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历史教案 正文
七年级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模板免费下载

2023-10-02 16:54:03 21好文网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这一主题集中地体现在张骞通西域这一重点问题上。张骞的出使西域,最初是以寻找盟友夹击匈奴为目的。因为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同时伴随着同年卫青、霍去病在军事上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张骞在西域的活动明显带有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的政治经济交往和联系的目的(从出使的规模即可看出)。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终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

  “丝绸之路”(The silkroad)也是本课的重点子目。丝绸之路有海陆之分。陆上“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它从首都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西向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二、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过的西汉初年匈奴的情况,指出当时的匈奴不仅据有大漠南北,而且控制着西域诸国。提出问题:“为什么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而到汉武帝时却积极备战,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后,引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即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结论最好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2.教师展示地图《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结合地图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提出问题:“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并引出对张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3.关于张骞第二次出使,应着重讲解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要求学生首先自己阅读教材,概括出“这个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新物种有哪些,汉族的哪些技术和物品传入西域”?可以结合本课“活动与探究”第2题的插图,通过提问加深印象。

  4.可以通过教师讲述的方式,突出强调西域都护的设置,解释“都护”的含义。

  5.关于丝绸之路,可以引导学生先看书,然后让学生在教材《丝绸之路》的地图中指出路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先讲清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再通过地图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并指出海上这条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地被拓展。这两条商路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可以在此用幻灯或计算机打出丝绸之路的地貌: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认识丝绸之路的艰辛。

  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中国的丝绸等中国传统的商品。可以通过一些丝路沿线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6.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古代‘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讲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并引出班超出使西域。先由学生阅读教材,对班超在西域的活动,尤其是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胆识、机智及结果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引导学生对班超进行评价。

  7.以加强对西北边疆的联系和开拓中西交通为主题,由教师阐述或以学生活动的方式,概括本课的基本线索。

  三、学法指导

  1.本课用的地理知识较多,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标出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掌握。也可以把丝绸之路作出以下简单图示: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2.本课基本知识点较多,围绕与西域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填写作出以下表格,帮助梳理知识:

  重要人物时间主要事迹结果和意义

  张骞

  班超

  3.通过对张骞、班超两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和开阔视野,提高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1.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2.找一找:图中所画的这些物品,哪些是中原原有的,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

  其中,水稻、小麦和丝绸是中原原有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是从西域传入的。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龚月萍)

  参考资料

  西域

  西域一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系汉代及其后对于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其含义又有两种:狭义专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喀喇昆仑山)以东而言,主要是指今新疆地区;广义则凡由此向西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及欧洲都在内。课本所讲的西域,指的是广义的西域。

  西汉时期的西域各国

  西汉初年,西域有36国,后来分裂为五十余国。各国的社会情况各不相同。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南缘,蒲昌海(今新疆罗布泊)附近有楼兰(后称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带),自此往西,有且末(今新疆且末)、小宛(今且末南)、精绝(今新疆民丰北)、戎卢(今民丰南)、扞弥(今新疆干田东北)、于阗(今新疆和田)、莎车(今新疆莎车);在盆地的北缘,自东向西有山藏(今新疆博斯腾斯湖东)、尉犁(今新疆库尔勒西)、焉耆(今新疆焉耆)、乌垒(今新疆轮台东北)、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阿克苏)、温宿(今新疆乌什)、尉头(今新疆阿合奇一带)、疏勒(今新疆喀什)。塔里木盆地周围的这些国家多以城郭为中心,兼营农牧,只有少数国家逐水草而居。在盆地以西,葱岭以南,还有依耐(今莎车西南)、难兜(今克什米尔巴尔提斯坦)等小国,有的城居,有的游牧。在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有蒲类(今新疆巴里坤湖附近)、车师前国(今新疆吐鲁番西)、车师后国(今新疆奇田西)、卑陆(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且弥(今乌鲁木齐)、单桓(今乌鲁木齐)、乌孙(今新疆西北部和中亚一带),这些国家以游牧生活为主。此外,葱岭之外尚有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农业与畜牧业均较发达;大宛西南有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大宛以西有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均从事游牧生活。上述西域诸国,以乌孙人口最多,有六十三万,其他中小国家人口较少,最小的单桓还不足二百人。

