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物理教案 正文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5篇标准格式

2023-09-27 17:37:48 21好文网 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初中物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

  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B、万有引力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_______。

  最小分度:_______。

  水平拉木块的力:_______。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_______。

  拉断头发的力:_______。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初中物理教案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时间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思考: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J/s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换算关系:1kW=103W 1MW=106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

  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

  单位

  m/s km/h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例题: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该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该是J/s。

  学生积极思考,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一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

  让学生区别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考:(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

  重力G/N

  台阶数n

  一级台阶高度h/m

  时间t/s

  功率P/W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方便。

  计算时注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 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采取的换挡减速的办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会用公式 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5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机械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素养。

  二、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三、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顾-----各种简单机械

  1、 省力费距离的机械;

  2、 费力省距离的机械;

  3、等臂杠杆。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机械;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的结构;3、为导出“机械效率”作准备。

  活动2

  猜想

  二、猜想----比较直接对钩码做功和使用机械对钩码做功的大小?

  1、教师演示两种做功形式并提出问题;

  2、学生猜想,比较二者做功大小。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

  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三、探究-----W总和W有的大小

  1、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和计算;

  3、学生陈述自己的猜想和证据是否一致,物理教案《提高机械的效率》。

  1、会动手实验;

  2、会收集数据并进行计算;

  3、

  活动4

  分析论证

  四、分析-----W总〉W有的原因

  1、 机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结论: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W总=F·s W总=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

  5、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永远小于1。

  1、能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

  2、理解各概念的含义。

  活动5

  应用

  五、观察----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动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小组讨论;

  2、学生各抒己见;

  3、老师进行提示和小结。

  1、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活动7

  设计与评估

  七、探究----设计改变机械效率的方案?

  1、每组设计一个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类;

  3、学生陈述能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师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会设计一种或几种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案;

  2、能理解机械效率中改变机械效率的原理。

  活动8

  交流与提高

  八、交流----

初中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建立热值概念。知道热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了解热值的表示法和常见燃料的热值,能利用热值表进行有关燃料放热的简单计算。

  2、了解热机效率。知道热机工作时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可以怎样提高热机效率以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意义所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分组交流合作,了解热机效率及热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热机的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能够简述热机使用产生的排放物

  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燃料的热值、热机效率以及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难点

  热机效率的理解和环境保护。

  课前准备

  木柴、烟煤、焦炭、汽油、柴油、酒精、液化石油气(打火机中装有)等燃料样本,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进行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无论是烧菜做饭,还是奔驰的汽车与火车,乃至直入苍穹的火箭等都离不开燃料。即从原始人类学会用火的那天起,至今,人们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还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得的。那么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究竟有多少用来做了有用功?以及燃料的燃烧对环境会造成那些影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展示:木柴取暖、煤气烧饭、锅炉中煤炭燃烧、内燃机车、飞机、轮船等,引出常见的燃料。

  2、设疑:常见的燃料有木柴、煤炭、汽油、酒精等,在燃烧时都会释放能量,但它们释放能量的能力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那又如何来表示它们这种能力的大小呢?

  3、交流与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能力的不同?

  注: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可由教师引导:必须保证哪些量相同才能进行比较?(燃料的质量要相同,而且都要完全燃烧)。

  (一)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把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单位是J/kg,气体燃料热值单位是J/m3。

  注意,质量必须是单位质量1千克,必须完全燃烧。

  强调:热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只和燃料的种类有关,与质量和是否完全燃烧无关。

  学生查热值表,并表述木柴、液化气热值的物理意义。

  由热值的定义我们知道:

  1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1.2×107J的热量;

  那么质量为m 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多少J的热量,怎么计算?

  m﹒q

  由此得出热值的计算公式:Q=mq 。

  思考:气体燃料通常不用质量而用体积,因此计算气体燃料放热时,公式应该写成 Q=qV

  例:计算4kg柴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解:查表可知q=3.3×107J/kg,

  所以Q=mq=4 kg×3.3×107J/kg=1.32×108 J。

  答: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1.32×108 J。

  估算练习:在图12-26所示的情况下,所需的干木柴、烟煤和汽油。

  交流与讨论:在图12-26中,实际需要的干木柴、烟煤和汽油的质量大大超过计算得出的数值,这是为什么?

