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地理教案 正文
初中地理教案汇编7篇模板空白表格

2023-10-02 16:54:16 21好文网 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区别它们;

  3、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4、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主要利用类型;

  5、通过分析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知道世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概况;

  6、通过漫画、资料等使学生了解土地利用和破坏的现状,理解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土地资源”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的分类方法很多,教材选择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主要是通过读图让学生了解世界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分布区,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既复习了前面相关的地形、气候和自然带的知识,为以后学习打基础,又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部分,教材首先说明了土地与人的密切关系,接着进一步通过一些数字说明由于人口增加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问题,尤其是耕地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污染等问题,并进一步通过阅读资料“巴比伦的兴废”,提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供同学们思考。

  教法建议

  建议利用讨论法和讲授法,并通过一系列小步子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授课,既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又突出学生活动。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的学习,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提问思考:土地有什么用途?(学生思考回答)

  2、利用投影片显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

  3、学生自己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

  4、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作为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Article/Index。html>总结,又可以给学生成就感和提高兴趣

  5、教师总结时可以出示一些景观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首先是使学生明确,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可以使用的和目

  前难以使用的各种土地,如沙漠戈壁等。对于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土地资源的分布,可以阅读课本插图、世界地形图、自然带分布图,由于地图上信息量多,所以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思维方向,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河流经过,可以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几个自然带?(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3、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那两个自然带内?(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可以采用实例教学,通过一些数字、实例、漫画、文章等表现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和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种不合理状况:

  1、对于土地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利用景观图片展示出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土地,必须都在土地上进行,同时土地提供人类生产生活必需的物质等。

  2、利用数字计算或通过课文的漫画、景观图片、录像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说明近些年来土地资源减少的状况,引导学生分析土地资源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人口的激增与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归纳出人类破坏土地资源的主要表现。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漫画,主要内容需体现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或保护的内容。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分类,利用保护

  【教学手段】

  挂图: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分布挂图

  投影片:(1)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图片(复合片);(3)需要回答的问题;(4)土地资源破坏1———一组数字及文字资料;(5)土地资源破坏2————漫画或图片;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讲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今天我们研究一种可再生资源。人们都说,万物土中生,所以我们就先学习土地资源。土地有什么用?(学生回答)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承转)假如你们小组有一块和学校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你们将如何利用它呢?请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画出来。(学生分组活动)

  (板书)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学生作品展示 投影片1)显示学生设计的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学生讲解。

  (教师讲解,投影片2)根据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将其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公交占地等。

  (思考)沙漠、戈壁、石山、荒地等是土地资源吗?(是土地资源,虽然目前难以使用,但随着人类利用土地水平的提高将来可以利用)那么世界土地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

  (板书)三、土地资源的利用分布大势

  (投影片3)读挂图(世界地形图、自然带分布图)及教材P56"土地资源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几个自然带?

  3、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Article/Index。html>总结)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河流经过,可以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过渡)通过刚才学习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已经被人类利用,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应用,造成许多问题。

  (板书)四、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引导思考)读下面的材料,分析世界土地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

  (投影片4,土地资源的破坏1)

  全世界耕地每年有5万~7万km2成为沙漠;1/4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风蚀、水蚀,每年流水冲走肥沃的土壤250亿吨,沙漠吞没的土地约600万公顷;

  中国耕地退化7。7万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0。1%,其中水土流失占34。26%,盐碱化占8%,沙化耕地占1。93%,耕地退化导致低产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条件,甚至成为"生态难民"。

  (投影片5,土地资源的破坏2)读漫画"新增人口住房要占一部分耕地"、"大难临头",漫画说明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请结合前面的文字资料,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与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产生矛盾,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加重,沙漠面积扩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加重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必须要考虑的。请你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漫画,以提醒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现状有足够的重视或给人们发出警告,应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设计思想】

  对于本章第一节来说,土地资源部分教学应该起到"示范"作用,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习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习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录像、VCD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分类。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组进行活动,自己设计某一块土地的利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学生作品的展示,给与学生成就感。教师总结时将各组提到的利用类型归纳后用投影打出来,同时辅以景观图片,增加学生的认识,这一点对城市的孩子尤其重要。

  对于土地资源分布大势,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世界地形图和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类型即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教师有意识的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的含义中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教师的归纳,使同学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总之主要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建立师生互动体系,教师引导思维方向,归纳整理思维的线索和知识的结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发现展示,提高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思维品质。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1、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 2、马可波罗游记 3、郑和下西洋 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学生回答

  71%为海洋,29%为陆地。概括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3)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提问: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水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用展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平面轮廓图,两图均标注注记),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成为大洲。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③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

  (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北冰洋)

  ⑩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重点指导学生读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学生活动: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巩固练习:

  1、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准备】

  教师:

  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课件设计思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

  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

  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

  教师讲解:黄土高原概况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

  学生:根据讲解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

  教师引导:积极鼓励思考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 教师:难怪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简单说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特点.

  (增强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首先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和跨越的省区图

  活动二:学生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学生: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落实到地形图上) 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部分地区(落实到政区图上)

  活动三: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

  学生: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学生:从教材P2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题.

