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正文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10篇模板范文

2023-09-27 17:22:24 21好文网 数学教案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之间互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

  1.在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

  2.把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一)复习

  1.读出下列的百分数.

  20% 120% 100.5% 12.3%

  2.说出下列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0.8 1.2 0.125 1.75

  3.把下面小数化成分数.

  0.2 1.5 0.375 1.25

  4.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

  5.把下面各数写成百分数.

  (二)引入

  在生产、工业和生活中进行统计和分析时,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有时要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有时要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师板书课题: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二、新授教学

  (一)百分数和小数互化.

  1.教学例1

  把0.25、1.4.0.123化成百分数.

  (1)小组讨论转化的方法

  (2)教师提问:小数化成百分数分几步进行?0.25怎样化成百分数?

  教师板书:

  (3)学生独立将1.4、0.123化成百分数.

  教师板书:

  (4)做一做:把下面各小数化成百分数.

  0.38、1.05、0.055、3

  (5)总结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规律.

  小结: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板书:

  (6)口答: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

  0.35 0.07 1.3 2.24 5

  我们已经学会了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那么,百分数怎样化成小数呢?

  2.教学例2

  把2.7% 124% 0.4%化成小数.

  (1)小组讨论转化的方法

  (2)学生试做,老师巡视指导.

  (3)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

  (4)做一做:把15% 80% 3.5%化成小数

  (5)总结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规律.

  小结: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板书:小数 百分数

  (6)口答:把下面百分数化成分数:60% 12.5% 120%

  (7)小结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二)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1.教学例3

  把 、 、 化成百分数

  (1)思考回答:

  ① 、 、 能直接化成百分数吗?

  ②把百分数变成什么样的数就可以化成百分数?

  (2)学生试做并订正.

  教师说明:分子除以分母,如遇到除不尽时,通常商算到小数第四位,再用四舍五入法

  取三位小数.同时要注意等号和约等号的使用.

  教师强调:因为0.167是近似值,所以 ,而16.7%是从0.167改写成的,没有再取近似值,所以 ,如果把 直接写成百分数,就要写成

  (3)做一做:把下面分数化成百分数.

  2.教学例4

  把17%、40%、12.5%化成分数.

  (1)学生试做

  (2)集体订正

  板书:

  (3)做一做:把下面各百分数化成分数.

  14% 2.5% 120%

  (4)归纳总结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一说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吗?

  五、布置作业

  (一)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25 0.07 0.9 0.415 1.3 1.041 1

  (二)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或整数.

  72% 17.6% 106% 2% 0.8% 7.5% 100

  (三)把下面的分数化成百分数.

  (四)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分数.

  20% 25% 33% 180% 0.6% 3%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应用题专项练习。

  1、杨教授要领会稿费4300元,根据有关规定,超过800元的应按收入的5%交个人所得税,他应交税多少元?

  2、京华超市有草鱼180千克,卖出它的后,剩下的草鱼重量相当于虾的90%,超市中有虾多少千克?

  3、A、B两地相距800千米,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已行了 ,再行多少千米正好到达B地?(4分)

  4、某饮料厂六月份生产饮料180箱,比原计划超产30箱,超产百分之几?

  6、把一个圆形纸片剪开后,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不变的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56厘米,剪开的圆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6分)

  7、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乙每小时行全程的10%,甲比乙早小时到达A、B两地的中点,当乙车到达中点时、甲车又继续向前行驶了25千米到达C点,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8、一座桥实际造价2100万元,比原计划多用了 ,原计划造价多少万元?

  9、扬桥村要挖一条480米的水渠,第一天挖了60%,第二天挖了 ,两天共挖了多少米?

  10、一堆煤,第一天运走的吨数与总吨数的比是1:4,第二天运走4.5吨后,两天正好运走了总数的 ,这堆煤有多少吨?

  11、两个车间共有150人,如果从外地调入50人到第一车间,这时一车间的人数是二车间的 ,二车间原来有多少人?

  12、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先写出切合题意的`关系式,再列方程,不用解答)

  关系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列方程,不用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一箱香皂,卖去24块,正好是全箱的 。这箱香皂有多少块?

