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物理教案 正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范文大全

2023-10-02 16:52:40 21好文网 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掌握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随两个分力之间夹角变化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下面同学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请同学们一起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学生活动:观看两位同学的操作,同时考虑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点评: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等效观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列举实际例子: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抗洪救灾中解放军搬沙袋、打夯等。

  点评: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领会合力、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二、新课讲授

  1、力的合成

  教师活动:教师出具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好多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可让学生(2~3人)自告奋勇去前面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找出操作同学的不妥之处。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让操作的同学和下面同学一起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学生此时也可能有很多种猜想,比如:把两个力直接加起来等。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筛选出有一定道理的猜想)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出示的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思考: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什么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案去探究?然后与邻近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学生代表到前面去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并与自己设计的方案相比较,看哪个方案更好一些。同时要找一下前面同学的操作有无不恰当的地方,并友好地提出来。当操作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力的图示时,同学们要积极思考: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并形成自己的猜想结论。

  点评: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生对于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的猜想,教师应当充分尊重,而不要怕麻烦,要让学生的实验探索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有时很睿智,教师时常会有惊喜的发现(为学生的聪明而高兴)。

  教师点评: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要给学生验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三组数据,处理完后得出自己验证的结论,即原来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自己选出各组的代表,把实验的情况进行汇报,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组的操作情况、数据处理、语言表述等进行评价和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学生自己的猜想,利用课桌上仪器进行实验验证,测量三组数据进行处理,看结果如何。(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各组的学生代表要在同学们面前陈述本组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情况相比较,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得出求合力的方法。

  点评:验证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验证,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比较准确而又简捷的语言表述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点评:概括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反(夹角为180°),求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同(夹角为0°),情况又怎样?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出示多媒体课件演示:θ= 0°;0°

  1、F

  2、?

  当F

  1、F

  2、相等时:θ= 0°;θ

  学生活动: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做题态度要严谨认真。

  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合力F的大小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变化?

  认真观察老师提供的课件内容,验证自己得到的结论。

  点评:寻找合力F的大小和分力F

  1、F

  2、间夹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上述问题中,即: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能否不用图示法而用其它的方法求?如何求?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然后学生计算求出。

  点评:方法扩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是多么重要的结论,教师都不要取代学生,一切的思维活动教师都要巧妙引导,让学生得出。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初步知道求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后进一步提出拓展问题:一般情况下物体都受到多个力作用,那么如何求这些力的合力?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不难想到: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点评:由两个力合成扩展到多个力合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共点力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自学共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以检验其自学情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4、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适用于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看书,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共点力的理解并搞清它们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共点力。

  点评:学生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培养学生自学和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课堂练习(见实例探究),学生先独立完成(起自测作用),然后讨论,有些问题可有多种解法,引导学生找出最佳解题方法。

  学生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练习,自我评价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物理学概况,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知道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3、激发、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重点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学习方法

  难点

  物体重心的确定.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能力

  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科学实验的方法素质。

  教学方法

  实验法、阅读教学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砖(三块)、泡沫塑料、瓦、四个生鸡蛋、金属屏蔽罩、感应起电机机、小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解、设问: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物理知识,高中物理会有哪些新的内容

  和要求,我们怎样来学好高中物理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便会知道。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教师活动】

  ①.板书课题

  ②.投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③.分别介绍、指导演示几个小实验:

  鸡蛋开砖

  高压电火花下的小鸟

  【学生活动】

  两个学生上台亲自做实验,其余学生观察

  ④问:怎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2.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有哪几个分支学科?

  ⑵物理学研究的内容从时间尺度上看从_____秒到_____秒,共跨越_____个数量级;从空间尺度上看从_____米到_____米,共跨越_____个数量级

  ⑶你知道当今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吗?

  ④总结并板书

  3.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交叉产生了哪些交叉学科?

  ⑵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你能举例说明吗?

