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11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地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地理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高二地理教案 篇2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摆设: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阐发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筹办: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力法、案例阐发法、图示法等
教学历程:
一、区域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区分清楚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差别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的总称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差别。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界限。
①有的区域的界限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界限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区分清楚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区分清楚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区分清楚:由于目的差别,所用的指标和方法差别,人们区分清楚出的区域类型也差别。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形洲地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自然现象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阐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降的规律。
3.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河网疏密程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形洲地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疏密程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底下以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的比力,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形洲地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日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栽培水稻的土壤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窘蹙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的总称活动差异 农业 耕耘方式 水地耕耘业 旱地耕耘业 主要粮
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相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本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本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利便,商业贸易发达 活动 1.差别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差别。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底下面所开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阐发形成这些个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檐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⑵底下面所开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阐发导致这些个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边高;
——建一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独特的地方的差别,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力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边的夏日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暖御寒;南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日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暖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和缓墙体保暖,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独特的地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形态、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可作例子的事——长江中下流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流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道、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差别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本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降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阐发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令人们开垦困难。耕耘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耘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施用②农业生产用具的革新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⑵长江中下流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阐发 农业社会形态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元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流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形态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程度;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瓜葛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粉碎。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粉碎。 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险些丧失殆尽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矛盾加重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界限。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区分清楚为下一级区域。
3.区分清楚: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独特的地方:
2.典型可作例子的事——长江中下流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差别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P4活动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筹办社团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路线去考查、体验认识
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面所说的的路线及到达的考查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查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态文化景观,阐发导致各地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态文化景观差异的原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时摆设: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具筹办: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力法、图示阐发法、图示法等
教学历程:
第一课时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指获取、管理、阐发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控(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广泛
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患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摹拟特定区域的自然历程,预测、预告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患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控(RS)
1.概念: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举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控的装配
⑴传感器——遥控的要害装配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象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图1.4)
⑵组成(了解)
遥控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置惩罚系统等
3.遥控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控技术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控地面系统 结果 遥控功能 接受物体和环境的电磁波辐射 收集、传输信息 接收信息,处置惩罚、阐发信息 专业图件或统计数字 案例介绍: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控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控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控监测和卫星遥控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环境举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课本图1.5(左图)是飞机遥控影像,在阴雨天气的环境下,通过微波遥控,透过层云层雨阴隔而得到的图象,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后,课本图1.6(左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环境。课本图1.5(右图)是卫星遥控影像,一样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通过差别时间,差别遥控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环境。
可见,遥控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控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控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历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屡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控影像图叠加,就可反应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控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患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控技术的应用规模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控技术也已经活着界上具领先地位。
5.遥控技术的应用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遥控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遥控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近况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控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控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规模、速率,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控具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点拨: 规模更广、速率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控是人的视力的延长。你赞成这种看法吗?
点拨:赞成。可以从遥控的定义阐发。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历程就是在遥控,眼睛至关于传感器。
课堂小结:
遥控技术是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应用较广的技术手段之一,我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大多土地已经获得了大比例尺的航空影像资料,成功发射了回收式国土资源卫星,自行研制发射了“风云”卫星。遥控技术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效的资料,在我国农业估产、灾患监测、矿产勘察、土地利用、环境管理与城乡规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2.应用——广泛
二、遥控(RS)技术极其应用
1.概念:
2.遥控的装配
⑴传感器——遥控的要害装配
⑵组成(了解)
遥控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置惩罚系统等
3.遥控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4.遥控的优越性
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5.遥控技术的应用
第二课时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规模内适时举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
2.组成: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图).7);
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独特的地方
万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及时性
4.应用
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率和时间。
⑵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如:野外调查是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查人员确定考查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
⑶ 在起居中应用——GPS导航
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懂得自己前进的标的目的和所处的天文坐标。利用GPS为导航服务也成为—种新兴的行业(图1.8)。
GPS汽车导航(图1.8)汽车导航装配可显示城市道路图和该车的位置。驾驶员辅入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后从系统显示的可行路线中选择其中的一条。系统除动态显示该车的位置》L还通过语音提示 引导驾驶员把车开到目的地。
5.GPS卫星星座
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最简单的面内。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最简单的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思考
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间之间是如何通报的?