  线段图:

  只列综合算式,不用计算:

  14、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然后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求出正方形的面积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对于幼儿“>”和“<”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只要让他们记住开口的方向,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并且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课意在为幼儿创造一个 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一,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开口的方向;第二,以游戏贯穿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理解大小的相对性。。

  2、学习把不等式转变为等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分析: 重点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掌握相等与不相等的转化;难点是掌握“>”和“<”的方向。

  活动准备: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图片。

  2、4朵红花、六朵黄花的图片。

  3、数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数字头饰两套,小猴子头饰若干。

  5、数字小兔图一张,有关数字卡若干。

  6、数字卡10张(装入猫头包内),铃鼓一个,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和“<”

  1、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来了,蜜蜂蝴蝶飞呀飞呀,飞到我们幼儿园里来了,大家看一下,飞来了几只蜜蜂?几只蝴蝶?”教师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图片,幼儿说出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

  问:“蜜蜂和蝴蝶比,谁多?谁少?”“那么,7和5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

  师:“我们可以在7和5之间放一个符号,让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号,能放‘=’号吗?”启发引导幼儿,引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7”大于“5”。

  2、问:“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园里),展示红花和黄花的图片,让幼儿感知其数量的不同,引出“<”,重点观察小于号像是在向左弯腰,撅着屁股的样子,屁股撅给小数瞧,小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说出“4小于6。”

  3、师:“大于号和小于号一个开口向左,一个开口向右,很不好玩,我们得找规律记住它们。”启发幼儿找出内在规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它们开口得方向都对着哪一个数(大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小数)。”

  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二、表演游戏:学做“>”“<”

  找出4名幼儿做数字娃娃,戴上数字头饰,找两名幼儿分别站在两个数字中间,用身体姿势表演>”“<”,幼儿读出“9大于7”“7小于9。”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9+?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

  计算机、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

  秋天来了,各种水果都成熟了,小动物们到果园里摘苹果.快看,它们回来了!

  出示图片:摘苹果

  2.教师提问

  (1)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2)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二)引入课题

  1.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解决“一共有几个苹果”的问题.

  2.教师提问

  (1)谁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2)怎样列式?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

  1.教师提问:“9+5”到底应该怎样算呢?

  2.动手操作

  用红颜色的圆片代替小兔摘的苹果,用黄颜色的圆片代替小猪摘的苹果,把自己的

  想法摆一摆、说一说.

  3.小组交流想法

  4.教师提问: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汇报?

  (二)小组讨论

  刚才你们用了那么多的方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三)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参加采摘活动的还有许多其它的小动物,你们想看看他们的收获吗?

  2.出示图片:草莓、梨

  3.教师提问

  (1)谁能说说图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怎样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4.我们今天帮助小动物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请你观察一下我们列出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巩固.

  (一)出示图片:算一算

  小动物们还有一些数学问题想请你帮助他们解决,你愿意吗?

  (二)出示图片:肯德基餐厅

  1.经过一天的采摘活动,小动物们很饿了,他们来到了动物肯德基餐厅.请你帮助小动物选择一份套餐(包括一份主食和一份小食品),并计算出你所选择的套餐要花多少钱.

  2.全班汇报

  3.发散思维:假设现在我想任意地选取两种食品,比如:一个巧克力圣代8元和一份薯条5元,你能帮我算算要花多少钱吗?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结:这节课你们上的`高兴吗?有什么收获?

  教学点评: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并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索、猜测验证的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应表现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探索交流)——解释应用。本节课通过创设小动物采摘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适时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创设了购买肯德基食品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自己选套餐的数学游戏活动,实践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目的。

  探究活动

  抢卡片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9加几的计算,提高口算速度.

  游戏准备

  写有算式和得数的卡片若干张.

  游戏过程

  1.学生分组进行.

  2.把算式卡片和得数卡片放到桌子上,由组长举算式卡片,其他同学抢得数卡片,谁抢到的多谁获胜.

  3.游戏控制在3分钟左右.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70认识比例1、例2以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图片激趣,引发讨论,设置悬念。

  2.电脑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3.揭题: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比。

  二、自主探索,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刚才有同学会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 汇报交流:

  (1)写法

  (2)各部分名称

  (3)比是有序的。

  3.完成p68试一试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生读例2,师:读了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速度,填入表格。)

  (2)指出: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有着相除关系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交流得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追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丰富对不同类量的两个数量比的认识。

  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

  提问:这句话中告诉了我们哪两个量?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会用比来表示吗?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1)观察一下这几组式子,总结相同的特点。

  (2)提问: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3)小结:两个数的比归根结底表示的都是两个数相除。

  三、自学课本,内化比。

  1.自学课本p69

  2.反馈: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求比值。

  *分数形式的比。

  *理解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材第115页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l、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征,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复习正、反比例关系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更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成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x、y是相关联的量)那么,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关系?想一想,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是:都有相关联的两种量(x和y),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点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积一定。

  2.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提问:判断是不是成比例和成什么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2)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3.判断x和y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1)y=8x (2)y=

  指出:我们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可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一道题里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根据比值相等或者积相等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做练练第2题。