  匈奴对西域北边一些国家的控制

  西汉初年,约公元前177或176年(汉文帝前元三年或四年),匈奴骑兵西进,冲进准噶尔盆地,并从天山东麓的缺口,打入塔里木盆地的东北,征服乌孙及楼兰等许多小国。匈奴在焉耆、尉犁等地置僮仆都尉,控制商道,掠夺财富,“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汉书·西域传》)。匈奴使者到西域,沿途各国还要无偿供给一切用度,不得留难。匈奴的统治极其残暴,蒲类国王因得罪匈奴单于,单于徙其民六千余口,“内之匈奴右部阿恶地,因号曰阿恶国”(《汉书·西域传》),逃散的蒲类人躲藏山谷间,才保存了蒲类国号。老上单于在位(前174-前160)时大败大月氏,杀其王,竟以其头为饮器。

  张骞

  张骞(?-前114),汉中城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著名探险家、外交家。官至大行(接待宾客的官吏),封博望侯。曾两次出使西域,一次出使云南,两次随军出征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建元年间(前140-前135),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听说匈奴击败大月氏时,曾以大月氏国王头骨做成饮酒器,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怨匈奴而图报复,却找不到盟友共击匈奴。于是下令召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毅然应募;于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出使西域。大月氏本称月氏,亦称月支(“大”字乃汉人所加),原先在敦煌、祁连山一带从事游牧生活,至秦代势力强盛,胁迫匈奴送单于子至其地作为人质。秦末,匈奴质子冒顿自大月氏逃回匈奴,杀父自立为单于后,两次举兵进攻大月氏,大月氏战败西迁至准噶尔盆地。老上单于(前174-前160)时,匈奴又破大月氏,杀其国王,大月氏乃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后来,服属匈奴的乌孙向大月氏发动进攻,占领伊犁河流域,大月氏又被迫向西南迁徙,击败大夏,夺占了阿姆河流域。当张骞几经曲折,辗转找到大月氏时,大月氏早已在阿姆河一带定居多年,“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远离汉朝),殊无报胡之心”(《汉书·张骞传》)。张骞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的使命因而落空。

  张骞在途中被匈奴捉住

  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报告单于,单于把张骞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了。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军击走匈奴于漠北,张骞建议汉武帝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以断匈奴右臂。张骞对武帝说,他被匈奴扣留时,听说乌孙原先住在祁连山、敦煌一带,与大月氏为邻。大月氏攻占乌孙住地,杀其国王,迫使乌孙王族逃属匈奴。后来大月氏为匈奴攻破,向西迁徙,占领了伊犁河一带。乌孙当今的首领昆莫又在匈奴单于的帮助下击败大月氏,把他们赶跑,占领伊犁河流域,然仍常怀念故地。张骞建议武帝厚赂乌孙,招其回归故地,使之助汉。武帝遂令张骞率300人的使团,并带牛羊万数、金币丝帛巨万,再使西域。

  西域各国派使节回访长安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来到乌孙,劝说乌孙东归故地以制匈奴。但乌孙诸大臣都不愿东迁,昆莫又年老不能自主,于是派了一个数十人的使团,在公元前115年(元鼎二年)携带礼物随张骞到汉朝答谢。另外,张骞在乌孙还派遣副使分别访问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后来这些国家也都派使节,携带礼物,随汉朝使臣陆续回访长安。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西域通道以后,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蚕豆)、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桃(核桃)、胡萝卜等植物,陆续传入中原地区;西域的蒲梢、龙文、鱼目、汗血等良马,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地毯等名贵毛织品,也源源东传,丰富了内地的经济生活;西域的箜篌、琵琶、胡笛等乐器,各种音乐、舞蹈、魔术的传入,则充实了内地的文化生活,其后佛教和佛教艺术也经中亚传到西域,再向东土传播,更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与此同时,中原则向西域地区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凿井挖渠(今新疆称“坎儿井”)的技术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虽然与汉朝建立联系,但仍受着匈奴的控制。为了供应往来的使者,汉武帝、昭帝便在渠犁(今新疆库尔勒)、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等地驻兵屯田,积聚粮食,置使者校尉领护。汉宣帝神爵年间,匈奴右部兼管西域僮仆都尉的日逐王与单于失和归汉,“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汉书·西域传序》)。汉朝便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域(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护,是带兵监护。都护,是总监护。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

