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物理教案 正文
物理的教案教学设计模板

2023-09-20 11:30:09 21好文网 物理教案

物理的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物理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的教案 篇1

  写 在 前 面

  作为一名八年级物理教师,为全面贯彻《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现《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这里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备好课

  要想上好课,必须备好课,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粤沪版八年物理上]。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来,但在新课程理念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式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应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实效上下功夫。因此,要想提高课堂实效,要想上好每节课,教师必须备好课。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本章课程分析

  一、《课标》的要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5、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物理教案《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6、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7、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二、本章编写思路与特点

  1、编写思路

  本章教材安排了三节内容。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喜爱物理。首先通过一些有趣的力、热、声、光、电等自然现象,向学生展示物理学特别是经典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物理学的多姿多彩,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是非常有趣的;接着,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几个典型时期,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知道物理学十分有用。

  第二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要做些什么事情。教材安排了几个学生人人动手的小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奇妙、有趣的物理现象就在身边,并从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的一些基本方法。这样可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就需要仔细观察、认真动手实验和进行测量。

  第三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本章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合理选择测量方法、初步体验科学探究。

  本章教学的难点: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测量方法的合理选择、体验科学探究。

  2、本章特点

  本章为教材的“入门篇”,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全章篇幅不多,但内容丰富,立意颇高。从诱发学生喜爱物理开始,让他们尝试动手做实验,到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无不体现着《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本章利用一些散文诗、小实验、物理学史等,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并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对物理进行体验,从而使学生在一开始学习物理时,就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

  全章密切联系自然界的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从而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生机盎然的物理画面;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体现“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也体现本书“做物理”的教材理念;学生自主探究“摆的奥秘”,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物理就认识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及其过程,体现教材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内容和目标”的编写意图。让学生认识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是要学会科学探究。

  本章是学生踏入物理世界的第一步,教材采用了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图片,其目的是通过观察生动有趣的插图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图中挖掘物理问题。图片既能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构建物理图景。

  3、课时安排

  全章共3节,打算用4课时: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1课时。

  物理的教案 篇2

  一、学情分析

  物理是一门新接触的自然学科,学生基本没有物理基础,经过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充分以探究活动为主,注重实验与观察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与奥妙。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更好地探究活动的能力,寻找物理规律,学习掌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这下学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因此更要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思想。在此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功能的体现;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然后将其用于生活、生产实践;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等。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主要是力学知识、简单机械类、近代物理知识的物理知识体系。其中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是重点,难点在浮力、功和机械能,这部分内容综合性比较强。

  三、教学目标

  1、加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原理,以及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科学探究、解答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4、能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四、教学方法

  1、在熟悉教材、纲要、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有效的计划,选择好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同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究历程,认真批阅作业,辅导学生,认真做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的究能力。

  2、重点培养中优等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充分全面的发展,加强他们的思想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提高初二物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4、及时下班辅导补缺补差。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学习的轨道。

  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⑷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物理的教案 篇3

  一、课标要求

  1.知道能源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但需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以解决能源的供需矛盾和环境问题。

  2.知道太阳能和核能是两种新能源。

  3、了解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种途径。

  4、了解裂变、聚变,知道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知道核反应堆的作用,以及核电站的原理和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重点介绍了太阳能和核能这两种新能源。原子核反应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核能。

  它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利用,藏量丰富的能源。核能是依核燃料在反应堆中“燃烧”而产生的能量,它的能量巨大。核电站最常用的核燃料是235U。一克235U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吨标准煤燃烧释放的热量。核能具有以下特点:

  1、核能有巨大的能量,而核燃料能量密集,用它发电,燃料的运输量小。

  2、核电站的建设,地区适应性强。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缺少和水能源资源不足而又需要大量能源的地区很适合建核电站。