  ⑶试结合实例说明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④引导总结

  4.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⑴重视观察和实验

  ⑵重在理解

  ⑶学会应用知识

  ⑷做好练习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要点:

  ④讲解并提出具体要求

  ⑤组织讨论后提问

  【学生活动】

  ①听讲记录

  ②分组讨论

  ③表态发言

  后记:

  ①本节课的最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好几个演示实验是关键②少讲思想准备,明确具体要求更有效

  5.有趣性。仅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1)远处崩山,轰隆隆的声音足以让窗户振颤,甚至把酒杯震碎。一次海上大风暴来临之前,曾使一船乘客竟毫无外伤地死去,解剖结果发现均为心脏破裂——这是声波惹的祸!

  2)小实验。将收音机调准某电台,正常播音,用一铁盒罩住收音机,声音机小,拿离铁盒,声音又恢复原来音量——电磁屏蔽现象。

  3)小实验。做教材p151页用漏斗吹乒乓球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结果大多猜想与实验结果不符——飞机之所以会飞的原理。

  4)小实验。电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用蹄形磁铁靠近阴极射线管,会发现电子束发生偏转好像一把无形的“手”在操纵——磁场力的作用。

  在现代大型魔术中,声、光、电的巧妙应用,会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物理真奇妙!

  三、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物理学是如此有趣,如此有用,当然应当学好高中物理。

  1.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支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最后在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习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绪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课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章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绪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绪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绪言的学习达到如下公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掌握学习方法,用功到具体方可见成效

  物理学习同其他知识学习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再复习巩固、再练习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道题。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习,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件,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反思。对待复习,要做到及时复习,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习,左钩右连、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术巧的掌握。在学习过程,注意合作学习,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分郭理解、共同进步。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习,加强情感体验,侧重感司提高。在学习中还要勤动手、多实验、细观察、善总结,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还要注意物理知识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加以比较和思考,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习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4.树立学习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同学都要树立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有困难,肯定受挫折,但要永不言败,永远追求,增强耐挫能力。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只要积极投入,你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也是多元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学习的阶段性评估中,和自己的过去比,知识掌握的丰富了,解题方法增多了,感觉自己提高了,从而对自己增强信心;和其他同学比,我有一定的优势,还有一些不足,准确定位,找准努力方向。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四、小节内容,布置作用

  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诸言”内容。

  2.快速翻阅高一物理课本(粗读),回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地方,用一段话来说明。

  3.谈谈自己过去学习物理的经验教训以及设想如何来学习高一物理。

  五、课后小记:

  1.从与学生的交谈和“书面”表达中发现,“诸言”部分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对物理认识全面了;

  2)对自己学好物理有信心了,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3)有些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搜集资料,主动做题并提出大量问题;

  4)认识到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愿意采取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愿意与人沟通和合作,期望共同进步。

  2.节是一个概论,是想通过有趣的实验、精彩的讲解,吸引学生愿意步入物理学的殿堂,并通过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能学好、会学好、学得好,但要努力并掌握正确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靠自己摸索,谁也无法代替!

  3.习策略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尽管讲得很多,一是宏观众、不具体,二是不是学生亲身经历总结得出的。充其量,只是让学生有一种观念和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经常讲,反复讲,不断提醒,不断强化,学生还必须勇于实践和总结,才能收到实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

  一、课题: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司南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2)、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理相对别的物理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例2、某同学坐火车郊游,当火车开动以后他一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杂志,当他忽然抬头向车外望去,看见路旁的建筑物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画线的三种运动情况分别是以什么为参考系?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教学过程1:通过两个例子的讨论:一是向陌生人说明你在龙岩三中的位置,二是课本中所例举的汽车位置的描述例子,让学生自已归纳总结得出确定空间位置的步骤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2:举课本14页及15页中的两个例子,说明如何利用一维和二维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教学过程3:学生讨论以下题目:一辆汽车由校门向东行驶,要描述汽车的位置,应建立怎样的坐标系?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线,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必修模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内容。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是重力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物体自由下落有共同加速度g、做好实验

  难点:斜面实验设计的巧妙性、实验过程中科学猜想、数学推导、合理外推的体现

  四、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对自由落体运动也有过思考,接触过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但未曾接触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理想实验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1、牛顿管、抽气机;

  2、10套:纸片、铁架台、铁螺丝、铁夹、铁横杆、纸带夹、打点计时器(带复写纸片)、纸带、重锤、海绵垫、接线板;长刻度尺。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vt?v0+ats?v0t?at22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vt2?v02?2as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把小石头和树叶举到相同高度,石头的重量比树叶重,同时由静止开始释放。观察哪个先落地?

