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化学教案 正文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11篇标准格式模板

2023-09-27 17:40:01 21好文网 化学教案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11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1

  一、设计思路

  1、关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教学。

  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实物展示:用墨抄写的古书。

  多媒体播放(字画的奥妙):用墨写的字画。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2、关于碳的可燃性教学。

  通过播放影音文件,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

  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3、有关碳的还原性的教学(重点探究)

  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从问题出发进行大胆地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

  讨论后对假设小结

  (1).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Cu+CO2↑

  (2).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Cu+CO

  (3).碳与氧化铜不反应。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思维探究

  通过学生交流、辩论设计好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动脑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意识。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

  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碳具有还原性

  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拓展提高──碳的还原性应用

  拓展提高──煤炉中碳发生的反应

  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案

课题

碳的化学性质

授课人

学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碳的化学性质,重点掌握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

2.根据碳的化学性质,了解碳的用途。

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基本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碳单质的使用情况,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可燃性;

2.在学习了碳单质可燃性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碳能否与化合态的氧发生反应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习碳单质的还原性,即,实验探究——碳还原氧化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质。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3.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的教育。

重点

学习碳的还原性。

难点

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思维探究

仪器

药品

试管、具支试管、单孔胶塞、止水夹、导气管、药匙、酒精灯、试管架、铁架台等。

碳、氧化铜、澄清石灰水、火柴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实物展示:用墨抄写的古书。

2.多媒体播放:用墨写的字画。

观看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一、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思考、讨论、回答

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课,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忆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实验,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碳的可燃性:

1.完全燃烧——O2充足

C + O2 点燃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2

  一、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二、碳的化学性质

  1.碳的可燃性,碳的化学性质。

  点燃

  C + O2========C02(碳充分燃烧)

  点燃

  2C + O2========2C0 (碳不充分燃烧)

  2.碳的还原性(用于冶金工业)。

  高温

  CuO+ C========2Cu +C02 ↑

  现象:(1)有红色固体生成。

  (2)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高温

  CO2+C=======2C0

  三、化学反应中放热或吸热现象

  转化

  热能──→电能(如火力发电)、动能(如蒸气机)等

  四、小结:

  碳与氢的化学性质比较。

  碳

  氢气

  常温下

  化学性质稳定

  化学性质稳定

  可燃性

  点燃

  C + O2========C02

  (O2充足)

  点燃

  2C + O2==========2C0

  (O2不充足)

  点燃

  2H2 + O2========2H2O

  还原性

  高温

  C + CO2========2C0

  高温

  C +2CuO==========2Cu+C02 ↑

  点燃

  H2 + CuO========2H20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3

  一、思路

  根据这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联系密切的特点,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完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案

  课 题 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温度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2.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

  3.初步了解碳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谈话法和阅读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温度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总结归纳法和演译法,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实质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3.通过实验观察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介绍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建立崇尚科学的观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

  反应条件对碳反应产物的影响。

  教学方法

  ①谈话法;②总结归纳法;③演译法;④阅读法;⑤实验观察法。

  仪器、药品

  酒精灯(带罩)、铁架台(带铁夹)、试管、药匙、带塞玻璃导管、小烧杯、火柴、cu0粉、碳粉、澄清石灰水

 质,又实现前面氧气性质的复习。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化学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应,由于氧气量是否充足,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

  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

  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4.解决办法

  (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目的]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目的] 巩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目的]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试验5—4],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讨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主要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是对以前学过的化学用语的运用和巩固通过第一、二节对碳的学习,使对碳这种固态非金属单质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学好本章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

  (1)碳的单质有哪几种?