  让学生读题,判断每题里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问:这道题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各要根据什么相等来列式解答?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突出列式的等量关系是比值还是积一定。

  2.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正比例应用题实际上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哪一类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是哪一类应用题?怎样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指出: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成正比例,根据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如果成反比例,根据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成正、反比例的量各有什么特点?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要怎样解答?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方法: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教材。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课前准备利用《完全解读》课前预习 ; 发导学案,天平称一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目标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方程的意义,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学案中的`学习目标,知道我们本课所要掌握的内容

  1、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二、自学讨论展示交流

  1、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2.学生小组讨论后,在小黑板上展示相应的学习成果。

  (图1)在天平左边放一只100克的空杯子,右边放一个10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两边( )。

  (图2)在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发现( ),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 ) 重,现在还需要增加( )克的重量才能使两边平衡。

  如果水的重量是X克,我们可以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关系:( )

  (图3)天平1的法码有200克,左边杯子重100克,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根据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可用式子表示( )。

  天平2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 )边倾斜。( )边重些,可用式子表示( )

  课堂小结:1像这样含有( )的等式,称为( )。

  你能写出一些方程吗?

  三、课堂小结过关检测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

  2、下面老师将对同学们所学的内容进行检测,看哪些同学学得好。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是的在( )里打√。

  28+12=40( ) x-13 51( ) y+17( ) 4x+48=64 ( ) 34〈 11+42 ( ) 5(a+3)=35 ( )

  (2)根据下面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1)a的5倍等于100

  (2)125与y的和等于200

  (3)x除以2等于b

  (4)a的2倍减去y的差是20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看图列乘法算式。

  2、出示旋转木马图,提出问题:旋转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教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小棒,分别是3、3、3、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小棒的出现使数学由具体人到符号化的一种过渡。)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说清楚

  (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仔细

  (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

  (2)怎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自主关键,合作是内化,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们获得多种的解题策略。)

  3、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倾听,在同学的经验上想出新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11 ②3x3+2=11 ③4x3-1=11等

  (以上几种方法中,方法①是连加,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方法②、③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结论。对于其它的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能讲出算理的都要及于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能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4、结合小棒分析意义。

  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

  4×3-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

  5、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6、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观察比较。

  (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在复习连加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3+3+3+2,还可以用乘加算式来表示3×3+2。乘加算式的发现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追求简单美,同时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方法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叫连加。方法②、③。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叫什么好?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是一种提升)

  (设计意图: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情境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自然得出了计算的顺序,同时为今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和算法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要借助有效的“表象操作”促使学生从“实物”到“算式”的过渡。)

  三、巩固运用,模型内化

  1、P58 做一做1。

  2、练习十二4。

  3、练习十二5。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设计有梯度的习题,层层递进。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不断提升,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特别是在例题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的说明方法,并展现算法的多样化,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是具有丰富潜力的个体。事实证明,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驾御教材,新教材才能展示它深沉的魅力。)

  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一共坐了多少人?

  3+3+3+2=11

  3×3+2=11 4×3-1=11

  9 12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比和比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比和比例、求比值及化简比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

  学生逐一说出一些知识后,教师揭示课题。

  【归纳整理】

  1.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引导提问:

  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1)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汇报时注意举例说明,并进行集体评议。

  (3)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表格。

  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指名学生回答。

  练习:解比例:

  一人板演,其余做在草稿本上。

  2.复习比、分数、除法的关系。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出示表格: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组织学生认真填写表格,并议一议,相互交流。

  用投影仪汇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教师举例:5∶6==()÷()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3.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

  出示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

  请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做完后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说一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

  出示表格。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之处

  (1)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填写表格。

  (2)学生互相议一议,互相交流。

  (3)指名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教师板书:

  4.复习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指名回答后,教师板书:=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

  ②比例尺20:1表示

  ③比例尺表示

  组织学生先想一想,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指名说。(多点一些基础较差的人说)

  (3)巩固练习。

  ①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m,在平面图上用7cm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②求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cm。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学生独立作业后再集体订正。

  答案:①1∶5000②400km。

  【课堂作业】

  教材85页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独立作业,然后再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和比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吧。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解决与圆的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和方案。

  3、感受数学运算的合理性与结果应用的现实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前准备:三块不同规格的台布图片。

  教学过程:

  一、选台布问题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餐桌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选台布的问题。

  师:同学们,餐桌是每个家庭都有的生活用品,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

  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餐桌的机会。

  师:老师的一个朋友刚买了一个圆形餐桌,桌面的直径是120厘米。

  板书:圆桌直径120厘米。

  师:他打算选一块正方形的台布。到商店一看,有三种不同规格的台布可供选择。

  出示课本第96页三块台布图片。

  师:选那块更合适呢?这位朋友想请老师参谋一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帮他解决“选台布”的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选台布。

  2、让学生观察三块台布,了解三种台布的数据信息。并理解“110cm×110cm”等规格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块台布,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块台布的花边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

  师:你们知道台布下面式子表示了什么吗?