  西汉末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贬去西域各族首领的王号,降为侯,与西域各族的关系一度紧张,北匈奴势力乘机侵入,重新控制了西域。

  班超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

  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东汉明帝派将军窦固伐北匈奴,以班超为假司马(代理司马),别击伊吾庐(今新疆哈密),战于蒲类海,有功。窦固看出班超的才于,派他率吏士36人出使西域。班超首先到达鄯善,与随从袭杀匈奴使者,劝说鄯善归附汉朝。接着西行至于阗,用计迫使于阗王杀死匈奴使者归汉。第二年,前往西域西端的疏勒,废黜匈奴人所立的疏勒王,另立亲汉的疏勒贵族为王。这样,西域在隔绝了65年之后复通中原,汉王朝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北匈奴又出兵攻破车师,受其控制的焉耆、龟兹也攻杀西域都护陈睦。东汉政府无力还击,决定召回班超。疏勒举国挽留班超,班超遂决计留驻西域,反击匈奴。他先用疏勒兵击败匈奴控制的姑墨和莎车。再联合西域各国的军队击退大月氏贵霜王7万军队的入侵。公元91年(和帝永元三年),龟兹降于班超,汉以班超为西域都护。至公元94年,班超又控制了焉耆。至此,西域各族又摆脱了匈奴的奴役,纳于东汉都护的统辖之下。

  甘英出使大秦

  公元97年(汉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在今伊拉克境内)。临大海(指波斯湾),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带)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后汉书·西域列传》)。这是中国使者到达波斯湾的最早记载。

  大秦派使臣来到东汉

  据《后汉书》载,东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掸国(在今缅甸东北部一带)国王雍由调遣使至东汉献幻人(魔术师),幻人自言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南蛮西南夷列传》)。这是大秦人到达中国的最早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自日南徼外(中印半岛外)来献象牙、犀角、玳瑁等礼物(《后汉书·西域列传》)。这是欧洲国家使者访问中国的最早记录。

  图画说明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

  这是敦煌莫高窟内第323窟北室北壁内初唐时期的一幅壁画。画面右侧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他举起左手表示送别,并注视着马前方的张骞。围绕在汉武帝身旁的,是他的侍从。其中马前有一御者牵马,马后有一人为汉武帝打着华盖。画面上的华盖似悬空,实际应与侍者手中的木杆相连接。画面左侧,张骞跪拜向汉武帝辞行。他身后有两人,手持代表使臣身份的信物,叫“节”。两人手中也应有挑着“节”的木杆。三匹马后,还有两位马夫。画面正中长方形为作画人的题记。这是用绘画形式表现张骞出使西域的最早作品。

  丝绸之路上长途跋涉的商队

  这幅图描绘了骆驼队在干涸的盐泽上行走的情形。敦煌西面的玉门关是汉朝的西大门,再往西就是荒旷的盐泽,要经过120公里的沙漠旅程,才能到达西域重要城市——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楼兰。盐泽就是现在已经难见滴水的罗布泊沙漠,是汉朝和西域商人往来的必经之路。据考察,在汉代这里还有库鲁克河流入,河道两旁长着成排的白杨和红柳。这里建有延续相望、横断盐泽的堡垒,驻扎着保卫商道的汉朝戍卒。这里曾发现当年戍卒们留下的铜箭簇、铁匕首,及建筑物上的木雕和其他器具。在汉代,汉和西域商人横穿盐泽沙漠时,沿途都有供休息的驿站。这些考古发现,向我们展示了汉代中原和西域商人艰辛的旅程。

  新疆出土的东汉丝袜

  1959年新疆民丰县一座东汉合葬墓出土。这双袜子原穿在已干化成“木乃伊”的女尸脚上。用红、兰、白交错菱形纹锦制成。袜子长37厘米,宽14厘米。袜子在汉代被称为角袜。袜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据考古学家分析,该墓的主人是当地社会的上层人物。墓里出土的丝织品都不是本地生产的,而是经过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运来的。织锦的图案都是汉朝风格,有些丝织品的上面还有汉字图案。它说明汉代丝绸之路的畅通。

【七年级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相关文章: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教案10-24

初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11-17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历史教学反思06-06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01-01

高中地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09-08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反思06-07

初中历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01-01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历史教案10-21

初中历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优秀说课稿范例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