明太祖惩治贪污的情况。通过阅读要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因为官吏的贪污,既侵犯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利益,又额外加重人民的负担,会激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威胁到明朝的统治。
“锦衣卫和东厂”这一目学习时,要掌握三点:①锦衣卫和东厂的设置及其职能;②设立厂卫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③厂卫均由皇帝直接管辖,因此它是加强君权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退化的表现。
本目小字部分,用具体事例说明厂卫特务是如何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的。
“八股取士”叙述明朝沿袭科举制度,用八股文来选拔官吏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阅读课文中的一段古文,加深对明朝科举束缚思想不求实际的印象。
“靖难之役”这一目包括三个内容:①“靖难之役”的起因和性质。明太祖实行分封制,原意是想让藩王“夹辅王室”,起到保护君权的作用,结果适得其反,藩王势力膨胀,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反而对君权构成威胁,建文帝只好实行削藩。这激化了皇室内部的矛盾,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燕王起兵的目的是为了夺取皇位,因此战争的性质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②“靖难之役”的过程。这部分内容是作为小字安排的,可自行阅读。③“靖难之役”的结果。战争最后以朱棣的胜利告终。他为了保护自己抢到手的皇位,继续实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加强了君权。而削藩的结果,封在北方的藩王,或者被削去护卫,或者被迁往南方,使北方对蒙古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他又于1421年下令迁都北京,“以天子备边”。
2.《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
这一课介绍了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明朝初期,为安定社会和增加财政收入,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农业方面,引进、推广新品种,使农作物产量提高,品种增加。手工业方面,纺织、制瓷、采矿、冶炼业技术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到了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带地方,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学习以下几点: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包括实行这个政策的历史背景——长期的战争造成经济的凋敝,引起社会动荡,政府财政收人减少;目的——为了安定社会,增加财政收入;措施——奖励垦荒,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明初休养生息的重点在发展农业。②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政府税收大大增加。
“农作物引进新品种”这一目包括以下内容:①粮食生产的发展。为解决人口增加、粮食日益紧张的问题,明朝一方面在南方大力发展双季稻,另一方面则在16世纪从国外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阅读教材中叙述玉米、甘薯引进过程的小字和摘自徐光启《农政全书》的那段古文,以加深印象。
②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介绍了棉花种植的发展情况。
“技艺先进的纺织、制瓷和采矿业”这一目着重叙述了明代的纺织业、制瓷业和采矿业发展情况。纺织业包括棉织和丝织。由于植棉业的继续发展,明代的棉纺织业不仅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而且涌现了许多棉纺织业中心,其中松江仍是当时最主要的棉纺织业中心,史载其地:家纺户织,远近流通”(《农政全书》卷35),“以棉布衣被天下”。时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说。阅读课本上所引此谚语,以了解当时松江所产棉布数量之多,观看课本上的图画《明朝松江府的印花布》,以了解松江所产棉布质量之精美。关于棉织业,回顾明朝以前宋元棉织业发展情况。丝织业仍以苏州、杭州最为著名,另外山西潞绸、四川蜀锦也很精美。关于制瓷业,明白三个问题:①制瓷业在明朝进入以青花瓷为主的灿烂时期。回忆已学过的元朝青花瓷,再将明朝所产青花瓷与之对比,明朝青花瓷不仅产量和品种更多,而且造型更多样,花纹也更优美,观看课本上的图画“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以加深印象。②景德镇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制瓷业中心。教材用一段小字具体描述了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情况。关于采矿业,明代采矿技术比前代发达,有河北遵化、广东佛山等冶铁中心。观看课本上的图画《大钟寺的华严钟》,以了解明代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这一目先要了解“商品”和“商品经济”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所谓“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而“商品经济”是以生产商品为特征的经济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商品经济尽管早已存在,但并不占重要地位。只是到了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才空前活跃起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有三点:①商品数量增多。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所生产的粮食、棉花、茶、生丝等大量投入市场,成为商品品种达200多种。②市镇的兴起。南北两京的商业极为繁荣,北京“因帝都所在,万国梯航,鳞次毕集”,“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南京“百物皆仰给于贸居”。