点拨:汽车中的GPS用户设备接收了GPS卫星信息,解算出本车的位置、速率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电信号传送至服务中间。服务中间再根据汽车所在的位置、及时通过语言提示为汽车导航。
阅读
通过该材料大致了解我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专门处置惩罚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2.地理信息系统的扼要程序
教师指图讲解,使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历程有一般性了解。
3.应用
应用的领域至关广泛,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置惩罚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用到。
⑴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应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通过对有关信息举行阐发、加工,建立能反应区域内各种因素相互瓜葛,展现区域布局、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
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阐发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形态条件举行更精确的阐发、评价。
⑶在利用遥控、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患举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⑷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
思考
1.与地图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优点?
点拨:优点很多,如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具有多维的特征;地理信息的时序性十分明显;时效性好;更新快等等。
2.有人说: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长。你如何理解?
点拨: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维的地图等方面思考。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瓜葛
⑴联系:
既互为自力发展又相互促进。
⑵区别
①遥控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②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举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阐发和应用评价。
2.数字地球
(1)概念
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举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2)原理和应用
数字地球是将差别空间、时间的自然、人类社会形态文化的大量信息,按天文坐标,从区域到全球举行整合,并举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测试基地。
活动
1.图1.5和田1.6显示的对洪水患害的监测和统计除运用了遥控技术外,还运用了哪种地理信息技术?这两种地理信息技术在这次洪灾监测和统计中具有如何的相互瓜葛?
点拨: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洪水监测和统计中,除运用了遥控技术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控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统对信息举行加工(阐发、统计)。
2.城市110指挥中间在接到报警德律风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失事地点。为提高出警效率,许多城市配备了巡誓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誓效率(图1.11)。
(1)110指挥中间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点拨: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⑵110指挥中间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失事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点拨: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3)110指挥中间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失事地点的道路是不是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间又该怎么办?
点拨:还要用到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失事地点的巡警车(需要综合运用上面所说的技术)。
(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间的调度员,描述在接到报警德律风到指挥警车前往失事地点的工作程序。
点拨:接警→确认失事地点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阐发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
点拨:城市交通社团和管理、商业社团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生、物流等部门,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课堂小结】
现代地理学中,3S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应用,日益成为地理学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地理学服务于社会形态生产的主要途径,现在3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形态的各个领域。它们三者既有分工又有联系。遥控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阐发等。其中,遥控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数据,加快了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更新,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时效性,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控信息数据地面定位目标选择、野外验证、图象分类等提供了须要的数据信息,为更好地利用遥控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三者的瓜葛可用以下简图暗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2.组成:
3.独特的地方
万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及时性
4.应用
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率和时间。
⑵在起居中应用——GPS导航
5.GPS卫星星座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2.地理信息系统的扼要程序
3.应用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瓜葛 2.数字地球
很抱歉,因为您在网易相册发布了违规信息,账号被屏蔽。被屏蔽期间他人无法拜候您的相册。
去帮助中间,了解如何重新恢复服务。
高二地理教案 篇3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 :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5、遥感(RS)
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视力的延伸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 →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6、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7、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8、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高二地理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科技在洗染灾害预测、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重点难点预测】
【学法指导】 自学辅导 小组讨论
【自主学习】
一、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减轻自然灾害为高新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领域。
① (② 等)、③ 技术、
④ 技术、通讯信息技术、减灾工程质量探测技术、先进的`防灾建筑技术等已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遥感技术与减灾
(1)应用 灾害前兆监测
进行灾害 ,以便及时发出警报
。决定救灾的轻重缓急
建立灾害模型。更好的理解和解释灾害现象
对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预测
(2)举例 对 发生的预测
对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预报
对 的预报
2.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
GOS与减灾
作用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__________和
三位速度及时间数据
应用防洪、__________、抗震和扑灭林火等减灾领域
举例①灾情发生后的___________和减灾过程中的_________、监测等,利用GPS可以提高减灾效率
②______________,利用GPS可以提高精确度
③救灾人员赶赴发生地点的_____________(辅以配套设施)
二、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1.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1.)应用:灾害监测、_________、预报与灾害信息管理
2.)意义:是灾害监测实现_________化,并实现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_________,大大提高了灾害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2.其他技术:_____________、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将对__________,有效防治灾害发挥巨大的作用。
【合作探究】
1.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 、减灾中有哪些作用?
