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物理教案 正文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9篇万能模板下载

2023-10-02 16:52:38 21好文网 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等知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意识,激发起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设计思路

  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导学生经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动,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通过联系实际,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被举高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工作”,感受重力势能的存在。

  教学工具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

  2、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小木桩一个。

  3、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打夯机等视频资料及练习。

  4、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

  师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课件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讲授新课

  1、关于重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

  [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师问:如何测出物重?

  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

  [做一做]:(学生分组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习的重力方向有关。)

  [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将测得的数据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4)交流与评价

  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板书]: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g=9、8N/Kg)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练一练]:(出示课件)请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

  1)空中飞行的飞机

  2)正在爬坡的汽车

  (学生板演完成)

  [应用]:重垂线

  [做一做]:如何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学生分组动手探究,加深对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师

  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检查教室的墙角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再通过练习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重力势能

  [课件演示]:从大坝流下的水发电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

  师问:请大家观察课件,从大坝流下的水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都具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

  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讨论、交流,从中归纳出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重力势能。

  [归纳]: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上把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展示,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归纳出知识,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习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难点:

  重力方向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预习导入:

  通过阅读“重力的由来”回答:

  ①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________

  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②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_________.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通过阅读“重力的大小”回答:

  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②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________,二者关系可用______来

  表示。重力用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质量用______,单位是_____.

  通过阅读“重力的方向”回答:

  ①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的,是指地球的_______。

  ②重力方向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阅读“重心”回答:

  ①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_______.

  ②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

  学习导入:

  (4)重心

  提出问题:什么叫物体的.重心?

  学生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点

  规则:几何中心。不规则:可根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来找重心。

  课堂达标:

  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质多少成正比

  B.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因此物体的质量与它的物重相同

  C.质量相同的木块与铁块相比,铁块所受重力比木块所受重力大

  D.重力为1N的所有物体,其质量为9.8kg

  2、人站在一个竖直上下的电梯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梯匀速上升时,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

  B.电梯匀速下降时,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

  C.电梯匀速上升或下降时,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

  D.电梯没有开动时,人的重力才可能等于支持力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的方向、大小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观察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重垂线、制作的不倒翁、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看课件中的两幅图片,这是神七成功发射的图片,一幅是宇航员在太空出舱时的情景,另一幅是宇航员返回时出舱时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二、新授:

  (一)重力的来由

  1、指导学生做课件中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这时橡皮为什么不会跑掉?

  天上的月亮能绕地球转动也不会跑掉,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再看课件,宇宙中的各个星体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轨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这些力都是万有引力。

  2、看课件,思考:图中的水、水滴、苹果、铅球的运动状态有何共同点?说明了什么?是谁给了它一个向下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上的物体是否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呢?

  3、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出现哪些合理的场景呢?请讨论。

  (二)、重力的方向

  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首先,我们来研究重力的方向。

  1、方向:用手提起系有橡皮的线的顶部,当它静止时,线的方向就跟橡皮重力的方向一致,这个方向,我们就叫做竖直方向。悬挂物体自由下垂的线称之为重垂线。再看课件,图中物体的放置方式改变后,重力的方向变了吗?说明重力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与物体的表面垂直呢?看课件,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哪个是正确的?

  2、重垂线的应用:我们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性质,常用重垂线来做什么?看课件。

  3、同学们都知道,地球是个椭圆形,看课件,那么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到地面,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三)、重力的作用点

  知道了重力的方向,下面我们来学习重力的.作用点,请看书,了解重力的作用点在是哪里?

  1、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呢?看课件。

  2、如何找到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请大家课后尝试着去做一做?

  3、再看前面的不倒翁,不倒翁被扳倒后又会自动立起来,为什么呢?看课件。

  (四)、重力的大小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重力的方向、作用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请大家做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上面的几种猜想中,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其它的以后再去探讨。)

  2、设计实验

  要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呢?如何来做实验呢?

  3、进行实验

  4、分组实验,并完成书中的表格、数据

  5、展示:

  6、结论

  看课件,根据表中的数据与图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7、用公式表示为:出示课件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 = mg G——重力——单位(N)

  m——质量——单位(kg)

  g=9.8N/kg 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

  三、课堂小结

  看课件。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评价:

  1、推出去的铅球仍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 ,在空中飞行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铅球受到 的作用,这个力是由 施加的。

  2、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 的作用。

  3、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奥妙是( )

  A、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

  4、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4、宇航员从月球取回一块质量为2千克的矿石标本,拿到地球上,这块矿石的质量是多少?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板书设计参考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人教版《重力》教案,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有没有觉得有用呢?有用的话就收藏起来吧。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能力目标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三节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最常见的力——重力.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抛出去的石块向地面下落”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并由此关系,得出重力的计算公式 .

