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生物教案1
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临沂刘店子中学史艳华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复习要点: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常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调查
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尝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复习要点:
一、生物圈
大气圈的底部
1、生物圈的范围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人类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细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光、温度、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三种关系
捕食(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竞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合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方案要求:设计对照实验,
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蚯蚓疏松土壤;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产者──植物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真菌和细菌
3、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内,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时注意: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其中的“→”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所以有害物质也会沿食物链和食物....
网流动,而且营养级别越高,有害物质积累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中有很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复习要点:
一、显微镜
1、结构
支持部分: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撑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分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转换器──上面安装物镜。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调节部分:※遮光器──在载物台下方,可以调节进光量。其上有大小不同的圆孔称
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光学部分:※反光镜──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它有两个
镜面,一面是平面,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光线弱时用。
※目镜──用眼观察的镜头。
※物镜──接近物体的镜头。
注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注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注3:带※的结构应重点掌握。
2、使用步骤
①取镜:右物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②安放:略偏向身体左侧,便于左眼向目镜观察。
③对光:先使用低倍物镜对光,左眼向目镜内观察,(右眼睁开)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对光时,若光线较强,应该使用小光圈和反光镜的平面;若光线太弱,应该使用大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
④观察:a.观察材料必须薄而透明。
b.左眼观察物像,右眼看着绘图。
c.调节焦距:先下降镜筒(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载玻片);再
向目镜内看,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时,改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
d.关于镜像:显微镜下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实物与镜像的位置、上下关系
刚好相反。如显微镜视野中右上角的一个“d”,那么实物其实是“p”(旋转
180°得到),位于左下角。
e.移动问题: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f.找污点:在三个部位找,即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转动目镜,如果污点
的像也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的像动,说明污点
在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时污点的像都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g.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相反。
二、细胞
1、动物、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①结构比较
②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很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质——液态可流动的物质,各项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叶绿体——使光能变成化学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线粒体——动力车间,把化学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液泡——内有细胞液,含多种物质
2、观察细胞实验
①常用玻片标本种类:切片、涂片、装片
②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盖六染七吸
a.一擦,用洁净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b.二滴,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c.三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一小块透明薄膜,浸入上述水滴中。d.四展,用镊子将薄膜展平。
e.五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接触水滴,然后轻轻放下,盖在材料上,这
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
f.六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
g.七吸,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引,让染液浸润全部。
③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七吸,与前述步骤基本相同
二滴:滴入的是0.9%的生理盐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三刮:用凉开水潄口,用牙签从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四涂:把牙签有碎屑一端在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复习要点:
一、细胞的构成物质
1、无机物(一般不易燃):水、无机盐、氧,都是小分子物质。
2、有机物(一般可燃):蛋白质、糖类、脂肪、核酸等,是大分子物质。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叶绿体将光能(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线粒体: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注意:植物一般有两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的非绿色部分的细胞一般不含叶绿体,如根尖细胞
动物一般仅有一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四、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1、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3、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五、细胞分裂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生长
1、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
2、细胞分裂的过程
①细胞核一个分成两个
②细胞质分成两份
③每份细胞质含一个细胞核
④在原来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要形成细胞壁)
3、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①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②染色体先加倍,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③新细胞之间,以及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遗传物质也相同。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复习要点:
人体和多细胞动物的结构层次
1、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人和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功能
①上皮组织: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②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③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④结缔组织: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骨组织、血液、脂肪组织)
3、人和动物的五级结构层次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上皮组织呼吸系统肌肉组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泌尿系统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4、植物体的四级结构层次
分生组织根、茎、叶
输导组织(营养器官)
细胞→组织保护组织→器官→→植物体