除南北两京,全国还有30多座较大的城市。观看课本上《皇都积胜图》的图画,以加深印象。③集市贸易的繁荣。可自行阅读。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一目叙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思考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手工业生产的影响,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使手工业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它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分工也越来越细;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结果,也促使手工业生产者不断产生分化,少数资金较为雄厚、生产条件较好、善于经营的逐渐富裕起来,大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当雇佣工人。这样,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然后根据教材的内容以苏州、松江等地为例,以其中的丝、棉纺织手工工场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要着重讲明机户和机工的区别:机户拥有资金和生产资料(织机、机房、原料),雇佣工人来替他生产,靠剥削工人来发财,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过着“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朝不谋夕”的生活,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标志。教材中的两段文字和图画《施复夫妇成为机户》具体描述了机户和机工的情况。
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局限性,那就是它只稀疏地出现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某些地区,如苏州、杭州等地。就全国来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用个形象的比喻,明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不过是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
3.《边疆民族的发展和对外关系》
这一课具体讲述了明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民族关系主要是介绍蒙古族的鞑靼部与明朝以和为主,双方边界互市,反映了蒙汉人民希望和平相处的共同愿望。建州女真在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对外交往主要讲述了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明朝中期戚继光组织“戚家军”击退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侵扰。16世纪时,西方殖民者相继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也随之来我国传教,有些人在传教的同时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
“俺答汗与明朝和好”这一目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明朝与蒙古连年战争,对蒙汉互市经济的破坏。回顾汉、唐和元朝的历史,了解到蒙古草原很早就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彼此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元朝实现全国的大统一后,更把蒙古草原与中原地区结成政治上、经济上不可分割的整体。元朝的统治被推翻后,以元顷帝为首的蒙古贵族退回蒙古草原,继续统治着长城以北地区,与明朝处于对立状态乙双方连年争战,破坏了蒙古草原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给蒙汉两族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因此,蒙汉人民,特别是单纯从事游牧经济,缺少布帛、粮食和手工业晶的蒙古人民,迫切要求停止战争,恢复双方的经济联系进行和平的互市贸易。②俺答汗与明朝和好。俺答汗是蒙古族的一位杰出首领。他顺应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多次主动向明朝提出互市要求,遭到拒绝后,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强迫明朝改变态度。虽几经曲折,最后终于获得成功。双方于16世纪70年代初达成协议,明朝封他为顺义王,并开放大同、宣府等处互市。俺答汗和他的夫人三娘子与明和好,促进了互市贸易的繁荣,从而也推动了蒙古经济的发展。呼和浩特城的修建并发展成蒙古地区和内地贸易的商业城市,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这是俺答汗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此外,俺答汗还有其他许多历史功绩,如吸收汉人,在蒙古地区发展农业、修建城池(如呼和浩特)、房屋,并让子弟学习汉文书籍等,从而促进了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过这些内容是用小字描述的,自行阅读。教材还有一段小字生动地描述了俺答汗与明朝和好后,蒙汉互市的热闹情景,并配有一幅《俺答汗和三娘子亲临互市市场》的插图,可自行阅读观看。
“后金的兴起”这一目教材首先叙述了建州女真的南迁及其生活。回顾金朝建立以前的女真族,原先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过着渔猎生活,12世纪初阿骨打建立金朝后,部分女真人迁入中原,逐步融合于汉族之中,还有一部分女真继续留居东北。15世纪中期,留居东北的女真人中的一支建州女真,辗转迁移到辽东长城外边。南迁之后,建州女真过着农耕、畜牧和渔猎生活,并受到明朝的民族压迫。
教材接着叙述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和建立后金的情况,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观看课本上的图画《努尔哈赤建元即位图》,要明白他是女真的杰出首领。他统一了女真各部,创立了八旗制度,使女真势力强大起来。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后金政权的建立,是满洲国家形成的标志。