  (演示:石头和树叶)

  观察结果:石头先落地

  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大量物体下落的现象,归纳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在我们今天看来,他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呢?

  提问: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呢?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这个问题,桌上有两张纸片(同种材料,质量不同)观察掉落在桌面的情况:

  1.两张纸平摊,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2.把质量小的纸捏成纸团,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可见,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正是由于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得才有快有慢。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也就是在一个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演示牛顿管)看,这是一根玻璃管,管中的空气已经用抽气机抽掉了,里边有

  一个金属片和羽毛,观察牛顿管里的羽毛和金属片下落的快慢。

  (观察实验)

  定义: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要注意理解“自由”这两个字: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

  结合上面的实验我们一起总结下,小结:如果没有了空气阻力,不同物体从同一高

  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不过,在存在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小,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圣人,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他在物理方面的论述,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恰当的。但是,在两千年前他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应该正确评价他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们继续深入的分析这种运动。

  (学生分组实验:将点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

  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夹子夹住纸带上方,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的下方,然后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那么这些点记录了重物的运动情况。)

  下面大家结合学案来分析下纸带。

  提问:轨迹为直线还是曲线?

  答:轨迹为一条直线,物体作直线运动。

  提问: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答: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不相等,逐渐的增大,所以是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是匀加速吗?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提示:回忆前面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这是一个判断公式,?s?at,已知的t=0.02秒,见学案表格。)

  答:可以测出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能求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吗?

  (同样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进行计算一下,大家选取不同的时间间隔来读取数据,见学案表格)

  通过多次测量计算:

  (1)我们通常用g来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数值近似为9.8s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实验中,如果要获得更精确的数据,还可以用频闪照相来测量。

  (看到课本37面的表格,从表格上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方,g的取值是不同的,纬度越高数值越大,越靠近赤道数值越小。)

  (2)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取值不同。从赤道到两极,g逐渐增大。同一地点g值相同。

  (3)既然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其运动规律与一般规律类似:

  不同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相同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根据h?12gt,则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应用:

  1:大家看到课后的测定反应时间小实验。

  2:测量物体从一定高度的楼房掉下,已知落地时的速度,求高度和下落时间。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巩固对自由落体运动特点的掌握、反馈纠正错误理解。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下一节学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程,体会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思想,作业完成课后习题3、4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5

  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

  1.理解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能熟练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三种力的认识是本章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必须准确,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解决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本章复习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习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

  准备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

  预习过程梳理知识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PPT演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单元体系构建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情况。就学案中有疑惑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课堂探究

  小组讨论

  小组展示

  补充质疑

  教师点评主题1: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总结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如何判断弹力、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1)分析甲、乙两位同学谁对谁错,为什么。

  (2)说说对于发生微小形变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以及静摩擦力,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判断。

  (3)说说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口头表述

  主题2:受力分析

  总结受力分析的步骤,介绍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择。(1)画出各图中物体的受力情况。

  (2)结合第一问中所画的受力分析,思考一下画受力分析的步骤。

  (3)说说受力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口头表述、板书

  主题3:将已知力F分解成两个分力F1、F2的情况

  让学生掌握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特点。依次分析下列问题:

  (1)已知两个分力F1、F2的方向,求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2)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大小,求F2的大小和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3)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分力F2的大小,求分力F1的大小和分力F2的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口头表述

  讲练结合独立分析思考根据具体情况与部分同学(特别是各小组组长)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侧重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与分解。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全,小组同学都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拓展一、对弹力的理解

  拓展二、对摩擦力的理解

  拓展三、物体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

  拓展四、力的合成与分解PPT

  拓展技能检测视学生基础和课堂时间、教学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自主完成PPT

  记录要点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后作点评学生在相应的位置作笔记。PPT

  总结反思知识总结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没有必要总结或部分点评一下。学生就本节所学做一个自我总结,之后可小组交流讨论。PPT

  感悟收获注意有代表性的收集一些学生的体会,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填写

  根据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方案

  课外拓展无

  板书设计课时2.7《力》整合与评价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6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让学生试着回答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点

  新课教学

  一。弹力的产生

  动画模拟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同学们观察动作的完成,总结什么是形变

  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拉橡皮筋: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3)弹性限度: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讨论与交流]我用力推墙或压桌面,那么墙和桌面也会发生形变吗?