营养组织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七年级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不是知识目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组织好调查、设计和课外实践这三个学生活动。这三个活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组织实施。还要特别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章是这册教材的最后,时近期末。所列调查和设计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提供了方便。因此,应把评价一并考虑在教学实施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学有关植被类型的知识。例如,通过录像和幻灯片等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或某地区、或家乡)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观察各国的植被分布地图,让学生粗略计算,并列表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也可以纵向比较(通过计算、列表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组织学生撰写、宣读小论文,开小辩论会,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结合时事(如2008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七年级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关生物学的科学成就。
2.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学的内容和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3.了解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对比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
判断、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向全班同学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巨大成就,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我国生物科学研究的成就,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
2.通过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质。
3.通过学生活动,促进新同学相识,培养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全册教材的绪论课,分别讲述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两部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生物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科学,也是初一学生进入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门实验科学。这一节课也是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生物知识的绪论课,将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
教法建议
通过生物教学,除了要使学生了解并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智力;并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生物学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完成上述任务,必须通过认真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去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要极为重视这一节课的教学,精心准备、组织安排好,这将对激发学习兴趣起着决定性作用,也为学生今后积极主动地以科学的方法去学好生物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建议:
1.结合生物学教学特点,从学生升入中学开始,就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
(1)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的照片、图片,课前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课上,让学生介绍他们身边生物的趣闻。
2.对于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和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或小组意见的基础上用学生的话加以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周围的生物现象入手,从生活实例入手,可以使生物课密切联系实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兴趣向探究规律及原理方面发展。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从报刊、杂志、广播等各种传媒中获得的信息,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事例,加以说明。以感受生物学的地位和作用。
4.教材中有些内容在一个课时内完不成,有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有的可以贯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探索生物的奥秘
重点: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要了解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教育过程:
引言:(从学生展示的生物图片作为切入点)大家展示了这么丰富多彩的的生物图片,可见,生物是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同时,生物科学的知识也是日新月异,趣味无穷。
(可采取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并明确各组讨论的主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1.什么是生物,它具有哪些特征?
(通过讨论方式,师生一起总结出科学的结论)
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同学们列举身边的生物,并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生物学的发展史。
补充资料:
近代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
①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医生哈维开创了近代实验生物学,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
②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35年出版了《自然系统》一书,建立了新的动物、植物的分类系统,创立了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③1665年美国物理学家虎克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软木薄片的细胞壁,从而发现了细胞,将人们对生物的认识引入到细胞这个微观领域中。
④168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其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污水、牙垢等,发现了细菌和原生动物,成为微生物学的创始人。
⑤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
⑥ 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名著,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⑦ 1865年奥地利人孟德尔经过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发表了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提出了两个遗传的基本规律。
当代生物学的重大成果和发展趋势:
①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3年4月,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公布了他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的研究结果,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②人类基因组的研究。
科学家估计,人类约有10万个基因,编码序列约为1亿个碱基对。人体基因DNA全序列分析,即基因组研究。研究内容是:分析测定30亿个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破译每个核苷酸序列中包含的遗传信息,搞清每个遗传信息的生物学功能。世界上已有一些国家先后立项对此进行研究,我国也将人体基因组的研究列入国家研究项目。科学家预测,人类基因组研究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将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③生态学的研究。
生态学是生物学中古老的分支学科。生态学创立于1869年,是德国进化论者海克尔创立的。本世纪30年代,生态学初具规模。50年代以后,数学被引入生态学的研究,生态学发展为定量的科学,近几十年来,人口剧增、粮食短缺、环境恶化、资源危机,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都离不开生态学的研究,生态学则显得越来越重要了。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特大水灾,损失巨大,更加引起我国对生态学研究的重视。
3.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需要生物学知识。(讨论)
4.我国在生物研究科学中取得的成就。(参考课本)
5.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生物科学的密切关系。(粮食、人口、污染、资源)
(二)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1.生物课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可由学生通过图片、影像资料介绍)
2.什么是观察法?
3.什么是调查法?(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
4.什么是实验法?它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三)教师总结
手段:以学生讨论为主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绪论课,是学生共同学习的开始,所以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一课是以课小学生收集资料,课上学生讨论为主线,再加以老师画龙点睛的总结,采用设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的模式。
板书设计:
探索生物的奥秘
一、 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1.什么是生物,它具有哪些特征?