  (二)热机效率

  实际上热机工作时,并不能将燃料所蕴藏的化学能全部用来对外做有用功,有很大一部分能量在工作的过程中损耗掉了。

  课件展示:教材图12-27“热机燃料燃烧能量走向示意图”。

  由图可知,真正能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烧所释放能量的一部分。

  热机效率:热机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用η表示(即η=Q有/Q总×100%)。

  过渡语:为了合理利用能源,人们一直都在努力提高热机的效率。

  自学P38第四自然段

  交流与讨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提高热机的效率?

  归纳:主要途径是减少热机各种能量损失。

  具体措施:(1)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煤粉、鼓风)

  (2)减小机械摩擦(选用优良润滑油)

  (3)尽量简化机械传动部分(三角旋转式发动机)

  5、课件展示:各种热机的效率

  思考:热机的效率能否达到100%?为什么?

  (三)环境保护

  热机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了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废气污染等。

  课件展示: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有关图片和生活场景。

  交流与讨论:通过上面的展示,并联系我们的生活环境谈一谈:燃料燃烧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归纳:(1)燃料燃烧排放的`烟尘,使空气混浊,影响动植物生长。

  (2)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如过多二氧化碳,引起地球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CO能造成“煤气中毒”,让人缺氧致死。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危害植物、危害庄稼,破坏生态平衡,还会腐蚀建筑物……

  阅读: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信息窗内容,进行环保总动员。

  三、课堂小结:

  1、热值:①概念:②单位;③公式:④计算:

  2、热机效率:①概念:②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具体措施:

  3、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四、课堂练习

  1、液化气的热值是4.9×107J/ m3,,其物理意义是 ,完全燃烧5 m3 的液化气可以产生 J的热量。

  2、火箭常用液态氢气作燃料,其原因是 。

  3、下列关于热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料不燃烧,其热值为零。

  B、燃料不完全燃烧其热值要变小。

  C、.燃料的热值与燃烧情况和质量无关,只与燃料种类有关。

  D、 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的其热值就大。

  4、一个含0.6 kg无烟煤的蜂窝煤,能烧开5瓶水,而0.6 kg的液化气可以供普通人家一天做饭、烧开水、洗澡用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的 不同,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是9kg,从20℃到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效率是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5、要提高热机的效率,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尽量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

  B、尽量保持机械部件之间有良好的润滑。

  C、尽量减少曲轴传递给飞轮的机械能。

  D、尽量减少散热损失。

  6、煤和石油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粉尘和一氧化碳,这些 和 排放到空气中,严重污染了大气。

  7、用煤炭烧开水,水实际吸收的热量远远小于依照热值计算的热量,为什么?

  作业设计

  ①一台大型推土机的推力约为3×104N,匀速推着土总行程达10km,消耗柴油约30.3kg,求推土机上装的柴油机的热机效率。

  ②点燃一只无烟煤(0.6kg),能烧开5瓶水,而点燃0.6kg的液化气可以供普通人家烧一天的饭菜,开水还可以烧淋浴用的洗澡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 )不相同。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约为9.5kg,从20℃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热效率是( )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一、燃料的热值。

  热值: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1)符号:q

  (2)单位:焦/千克。(J/kg)。或气体燃料的热值:J/m3

  (3)热值的物理意义:

  (1) 公式: Q=mq或q=Q/m

  二、热机效率。

  三、环境保护。

初中物理教案8

  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感触颇深。新教材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载体,对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的课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为本,特别注重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于点滴之处都体现出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学科渗透和新科技的纳入,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受到了实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们的普遍欢迎。

  具体说来,新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知识内容方面

  ①新教材内容覆盖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所有科学内容标准,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对过往的一切旧教材的扬弃中,一改过去“难、繁、偏、旧”的特点,所选内容典型、实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难度适宜,没有过多过繁的计算,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的探究学习上。