  3、建立核电站投资大,建设的周期长,需要较高的技术和设备。特别需要防止放射性物质外逸的密封设备,又需要处理好核废料,以确保安全。

  4、核电站建成投产后,运转费用低,经济效益大。

  5、核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

  核电站正常运转时对环境的影响远比燃煤电站为好,核电站附近居民所受的辐射剂量,通常低于大气中的天然含量。核能的利用前景在国际上核能已获得了广泛的利用和发展,并将成为世界未来能源的支柱之一。目前,世界上已有26个国家建有核电站。到1985年止,全世界已建成并投入运转的核电站达371座,发电能力2亿多千瓦。大力发展核电站,是许多国家在全面研究能源现状和前景后所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不仅工业发达国家是这样,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南朝鲜、罗马尼亚等也在发展核电站。据1977年世界能源会议对世界经济和能源发展的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上将有49个国家拥有核电近9亿千瓦。核能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一大支柱。我国有丰富的铀矿资源,应用核燃料发电,是开发新能源的途径之一。例如,我国正在浙江省海盐县兴建自行设计的秦山核电站,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在广东深圳东面的大亚湾畔兴建广东核电站,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每天达到地球上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5千亿吨煤燃烧释放的能量。其中绝大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消耗于大气、水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人类直接利用的太阳能非常少。这是因为太阳能比较分散,不像常规能源的能量集中,这就给太阳能的直接利用,在技术上带来一定困难。如建立一个100万千瓦的太阳能发电厂,需要一个42平方公里的接收面积。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如果利用技术突破以后,太阳能利用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目前,已有很多国家对太阳能的利用在进行试验和探索,有的已建成太阳能电站,有的重点发展廉价可的太阳能电池,有的已建成太阳能住宅,实现太阳能取暖、空调、照明和供热水等。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比较大,为太阳能的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冬季多晴天,太阳辐射总量多。全国年日照总时数一般大于xxxx小时,西部地区超过3000小时。太阳辐射总量超过140千卡/厘米2的地区的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青藏高原太阳能辐射总量160-240千卡/厘米2,利用太阳能的潜力很大。我国对太阳能的利用已有一定的发展,育秧和蔬菜的温室面积,已达8万余亩;太阳灶已有几万台;太阳能热水器已有约12万米2的采光面积;太阳能干燥器30多座;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新能源开发的科技前沿状况,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兴趣,知识上要求不高,可组织一节自主学习课。即课前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新能源开发的资料,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再由教师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和点拨。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并对其特点作一比较。如“核能”现在是新能源,将来可能是常规能源等。在知识和疑难点拨中,核能是难点,力求通俗易懂,可充分利用挂图、录像资料,再加以适当的.比喻,例如讲核聚变可用化学中浓硫酸用水稀释放出大量的热进行比方说明。重点:知道新能源的种类;知道新能源的用途。难点:核能的利用。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四、教学准备:有关新能源挂图、录像等五、教学设计: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量迅速增长,使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因此,人们正在积极寻找各种办法和措施,大力探索和开发各种新能源。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核能二、太阳能三、其它新能源。

  四、课堂小结

  五、课外作业

  1、学生看书后提出问题:获得核能有哪两种途径?

  2、说出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特点。

  3、核能的利用有哪些优点?

  4、你知道世界和我国核能利用状况吗?

  1、太阳能的利用有哪两种途径?

  2、太阳能的利用有哪些有缺点?请同学们看书学习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学生小结。

  课外作业:上网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学生回答:核裂变和核聚变学生回答讨论、交流、回答:

  (1)能量密集,运输量小。

  (2)地区适应性强。

  (3)清洁、安全。

  (4)铀矿在地壳中储量丰富讨论、交流、回答:

  (1)世界:核发电量最多的国家:美国核电比重最大的国家:法国。

  (2)我国:浙江秦山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讨论、交流、回答:

  太阳发电、转变为热讨论、交流、回答:优点:

  (1)能量巨大。

  (2)清洁。

  (3)分散缺点:受气候和天气影响较大看书学习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

  学生小结课外调查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回答,所有板书由学生完成

  六、板书设计:第三节开发新能源

  (一)核能:

  1、获得核能的两种方法:原子核裂变:链式发应原子核聚变:

  2、特点:(1)能量密集,运输量小。

  (2)地区适应性强。

  (3)清洁、安全。

  (4)铀矿在地壳中储量丰富。

  3、核能利用状况:(1)世界:核发电量最多的国家:美国。

  物理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课题】

  【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物理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实验验证: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发声的喇叭在振动。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5-3-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物理的教案 篇6

  “内能”教学目标

  a. 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b. 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c. 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教学建议

  “内能”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与动能概念相比,提出内能的概念,再进一步运用实验揭示内能与温度有关,最后将内能与机械能进行了区别.

  分析二:本节知识可看作分子运动论的应用,可充分运用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对教材进行分析.