2.生物学的发展史。
3.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需要生物学知识。
4.我国在生物研究科学中取得的成就。
5.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生物科学的密切关系。
二、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1.生物课的内容
2.什么是观察法?
3.什么是调查法?
什么是实验法?它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七年级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经济上的意义。
2.通过对铁线蕨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及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比较,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都高等,植株也比苔藓植物高大。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达、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同时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所以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孢子囊、孢子、原叶体等名词,绝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未亲眼见过,会感到比较难理解。而且对铁线蕨植物体上不直接生出雌雄性生殖器官,却是先产生孢子,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雌雄性生殖器官,与葫芦藓植株上直接生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有所不同,学生会感到更难理解,加上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较大困难,所以铁线蕨的生殖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
结合复习葫芦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出本课题。
课上首先演示葫芦藓的植株(实物或挂图),请学生辨认它属哪类植物?形态结构上有哪些地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在学生回答后,再演示铁线蕨、肾蕨等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观察,看看是否能叫出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生活环境,由此指出,还有一类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
2.关于“铁线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的教学:
本部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2~4人一组,教师组织他们观察铁线蕨,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①铁线蕨的植株的颜色如何?
②用尺子测量一下铁线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记录,想一想,它与葫芦藓相比有何不同?
③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
④铁线蕨的叶是单叶还是复叶?紫黑发亮的部分是什么?你知道铁线蕨名字的由来吗?
⑤把铁线蕨的地下部分挖出来观察,看看这是什么?其上长有许多纤细的结构又是什么?它与葫芦藓的假根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形态。
⑥用放大镜观察铁线蕨的小叶,看看叶上是否有叶脉?分析一下,这里有何种组织?
⑦结合以上观察,试说明铁线蕨为什么会比葫芦藓长得高大?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归纳性讲解。强调蕨类植物已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关于铁线蕨生殖过程的教学:
①铁线蕨的生殖过程较复杂,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得这部分知识。可事先准备好带有孢子囊的新鲜的铁线蕨或标本、新鲜的原叶体或标本(其上带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并准备好生殖过程的剪贴图。
②先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背面边缘上长出的一些半圆形的褐色隆起,这些隆起是什么?这些隆起内部是什么?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图I-71观察,当学生答出:这些隆起是孢子囊群,孢子囊内有很多孢子时,教师请学生到黑板前贴出它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并告诉学生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下边可提出问题:铁线蕨的雌、雄性生殖器官长在哪?此时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原叶体,特别是对照课本图I-72,细心观察原叶体的腹面,注意其上是否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继续完成剪贴图:
有卵细胞,雄性生殖器官里有许多带鞭毛的精子,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可启发学生思考,铁线蕨的受精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卵受精后,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再请一位同学根据以上内容完成整个生殖过程的图解。
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从生殖过程看,铁线蕨为什么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强调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4.其他的蕨类植物:
让学生观察卷柏和蕨的标本或投影片,并给学生展示卷柏和蕨的生境图,使学生了解卷柏生长在岩石表面或岩石的缝隙里,蕨生长在森林和山野阴湿的环境中。
5.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学生重点了解了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把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等特点与苔蕨植物相比较,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苔藓植物相比较,蕨类植物不仅有茎和叶,而且有真根,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但它与苔藓植物一样,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所以多数仍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学生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小结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6.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先给学生播放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结合最后一点意义,可给学生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境图,使他们加深理解最后一点意义。