  (2)金刚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质?为什么它们都由碳元素组成却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引言]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1.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第82页第一段,看插图5

  (2)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

  [讲解] 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它能和许多物质起反应。

  2.碳的化学性质

  (1)碳跟氧气的反应。

  [复习提问]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学生活动] 练习写出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 在氧气或在空气中,当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气不充足,则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以燃煤的火炉为例加以说明,并指出这两个反应中有放热现象。

  [学生活动] 配平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第83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讲解] 将金刚石和石墨分别燃烧,其产物都只有二氧化碳。

  (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活动]

  ①演示[实验5—4],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②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反应中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实验,讨论并回答问题。

  ②练习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提问]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条件是什么?它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讲解] 在这个反应中,木炭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去了氧被还原为铜。

  [教师提问] 在燃烧很旺的炉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

  [讲解]

  ①下层的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与上层新煤中的碳会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这个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因而添加新煤后,炉温会降低。

  ②碳燃烧时放出热量,碳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热量。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学生活动] 讨论如果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目的意图]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热能的重要性,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四)总结、扩展

  比较碳和氢气的化学性质,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85页习题1、2、5。

  八、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5

又可生成CO 这是碳本身具有的性质,是内因,而‘O2充足与O2不充足’是一个外在条件,是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

学生的回答

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的教育。

探究——碳的还原性

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讨论,猜想

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对猜想提出假设

1.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Cu+CO2↑

2.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Cu+CO

3.碳与氧化铜不反应。

从问题出发进行大胆地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思维探究

1.实验设计:

(1)实验装置(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

反应装置与实验室制氧气装置相同。

(2)检验产物(CO、CO2)

CO2——石灰水;CO——点燃。

实验装置如下(图一)

1.C与CuO均为固体,C在常温下稳定,此反应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所以应选择与实验室制氧气装置类似。

2.检验CO2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CO可用点燃的方法,看火焰的颜色。

探究实验装置

上图有不足之处吗?

(图二)

很多学生发现试管口应堵棉花,当看到老师提供的仪器时时会选择如图二的装置。

培养学生动脑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意识。

(3)操作步骤

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学氧气制取的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评价总结并点播

①气密性检验

②装药

③如图连接固定

④打开止水夹,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⑤实验结束——关闭止水夹,同时停止加热。

操作步骤:

①气密性检验

②装药

③如图连接固定

④打开止水夹,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⑤实验结束——关闭止水夹,同时停止加热。

培养学生动脑通过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实验探究

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验论证,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小组合作完成

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黑粉末逐渐呈红热状态,有无色气体产生,通入澄清石灰水,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尖嘴处所出气体不能燃烧,冷却后,试管内留有光亮的紫红色固体

对各种假设进行论证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质。

3.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过实验验证了哪一条假设是正确的?

3.碳与氧化铜反应

C + 2CuO 2Cu +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6

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

在此反应中哪种物质得氧?发生了什么反应?具有什么性质?而另一种物质呢?

在此反应中碳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

听老师讲解

对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

.碳的还原性

1.C + 2CuO 2Cu + CO2↑

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2.C + CO2高温2CO

炼铁,介绍此反应的实际应用。

记录笔记

看多媒体播放的资料

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本节课知识重点。

整理笔记

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列用途利用碳的什么性质?

1.木头电线杆或木桩在埋入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表面稍稍烤焦。这是为什么?

2.用煤取暖

3.用焦炭炼铁

思考并回答

巩固所学知识

评价学生的表现,与学生交流,提出希望。

学生谈心得体会

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7

  碳的化学性质之二

  教学目标

  1.认识金刚石、石墨及无定形碳由于组成元素相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之一。

  2.从碳原子的结构认识并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热化学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用品

  木炭粉、氧化铜粉末、澄清石灰水、铁架台、试管、导管(带胶塞)、酒精灯

  [引言] 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所以在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利用这个性质,可以用墨汁或碳素墨水书写或绘制字画,年深日久都不会褪色。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

  [板书] 一、碳的可燃性

  [讲解] 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炉火着得旺时,正是碳在氧气里燃烧,产生大量热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讨论] 煤的燃烧过程是怎样的?火焰旺时是什么颜色?添加新煤后,又变成什么颜色?炉温有什么变化?