  ②新教材特别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从物理概念、规律的产生与发展、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养成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规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得到。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③新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每一章节都从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开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和兴趣,既注重知识,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许多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的实例:P94页的“推与拉”、P98页的“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P116页的“迷你实验室”关于现代科技的介绍等。可以说新教材在贴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识的现代化、实用性及生产应用上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④新教材特别重视与其它学科的协调与整合,特别是正确的哲学观点和人文科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和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介绍、P75页的“信息窗”对牛顿生平的介绍等。这一切对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至为重要。

  ⑤新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胆探索,具有强烈的互动特质,设置了如“实验探究”、“探究点拨”、“讨论与交流”、“请提问”、“实践活动”、“信息窗”等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方面

  ①新教材在体现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定位和培养

  目标,特别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学科的融合,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学会合作学习,善待他人,正视批评。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方面新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并以多种形式提倡并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一切都为学生今后的自然科学的学习以至发现都奠定了基础。

  ②新教材各章节都辟出相当的篇幅对中外古今的物理学家、科技成果做了适时介绍,这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发展的意识。

  ㈢编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常“美”——采用了16开铜版纸印刷,彩图鲜明,文笔生动,印刷清晰,装帧精美,引人入胜。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新教材通俗易懂,读起来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编排、表述与学习情境、活动设计上都注意到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③新教材所有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本着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假设、推理、发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前、课后,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P28页“挂锁是怎样工作的?”,P66页“调查班级同学的视力情况”等。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四个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节编排与学生其他必要相关知识的储备脱节,学生不能正确学会使用数学等基础学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现,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认识,由于数学教学的滞后,本该教育学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学科联系意识,不能收到扎实的成效。如果将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学期,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对来说,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较少,基础题作业不足。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明显缺乏适应性,不能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核。这样是否会影响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建议在这方面能否加强一些。

  3、新教材作业中社会调查比重过大、要求较高,有些是否超出了初二学生的年龄层次?(例如:P62页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课外独立研究凸透镜的全部成像特点等。)另外,教材极少数地方存在错误与疏漏。(例如P52作业第二题中小猫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所有四个供选答案竟无一正确。)

  4、当前各实验学校的师生普遍感到与新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建议新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将教材中选用的图片等素材制成光盘,配套发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为素质教育探索过程中全体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终究瑕不掩瑜。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尝试。应该说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实验,又是一种大胆的探索,这对素质教育的深入、课改理念的推广,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我们知道,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课改教材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随着课改工作的逐步推广,课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们的义务教育物理新教材也会日臻完善。

初中物理教案9

  《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老百姓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10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2h2o=== 2h2↑+ 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初中物理教案11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1)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用手触摸一下摩擦的地方,有何感觉?图钉的内能变化了吗?

  (2)小组活动:弯折铁丝十余次,用手指触摸一下弯折处,有何感觉?铁丝的内能变化了吗?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提问:(1)采用哪些办法可以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采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圈,活塞往返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______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做一做

  看一看

  学生思考,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

  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学生举例

  指导学生总结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思考: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看视频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讨论再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后填写答案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服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行归纳,寻找异同

  由点火爆炸试验引出热机,同时与前面知识做一对比。让学生分清机械能与内能转化包括两种情况:外界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对外界做功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

  A.吸气冲程B.排气冲程C.做功冲程D .压缩冲程

  3、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 )

  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B.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C.压强减少,温度降低D.压强减少,温度升高

  作业布置

  练习册21页1-----10题

  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初中物理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W

  (2)能用公式P=t解答相关的问题。

  2、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功的概念是什么?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4、说出功的公式及单位二、新课教学

  一、复习

  1、功的概念:

  2、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功:W=Fs单位:J焦耳二、新课导入

  1、建筑工地上要把几百块砖送到楼顶,无论是人工搬运还是起重机搬运,对砖块做的功是相同的,但是时间不同,可见做功有快慢之分。

  2、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1)完成相同的功,比较所以时间

  (2)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5、功率的概念: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6、功率的公式及单位

  WP=t

  P——功率W——功t——时间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7、例题讲解P668、推导式P=Fv注意:(1)力大小不变(2)速度不变

  三、练习

  略(四)小结(五)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

  2、功率

  1、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1)做功相同,比较时间大小

  (2)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3、概念:功与时间之比4、定义式:P=W/t

  W—功—Jt—时间—s5、推导式:P=Fv注意:

  (1)力大小不变

  (2)速度不变

  P—功率—W

初中物理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会用伏安法测电阻,加深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2)能正确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3)学会正确选择电压表量程,并用试触法确定电流表的量程。

  (4)理解小电灯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电路图,并且比较各个电路图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本实验用哪个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热情,产生探测未知电阻阻值的欲望,积极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科学态度,感受用物理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二、设计思路

  用伏安法测电阻属于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综合使用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如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问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应该用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好处是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并设计出实验表格;第二部分准备需要哪些器材,了解实连接图如何连接,并根据实物图说出实验中的注意点,为下面的实验做好准备;第三部分开展实验,先进行定值电阻阻值的测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第四部分,仿一仿,开展实验测量小电灯的电阻的测量,讨论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从而分析出小电灯不需要求平均值。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设计电路和表格。

  2、难点:分析出灯丝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四、实验器材:

  每组配备干电池两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明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小灯泡(2、5V)。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忆一忆”)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学中的一条什么重要规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如何写?(学生回答略)

  (“想一想”)

  师:怎样利用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引出本节。 板书:(第四节 欧姆定律的应用 测电阻)

  (二)进行新课

  (“动一动”)

  1、设计实验

  (1)测量电阻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说看,你准备如何测量电阻的阻值?板书:(一)测未知电阻Rx

  答:用电压表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通过它的电流。

  (2)问: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板书:实验原理

  答: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计算出它的电阻。 板书:R=u/I

  (3)问:根据同学所说的方法,你们能否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板书:实验电路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张电路图实物投影,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电路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哪幅电路图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提醒:实验中总是有误差的,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应该怎么办?联系前面学的一个重要的器材,如何改进?) 投影正确的实验电路图

  (“考一考”)

  师:滑动变阻器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投影:①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多次测量取平均植,减小误差。②保护电路

  (“探一探”)

  2、实验准备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板书:实验器材

  电源(干电池2节)、电流表、待测电阻R 、滑动变阻器、开关、电压表、导线若干 (投影)

  检查和认识自己小组的实验器材。注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2)设计表格 板书:设计表格

  提醒:要测哪些物理量?计算什么?表格需要几列几行?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实物投影并作出评价,强调表格的规范,并让学生完善自己设计的表格。

  问: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放哪里?

  引导学生在表格后加一列平均值,为了计算方便,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为整

  数值(投影完整的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电压

  U/ V 电流

  I/ A 电阻

  R/ Ω 电阻平均值

  R/ Ω

  (3)连接实物图(根据所设计的电路图连接)

  师:请一位同学到屏幕上将电路图连成实物图,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是否正确,若有错误的地方,请同学们纠正。

  (4)实验注意点 板书:实验注意点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要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的注意事项:(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2)滑动变阻器应该一上一下接,实验前将阻值调到最大处(3)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 (投影)

  (5)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步骤? 板书:实验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状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连

  接正确。电压表使用0~3伏量程,电流表用试触法确定量程。

  ②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观察电流的示数为0、1A,0、2A,0、25A时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根据记录的三组实验数据分别算出未知电阻的三个值。为了减小误差,算出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

  ④实验要求:积极动手,按要求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要实事求是。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

  以上内容,边讲边投影

  (“做一做”)

  3、实验探究(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巡视,指出学生在操作中有问题的地方

  (“比一比”)

  哪个小组的实验规范 准确 迅速

  4、分析与讨论

  实物投影学生的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Rx上的封条,核对自己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思考:你测量的电阻值为什么和定值电阻上标出的数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实验电路和仪表造成的误差。

  (“议一议”)

  分析:1、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仿一仿”)

  小电灯也有电阻,将待测电阻R换成小电灯,仿照刚才的实验测小电灯的电阻。

  注意:加在小电灯两端的电压不要超过小电灯上所标注的电压

  实验时,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温度

  板书:(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汇报测小电灯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

  2、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

  这似乎与刚才的实验结论优点矛盾,谁来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电灯的灯丝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工作的,电灯越亮,灯丝的温度就越高,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的材料受温度影响较大,有的几乎部首影响)