  “内能”教学建议

  建议一:在做扩散速度比较实验过程中,为使实验更明显,应使两杯水的温度差大一些,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建议二:在将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建议三: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它们在概念上极其相似,要注意区分,可以从概念、组成、运动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区别,并举实际例子加以说明.

  建议四: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是一个要点,要教会学生从温度变化去了解、理解内能的变化,为后面章节讲解内能变化做铺垫.另外,在讲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时,可先做实验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速度,得出实验结果后,启发学生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猜测温度与内能大小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内能”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内能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3.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教学重点

  内能以及内能改变与温度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 具

  红墨水、玻璃杯、热水、冷水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

  由已学过的机械能知识类比得出内能的概念

  二、内能

  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速度越大,分子动能大,内能越多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因此此种运动又叫热运动.

  四、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能,与物体微观结构有关;机械能是宏观物体机械运动有关的能量

  例题:甲、乙两块冰的质量相同,温度均为-10℃.甲冰块静止于地面,乙冰块静止在距地面10m高处,则这两个冰块相比较 ( )

  A.机械能一样大

  B.乙的机械能大

  C.内能一样大

  D.乙的内能大

  答案:选项B、C

  五、小结

  内能与温度有关

  六、作业

  P17—1、2

  教师引导

  实验比较在不同下扩散现象的快慢(对比红墨水在冷水与在热水中的扩散)

  引导

  讲评

  回忆分子运动论的三个基本观点

  观察实验现象

  想一想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并自己得出结论:物体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多

  比较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做题

  “内能”探究活动

  想办法设计实验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物理的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

  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

  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

  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

  2、超导体的优缺点

  3、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

  探究活动

  【课题】

  超导现象的历史

  【组织形式】

  个人或学习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

  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物理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

  1、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器材: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体温;

  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猜想:〔 …… 〕

  进行新课:

  1、升华(吸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凝华(放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2、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结论:(1)、注意“直接”。(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1 卫生球变小

  ○2 “干冰”的人工降雨和人造烟雾

  ○3 “冰花”的形成

  ○4 雪、霜、冰雹的形成

  ○5 雾松的形成

  ○6 灯泡用久了会变黑

  4、小结本章内容:液体气体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要分析一些常见的凝华、升华现象

  物理的教案 篇9

  【设计理念】

  1.在摩擦力的定义中,“相对运动”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两次海绵实验(木板不动,水平推动海棉;海棉不动,水平抽动木板)解决了这个问题。

  2.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如果让学生无目的猜想,可能会出现很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运动的速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运动的方向等,由于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谜团,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要解释清楚并不容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无法接受,但要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压力和粗糙程度的关系又太牵强。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四个和增大摩擦力有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解决办法归纳分类,自己形成假说,顺理成章地找出压力和粗糙程度的关系。

  3.在实验验证摩擦力与压力、粗糙程度的关系时,为了节约时间,保证实验质量,明确实验目的,采取分领课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小游戏──拨河比赛。

  师:一人抓一头,用力握住不锈钢管(一端事先抹上洗洁净)。(采访失利方)说说你失败的原因?

  生:太滑了。

  师:(采访胜利者)你这边滑不滑?

  生:不滑。

  师:除了自己的力量,还有什么力帮了你的忙?

  生:摩擦力。(若说不出,就转问“大家认为呢?”)

  师: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一下摩擦力。

  板书:12.3摩擦力

  二、进行新课

  1.摩擦力定义(方向、作用点)。

  师:要认识一个力,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生:大小、方向、作用点。

  板书: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演示海棉实验:木板不动,水平推动海棉)

  推动过程中,海棉在水平方向上,除了受推力,还受什么力?摩擦力对运动起什么作用?摩擦力发生在什么部位?

  生:回答。

  师:(再演示海棉实验。海棉不动,水平抽动木板。)

  海棉还受到摩擦力吗?何以见得?它对运动起什么作用?发生在什么部位?

  生:回答。

  师:可见不管谁运动,只要有相对运动,就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摩擦力。

  由此可见,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_________,作用点在______________。

  生:(讨论后填空)

  师:能不能根据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和它对运动的作用,给它下个定义?

  (学生讨论后说出答案)

  师:(出示定义;学生齐声朗读)

  2.摩擦力的大小。

  师:你见过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学生讨论后举例)

  师:既然大家这么熟悉摩擦力,帮我解决几个问题吧!

  问题1:小明新买了一瓶果酱,可是瓶盖儿怎么也打不开,你有几种办法把它拧开?

