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地理教案 正文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合集八篇模板参考大全

2023-10-02 16:54:20 21好文网 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 具: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 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森林作用的数据

  森林的环境作用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

  调节大气成份

  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

  净化空气

  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气

  增加空气湿度

  通过上述的填图,使学生知道: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成份,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因而,它被称为“环境的肺脏”。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1:(护田林带防风动画示意图)注:图中沙尘应该和风画在一起,为表示清楚而画在上面,线的疏密表示风的强弱。沙尘的多少受风力大小的制约。

  教师问:图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由于森林带的阻挡,使强大的风变为微风前进,从而避免了大风对庄稼的危害;同时,风中的沙尘因风速降低而沉落。

  学生回答: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2:(护坡林带保持水土动画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粗细和颜色的深浅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径流中泥沙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被森林阻滞后,泥沙逐步沉积在坡上。

  教师提问:减少的那部分径流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森林阻滞,水的流速减缓,大量的流水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水。

  结论:护坡林带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长流。

  除此之外,教师提问:森林还有哪些功能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森林还有调节气候,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作用,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那么,森林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状况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森林资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

  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制定 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 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 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说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4.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及其大致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我国一、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一步学会判断、分析等值线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形成气温特点的原因。

  2.从一月等温线图上,找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进一步学会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我国疆域辽阔,地区差异大的特点。

  2.通过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1月0℃等温线的分布。

  3.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你喜欢旅游吗?国庆节去哪里旅游了?你穿的衣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

  【请你当参谋】

  大连的小红同学也很喜欢旅游,今年,她打算到哈尔滨的奶奶家过春节,你能告诉她需要准备哪些服装吗?姑姑说,可能还要带她去广州玩,她还要另外做哪些准备?

  【承转】同是春节,为什么到哈尔滨和广州穿的衣服差别这么大呢?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课件展示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曲线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

  【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难怪两地在衣着上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平均气温图。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指导读图】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在图上用笔描绘出来0℃等温线,说出0℃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2.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漠河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海口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约是多少度?

  【概括总结】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从此线往北温度越来越低,漠河的平均气温大约是-28℃以下。从此线往南气温越来越高,海口的气温大约是16℃以上。我国南北之间的温差约为44℃以上。

  【板书】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大呢?

  【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演示

  【归纳】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大。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了。另外,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结论】因此,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影响。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读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①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大约多少摄氏度?

  ③找出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为16℃以下,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为28℃以上。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 7月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大约在8℃以下。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以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原因。

  【承转】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主要的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海南岛、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启发提问】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分小组讨论回答】(课件提示)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的果树有什么不同?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有什么差异?

  (4)你还能说出哪些不同?

  【练习与小结】(课件)

  板书设计

  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Article/Index.html>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xx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教学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读图

  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在图中找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 ,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严重。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 ,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课本P27页活动: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归纳: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知识点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结合教材图6.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质 ,多 ,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护;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为原因:

  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 等活动破坏地表。

  (4)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2,得出结论是:①土质:(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带走地表肥沃的,破坏了和,使得自然灾害加剧,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3)阅读教材29页图文资料,完成“活动3”

  知识点四: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与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过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读教材图6. 37 ,讨论“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 拦截坡地流失的 ,堆积形成肥沃的 (2)读教材图

  6. 38,林草护坡的作用:植树种草,建设 ,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①陡坡地应全部退耕,缓坡地应修建 耕作。

  ②退耕结合 ,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时要控制 的增长,减轻其增长过快对土地的压力。 ④退耕是一项综合举措,黄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仕务。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探究思考

  读图6.29,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确: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探究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能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能结合资料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成因,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影响聚落的形成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2.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难点】

  通过分析影响聚落的形成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展示城市和乡村两张景观图片,提问学生“图片所展示的景观是什么”,根据学生所说的城市与乡村,进而引导到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聚落的概念

  【教师活动】让学生直接进行读书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聚落就是人们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可以分成城市和乡村两类。

  2.城市和乡村

  【教师活动】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

  【问题】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城市是高楼大厦,乡村房屋较矮;城市道路宽且长,乡村道路窄;城市人们以工业生产活动为主,农村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

  【教师总结】城市和乡村虽然都是聚落,但是他们在景观、建筑密度、道路以及生产方式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城市和乡村是有差异的。

  【过渡】城市和乡村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教师活动】出示1913年迈阿密景观图和20世纪末迈阿密景观图,让学生结合图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教师过渡】了解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之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所听到的字眼儿“农村”“牧村”“文化之城”“工业重镇”,这样的名字之后又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活动】说明了职能不同。

  【教师总结】不同的聚落具有不同的职能。

  【过渡】引导学生,聚落的功能是不同的,那么聚落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3.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分布在高低的乡村,一幅是干旱地区分布在黄河边上的乡村,让学生进行分析,影响两个聚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避洪、获取水源。

  【教师总结】一般情况下,影响聚落形成的自然原因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平坦的地形、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

  【过渡】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紧接着出示“石家庄火车站”“硅谷”的两张照片,让学生结合图片及刚才分析自然原因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分析。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人文原因,包括“交通”“科技”。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让学生分析一下北京城市聚落形成的原因。

  【师生共同总结】自然:地形、水源。人文:政策、交通。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搜集一些影响聚落形成因素的相关资料。

  四、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2.知道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巴基斯坦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1.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2.关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议:

  巴基斯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巴基斯坦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巴基斯坦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三.【教学重点】

  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五.【教学用具】

  巴基斯坦景观图片;巴基斯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巴基斯坦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六.【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巴基斯坦

  (板书)第三节 巴基斯坦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学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巴基斯坦

  A.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B.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

  C.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D.探究活动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中东

  案例设置目的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新闻等一些资料,对中东地区有所了解;通过图片、地图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学难点

  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石油输出路线:

  1、西亚——地中海和红海沿岸——西殴和北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马六甲海峡——日本。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殴和北美。

  四、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这两个问题展开。西亚这里是世界争端的焦点,认识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学习石油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是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合集八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合集九篇08-03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合集5篇03-19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合集6篇03-16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合集10篇03-13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合集6篇05-19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合集7篇05-15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合集六篇03-17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合集八篇03-12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合集5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