2.读图4-11,找出重旱、中旱主要在哪些省级行政单位?分析这些地区干旱发生的原因。
3.据图4-13,比较1998年7月30日、8月27日、9月1日的水体面积变化,说一说嫩江地区的水情特征。
4. 结合l998年嫩江地区水情监测合成卫星图像,说一说遥感技术对洪水灾害的预报作用。
5.说一说气象遥感卫星在天气预报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6.(教材P.89)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
(1)全球定位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工作原理
(2)全球定位技术在减灾中的主要作用:
【展示提升】: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达标测评】
1..根据要求,在下面的结构图中完成下列问题:
(1)将洪涝、特大暴雨、台风分别填入A、B、C三个方框内。
(2)在其他方框内填上适当内容。
2..据报道,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内蒙古和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哈密地区共53个县级单位的1986年和1996年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判读比较,发现上述四省区10年中被开垦的草地和荒地总面积近200万公顷(其中开垦草地约120万公顷,开垦荒地约80万公顷),而实际新增的耕地总面积仅为100万公顷。当地群众看到开垦后被撂荒的土地,心疼地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时采用了先进的 技术手段,发现上述地区10年中被撂荒的土地竟达开垦总面积的 %。
(2)从气候的干湿状况分析,上述地区除三江平原属 区外,其他地区大部分属于 区与 区,土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在于 。
(3)上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现象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4)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上述土地被撂荒地区应采取的合理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有 ( )(填一个或一个以上字母)
A.禁止刨草毁林,杜绝滥垦
B.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
C.筑沟开渠、进行合理灌溉
D.引进耐碱作物,改良盐碱土
E.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F.采用机械化耕作,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G.退耕还牧,进行合理放牧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 注
高二地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地图三要素;熟练应用等高线地形图;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地将三种不同形式比例尺实现互换并比较大小;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熟练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并学会应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应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比例尺的缩放;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
一、地图三要素
1.方向 无方向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方向标——根据方向标确定方向(作方向标垂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经纬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图例和注记
表示该事物的符号是图例,旁边的数字或者文字为注记,带学生看地图册上的图例识别:铁路,湖泊,沼泽,沙漠,长城,城市等
3.比例尺
(1)定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值(比例尺没有单位)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表示方法:文字式——1厘米表示200千米
数字式——1/20000000
线段式——用一段1厘米的线段表示200千米
(4)比例尺与图幅面积之间的关系:
a.图幅面积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b.实际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
(5)比例尺缩放
a.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n倍;
b.将原比例尺放大(放大了)n倍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n+1)倍;
c.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1/n;
d..将原比例尺缩小(缩小了1/n)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1-1/n).
e.比例尺放大到原来的n倍,图幅面积为原来的n2倍;
比例尺缩小到原来的1/n,图幅面积为原来的1/n2.
二.等高线地形图
1.基本特征:等高线上海拔相同
同一幅图中等高距相同
等高线为闭合曲线
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陡崖处重合;
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越陡;
等高线图中的示坡线总是指向低处;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1) 四周低中间高——山峰
(2) 四周高中间低——盆地/洼地
(3)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
(4)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
(5)鞍部——两个山顶之间
(6)陡崖——等高线重合并带有示坡线;
3.海拔与相对高度
(1)海拔——以青岛黄海海平面作为基准,某个地点高出该海面的高度;
(2)相对高度——两个地点海拔之差;
(3)陡崖相对高度计算:(n-1)*d ≤H<(n+1)* d (n表示相交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注:该方法也可用于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此时n为两点之间所夹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4.等高线的应用
(1)判断水系特征:山谷处常发育河流且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
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
山脊为分水岭,山脊线(弯曲最大处点的连线)为分水线;
山谷线为集水线;
(2)判断水文特征:等高线越密集,河流流速越大;陡崖处有可能形成瀑布;
河流出山口容易形成冲积扇;
(3)判断某地能否观察到某地:将两地相连,看沿线是否经过山脊或是否经过比观察占高的等高线,如果这样则看不到;反之,经过的地区均低于观察点,则能看到。
(3)区位选择:
a.选点:大坝应建在峡谷最窄处(工程量小,减少投资)
库区建在河谷,峡谷、“口袋形洼地”、盆地;
港口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避风港湾;
气象站建在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
疗养院建在地势平缓,环境优美的地方;
b.选线:公路,铁路沿等高线修建,选择坡度平缓的地区;、
引水线路,路线要短,避免穿过山脊,尽量从高向低修,水能自流;
输油管线,尽量避免穿过山脉,大河;
C.选面:农业生产:陡坡种树
缓坡丘陵开梯田
平原发展种植业
山区发展林业
工业区:建在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富地区;
居民区:建在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形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
三.绘制地形剖面图
1.选择剖面线
2.建立坐标系:
a.横坐标采用水平比例尺,一般等于原图比例尺;单位用厘米,长度要大于剖面线的长度;
b.纵坐标采用垂直比例尺,一般大于原图比例尺;单位用米,标出的高度要大于剖面线穿过的最大高度。
3.描点
把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标在坐标图中,横坐标为交点到起点的图上距离,纵坐标为交点处的海拔高度;
4.连线
用平滑的曲线把描的所有点连接起来即为剖面图。
高二地理教案 篇6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类活动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粮
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他生产活动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活动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原因分析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中后期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社会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
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工业社会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形成资源状况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早期发育阶段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基本协调成长阶段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已显现出不协调后期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本地区资源的耗竭矛盾加剧
课堂小结:
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差异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P4活动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高二地理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6、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7、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8、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9、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10、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高二地理教案 篇7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