  问题2。小华做航模时需要把木块的一条棱锉掉,操作要领是什么?

  问题3:攀岩活动中怎样做才能顺利到达顶峰,而不滑下来?

  问题4:妈妈买了几条泥漱,小红捉的时候发现很滑,怎么做才能把泥漱抓起来?

  板书:解决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讨论、实验,写解决办法,贴到黑板上展示。)

  师:这些增大摩擦力的办法,哪几种实质是一样的?实质是什么?

  物理的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明确电源在直流电路中的作用,理解导线中的恒定电场的建立

  2.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电流

  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对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先对本章的知识体系及意图作简要的概述

  (二)新课讲述————第一节、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物理的教案 篇11

课题

  § 4.1 温 度

  执教

  郭敏

  教学

  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摄氏温度的定标规定,知道摄氏温度的表示和读法。

  3. 了解液体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原理及识别方法。

  4. 知道液体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正确使用、读数。

  重点

  1. 温度概念

  2. 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

  1.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

  2. 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

  演示

  常用温度计、体温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水;多媒体及相关课件。

  学生

  常用液体温度计、体温计、烧杯(2)、冷水及热水若干。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用时

  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 人类生活与热现象。

  设问 刚才的课件说明了什么?

  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物理现象--—热现象。热现象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观看课件

  思考与回答 说明了气候的冷热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度的概念

  点拨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引导 请同学们体验把左、右手分别放在冷水、热水中片刻后,一起放入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归纳 要准确测量物理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

  实验 体验温度。

  结论 靠感觉无法区水的冷热度。

  3

  (二)温度计

  点拨 1.常见的温度计 2.作用

  引导 3.观察常用温度计并归纳:①构造 ②工作原理

  播放课件 摄氏温度的定标

  点拨 4.摄氏温度的定标与读法

  练习 温度计的`读数

  观察 温度计

  交流 观察结果

  质疑 ℃意思?

  观看课件

  练习 温度计的读数

  15

  (三)温度计的使用

  播放课件 温度计的使用

  点拨 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估、放、读

  练习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练习 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10

  四、体温计及其他温度计

  观察 1.测量氛围、最小刻度 2.特殊结构

  点拨 使用时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完将汞液甩回玻璃泡

  练习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播放课件 展示其他温度计

  练习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8

  小结 (板书)

  § 4.1 温 度

  一、温度的概念

  1. 热现象: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温度计

  1.常见的温度计:常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2.作用: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

  3.常用温度计

  ①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玻璃管:内径细而均匀

  ②构造 玻璃泡:水银、酒精、煤油等适量液体

  刻度:零刻度、测量范围、最小刻度

  4.摄氏温度的定标与读法

  0℃:冰水共存物的温度

  ①规定10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1℃:在两者间均分100等份后的每一等份

  ②读法:5℃读作“5摄氏度”;

  -5℃读作“负5摄氏度或零下5摄氏度”。

  三、常用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

  (1)估: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2)放:玻璃泡浸没于被测液体,不接触容器底、壁。

  (3)读:玻璃泡不离被测液体片刻后读数,视线与液面相平。

  四、体温计

  1.测量范围:35℃-42℃最小刻度:0.1℃

  2.特殊构造:

  ①玻璃泡上方有一很细弯曲管道(可离开人体读数)

  ②玻璃泡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准确到0.1℃)

  3.使用: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完将汞液甩回玻璃泡。

  2

  回家作业

  完成P19实验报告及练习1

  估计时间

  15

  课后小结:在本节教学设计中试图通过对教材的再处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实验和

  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体现实验学科的基本特点。冀此探索老教材的新用法,为迎接二期课改的到来做一些铺垫和积累

  物理的教案 篇12

  第1节《划时代的发现》

  一、教材分析

  《划时代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物理3-4第四章第一节,本节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考、研究时的迷失与最后成功,本节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难得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奥斯特实验、电磁感应现象,

  (2)了解电生磁和磁生电的发现过程,

  (3)知道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2)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和贡献,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3)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

  难点: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本节课学生认识到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是关键。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科学家的艰辛

  2. 实验法:学生自己体会奥斯特实验

  3.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划时代的发现,初步了解物理学史。分小组6台奥斯特实验装置。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学习,分6个学习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教学素材:

  到18世纪末,人们开始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摩擦生热表明了机械运动向热运动转化,而蒸汽机则实现了热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化,于是,一些独具慧眼的哲学家如康德等提出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等自然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03年奥斯特指出: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现象的零散的罗列,我们将把整个宇宙纳在一个体系中。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820年4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奥斯特又以

  《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

  探究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教学素材: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受到科学界的关注,促进了科学的发展。1821年英国《哲学年鉴》的主编约请戴维撰写一篇文章,评述奥斯特发现以来电磁学实验的理论发展概况。戴维把这一工作交给了法拉第。法拉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并开始转向电磁学的研究。他仔细地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现象,认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磁能否产生电呢?1822年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思想:磁能转化成电。

  他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起初,他试图用强磁铁靠近闭合导线或用强电流使另一闭合导线中产生电流,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失败了。经过历时十年的失败、再试验,直到1831年8月29日才取得成功。他接连又做了几十个这类实验。1831年11月24日的论文中,他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概括成五类:变化着的电流;变化着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场;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他指出:感应电流与原电流的变化有关,而不是与原电流本身有关。他将这一现象与导体上的静电感应类比,把它取名为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为了解释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曾提出过电张力的概念。后来在考虑了电磁感应的各种情况后,认为可以把感应电流的产生归因于导体切割磁力线。在电磁感应现象发现二十年后,直到1851年才得出了电磁感应定律。经过大量实验后,他终于实现了磁生电的夙愿,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作为19世纪伟大实验物理学家的法拉第。他并不满足于现象的发现,还力求探索现象后面隐藏着的本质;他既十分重视实验研究,又格外重视理论思维的作用。1832年3月12日他写给皇家学会一封信,信封上写有现在应当收藏在皇家学会档案馆里的一些新观点。那时的法拉第已经孕育着电磁波的存在以及光是一种电磁振动的杰出思想,尽管还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为解释电磁感应现象,他提出电致紧张态与磁力线等新概念,同时对当时盛行的超距作用说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一个物体可以穿过真空超距地作用于另一个物体,不要任何一种东西的中间参与,就把作用和力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这种说法对我来说,尤其荒谬。凡是在哲学方面有思考能力的人,决不会陷人这种谬论之中。他开始向长期盘踞在物理学阵地的超距说宣战。与此同时,他还向另一种形而上学观点──流体说进行挑战。1833年,他总结了前人与自己的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当时所知摩擦电、伏打电、电磁感应电、温差电和动物电等五种不同来源的电的同一性。他力图解释电流的本质,导致他研究电流通过酸、碱、盐溶液,结果在1833~1834年发现电解定律,开创了电化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他所创造的大量术语沿用至今。电解定律除本身的意义外,也是电的分立性的重要论据。

  1837年他发现电介质对静电过程的影响,提出了以近距邻接作用为基础的静电感应理论。不久以后,他又发现了抗磁性。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他形成了电和磁作用通过中间介质、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的思想。于是,介质成了场的场所,场这个概念正是来源于法拉第。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引入场的概念,是法拉第的最富有独创性的思想,是牛顿以来最重要的发现。牛顿及其他学者的空间,被视作物体与电荷的容器;而法拉第的空间,是现象的容器,它参与了现象。所以说法拉第是电磁场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深邃的物理思想,强烈地吸引了年轻的麦克斯韦。麦克斯韦认为,法拉第的电磁场理论比当时流行的超距作用电动力学更为合理,他正是抱着用严格的物理语言来表述法拉第理论的决心闯入电磁学领域的。

  法拉第坚信:物质的力借以表现出的各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这一思想指导着法拉第探寻光与电磁之间的联系。1822年,他曾使光沿电流方向通过电解波,试图发现偏振面的变化,没有成功。这种思想是如此强烈,执着的追求使他终于在1845年发现强磁场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他的晚年,尽管健康状况恶化,仍从事广泛的研究。他曾分析研究电缆中电报信号迟滞的原因,研制照明灯与航标灯。他的成就来源于勤奋,他的主要著作《日记》由16041则汇编而成;《电学实验研究》有3362节之多。