  (学生小组分析讨论;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教师:介绍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

  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据图6.32归纳

  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

  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

  (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29活动题1的实验)

  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

  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

  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 关系如下所示:

  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

  教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A、地形条件: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区 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

  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课后作业】完成学习探究P90—91

  【教学反思】

  授课详略得当,注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这一难点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质。

  2、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时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注意建立过程式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给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用来记录该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作好整理工作。

  5、将新课程教学实验研究进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继续发扬光大,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案、活动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积累经验,验证《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学期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

  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实施

  1.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地理课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3.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4.初一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或者自身努力但学习比较困难,或者智商不低但学习不努力,或者对老师的教育有反感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对这类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生活中要关爱他们,学习中要特别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要从基础抓起,从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5、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

  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大致了解我国农业结构。

  2、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3、培养学生利用图片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重点】科技兴农

  【教学难点】调整农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我国农业生产各部门目前的状况。这节课,我们把我国农业的整体情况作一个总结。要讲发展,首先要知道基础,要了解我国的农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农业很落后,广大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提问)谁能说说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启发学生讨论我国农业方面的成就。

  (讲述)首先要逐步的吃饱穿暖,那就要大力地提高主要农产品的产量。

  (课件展示)1999年我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表、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中国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增长图

  随着人们的吃饱穿暖,人们还要吃好穿好,这就要不断地丰富农作物的品种。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种类在冬季和夏季有什么不同?能大概说一说为什么吗?

  (讨论)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的很快,农业生产不仅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这是怎么回事?

  (回答):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综上所述,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已基本摆脱了贫困,这不能不说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农业机械化的录像,加深对中国农业巨大成就的印象。

  (讲述)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也就是说,还没有实现现代化;这有许多的因素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而我国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发展,工矿业、交通、水利等各项事业都还要继续占用一部分农业用地。因此,今后我国的农业用地不仅不能增加,还可能减少。

  (课件展示)图片:中国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

  指导学生分析:我国农业想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是不可能的。

  (提问)我国农业今后应如何发展?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谁愿意为政府出谋划策?

  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得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讲述)什么叫做农业结构呢?我们把不同部门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关系叫做农业结构。

  (课件展示)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

  图中所示,我国农业各部门中,种植业占主导地位,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畜牧业只占27%,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状况差异很大。再看林业和渔业(让学生读出所占的比例),它们所占的比例太小了。而林业和渔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许多畜、林、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很高,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也很高,这可以使从事这方面生产的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讲述)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广西宜州市杨家屯农民调整农业结构见成效”。

  (讲述)从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中可以看出,林业和渔业所占比例太小,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提问)大家想的办法很好,但如何保证既能提高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请学生思考回答(科技兴农)。

  (提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业会产生哪些深刻的影响呢?

  (课件展示)农业机械化、喷灌、农业机器人、大棚种植等的图片及录像

  请学生阅读“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阅读材料

  (讲述)科技兴农的结果,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讲述)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只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农业现代化是指从育种到农产品推向市场,从生产到组织、管理的全面现代化。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在采用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离农业的现代化还相去甚远。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当地农业生产使用了哪些农具?其中有哪些是现代农业机械?(除了农具外,其他如育秧、灌溉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讨论)。

  (讲述)所以,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就必须加快各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采用个体分散的经营模式,不能够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问)阅读教材中的材料“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我国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好了,我们下面小结一下,我国农业发展在哪些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请学生小结。

  (提问)同学们,我们想出这么多办法,按着这些办法发展,今后我国农业会怎么样呢?

  请学生畅想。

  (讲述)在耕地有可能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抓紧了粮食生产,以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粮食需要,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各种农产品要力争高产、优质、高效,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个过程中,农业逐步现代化了,农村会有许多的劳动力富余出来,这怎么办呢?我们也想想办法吧。

  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概括。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现在他们主要有两个出路:涌向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这会产生许多问题。再者,近年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兴起,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可能转移到乡镇企业和服务行业。这样,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出路,也使农村的工业、商业、交通、建筑、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同附近城市没有什么区别,生活条件甚至比附近城市居民还好。

  (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最后的选学部分内容。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问题和开发的潜力所在,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下面,我们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蓬勃发展当中结束这节课。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图华西村的图片,同时教师讲解华西村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成就

  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农业结构的概念

  2.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三、科技兴农

  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五、农业发展前景

  教后记:

  本节课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总结,并概括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课堂传授中较好把握了这一关键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做了较好的处理,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分析透彻。(2)教法得当,灵活多样。教案根据本节教材特点,采用启发、复习、归纳、延伸等多种方法,自始至终以教师启发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主动参与教学。(2)将多媒体有机地溶于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 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Article/Index.html>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xx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初中地理教案汇编7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04-12

初中地理教案汇编八篇07-29

初中地理教案汇编9篇03-06

初中地理教案汇编5篇03-05

初中地理教案汇编九篇03-04

初中地理教案汇编6篇03-04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汇编九篇06-20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汇编5篇03-17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汇编八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