  动画模拟微小形变实验:①按压桌面②挤压玻璃瓶。让学生自习观察,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猜想]: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什么呢?

  感受分析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进行下面的操作:用手扯住橡皮筋的两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拉橡皮筋,使其发生形变。在操作的同时,用心体会一下手与弹簧或橡皮筋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根据力的定义,我们知道弹簧与左右手之间有力的作用,那同学们知道弹簧对左手的力是向哪个方向的?对右手的力又是向哪个方向的?

  生:对左手的力向右手方向,对右手的力向左手方向。

  师:为什么是这样的方向呢?

  生:我想是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由于要恢复原状而把两手向中间扯。

  综上:橡皮筋形变要恢复原状而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叫做弹力。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回顾开始时课件展示情景:让学生分析并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

  3、弹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力)(2)、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二。几种常见的弹力及方向

  1、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1)、平面与平面接触

  例题1:分析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2)、点与面接触

  例2:分析物体A受到的弹力(A均处于静止状态)

  (3)、曲面与曲面接触

  例3:分析球A所受到的弹力

  2、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板书

  板书设计

  弹力

  1、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推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重难点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显示微小形变。

  (一)观察实验

  1、观察用弹簧拉静止的小车

  小车:由静止→运动

  弹簧:被拉长

  2、水平支起竹片,竹片上放置砝码,观察砝码和竹片

  竹片:发生弯曲

  砝码:处于静止状态

  3、观察用弹性钢片推放置在桌面上的物体

  钢片:发生弯曲

  物体:被推开

  (二)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的概念:

  (三)弹力产生的条件

  (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必要条件);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的作用(充分条件)

  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作用在跟它接触的物体上。用手向右拉弹簧,弹簧因形变(伸长)而产生弹力f,它作用在手上,方向向左。因此,弹力的施力者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者是使它发生形变的其他物体。

  图1-11(a)中,小球放在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在重力作用下小球与斜面及挡板间都有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斜面接触处,小球与挡板接触处都会产生弹力。而图1-11(b)中,小球放在水平面和竖直挡板间,虽然小球与竖直挡板相接触,但在接触处没有相互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竖直挡板间不会产生弹力。

  (四)显示微小形变的两个实验

  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五)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1)弹力方向的判定步骤:

  明确产生形变的物体--找出使该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确定该物体产生弹力的方向。

  (2)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六)形变的种类

  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七)例题分析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练习1

  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例题2按下列要求画出弹力的方向

  (1)搁在光滑竖直墙与粗糙水平地面间的棒在A,B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3)

  分析(1)棒在重力作用下对A,B两处都有挤压作用,因A,B两处的支持物都为平面,所以其弹力垂直平面分别向上和向右。

  (2)搁在光滑半球形槽内的棒在C,D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4);

  分析:棒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为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弹力垂直其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沿球半径指向球心;D处弹力垂直跟它接触的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垂直棒斜向上。

  (3)用细绳悬挂、靠在光滑竖直墙上的小球受到的弹力(图1-15)

  球在重力作用下挤压墙壁,拉引绳子,所以墙产生的弹力垂直墙面指向球;绳子产生的弹力沿着绳子向上。

  (八)课内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书受的重力。能不能说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受的重力?为什么?

  (2)停放在操场上的篮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各是什么?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3)有四位同学把斜面对重物的支持力3N,分别画成图1-10中的四种样子,其中哪个图画得对?

  (4)如图1-11所示,用两根绳子把一个物体挂在天花板上,这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指出施力物体,并把力的方向表示出来。

  (5)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球,靠在一起但并不互相挤压,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集体交流。

  (九)课堂总结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训练与应用”第1、2、3、4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必修1:受力分析教案03-04

必修一教案03-11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力学单位制03-04

《向心加速度》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05-13

也谈高中物理的“必修”与“选修”01-20

语文高一必修一教案10-19

高一历史必修教案01-15

必修一化学教案03-03

[高中物理]关于编写新高中物理必修教材的思考01-20

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总结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