  他生活简朴,不尚华贵,以致有人到皇家学院实验室作实验时错把他当作守门的老头。1857年,皇家学会学术委员会一致决议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会长。对这一荣誉职务他再三拒绝。他说:我是一个普通人。如果我接受皇家学会希望加在我身上的荣誉,那么我就不能保证自己的诚实和正直,连一年也保证不了。同样的理由,他谢绝了皇家学院的院长职务。当英王室准备授予他爵士称号时,他多次婉言谢绝说:法拉第出身平民,不想变成贵族。他的好友J.Tyndall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在他的眼中看去,宫廷的华丽,和布来屯(Brighton)高原上面的雷雨比较起来,算得什么;皇家的一切器具,和落日比较起来,又算得什么?其所以说雷雨和落日,是因为这些现象在他的心里,都可以挑起一种狂喜。在他这种人的心胸中,那些世俗的荣华快乐,当然没有价值了。一方面可以得到十五万镑的财产,一方面是完全没有报酬的学问,要在这两者之间去选择一种。他却选定了第二种,遂穷困以终。这就是这位铁匠的儿子、订书匠学徒的郑重选择。1867年8月25日逝世,墓碑上照他的遗愿只刻有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

  后世的人们,选择了法拉作为电容的国际单位,以纪念这位物理学大师。

  科拉顿的失败

  1820年,奥斯特的磁效应发表后,在科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科学家想既然电能生磁,反过来磁也能生电。可以说,想实现磁生电是当时许多科学家的愿望,例如,安培、科拉顿等人都曾为之努力过,但是都失败了。在这个问题上,最遗憾的莫过于科拉顿。

  1825年,科拉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磁铁插入连有灵敏电流计的螺旋线圈,来观察在线圈中是否有电流产生。但是在实验时,科拉顿为了排除磁铁移动时对灵敏电流计的影响,他通过很长的导线把接在螺旋线圈上的灵敏电流计放到另一间房里他想,反正产生的电流应该是稳定的(当时科学界都认为利用磁场产生的电应该是稳定的),插入磁铁后,如果有电流,跑到另一间房里观察也来得及就这样,科拉顿开始了实验。然而,无论他跑得多快,他看到的电流计指针都是指在0刻度的位置。

  科拉顿失败了。科拉顿的这个失败,是一个什么样的失败呢?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议论。

  有人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失败。因为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是摆动了的。也就是说,电磁感应的实验是成功了,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有人说,这是一次遗憾的失败。因为科拉顿如果有个助手在另外那间房里,或者科拉顿就把电流计放在同一间房里看得见的地方,那么成功的桂冠肯定是属于科拉顿的。

  有人说,这是一次真正的失败。因为科拉顿没能转变思想,没有从稳态的猜想转变到暂态的考虑上来,所以他想不到请个助手帮一下忙、或者把电流计拿到同一间房里来。事实也正是如此,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他决定不再固守稳态的猜想,终于在1831年8月,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科拉顿只能留下永远的遗憾。

  例1: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C)

  A.安培 B.赫兹 C.法拉第 D.麦克斯韦

  例2:发现电流磁效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_奥斯特__,发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规律的科学家是_安培_,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法拉第_,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规律的的科学家是_库仑_。

  例3: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B)

  A.磁场对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B.变化的磁场使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

  C.插在通电螺线管中的软铁棒被磁化 D.电流周围产生磁场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并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电磁感应的条件。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得出恰当的结论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十、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课外知识很感兴趣,有些同学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也能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激发了他们学物理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学生对物理学的发展非常感兴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介绍一些这样的知识,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宽学生的视野。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物理的教案 篇13

  【目的和要求】

  观察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特征,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仪器和器材】

  节拍器(全班共用),钢棒2根(直径8毫米,长80厘米一100厘米,或用细木棒代替),高、低支架各1个,钢球(直径19毫米左右),垫块,红粉笔,刻度尺。

  【实验方法】

  1.安装实验器材。将两根钢棒的两端分别插入高、低支架的两孔中,然后将支架平放在实验桌上,当钢球放在高端两棒之间时,钢球会沿两棒滚下,如图19-1所示。

  2.训练反应能力。教师首先调节节拍器每两次响声之间(每拍)的时间间隔为1秒。让学生一只手在高端两棒之间挡住钢球,并随着节拍器的响声数5、4、3、2、1,数到0时放手让小球滚下并接下去数1、2、3、……如此重复几次,直到学生基本上能按上述要求与节拍器响声同步为止。

  教师然后调节节拍器每两次响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75秒。按上述要求重复训练几次,要求学生能基本上达到与节拍器响声同步反应。这对于今后做其他实验是有益的。