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不论是地表资源还是地下资源,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比如我国的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能源矿物南少北多,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在西部和西南的部分省区;金属矿产资源基本上分布在西部高原到东部丘陵的过渡地带。这种资源的整体性分布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合理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本课标的制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我国今后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应通过两步来实现这一课标:首先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从“个”推知“类”,掌握普遍的规律性原理,能宏观分析我国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
【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本章内容即从区域之间的联系入手,着重研究了跨区域之间的资源调配以及区域之间应该如何协调发展两个问题,从现象入手,溯因释果。本节内容首先从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一般不具有流动性以及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两个方面,说明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后以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为案例,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油气
开发的战略重点转移等方面剖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然后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了西气东输的积极影响和应注意的问题。
区域资源调配的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本节的重难点,要提醒学生学习时应特别注意。本节内容主要沿着区际联系的产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主线展开,教学时要在抓住这一内容的同时结合身边的实际以及时事热点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如起点、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
2、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
3、能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4、了解其他三大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线路及对区域发展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西部地区,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思考
1.通过西气东输,我国政府是如何协调东西部发展的?
点拨:从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东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从西部输送到东部,不仅西部会获得资源的销售收入,而且资源在东部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国家提供更高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资金用于对西部的投资和补贴。
2.通过西气东输输送到上海的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进口天然气的3/4、同等热值煤气的2/3。你认为是否应该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的发展。
点拨:可以从不同方面分析。
⑷对环境的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据监测显示,在同等热值的情况下,与煤炭相比,利用天然气作燃料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为减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长期高度依赖煤炭,例如,上海市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
高二地理教案 篇8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
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不论是地表资源还是地下资源,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比如我国的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能源矿物南少北多,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在西部和西南的部分省区;金属矿产资源基本上分布在西部高原到东部丘陵的过渡地带。这种资源的整体性分布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合理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本课标的制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我国今后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应通过两步来实现这一课标:首先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从“个”推知“类”,掌握普遍的规律性原理,能宏观分析我国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
【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本章内容即从区域之间的联系入手,着重研究了跨区域之间的资源调配以及区域之间应该如何协调发展两个问题,从现象入手,溯因释果。本节内容首先从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一般不具有流动性以及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两个方面,说明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后以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为案例,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油气
开发的战略重点转移等方面剖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然后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了西气东输的积极影响和应注意的问题。
区域资源调配的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本节的重难点,要提醒学生学习时应特别注意。本节内容主要沿着区际联系的产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主线展开,教学时要在抓住这一内容的同时结合身边的实际以及时事热点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如起点、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
2、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
3、能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4、了解其他三大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线路及对区域发展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能离开其他区域而独立发展。区域发展必须加强与其他区域的联系,以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条件,求得共同发展。所以,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天然气开发建设
主干管道建设
东部用户管网建设
【探究点一】看图总结我国一些主要资源分布状况。
水资源:南多北少
水 能:西多东少(西南)
石 油:北多南少
天然气:北多南少、西多东少
高二地理教案 篇9
课题:世界区域地理—巴西
一、地理介绍
二、位置和范围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自然地理概况
地形:1/3平原,2/3高原
气候:热带雨林,草原气候
水文:亚马孙河
资源:铁;热带雨林:世界森林资源的30%,调节气候,生物资源的宝库热带雨林的危机——破坏:
一是外国公司雇佣本地农民大面积伐木,二是掠夺式迁移农业
危害:动植物资源遭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90%在东部沿海(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人种复杂,葡萄牙语,天主教
(二)农业
雨林迁移农业;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咖啡(产量第一)、甘蔗、香蕉、剑麻小麦需要进口
(三)工业
条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较发达
部门:钢铁、汽车、造船、飞机制造、核电、通信、电子等
分布: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能源:缺煤少石油,但水能资源丰富(90%水电)
(四)城市
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墨西哥:高原玉米石油白银玛雅文化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布宜诺斯艾利斯
智利:国土狭长铜硝石圣地亚哥
仙人掌墨西哥城
高二地理教案 篇10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的引言部分,找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的指标)课件展示板书内容
预习课本内容,填写表格(课件展示表格)
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看课件:青岛20xx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读图思考:(课件)
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
钢铁基地(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美国五大湖区工业分布情况探究活动:
1、在图上找出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2、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美国东北部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5、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这个案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读图思考: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五大湖区人口外迁的原因?看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
思考:请你设计一下中国区域发展的模式?