  [投影] 煤炉中的化学反应

  [讲解] 在鼓风处碳和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在中间层里,二氧化碳和炽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产生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燃烧产生的,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之一》。火焰旺时火焰呈红色,碳和氧气反应后直接生成二氧化碳。加新煤后,炉温降低,火焰呈蓝色,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也就是说,碳和氧气反应有两种情况。

  [讲解] 煤气中毒实际上是因为碳和氧气反应时碳的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所致,故在烧煤时一定要注意通风。

  碳在高温时可夺取某些金属氧化物的氧元素,生成金属单质和二氧化碳,即碳具有还原性。

  [板书] 二、碳的还原性

  [演示] 碳和氧化铜的反应。(边实验边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步骤及装置中的注意事项)

  [现象] 加热片刻,看到试管内的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右边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白色浑浊物质是碳酸钙(CaCO3),红色粉末是单质铜。

  [小结] 碳能从氧化铜中将氧夺过来,说明碳具有还原性,其中碳是还原剂,氧化铜是氧化剂。同样,碳还可和别的氧化物反应,生成单质和二氧化碳。练习:

  在本节课一开始,曾提到过炉中中间层的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这也表现了碳的还原性,它将二氧化碳中的部分氧夺取了。这个反应需要吸收热量,使得炉温降低。

  [板书]

  [讲解] 这个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再继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

  [板书]

  [讲解] 由上述各反应可以看出,有的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有的反应却要吸收热量,说明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板书] 放热反应用“+Q”表示

  吸热反应用“-Q”表示

  [小结] 碳的原子结构决定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重点掌握碳的还原性及有关实验装置。

  [作业] 略。

  碳的化学性质之一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8

回忆实验现象、结论、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复习,温故而之心。

用煤炉烧煤取暖。

在过去条件不好的时候,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煤气”中毒事件产生的原因。)思考、讨论、回答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2.不完全燃烧——O2不充足

2C + O2 点燃2CO O2不充足

根据“煤气”中毒事件产生的原因,可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呢?

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上述碳的可燃性中,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9

  一.知识教学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和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4.解决办法

  (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主要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是对以前学过的化学用语的运用和巩固。通过第一、二节对碳的学习,使对碳这种固态非金属单质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学好本章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碳的单质有哪几种?

  2.金刚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质?为什么它们都由碳元素组成却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导入]: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但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第82页第一段,看插图5-5。

  2.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

  [讲解]:随着沮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它能和许多物质起反应。

  [板书]:

  二.碳的化学性质

  1.碳跟氧气的反应(可燃性)[复习提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学生活动]:练习写出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讲解]:在氧气或在空气中,当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气不充足,则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以燃煤的火炉为例加以汲明,并指出这两个反应中有放热现象。[学生活动]:配平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板书]:C + O2==CO2(碳充分燃烧)2C + O2==2CO(碳不充分燃烧)[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83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讲解]:将金刚石和石墨分别燃烧,其产物都只有二氧化碳。[板书]: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教师活动]:①演示[实验5-4],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②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反应中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实验,讨论井回答问题。

  ②练习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实验:C和CuO的反应现象:

  (1)有红色固体生成;

  (2)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化学方程式:C + 2CuO==2Cu + CO2↑

  [教师提问]:这个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它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讲解]:在这个反应中,木炭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氧化铜失去了氧被还原为铜。[教师提问]:在燃烧很旺的炉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讲解]:下层的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与上层新煤中的碳会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这个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因而添加新煤后,炉温会降低。

  [板书]:C + CO2==2CO

  [讲解]:碳燃烧时放出热量,碳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热量。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板书]:

  三.化学反应中发热和吸热现象热能——→电能(如火力发电)、动能(如蒸汽机)等。[学生活动]:讨论如果设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目的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热能的重要性。