最后通过一道题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铁线蕨为何能长得比葫芦藓高大,为何他们都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板书设计】
第三节蕨类植物
一、铁线蕨
1.生活习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殖:
二、其他蕨类植物
三、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有真根、茎和叶,有输导组织和较发达机械组织,较高大。
2.受精离不开水,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蕨类植物经济意义
可食;药用;观赏;绿肥;饲料;
古代蕨类植物→煤。
小资料
铁线蕨原叶体的培养和观察
一、采集铁线蕨的孢子:
夏末秋初,采集背面有褐色隆起的铁线蕨叶片放入纸袋,一段时间后纸袋里就留有囊群散出的孢子。
二、培养铁线蕨的原叶体:
1.把砖块稍稍磨平,洗净,并煮沸消毒,放入平底瓦缸或玻璃缸,往缸内倒水使之浸没砖块的一半。
2.把铁线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砖上,用玻璃盖没缸口。把缸放在温暖而阴湿的地方,温度最好保持在15℃左右。
铁线蕨原叶体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把砖浸在水时,把缸放在温暖阴暗处,并用玻璃盖没缸口,砖面不断吸水,经常保持湿润,都是为了维持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三、观察铁线蕨的原叶体:
如果管理得当,15天后砖上长出绿色的原叶体。把钱铁蕨的原叶体从砖上小心刮下,放在载玻片上,底面朝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原叶体,可见它是心脏形的绿色叶状体。原叶体下端靠近“心尖”是丛生的须状假根。假根基部附近是球形的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器,靠近“心脏”凹陷处可见突出的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原叶体被水浸没后,精子器里的精子游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最后发育成新的铁线蕨。
附:培养铁线蕨原叶体还可使用培养基。
具体做法如下:称取硫酸钙0.25克、磷酸钙0.25克、硫酸镁0.25克、氯化钠0.08克、硝酸钾0.07克、氯化铁0.005克倒入盛有1000毫升水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加8克琼脂,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倒入培养皿中,使它凝成厚1~1.5厘米的平板。把纸袋中的孢子倒在白纸上,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盖上盖子,放在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
在15℃以上的室温条件下,孢子能正常萌发成绿色的原叶体。
七年级生物教案5
设计理念:
叶子是学生常见,也是绘画作品里经常出现的绘画题材,在学生平时的作品里更多的注重了色彩和外形的表现,包括日常的观察中都忽略了细小的叶脉的存在。究其原因,我们平时就缺少细节的观察,因此,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美术学科的审美性、情感性、想象性,在一系列的观察、欣赏、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
1、紧扣审美这一主线,导入新课直接让学生夸夸叶子的美,从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出发,在感受叶子形状美、色彩美的基础上,运用放大的方法感受叶脉的存在与形状美,同时学会观察细节。
2、在重点观察网状叶脉的基础上,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发现另一类形状的叶脉,在尝试画的过程中归纳线条粗细表现的方法,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习用线添加、组合,表达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构建新知。
3、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倾听中想象,感受叶脉的内在精神——大爱无痕。通过送“幸运叶”这一教学环节,引发学生爱的情感,本课以歌曲《爱的人间》结束,升华学生的情感,切实体现美术学科本位,关注每一次引导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关注眼睛和心灵的艺术共鸣。体现美术学科的情感性,人文性,让理性与情感更多的结合在一起。
4、美术是一种视觉语言性沟通或视觉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与感受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收集大量图片,引导学生与自然“对话“,感受自然的美与神奇,与大师作品和小朋友作品“对话”,感受线的艺术魅力,与老师同学“对话”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对话中提高美术鉴赏力,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
5、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在摆放树叶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在互动评价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欣赏他人,发现不足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教学目标:
1、观察叶子的外形以及叶脉的造型,能够说出叶脉的生长规律。
2、选择一片叶子最喜欢的或想象中的叶子,将它画下来,着重表现美丽的叶脉。
3、感受叶脉的美丽与神奇,学会关爱他人,形成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准备课件,学生每人收集1~2片树叶、彩纸,剪刀、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收拿一片叶子问学生这是什么呀?
2、学生回答是树叶,让学生观察,在这张叶片上,你还看到了什么?一些线。你知道人们把他们叫做什么?(叶脉、叶茎)
师小结:叶子上的这些纤细的叶脉就同我们人的血管一样,遍布全身用来输送水份、养份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叶子上的小血管>>师板书课题。
二、感知、表现叶脉的生长规律。
(一)认识网状的叶脉
1、大屏幕展示:叶脉的标本,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叶脉——线的特点。师随机板书:多、密、长、短、粗、细、分叉、交叉
课件介绍主脉、支脉、次支脉。
请仔细看看自己收集来的叶子上的叶脉,他们的形状完全一样吗?它的叶脉和屏幕上那张叶脉形状完全一样吗?得出:相同形状的叶子,它们的叶脉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
2、尝试用线条表现叶脉的生长规律
①、你们能用线条画出叶脉的美吗?学生边画师边提示叶脉的特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能画出它们的粗细变化呢?