读课本图1—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图。验证了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经历了初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段。
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实际来分析如何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写出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议与意见。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某一优势因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就此问题,阐述你的观点。
2、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3、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在全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上海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是,在新时期,上海市仍面临着资源、土地、环境、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突出问题。请就此展开讨论,上海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如何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
拓展思考:
区域开发规划是区域科学发展的基础。假如你现在负责青岛某郊区开发规划的初稿,你将如何开展工作?(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然后课件展示)课堂小结(课件展示)课堂练习:
高二地理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 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长江、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指图/Article/Index.html>总结】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濒南海。它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提问】请说出南方地区有哪些民族?
【讲述】南方地区民族众多,以汉族为主。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板书】二、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录像】鱼米之乡。
【提问】南方地区为什么成为“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回答】南方地区河湖众多,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所以成为“鱼乡”;该地区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适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便成为“米乡”。因此,南方地区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提问】本区除水稻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一年几熟?
【讲述】本区热量充足,一年可两熟至三熟。除水稻外,小麦、油菜、棉花、甘薯的产量也很大。
【板书】1.温暖湿润的气候
2.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
3.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等为主
【提问】南方地区有哪些经济作物?有哪些经济林木和水果?
【录像】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看完录像后,同学回答,教师板书/Article/Index.html>总结。
【板书】三、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1.经济作物:甘蔗、天然橡胶等
2.水果: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等
3.经济林木:茶、油茶、油桐、漆、竹、杉、樟等
【提问】在这些丰富的经济作物和林果基础上,可发展什么工业?(制糖、制茶、丝绸、食品、建筑材料等工业)
【板书】四、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讲解】紫色盆地指四川盆地。它位于四川省东部。盆地四周被山岭和高原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只有西部的成都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有“天府之国”之称。
【提问】(1)四川盆地为什么被称为“紫色盆地”?
(2)四川盆地为什么物产富饶?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
【/Article/Index.html>总结】四川盆地温暖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地底部,它们所含的铁、铝等矿物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久而久之,形成了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称为“紫色盆地”。
紫红色的岩石经风化而成的土壤,称为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所以四川盆地物产富饶,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菜、甘蔗、柑橘的重要产区。
【板书】1.紫色盆地
(1)紫色盆地的形成
(2)肥沃的紫色土
【展示投影片】红壤。
【讲述】这是红壤,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板书】2.红壤丘陵
【提问】红壤有什么特性?如何进行改良和利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
【/Article/Index.html>总结】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改良。改良的途径有: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等。
这种酸性土壤中适宜生长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在红壤丘陵区发展了这些经济林木,并用以保持水土。
【板书】(1)红壤的性质和改良
(2)红壤的利用
【讲述】南方地区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丘陵的红壤外,在平原地区,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发育成为含有机质丰富、肥沃的水稻土,多呈青灰色。
【板书】3.平原地区肥沃的水稻土
【板书】五、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录像】长江 1998年洪灾。
【提问】结合所看录像,回答:为什么要在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讲述】长江每年的输沙量虽然只有黄河的1/3,但长期以来,由于滥伐森林,陡坡开荒,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严重淤积,夏季常受洪水威胁。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就是一次惨重的教训。为避免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流失,减少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营造防护林已势在必行。
【板书】1.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目的
【展示投影片】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包括哪些省?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图/Article/Index.html>总结。
【/Article/Index.html>总结】长江中、下游的分界是江西的湖口。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指湖口以上的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10省市145个重点县,预计30年内造林3亿亩,为保护长江建设起一道宏伟的绿色屏障。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有何效益?
【看书】阅读课本第66页“读一读”。
【回答】到20xx年第一期工程结束时,长江中上游森林覆盖率将由20%提高到40%左右,每年土壤侵蚀量可以减少40%以上。各种林木产品的经济收入,每年可新增加约50亿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板书】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和效益
【高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中国地理高二教案12-18
高二地理教案01-02
高二地理教案教学反思09-19
高二地理教案15篇01-03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案09-01
高二地理公开课教案09-26
高二地理城市化教案03-16
高二地理公开课教案10-13
高二地理澳大利亚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