  问:对于小电灯的灯丝,他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求出小电灯阻值的平均值是否有意义?表格中还有必要写平均值吗?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检查仪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摆放。

  (三)课堂小结

  (“谈一谈”)

  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懂得了如何去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和小电灯的电阻,并且根据所测出的实验数据机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五)说明:本节实验要引导学生按实验的目的,完成电路设计、器材选用、实验步骤、设计表格等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六)板书设计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一)测未知电阻Rx

  1、原理: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

  2、电路图

  3、实验器材

  4、设计表格

  5、实验注意点

  6、实验步骤

  (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方法:伏安法测电阻

初中物理教案15

  教学重点和难点:

  超声波的应用

  学生查找、交流信息、应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在医学上、在军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学技术)制成Powerpoint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什么是超声波

  超声波有哪些主要特征

  超声波有哪些应用 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在医学上、在军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学技术)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学校的课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的引入:

  播放海豚表演的视频,提出问题:你知道海豚是如何捕食吗?

  新课的教学:

  学生主持:今天我们就学习超声波,我们人耳能感觉到声音的频率在20 Hz 至20000Hz之间.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都不能引起人的听觉,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的特点:束射特性、吸收特性、超声波的能量传递特性、超声波的声压特性.现在我分别介绍它们.

  一.束射特性

  由于超声波的波长短,超声波射线可以和光线一样,能够反射、折射,也能聚焦,而且.遵守几何光学的定律.即超声波射线从一种物质表面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当射线透过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密度不同的物质时就会产生折射,也就是要改变它的传插方向,两种物质的密度差别愈大,则折射也愈大.

  二.吸收特性

  声波在各种物质中传播时,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强度会渐进减弱,这是因为物质要吸收掉它的能量.对于同一物质,声波的频率越高,吸收越强.对于一个频率一定的声波,在气体中传播时吸收最历害,在液体中传播时吸收比较弱,在固体中传播时吸收最小.

  三.超声波的能量传递特性

  超声波所以在各个工业部门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之点 还在于它比可听声波具有强大得多的功率.为什么有强大的功率呢?因为当声波到达某一物资中时,由于声波的作用使物质中的分子也跟着振动,振动的频率和声波频率—样,分子振动的频率决定了分子振动的速度.频率愈高速度愈大.物资分子由于振动所获得的能量除了与分子的质量有关外,是由分子的振动速度的平方决定的,所以如果声波的频率愈高,也就是物质分子愈能得到更高的能量、超声波的频率比可听声波可以高很多,所以它可以使物资分子获得很大的能量;换句话说,超声波本身可以供给物质足够大的功率.

  四.超声波的声压特性

  当声波通入某物体时,由于声波振动使物质分子产生压缩和稀疏的作用,将使物质所受的压力产生变化.由于声波振动引起附加压力现象叫声压作用.由于超声波所具有的能量很大,就有可能使物质分子产生显著的声压作用、例如当水中通过一般强度的超声波时,产生的附加压力可以达到好几个大气压力.液体中存起着如此巨大的声压作用,就会引起值得注意的现象.当超声波振动使液体分子压缩时,好像分子受到来直四面八方的压力;当超声波振动使液体分子稀疏时,好像受到向外散开的拉力,对于液体,它们比较受得住附加压力的作用,所以在受到压缩力的时候;不大会产生反常情形.但是在拉力的作用下,液体就会支持不了,在拉力集中的 地方,液体就会断裂开来,这种断裂作用特别容易发生在液体中存在杂质或气泡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液体的强度特别 低,也就特别经受不起几倍于大气压力的拉力作用.由于发生断裂的结果,液体中会产生许多气泡状的小空腔,这种空泡存在的时间很短,一瞬时就会闭合起来.空腔闭合的时候会 产生很大的瞬时压力,一般可以达到几千甚至几万个大气压力.液体在这种强大的瞬时压力作用下,温度会骤然增高. 断裂作用所引起的互大瞬时压力,可以使浮悬在液体中 的固体表面受到急剧破坏.我们常称之为空化现象.

  现在由每组推荐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超声波的应用.

