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化学教案 正文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教案范文模板免费下载

2023-10-02 16:53:08 21好文网 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一、教案的具体内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

  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

  二、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内容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整合提升

  三、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教案1——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能与热能》是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的第一节。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眼睛看到的现象-用手触摸的感觉-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在实验中要注意:

  (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

  (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

  (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学生活动]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反应物及用量:

  酸 HNO3 50mL 1mol/L HCl 50mL 1mol/L HCl 50mL 1mol/L

  碱 NaOH 50mL 1mol/L NaOH 50mL 1mol/L KOH 50mL 1mol/L

  混合前温度 室温 室温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1 t2 t3

  结论: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对实验进行归纳和概括: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学生探究]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NO3+NaOH=NaNO3+H2O,H++OH-=H2O

  HCl+NaOH=NaCl+H2O,H++OH-=H2O

  HCl+KOH=KCl+H2O,H++OH-=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概念引入]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课堂小结]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教案2——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教材分析

  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丰富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的原理“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原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知道原电池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会判断正负极,会判断电流、电子、溶液中离子流动的方向。会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3)能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水果电池。

  (4)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初步认识传统干电池、二次电池及常见的新型电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2-4(改进)的层层推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自己归纳、概括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根据已有电学知识生成跟原电池相关的概念(正负极、离子移动方向判断等)。

  (3)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根据实验2-4的已有知识设计实验,并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4)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验和已有知识,学会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5)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常见化学电源,学会用基本理论指导实际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化学电源的发展和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识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三、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引导】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同时了解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而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二次能源,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又是如何转化,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过渡】通过图2-7,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目前发电总量构成中,火电仍居榜首。结合图2-8燃煤发电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回答】化学能 热能 机械能 电能

  【提问】上述能量转化过程有何弊端?

  【小结】环境污染,转化步骤多、损失大。

  【提问】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必须要选择合适类型的化学反应。电流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引起的,在前面学过的哪种反应类型有电子的转移?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要想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并使其间的电子转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电流。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实验2-4改进)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

  ①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表面有何变化。Cu和稀硫酸能反应吗。

  ②将锌片与铜片并排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锌片表面有何变化。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③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次观察铜片、锌片表面有何变化。以下问题依次展开:

  ①铜片表面的气泡可能是什么?

  ②该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③电子从何而来,如何流动?

  ④该过程有电流产生吗?如何证明?

  ④在铜片和锌片之间连接电流表(或小灯泡)以下问题依次展开:

  ①这个过程实现了哪些能量之间的转化?(引出原电池的概念)

  ②如何判断该原电池的正负极?

  ③如何用式子表示正负极表面的变化过程?

  ④在内电路中,溶液离子的流动方向如何?

  实验改进:学生分组实验可以改成“小试管+锌粒+铜棒+稀硫酸”原电池,现象更明显,而且能明显观察到铜片表面产生气泡速率的变快。

  【过渡】原电池的发明实现了化学能和电能的直接转化,怎么判断一个类似的装置能否组成原电池?(能否有电流产生或使用电器能够运行)

  【学生活动】P41“科学探究”,学生自行从给定的用品中选择组成原电池,画出电池装置示意图。根据小组画出的示意图进行实验,讨论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使学生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探究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实验用品:锌片、铜片、铁片、石墨电极各两套,导线、金属夹、灵敏电流表、果汁、酒精、250mL烧杯。

  【讲解】根据学生实验结果Cu-Zn、Cu-Fe、Cu-C、Cu-Cu、Zn-Fe、Zn-C、Zn-Zn、Fe-C、Fe-Fe、C-C等可能组合进行分析,得出可形成原电池的装置。

  【思考与交流】通过以上实验,原电池应由哪几部分构成,各起什么作用?构成一个原电池需要哪些条件?

  【小结】原电池应由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电解质溶液作反应介质,提供离子移动;导线,使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课外作业】

  1.制作水果电池,并画出水果电池的构造示意图,下节课作交流展示。

  2.从课本、商场、网上等了解化学电源的发展,了解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下载相关图片、录像、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以备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引导】将上节课介绍的原电池真正应用到生活中是很不方便的,但是真正要改造成化学电源给予应用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几种有代表性的化学电源。

  【展示】一粒锌锰电池

  【投影】图2-11(省去电子转移方向)

  【提问】①图片中几种物质的作用;②电子移动方向;③负极电极方程式

  【学生回答】

  【思考与交流】P42“思考与交流”,分析锌锰电池为何失效,如何改进?

  【过渡】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的最大弊端是什么?(一次电池,电池垃圾,引出二次电池)

  【投影】图2-12(略去正负极的标注)

  【提问】①图片中几种物质的作用;②电子移动方向

  【学生回答】

  【过渡】现代社会对耗电量高的便携式电器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对封闭式体积小的充电电池更加青睐。

  【投影】展示一系列新型充电电池,包括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

  【讲解】每种电池优势

  【过渡】燃料燃烧的本质也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是直接燃烧转化成的热能再转化成电能时转化率不高,燃料电池的面世正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投影】图2-15(略去电子移动方向、正负极标注和H+移动方向)

  【提问】①判断正负极;②电子移动方向;③负极电极方程式;④H+移动方向;⑤该电池总反应;⑥与干电池或蓄电池的不同之处

  【小结】化学电源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第二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教师】请同学们展示你们制作的水果电池,并分组讨论,推出最优秀的作品。

  【学生】交流与展示自己作品,并讲解制作过程。

  【教师】原电池转化成技术产品就是化学电源,最早使用的化学电池是干电池。下面请我们的同学展示有关三种化学电源工作原理的演示文稿。并讲解。

  【学生】交流与展示。(①干电池:锌锰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②充电电池:铅蓄电池、镍镉电池、锂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③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要回收废电池?废电池如何处理?

  2.为什么说燃料电池是绿色能源?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教案3——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四、教学分析

  (一)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概括→实际应用→完善体系。

  (二)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不枯燥。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生产、生活,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等问题进行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从实验探究入手创设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学反应的快慢的教学

  【情景设计】让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在物理上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在化学上怎样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呢?运用物理知识引出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概念加强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自学】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表达式及单位。通过自学对3个要点的总结,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

  【练习】解答习题,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总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第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可从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什么?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来进行质疑。从几组实验比较得到结论: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第三、化学平衡的教学

  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是重点。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学生熟悉的“溶解一结晶”现象,复习溶解结晶平衡认识平衡的特点,从教学的模式,采用直观的图示认识平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学习变得直观、易懂。通过逻辑分析、化学实验等迁移至化学。

  五、板书设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2、表示方法:

  3、表达式:v(B)=△c(B)/t

  4、单位:mol/(Ls)或mol/(Lmin)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1〕温度的影响

  〔2〕浓度的影响

  〔3〕压强的影响

  〔4〕催化剂的影响

  〔5〕接触面积的影响

  (三)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的概念

  2.化学平衡的特征

  3.化学平衡的标志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2.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3.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要点总结

4.必修二化学第二章教案设计

5.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6.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知识点

7.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二章教案

8.物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9.高一化学必修1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