“郑和下西洋”主要学习三个问题:①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回忆前两课学过的内容,可以了解到:明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取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明成祖时,明朝已成为世界上的富强国家,这就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必要条件。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史学界有各种说法,课本上只写大家认识比较一致的观点,即为了加强明朝同海外各国的联系。②郑和下西洋的情况。阅读课本上介绍郑和生平的小字并观看彩图《郑和下西洋邮票》,了解郑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七次远航到达的地区和下西洋的盛况,明白“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③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阅读小字了解郑和船队与西洋各国的贸易和西洋各国国王、使臣及商队来华访问的情况,认识到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 这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主要学习以下几个内容:①倭寇对我国东南地区骚扰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倭寇从元朝开始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明益甚,但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海防巩固,所以为祸不大。到明朝中期,一方面是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另一方面是东南沿海的奸商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勾引倭寇上岸抢劫,共同分赃,倭患遂形猖獗。其骚扰范围之广泛,可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从北边的辽东半岛直到南边的广东、海南岛同时告警;其严重后果,是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的主权。
②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阅读介绍戚继光生平及其训练戚家军的小字,观看课本前面的彩色图画《山东蓬莱明清水城》和课本中的图画《戚继光》,阅读戚继光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利用《戚家军抗倭形势》的地图,了解他带领戚家军在浙江、福建、广东抗倭的经过,并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是抗倭斗争的正义性,二是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三是其他爱国军民如俞大猷等的配合。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本目教材最后有一段小字叙述戚继光善于用兵的情况,这也是他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之一,不过比之前面所讲的三个原因,它是比较次要的。
“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这一目包括两个内容:①欧洲殖民者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侵略活动。重点了解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的侵略罪行。②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欧洲的天主教(基督教的一大教派)传教士是跟随殖民者之后来到中国进行宗教活动的。他们当中,一派以传教作掩护,在中国测绘地图,搜集情报,为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服务。另一派认为到中国传教,不能有不友好的行为。这些人为了取得中国官员和士大夫的信任和支持,向中国介绍了一些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这是本课难点。学习这一目内容时,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史实。教材中着重介绍了后一种传教士的情况,学习时,可按照教材叙述了解,以利玛窦为代表,用他的具体事迹来认识这些传教士所起的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客观作用。
4.《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它具有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典型性。从原因上看,明王朝政治上的腐败黑暗统治,经济上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苛捐杂税的繁重,是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从经过上看,农民起义军从陕北一隅,发展到横扫半个中国,几十万人联合作战。农民军还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建立大顺政权,规模、水平是空前的。从结果上看,它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又坚持抗清斗争,符合当时广大汉族人民的愿望,因此意义很重要。李自成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以他过人的胆略、坚强的意志、朴素的品格而名垂青史。
“闯王进京埋葬明王朝”这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主要学习以下内容:①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②明末农民战争的发展过程。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说和以前历次农民战争的原因;基本上是相同的,即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统治,把广大人民推入水深火热的困境。不过这个基本原因在各个历史时期又有其不同的表现。就明朝末年来说,其具体表现是:①土地高度集中;②加派田赋;③天灾频繁。关于土地高度集中,课本讲到太湖流域有9/10的人家失去土地。