  第一组:超声波在医学上的应用

  人体各个内脏的表面对超声波的反射能力是不同的,健康内脏和病变内脏的反射能力也不一样.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用超声波止住病人体内出血的新技术,可免除手术止血的痛苦与危险.

  据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医生通常用动手术的方式来为病人止血,这一方法风险较大.有研究者设想用超声波对体内伤口进行加热烧灼,借以止血.但如果出血位置在脑部,或出血面积较大,这种方法就很不可取.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高密度聚焦超声波能加快自然凝血过程,无须加热烧灼伤口就能止血.实验表明,超声波会加快血液运动,激活血小板,使它们错认为自己是在流经一个破裂的伤口,从而加强粘着性,与细胞膜及其它血小板粘附,促进凝血. 这一方法比手术止血和超声波加热止血更安全.研究人员将进一步完善这项技术,先在动物身上试验,然后用于人体.

  第二组:超声波在军事上的应用

  为什么在水中不采用雷达、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而仍用落后的声纳呢?

  海水能吸引电磁波,雷达用不上了.海水吸热能力太强,红外线技术无用武之地;水的透光能力差,而吸收光的能力却很强,光学观察设备如望远镜也使不上了.特别是深海中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探照灯又会暴露自己. 而海水的传声能力却比在空气中强得多.声纳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声纳机发出一束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再用特殊设备接受反射信号加以分析,这样就如同安上了蝙蝠的耳朵,周围的情况也就知道了

  第三组: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超声波鼠虫驱除器:超声波没有穿透力,故遇到障碍物不能穿透,但是能反射回来,但是必须是硬物体才能反射,但损耗很大.超声波遇软物体能被吸收,如窗帘、沙发、衣、被等物,所以也影响它的使用面积.该仪器寿命3年以上耗电极微,每月1—3度电,输出为1W电压为11伏对人无危险伤害,安全可靠

  超声波洗衣机:彻底“抛弃”洗衣粉,与传统洗涤方式不同,超声波洗衣机主要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超声波作用于液体时可产生大量小气泡 .一个原因是液体内局部出现拉应力而形成负压,压强的降低使原来溶于液体的气体过饱和,而从液体逸出,成为小气泡.另一原因是强大的拉应力把液体“撕开”成一空洞,称为空化.空洞内成为液体蒸气或溶于液体的另一种气体,甚至可能是真空.因为空化作用形成的小气泡会随周围介质的振动而不断运动、长大或突然破灭.破灭时周围液体突然冲入气泡而产生高温、高压,同时产生激波.和空化作用相伴随的内摩擦可形成电荷,并在气泡内因放电而产生发光现象.在液体中进行超声处理的技术多数与空化作用有关),产生巨大能量,将污垢从衣物上“震”下来溶解到水中,然后再通过内筒的转动对衣物进行摔打和水流穿透,洗净衣物.超声波洗衣机不仅无污染,而且比普通洗衣机节水三分之一.

  BJ49-密度计超声波清洗器,本系列仪器的超声波发生源和震板为独立组件,主要适用于油田、炼油厂密度计圆管内壁清洗,同时也适于各种相同密度计尺寸规格的管道、圆管、方管内壁的清洗.

  超声波加湿器

  第四组:超声波在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应用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以昆虫为食的蝙蝠,视觉很差,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质量有几十、几百、几千千克,蝙蝠的超声定位系统只有几分之一克,而在一些重要性能上,如确定目标方位的精确度、抗干扰的能力等都远优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深入研究动物身上各种器官的功能和构造,将获得的知识用来改进现有的设备和创制新的设备,这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叫做仿生学.

  教学反思:

  教学点评: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对超声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对所有的同学付出的努力我感到很高兴,大家通过自己的查找资料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知识,而且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同学们的自由发言、提问都非常的出色.现在我们整理一下课堂学习的思路是什么?

  提出问题 合作讨论 得出结论.现在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选出自己认为优秀的同学

【初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03-14

初中物理教案11-10

初中物理教案:质量08-31

初中物理教案范文02-21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11-15

初中物理教案:功率11-18

旧人教初中物理教案07-23

初中物理教案设计08-29

初中物理教案:什么是力08-29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6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