  3.调节小球滚动的快慢。用垫块调整支架的高度,使钢球滚到接近低端时节拍数为整数,例如第8拍,并在该拍时钢球经过的位置用粉笔做一个记号。

  4.观察小球运动情况。可看到小球沿两棒越滚越快,开始时速度为0,滚到末端时速度最大。按方法2中的要求重新数着拍子并让小球从0拍开始滚下,在第4拍时小球经过的位置用粉笔做个记号。当小球在8拍内滚完全程时,比较第0拍至第4拍间小球运动的路程和第4拍至第8拍间小球运动的路程长短,可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后半段的路程较长,说明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5.测量变速直线运动的时间和路程。将节拍器每拍的时间间隔定为1秒,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在第0拍至第4拍间的路程以及第4拍至第8拍间的路程,连同两段路程相应的时间,填入表1.9-1中。

  6.节拍器每拍的时间。间隔仍为1秒,记下第5拍时小球经过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在第0拍至第5拍间运动的.路程以及第5拍至第8拍间运动的路程,连同两段路程相应的时间,填入表1.9-1中。

  实验次数第一段路程

  节拍数时间(秒)路程(厘米)平均速度(厘米/秒)

  第二段路程全程平均速度(厘米/秒)

  节拍数时间(秒)路程(厘米)平均速度(厘米/秒)

  7.节拍器每拍的时间间隔改为0.75秒。重新用垫块调整支架的高度,调节小球滚动的快慢,使钢球滚到接近低端时仍为8拍,用粉笔记下第8拍的位置。然后让小球从高端滚下,记下小球在第4拍时所经过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前4拍和后4拍所经过的路程,连同相应的节拍数和时间填入上表中。

  8.同方法7。记下小球从高端滚下时数8拍所经过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前6拍和后2拍所经过的路程,连同相应的节拍数和时间填入上表中。

  9.计算平均速度,分析实验结果。

  由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出上表中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和全程的平均速度。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1)变速直线运动中,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而且它们也不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2)物体的运动情况变化时,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和全程的平均速度也发生变化。物体经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反映了该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运动快慢情况。

  【注意事项】

  1.实验中每次要从同一位置让小球自由滚下。

  2.若无现成仪器,可以自制,也可用斜面小车代替。用书本将斜面木板一端支起,改变书本的厚度可改变斜面的倾角,即改变小车运动的快慢。

  3.若用电子秒表或机械秒表安排两人一组做实验,效果会更好

  物理的教案 篇14

  知识目标

  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2.了解透明体的颜色由它能通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由于它们对不同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不同,所以看上去有不同的颜色.

  3.认识三原色,在此基础上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对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本节涉及的生活实例比较多,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乐观主义精神,由热爱生活出发,继而热爱科学探索.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通过光的散射实验,介绍白光的组成,进而由实验说明透明体和不透明体呈现不同颜色的道理,说明色光混合和颜料的情况.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是科学常识,也是很有趣味的知识.

  教法建议

  本节是选学内容,介绍的`知识都是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的,是科学常识,有很强的趣味性,可用实验法将各种光的色散现象展示出来,在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可采用启发式教学.为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三原色的不同,教师可采用实验教学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方案一:教师可向学生讲述牛顿分解色光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学生实验: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色光.

  这个实验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知道,对于这个实验,教师可稍加指导.在学生兴趣被激起后转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学生实验:太阳光分解成的色光经棱镜混合成白光.这个实验学生是生疏的,为保证实验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1) 两个棱镜要靠得很近

  (2) 承接混合成白色的屏不要离第二个棱镜太远,避免能量损失太大,亮度过弱,看不清楚.

  2.物体的颜色教学应分为两部分.

  (1) 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如果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几块红玻璃或多层红玻璃纸.

  再用蓝玻璃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玻璃是蓝色的原因.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2) 不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实验: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换用一张绿纸,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3.色光的混合

  首先说明彩色电视机的色彩是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让三种色光各自所占比例不同,就合成形形色色的各种色光.

  演示实验: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三色盘呈灰白色.对于红、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几种颜色.各种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给学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几个即可,其余可由学生在课下完成.

  4.颜料的混合

  方案一:向学生展示课本彩图颜料的三原色,使学生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

  方案二:由学生用各种颜色的颜料画画,对比展示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并指出混合原理不同.

  三、课堂总结

  建议由学生发挥主动性,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板书演示,配合学生的总结发言.

  由于本节是选学内容,可适当创造机会,发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光的三原色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演示太阳光束经玻璃棱镜发生光的色散实验、色光合成实验.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