明末农民战争的发展过程比较曲折复杂,教材未作全面叙述,而是抓住几个重要环节来写。①起义的爆发。1627年,明末农民战争首先在陕北爆发;因为那里的灾情特别严重。在《明末农民战争形势》图上指出起义首先爆发的地点。②起义由分散逐步走向联合。起义初期,农民军有几十支之多。后来逐步走向联合。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和张献忠各自领导的起义军,成为主要的.两支起义队伍。观看课本上的《李自成》图画并阅读描述李自成青年时代经历的那段小字。③李白成起义军攻占河南,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这个口号是针对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的现状而提出的。“均田”,就是要分给农民土地;“免粮”,就是要减免赋税。它符合广大贫苦农民的要求,受到他们的热烈拥护,当时的群众到处兴高采烈地传唱这样的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教材中叙述农民军处死福王朱常洵的小字自己阅读、观看。④李自成起义军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⑤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其进军主要路线是:西安一太原一大同一宣化一居庸关—北京。进军途中,又颁布“三年免征,一民不杀”,“平买平卖”等一系列政策,所以沿途受到农民欢迎,所向披靡,终于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统治。在《明末农民战争形势》地图上指出进军的主要路线,阅读描述起义军攻占北京,李自成入城的两段小字。⑥大顺政权在北京的革命措施。主要有:严肃军纪;命令明朝贵族、官僚交出赃款;镇压罪大恶极的贵族、官僚。这些措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极大地鼓舞了人心,并且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权。这些措施充分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把明末农民起义推向了高潮。
“清朝的建立和入关”主要有三个内容:①清朝的建立。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国力不断增强,努尔哈赤的后继者有了更加宏大的志向。通过阅读课本,可以总结出皇太极为后金政权作出的贡献主要有三点:a.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和改进手工业技术;b.政治上,注意选拔人才,改革机构;c.军事上,联络蒙古各部,并几次对明用兵。这些,都为清朝日后向关内发展,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②清军入关。李自成进军北京的消息传到关外,清摄政王多尔衮急忙率军南下,想进人中原夺取全国政权。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就为清军打开了由东北进入华北的通道。为了抵御清军入关,李自成率军东征,结果受到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夹攻,遭到失败。山海关之战,是明末农民战争从胜利走向失败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李自成农民军面临的敌人,不仅有明朝的统治者,还有崛起于辽河流域的清朝统治者。
这是历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的新的复杂的严重情况。
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失利后,主动撤出北京,退往陕西。清军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都城迁到那里。此后,在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进攻下,李自成农民军连连失利,从陕西又转移到湖北。1645年5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到地主武装的袭击,壮烈牺牲。他的部队继续坚持抗清斗争近20年,最后终于失败。观看教材中的图画《湖北九宫山李自成陵墓》。明末农民战争中的两支主力,以李自成农民军所起的作用最大,所以教材以其为主线,对张献忠农民军则作副线处理。学习时只要知道他曾占领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就可以了。张献忠牺牲后,明末农民战争结束,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统治开始了。
5、《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明朝文化》
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期。这时期的时代特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与这种特点相适应的在明朝科技文化上表现为出现了带总结性的科学巨著和一些高水平的科技新成就。明朝的文学、艺术与科技、思想一样,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上升到新的阶段。文学方面出现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代表的灿如群星的古典小说;表演艺术方面出现了繁荣的戏剧;图书编纂方面的成就突出,用五年的时间编成了《永乐大典》。
“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这一目是重点之一。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建筑特点和成就。至于明朝为什么要修建北京城和长城,不必探究。②结合课本地图《明朝的北京城》,了解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的特点,由此得出结论:它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紫禁城的皇宫建筑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观看课本彩图《北京明代皇极门》、《天坛》以加深印象。③明长城是在古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可回忆秦长城,知道古长城是由春秋战国的秦、赵、燕三国修筑的,秦始皇时进行大规模的修筑,第一次把这三国建造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向东、向西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此后,两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唐、金朝都曾进行过修筑。明朝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修筑,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气魄更加雄伟,成为世界的一大奇迹。观看课本的《山海关》图画、《嘉峪关》彩图、课本地图《明长城》和彩图《明代的长城》,并与秦长城进行对比,指出其地理位置的不同。教材中有关长城的小字部分,可自己阅读。