  (二)解决问题

  1、提出:“计算第一块台布和圆桌面的面积各是多少,比一比谁的面积大”的要求,给学生自己计算的时间,然后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根据这些式子就知道了台布的边长。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圆桌面和边长110cm台布的面积,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学生认真计算、比较,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计算和比较的结果?

  学生说,教师板书:

  桌面面积:3.14×602=11304(平方厘米)

  第一块台布面积:110×110=12100(平方厘米)

  因为12100>11304,所以台布的面积大。

  2、提出:“选择第一块台布是否合适?”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最后,形成共识:不合适。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边长110厘米的台布的面积大于圆桌的面积。那么,选用这块台布是否合适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意见:

  合适。因为,第一块台布的面积比圆桌面的面积大。

  不合适。虽然第一块台布的面积大于圆桌面的面积,但是第一块台布的边长只有110厘米,而圆桌的.直径是120厘米,这块台布不能盖住圆桌面,所以不合适。

  如果学生出现两种意见,通过讨论形成共识。

  3、提出:第二块、第三块哪块合适呢?为什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看来判断台布是否合适,只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行,还要看台布的边长和圆桌的直径。现在我们已经确定第一块台布不合适,那第二块、第三块哪块合适呢?为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意见。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或你个人的意见?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意见:

  第二块比较合适。因为第二块台布的边长与圆桌直径相等,正好盖住圆桌面;第三块台布的边长比圆桌直径大40厘米,有些浪费。

  第二块和第三块台布都合适。因为第二块台布的边长与圆桌直径相等,正好盖住圆桌面;第三块台布的边长大于圆桌直径,一定能盖住圆桌面。

  第三块台布更合适些。因为第三块台布的边长比圆桌面的直径大一些,铺在圆桌上面四周都能下垂一部分,这样比较美观,台布不易被掀起。

  师:我的意见是选择第三块台布。因为台布的边长比桌面的直径大一些,台布铺上后,桌子的四周垂下来一部分,既美观,又不容易被掀起来。

  (三)尝试练习

  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先读题,观察圆桌图,弄清题意和计算的思路,再独立完成,最后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师:我们帮助朋友解决了选台布的问题,再来解决一个和台布有关的问题。同学们看课本97页,自己读题并认真观察图。

  学生读题。

  师:谁来说一说,要计算台布的面积和花边的长,必须要知道什么?

  生:必须要知道台布的直径或半径。

  师:好,请同学们自己计算这块台布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算完后交流。答案:

  台布直径:1.6+0.2×2=2(米)

  台布面积:3.14×()2=3.14(平方米)

  台布周长:3.14×2=6.28(米)

  二、设计包装问题

  1、提出设计包装箱的问题。让学生读题,弄清题中的数据信息和设计要求。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和圆桌台布有关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解决一个设计包装箱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7页,读一读题中文字,并观察情景图。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师:说一说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这种鲜橙汁包装罐底面的直径是5厘米,高是13厘米。

  要求设计一个长方体包装箱,每箱装24罐。

  2、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包装箱,并要求画出包装箱底面摆放饮料的示意图。 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设计包装箱的有关信息和要求,下面就来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长方体包装箱,并在一张纸上画出包装箱底面摆放饮料筒的示意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学生的设计方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方案的机会,说一说制定方案的过程,并把不同的方案示意图展示出来。 师:谁来把你画的图让大家欣赏一下?说一说饮料怎样摆放?长方体包装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怎样算出来?

  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合常理,携带不够方便、美观的方案,要给学生指出,并与其他方案进行比较。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认真读题后自主解答。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师:同学们真棒,设计出了好几种饮料包装箱,下面看练一练的第2题,我们来解决一个装运矿泉水桶的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后自主解答。

  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根据矿泉水桶的底面周长可以算出矿泉水桶的底面直径:100.48÷3.14=32(厘米)

  车箱长:2.1米=210厘米

  车箱宽:1.8米=180厘米

  因为:210÷32≈6,

  180÷32≈5,

  所以:小货车只能放6排,每排摆 5桶。

  运输小货车一次最多可装5×6=30(桶)。

  四、拓展学习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并尝试解决。师:这节课,我们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请大家注意观察,并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我们尝试着去解决,你一定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聪颖的人。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