请2~3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其余学生在下面画。
3、师生点评小结,强调画一定要画出事物的特征。
①粗的叶脉和细的叶脉又是怎样表现的呢?学生归纳小结:a双线勾画b描边加粗。
②次支脉的生长的方向——从主脉向叶尖、叶边的方向生长,并越来越细,师帮助修改,强调画到叶边,叶尖。
③师帮助添画次支脉,老师经常说有的同学画面太空,缺少细节,什么是细节,把这些纤细的支脉画出来,这片叶子就有了细节了,强调细节产生美,使画面更生动,富有节奏感。
④学生修改作品、添加细节。图(2)图(3)
(二)认识平行状的叶脉,欣赏各种形状的叶子和叶脉,感受叶脉的神奇魅力
三、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与大师和小朋友的作品 “对话”,感受线的艺术魅力,激发想象力,创造力
(一)刚才我们运用了写实的手法画了真实的叶脉,然而我们在日常的绘画中更多地运用了想象、添加的方法使画面更精彩。请欣赏大师与小朋友的作品,课件出示:
1、(埃舍尔的《鱼》)和学生作品,猜一猜,哪幅画是大师的作品,为什么?在小朋友的画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呢?师引导欣赏:看似复杂的图形其实都是由简单的图形和一些变化的线条添加、组合而成的,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动一下脑筋,也能做得更好。
2、毕加索的作品,你看出来画面上画什么吗,他画的人很怪,一会儿看像正面,一会儿像侧面,人身上添加了好多各种各样的线条,画面很饱满,想象奇特。学生作品严谨、写实。
(二)欣赏其他小朋友的画
(三)欣赏了这些画,如果让你再画小血管,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交流。
五、实践创作,学会关心他人,形成合作精神
作业要求:
1、用写实或想象(用多种线条组合、添加)的方法画出最美的那片叶子。
2、把画好的叶子,沿着叶子边缘用剪刀把它剪下来贴到黑板的树上,让 “幸运树”更加茂盛。
六、在评价中升华、提升。
七年级生物教案6
种子的萌发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三节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探究活动
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材料用具:
取饱满健壮的红皮小麦种子和白皮小麦种子若干粒,刀片一个,镊子一个,培养皿4个,卫生纸若干张,清水,标签,胶水等。
实验步骤:
(1)浸种使小麦种子萌动。
(2)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0粒和白皮小麦200粒分别放在标有1号和2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3)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粒和白皮小麦20粒,分别切下它们的胚,分别放置胚和胚乳部分。
(4)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分两部分放在标有3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5)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乳部分,分两块放在标有4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①3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能不能长成幼苗?。
②4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乳能不能长成幼苗?。
③设置1号和2号培养皿的意义是什么?。
④试根据探究性实验的结果,说明种子的胚和胚乳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⑤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什么?