“科学巨匠和巨著”这一目是又一重点。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朝涌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优秀的科学巨著,本目着重介绍了其中三位科学家和他们的著作。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李时珍生平及其艰苦努力写作《本草纲目》的事迹。观看《李时珍》图画,要记住他写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西方科学知识,在农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就是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还反映了明代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附有许多插图,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被国外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以上的三部科学巨著,在世界上都占有很高的地位。《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均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三位科学巨匠都博览群书,亲自实践、大量收集资料,进行详尽的分析,他们以严谨治学的态度,追求科学真理不避艰险的精神最终写成他们具有真知灼见的杰作,为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这一目属小字内容,可以自行阅读。
“灿如群星的古典小说”这一目是又一重点。教材首先介绍了明代古典小说发展的情况,然后逐一讲述明代三部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的内容。关于明代古典小说发展的情况,可回顾前代的传奇、话本和杂剧,进而了解到我国的小说源远流长,它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间经过魏晋神怪小说、唐朝传奇和宋代话本几个发展阶段。宋代的话本是民间说书艺人创作的白话小说。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并且成为明代文学的主流。明代小说的内容,多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表达人民的意愿。
关于明代三部著名小说学习时应掌握四点:①小说的作者是谁?——《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②成书于什么年代?——《三国演义》、《水浒传》:元末明初;《西游记》:明朝中期。③小说的题材是什么?——《三国演义》: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④小说的主要故事内容是什么?
虽然三部小说的题材不同,但从中能反映出共同的内容。在读这几部小说时,要注意取其精华,不能学习其中的江湖义气,更不能迷信神佛。
“繁荣的戏剧”这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教材首先简略叙述了明代戏剧繁荣的情况,然后介绍了最负盛名的剧作《牡丹亭》。关于明代戏剧的繁荣,先回顾元代戏剧——杂剧的发达,再了解明代的戏剧继续得到发展和繁荣。但切忌把明代的戏剧说成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元杂剧虽然也是戏剧,但它同明代戏剧的起源、剧本的结构以及表演形式是各不相同的。元杂剧起源于北方,是从宋杂剧、诸宫调、金院本发展来的。明代的戏剧也叫传奇(传奇)这个名称原来是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金以后转借为戏剧的通称,明代中期则专指用南曲写的长篇戏曲剧本),它起源于南方,是从宋元的南戏(用南方的语言、南方的歌曲组成的一种民间戏剧)发展来的。杂剧每本一般是四折,南戏长短自由。杂剧每折一人独唱,南戏可以独唱、对唱和合唱。杂剧每折限用一宫调,一韵到底,南戏比较自由,可以换韵。另外,杂剧与南戏的乐器、乐谱也有所不同。所以,明代的传奇虽然也受到元代杂剧的影响,吸收了杂剧的一些成果,但却不能说它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关于《牡丹亭》,先阅读课本中叙述汤显祖生平和《牡丹亭》内容的小字,然后了解汤显祖的《牡丹亭》的主题思想是反对封建礼教。阅读教材《唐明皇游月宫》的内容,加深对明代戏剧艺术的理解。
“《永乐大典》”学习这一目时,要通过阅读教材,找出《永乐大典》编纂的时间,内容以及它的作用。通过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了解此书所经历的不幸遭遇。记住《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明朝的古典小说、戏剧都在继承前人传统之上,有所发展,其中不少小说、戏剧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内容。这是由于明朝的时代特点决定的。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统治阶级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因此,在思想领域出现反封建思想的同时,文学、艺术领域也必然带有反封建的色彩。
【七年级下历史 单元三复习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苏教版三下习作复习教学设计02-03
复习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08-04
人教版五下第七单元复习设计02-03
苏教版六下第一单元复习设计02-03
苏教版六下第六单元复习设计02-03
高三历史单元复习课该怎么上?03-30
人教版四下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复习设计02-03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08-04
第三单元作文教学设计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