  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说明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

  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关“重力的方向”的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认识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人们把这个方向叫做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误认为踉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在讲授重力的方向时可以做以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重垂线与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线是否与窗台、桌面垂直).

  有关“重力的概念”的教学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建议教学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实验:手中的小球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等,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再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受到重力的种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5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学生必须经历感知描绘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 细线 小石块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图像法 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导入新课(展示ppt课件)

  思考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生实验一:

  用手拉住用绳子系住的铁块,使铁块在空中 做匀速圆周运动。手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石头在绳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远离开,手感觉到绳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学生举例

  3.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重力(展示ppt课件)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经验思考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学生分组实验二

  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质量 m/kg 0.05 0.1 0.15 0.2 0.25 0.3

  重力 G/N 0.5 1 1.5 2 2.5 3

  4、学生作图象讨论分析总结:

  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物重跟质量的比约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计算(展示ppt课件)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3.例题选讲(展示ppt9)

  4.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例题1.一块质量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N.若它遇热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例题2. 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 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汽车的重力

  G = mg=3×103 kg×10 N/kg=3×104N

  答:质量为3 t的汽车重力是3×104 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课件)

  观察图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展示ppt11)

  铅垂线水平仪等

  3、思考想想议议问题:(展示ppt12)

  我们平时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课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图片略)

  2、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注意: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体上。

  练习:画出下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展示ppt课件)

  七、重力的由来 (展示ppt课件)

  1.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八、课堂小结(展示ppt课件)

  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由来。

  九、巩固练习

  教材后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㈠、重力定义及物理符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

  铅垂线水平仪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来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十一、教学反思 :

  在学习了力和力的测量基本概念后,来学习重力这种常见的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难。 重力也是力的一种,要从力的三要素来理解这个力,教材上面的这部分内容不多,我就另外举例,尤其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 G=mg

  展开更多

  收起↑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6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题引入

  确定问题

  探究活动

  展示结论

  教学环节

  我们大家先一起来看一段太空船模拟舱的片段。播放课件(太空船中人漂浮)

  而我们在地球上大家都是“脚踏实地”站得很稳,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抛出去的粉笔为什么会落回地面?

  (借助地球仪)我们在地球的其它位置上抛出去的粉笔会落向哪里?

  引出重力的概念。

  英语:Gravity,同学们说重力用什么字母来表示呢?

  板书:重力(Gravity )G

  1.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施力物体:地球。

  重力是力的一种,我们要从它的哪些方面研究呢?

  首先同学们走进主题资源的“探究学堂”中研究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重力主题资源网站”中给出探究引导。针对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网站中给予“帮助”。

  巡视并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引导。

  我们来看看大家的探究的方案与结论。

  教师活动

  观看太空船模拟舱的片段

  思考:人为什么会漂浮着?

  回答:地球引力

  回答:地球引力

  回答:地面

  回答:G

  并且记忆

  回答、理解、记忆

  回答: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组内成员讨论、猜测,制定探究方案。

  参考主题网站中的资源,充分利用给出的实验仪器验证小组的猜测,并能根据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出结论。

  演示小组的.探究方案,说出探究结论。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得出: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达到学科间的综合。

  知识的回顾

  小组成员的合作与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结论。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意图

评价总结

  在线检测

  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课堂小结

  作业

  板书: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G = mg(g=9.8N/Kg)

  大家走进“在线检测”看看自己对重力了解有多少。

  计算自己的体重

  能用“弹簧秤”测量出一个苹果的“质量”?

  我们知道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那么它的作用点是怎样的呢?

  重力的作用点有它自己专属的名字:重心。那物体重心的位置在哪里呢?

  播放特技:转笔;转球。

  强调:这时的位置就是物体的重心。

  如何找到物体的重心呢?

  同学们到网站中浏览,找到卡片的重心,此外浏览、分析重心在其他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用途。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什么呢?