⑥有兴趣的同学可将红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白皮小麦的胚乳上,或把白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红皮小麦的胚乳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观察结果,对结果进行讨论。
七年级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酸雨探究实验,其他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2、难点:设计酸雨探究实验的方案,掌握实验的注意要点,进一步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探究提示、练习设置、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需要,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导入]
向学生展示一些“温室效应”与“酸雨”带给环境危害的图片和没污染环境图片,以对比的形式展现,呈现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之大,引起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共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北极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白雪茫茫,北极熊、、、、、、
教师:冰天雪地,就像图片这样对吧?但是啊,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雪地融化掉了,北极熊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想象中的森林应该是这样子的,茂密葱郁,但是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在欧洲的建筑上他们经常会采用一些雕塑使到建筑更加华丽美观,大家看一下这些雕塑,经过了60年的变迁,已经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还有我国著名景点乐山大佛,非常雄伟、壮观,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它从当初的炯炯有神变得千疮百孔。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老师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吧”,并不是,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有时候却牺牲了环境作为代价,同样环境也将反作用于我们,大家刚才看到的图片就是“温室效应”和“酸雨”带给我们危害。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采用小组竞赛的课堂形式,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一题倒扣一分。让学生阅读实验探究和PPT图片上的信息,完成给出的两道填空题。
教师:讲解PH值(酸碱度)的相关知识,并对两种溶液作酸碱判断。结合图片描述酸雨的形成原理以及过程,普及我国酸雨类型以及分布地区。分析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原理。适当提问学生,并且与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原理。再让学生了解完整实验过程,鼓励学生有兴趣可以回家去做实验。提问“如果将实验中的20颗绿豆改为5颗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不好,因为5颗绿豆实验结果有随机性。
教师:结合实验数据表格,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酸雨对植物有抑制作用。讲解酸雨的危害以及控制酸雨问题的相关措施。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
2、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
学生:
1、成分有差别,真实酸雨由水、硫酸、硝酸所构成。模拟酸雨由水和食醋构成。
2、不一定,那些物质会随着大气流动,到其他地区形成酸雨。
教师:点评答案,再用两道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析回答。
教师:讲解废旧电池给环境带来什么危害,还有如何控制废旧电池污染的措施。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的危害,以及普及两个废旧电池危害的例子(水俣病、痛痛病)。教育学生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给予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回答。
教师:除了刚才说的全球性污染问题“酸雨”和“废旧电池污染”,还有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讲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其导致的危害。再给予同学两个思考讨论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答完之后点评答案。讲解“臭氧层破坏”的成因和它导致的危害,再给出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对整个课堂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从表格填空中重新回顾所学的知识内容。播放“保护环境公益视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整个课堂的表现给予点评,赞扬第一的小组并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课堂结束,布置作业。
七年级生物教案8
教师寄语:
勤观察,多调查,增知识,拓视野!
知识目标:
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
能力目标:
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
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学习难点:
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物的特征,课下每个小组都对我们学校的生物做了调查,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展示,说出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学生的发言,明确以下知识:
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和 ,制定合理的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和 ,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
(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
(2)分组:__________人为一个调查小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归类
(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二)生物的归类方法
1.请根据本小组在室外开展的“调查校园生物活动”的有关情况填写下列内容:
(1)我们的调查路线是;
(2)我们的调查范围是;
(3)我们组一共调查到了( )种生物,其中植物( )种,动物( )种,其他生物( )种;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4)从调查到的生物中选1~2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5)这次活动中,我体会最深的是:
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______和______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七年级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
(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用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说过的一句话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
2.过渡语:输血对人类有
重要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引入课题,并举例说明血液与人类的关系。
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1、让学生说出验血过程,引出血常规化验单的作用。
2、投影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指导学生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对异常值作简要说明。
三、血液的成分
1、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铺垫)
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1、组织学生表演或观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解释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
3、小结比较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五、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视、检查。
2、显示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小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3、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积极评价。
六、课外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
1、指导学生看课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讨热点话题。
2、布置作业:63页课后练习题。
七年级生物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切片、动画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比观察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图片、动画等,提高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观察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
1、细胞分裂的过程。
2、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教学难点】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PPT课件等
【内容要点】
第3节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一、细胞分裂的概念
由一个细胞形成两个相似的新细胞的过程。
二、细胞分裂的特点
遗传物质平均分配
三、细胞分裂的过程
1、植物细胞
2、动物细胞
四、细胞分裂的意义
单细胞生物繁殖
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细胞更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出示人从一个受精卵到成人的图片及数据资料
提问:人从一个受精卵到一个成人,细胞数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细胞通过怎样的生理活动实现数目的增加? 回忆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回忆已有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细胞分裂的概念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完善、总结细胞分裂的概念。 观察,概括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概括概念的能力。
细胞分裂的特点 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提问:从细胞结构的角度分析细胞分裂时有哪些结构需要进行分裂?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也随细胞分裂而一分为二?