  (四)总结、扩展小结:碳和氢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碳(C)氢气(H2)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稳定可燃性C + O2==CO2 2C + O2==2CO 2H2+ O2==H2O还原性C + 2CuO==2Cu + CO2↑ C + CO2==2CO H2+ CuO==Cu + H2O

  四.布置作业教材第85页习题第1、2、5题。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10

  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碳与氧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重点难点

  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品

  仪器: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塞、烧杯。药品:炭粉、氧化铜、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核外电子总数是__,最外层电子数是__。

  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__,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3.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__和__,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__和__。

  4.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A.O2 B.N

  C.2H D.C

  5.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 ]

  A.稳定性 B.吸附性 C.可燃烧 D.还原性

  6.下列各组物质中,具有可燃性的一组物质是 [ ]

  A.H2和O2 B.H2和CO2

  C.C和H2 D.C和O2

  附2:课堂练习二

  7.写出碳分别跟氧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前者说明碳具有____性,后者说明碳具有____性。

  8.已知碳的某种氧化物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该氧化物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

  9.在C+CO22CO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 [ ]

  A.C B.CO

  C.CO2 D.C和CO

  10.试管中装有黑色粉末,加热后变成红色固体,同时有一种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现象判断该黑色粉末可能是 [ ]

  A.木炭粉 B.氧化铜粉末

  C.二氧化锰 D.炭粉和氧化铜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6 6 4 2.稳定 增强 3.CO CO2 +2 +4 4.D 5.B 6.C

  7.2C+O22CO C+CO22CO 可燃 还原

  8.1∶2 CO2 9.A 10.D

  附4:随堂检测

  1.用墨书写和绘制的字画,年深日久也不易褪色,这是因为 [ ]

  A.墨是黑色的,颜色深,褪一点色不明显

  B.墨跟纸张发生了化学反应

  C.字画上的墨迹干后,不易起变化

  D.常温下碳(墨的主要成分)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变化

  2.碳在氧气中燃烧 [ ]

  A.只生成二氧化碳

  B.只生成一氧化碳

  C.既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又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D.既不生成二氧化碳也不生成一氧化碳

  3.在C+2CuO2Cu+CO2↑反应中,还原剂是 [ ]

  A.CuO B.C

  C.Cu D.CO2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比较了解几种碳单质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

  通过实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能力目标

  通过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的设计,初步提高气体反应装置的设计能力;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这些物质的物质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如碳的化学性质中,关于碳还原性的教学,可提示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自己设计出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这样的教学处理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实验的设计能力。

  2.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网上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善于观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同时将所学化学运用于社会中解决科学问题。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教学设计

  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如教材中有宋朝黄庭坚的墨宝,虽历经千年仍不变色。但随温度升高,碳单质的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

  1.碳的可燃性

  【讲解】木炭与氧气或空气中氧气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炉火着得旺时,发生的也是碳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热供人使用。

  当氧气供给不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2.碳的还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铜的反应。(边实验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

  【现象】加热片刻后,黑色物质突然发红光,随后看到红色物质,同时澄清石灰水中冒出一定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黑色氧化铜与木炭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

  【讲解】同样,碳也能与氧化铁反应得到铁和二氧化碳。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可放映用木炭来炼铁。木炭炼铁的录像

  【提问】观察上述两个反应,判断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指出还原剂是什么?

  【小结】碳在上述两个反应中都做还原剂。这两个反应都体现了碳的还原性。

  碳不但能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也能还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播放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录像

  木炭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表示为:

  这个反应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进行。由上述反应可以看出,有的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有的反应却要吸收热量,说明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热量的变化。通常用“-Q”表示吸热反应,“+Q”表示放热反应。如:

  【讨论】燃煤炉子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总结】碳在常温下比较稳定,但随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碳能与很多物质反应。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相关文章: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08-26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11-20

碳的化学性质01-21

化学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01-21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11-25

碳的化学性质之三01-21

碳的化学性质之一01-21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练习04-26

化学教案-第二节 碳的化学性质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