  小短文:1.“我受到的重力”

  2.“假如没有重力”

  选择一个题目写一篇短文。

  总结

  记忆

  走进“在线检测”,进行反馈练习。

  识记

  思考

  网上浏览,思考方法,了解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并且自主学习重心在其他领域的运用。

  学生回顾、总结,使得所学的知识具有条理性。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体验了获得知识的喜悦,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从“玩”中学,把知识充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保持学生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动力。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思维分析推理能力。

  学生对整节课内容的回顾,知识的回放。

  综合考察对重力的掌握情况。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7

  —、活动: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设计实验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5.交流与评价

  二、判断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势能

  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讨论图8-12至图8-14提出的问题,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据图8-15介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

  g=9.8N/kg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参与体验,参与讨论。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3:……

  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4.41N.

  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进行如下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

  1、重力的概念

  A、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书中图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B、同学们是不是发现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松开手就会被甩掉。那为什么并没有用绳把月亮拴在地球上,但是月亮总是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这又是为什么?是不是地球上有某种力,像拉着橡皮的线一样,在牵着月球呢?

  [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他是看到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C、想一想、你还看到过什么现像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比如现在流行的蹦极、美丽的瀑布、荡秋千等,还有课前的实验,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A、复习: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吗?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我们就先来研究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B、思考并实验: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一下物体的重力和什么有关?然后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标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知道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并想一想单位是什么。

  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锭的品质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4x1000kgx9.8 N/kg=39200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2、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50÷1000kgx10 N/kg=0.5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四)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实验来研究一下。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曲线图做出来。

  我们研究发现,重力和质量成正比,用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五)作业:

  找出身边的重力现象,并使用所学知识尝试出三道题。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9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节内容编排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中,这部分知识,特别是力这一基本概念,是本章的一个基础性的重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学习本节的后续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

  2、重点与难点

  本节从力的概念入手来研究物体受到的重力,力的概念很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材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以现实生活的例子作为依托,列举了生活中学生能够感知的例子,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和力的表示法,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定义的。可见,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重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教材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来介绍重力的有关知识,重力概念理解的难点是对重心的理解。

  二、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法来表示一个力,会画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会求重力的大小并能确定重力的方向。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会用县挂法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会求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悬挂法来探究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对知识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科学猜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一观点。

  三、教学方法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为此,本节课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想象或体会→探索研究→再创情境→得出结论→深刻理解、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弹簧秤;质地均匀不规则的薄板,细绳;大圆环;三角板;重锤线。

  五、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这几天咱中国人都为一只“飞船”上天和返回而振奋、而骄傲,这只飞船叫什么名字呢?

  2、“神六”在太空中是随意遨游的.吗?(不,是围绕地球旋转!)

  3、为什么“神六”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逃离地球呢?(这是因为地球对它施加了一个作用力,把它拉住了)

  这实际上是力的功劳,事实上,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比如:大家现在就受到了力的作用,从本节课起,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力方面的问题。

  (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并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要求:同桌双手相互推掌,一人处于被动,双方感受力的存在,如果用力还可以把另一人推开。

  体会和思考:力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2、科学想象并体会,探索研究上述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地动手、科学地想象并体会,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给以适当提示。

  3、再创情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方木块,海绵。实验:手推方木块使之运动,手用力推海绵。

  请学生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4、逐字分析,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思考:

  (1)力能够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吗?

  (2)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结论:一个力总能找到它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例1:下列关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那么它必定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D、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提问:

  (1)用什么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力的单位是什么?

  (3)力是标量?还是矢量?

  (4)如何来表示一个力呢?(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5)力的图示是根据力的三要素来表示的,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三要素?

  例2:用力的图示法画出下列各力:

  (1)重100N的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的重力。

  (2)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大小为20N。

  (三)搜索重力知识,研究重力的三要素,引出并正确理解重心的概念(约41分钟)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情景:让一物体自由下落。

  问题:物体下落是什么力的作用呢?

  2、搜索已有知识,引出新的知识

  问题:(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能否用实例说明一下?

  (3)重力的大小如何计算?

  (4)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如何定义的?(等效替代)

  分组讨论,并由代表回答。

  3、再创情境,探索研究物体的重心位置

  探究性问题:

  (1)物体的重心如何来确定呢?

  (2)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其物体上吗?为什么?(讨论)

  (3)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关系?讨论并举例。

  探究性活动:用悬挂法测定薄板的重心位置。(测三角板、书本的重心)

  (四)简要说明一下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学并总结。

  (五)总结本课内容

  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概念;3、重力、重心;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六)作业

  1、课本:P57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