遗传物质会越分越少吗?
分裂前已经复制的遗传物质在分裂时是怎样分配的呢?
【提出探究问题】
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如何分配?
实验探究: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
指导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反馈观察结果。
动画资料分析: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
提问: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平均分配的意义。 思考,回答
思考大胆做出猜想。
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引发学生的思考。
进一步思索有关遗传物质的分裂问题。
通过观察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细胞分裂的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及植物细胞分裂动画,描述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图片、动画,要求学生描述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引导学生比较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异同,归纳细胞分裂的过程。 观察图片,结合动画描述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观察图片、动画描述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对比,描述 培养学生在观察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细胞分裂的意义 提问:对于单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意义。
对于多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意义。 思考,回答 通过讲授,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
七年级生物教案11
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
5.了解生物入侵及其危害,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难点:
概述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展示风光秀美的风景图片,让同学们感受到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乐与幸福。
提问:1.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可是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吗?
2.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哪些方面的?(有利、有害两方面的)
教师:适时介绍三北防护林等,提出应特别关注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情况,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探讨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类出现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人口数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很有限。19世纪初,世界人口总数达到了10亿;20xx年已突破70亿。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我国人口的增长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我国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一组数据”,感受我国人口的飞速增长,了解人口数量对环境、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3)面对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实行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非常突出。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
(1)请举例说明我们周围有哪些破坏行为?
学生畅所欲言,列举出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教师总结引导:看来我们同学都很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行为也有一定的了解。归纳同学们所列举的例子为这几个方面:
①人类对树木的乱砍滥伐、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及一些牧民肆意的在我国的植被上放牧。
②人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肆意地捕杀野生动物。
③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及人们自身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和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
(2)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04~105图文,就人类的破坏行为加以分析,分析这些行为产生的严重的后果及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哪些灾难?
学生分组充分讨论:每组围绕一个方面的问题。(10分钟)
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肯定性地评价学生,并适当补充。
①乱砍滥伐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使国家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引起一些自然灾害,比如沙尘暴??
②(展示沙尘暴图片)列举沙尘暴的危害。沙尘暴可以说是自然界对于我们人类这些破坏行为给予的一种惩罚,这种惩罚就警示我们要善待自然、尊重自然。
③展示人类残害动物的一些手段,分析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反思自己有无这种行为。
④播放太湖风光背景图片,配以柔美的《太湖美》乐曲,让学生感受到太湖昔日与今天的差别,体会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认真阅读教材P106~107“科学·技术·社会”,思考什么是生物入侵?生物入侵会带来怎样的危害?举出你所知道的生物入侵的实例。
4.活动:这一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搭建一个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才智的平台。
①即兴演讲:假如你来当太湖管理局的局长,你将采取哪些措施还太湖以清澈秀美的原貌?
②面对以上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是无能为力,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呢?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关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其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干扰和破坏是触目惊心的,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动植物的生活,也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响。这样的后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保护生物圈的行列中去。
七年级生物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 ) 知识:1、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2、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3、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 二)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环保 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 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数量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请同学们谈谈我们身 边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现象,为 什么会有
如此严重的污染问题呢?
(二) 新课学习:
1、人口增长过快
师:请同学们分析教科书上的图131,从图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请同学们根据表131中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生:讨论,交流从图中发现的问题,绘制曲线图
师:巡回指导
师:请同学们将所绘制的 曲线图中的曲线延伸,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即20xx年的人口数量
生:讨论,计算,交流
师生交流:讨论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和我国人口状况的有关问题
师: 人口压力 很大,请同学们讨论如何有效得控制人口 的急剧增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过人口增长过快问题有无作用?
生:分组热烈讨论,发表看法
2、环境问题严峻
(第二课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和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人们的活动给生物圈带来了很多跗面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请同学们谈谈我们周围环境污染的例子
生:积极讨论,交流,发言
(1)实验探究: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对照实验过程
(3)汇报交流结果
(4)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师:除了酸雨,大家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现象吗?
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 ,互相补充
(三)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 自我评价: 1、2 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一、环境恶化:
人口增长过快
二、环 境问题严峻
1、 酸雨
七年级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营养繁殖的概念和用茎繁殖的主要方法;
2、了解嫁接的意义;
3、了解组织培养的意义、原理和在实践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植物营养繁殖操作的实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组织培养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应用实例,增强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嫁接的概念、方法和意义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从茎繁殖的种类看:嫁接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但是,和其它两种比较(压条、扦插)操作起来较复杂,技术性相对较强。
从嫁接的意义上看:嫁接又是果树栽培上一种广泛运用的方法。它能使一些通过种子繁殖不能保持亲本的优良品质的植物,利用嫁接而保持下去。还可以通过嫁接提高植物的抗寒力、抗旱力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此外通过嫁接还可以改善果实的品质。所以说:嫁接的技术在农村是有用武之地的。
2、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意义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从概念上讲,组织培养指的是:在人工配制的营养物上(培养基)、在无菌的条件下,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这种技术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但真正成熟和大规模发展及利用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它是植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植物生物技术的组成部分。
从原理上讲: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离体情况下,培养植物体上的一个体细胞使其生长发育成为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从意义上讲:组织培养可以广泛的应用在: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植物快速繁殖、植物品种改良和细胞大量培养上。
3、理解“细胞的全能性”和准备营养繁殖的教具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学生一般认为: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是由种子发育而来的。而植物体上的一个细胞在特定的环境中也能培养出一株植物体,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明白:植物体上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含有全部的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产生完整的植株。
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重点,不是要求学生学会营养繁殖的具体技术,而是把营养繁殖与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扦插时为什么要选择健壮的枝条?这可以联系有机物的贮藏。
关于扦插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剪取健壮的月季、天竺葵等的枝条,将枝条的下部浸在清水里,在温暖向阳的条件下,不久就在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课时可以展示长有不定根的枝条。
关于嫁接的直观教具,可以提前对红梅、碧桃、菊花等进行嫁接,上课时展示嫁接成活的植物体。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营养繁殖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本章还安排了一节实习。为了便于上好实习课,也可以指导学生用番茄、菊花以及仙人掌科的植物等进行操作练习。
关于组织培养,最好在课前收集一些图片资料,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组织培养具有多项用途,千万不能让学生得出片面的结论,以为组织培养只是一项用来进行营养繁殖的先进技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嫁接的概念、方式和意义;组织培养的概念、原理和在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难点:通过演示实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增加对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的感性认识。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观察相结合。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录像介绍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解,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营养繁殖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二、讲授新课:
(一)用茎繁殖:
播放录像: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三种营养繁殖的特点。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营养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用营养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讲解: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录像:介绍组织培养的过程。
讲解:
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
提问:你认为组织培养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利用组织培养,快速、大量地生产有经济价值试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
2、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工厂化育苗。
3、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
板书设计:
营养繁殖
一、用茎繁殖:
1、扦插
2、嫁接
3、压条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探究活动
植物部分器官的生根
用一花盆装入潮湿的沙子,并放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另外要保持沙子的湿润,你可以在沙子中栽上下面的任何一种植株:
(1)各种球茎;
(2)切一段秋海棠或天竺葵埋于沙中;
(3)切下一块甘蔗茎埋于沙中;
(4)一段竹子,把节埋在沙里;
(5)胡萝卜、小萝卜和甜菜每样都要带些根;
(6)一个洋葱头;
(7)一段鸢尾属植物的茎;
(8)含有芽眼的土豆块;
(9)一根柳枝等。
观察根的生长情况。
七年级生物教案14
分析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习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习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材料器具: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教学实施步骤: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2.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5.探讨: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习。)
a) 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习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 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 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 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 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i) 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j) 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6.拓展: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7.结束语: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后反馈: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七年级生物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七年级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08-26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08-26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8-25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08-26
七年级生物的优秀教案08-30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08-26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1-06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1-11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案范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