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地理教案 正文
高三地理教案12篇模板空白表格

2023-10-02 16:54:05 21好文网 地理教案

高三地理教案1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地理教案1

  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段(A) 加速增长阶段(B) 增长减缓阶段(C) 低速增长阶段(D)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过渡模式 低低低模式

  人口增长类型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特

  点 出生率 高 较高 开始下降,较低 进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 高 迅速下降,较低 继续下降,低 低

  自然增长率 低,波动大 提高,高 逐渐降低 低

  人口增长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长 开始减缓 零增长或负增长

  典型地区 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德国、英国、法国等国

  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地区 问题 危害 解决措施

  世界 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 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加大,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们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使穷国更贫困,也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发展中国家 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0~14岁的儿童比重过大 人口增长惯性加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各因素主要通过案例来分析理解

  2.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2)不利影响: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四、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环境人口容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生活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与之呈正相关的关系,而生活消费水平与之呈负相关的关系。

  2.人口合理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值。

  3.一般而言,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如:中国的环境承载力是16亿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亿人。

  五、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分布特点

  住宅区 分布面积最广;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且有背向发展的趋势

  (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商业区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CBD经济活动繁忙,建筑物高大稠密,不仅是商业活动中心也是服务中心)

  工业区 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不断向城市外围移动;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最主要是处理好住宅区与工业区的关系。①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②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③应布置卫生防护带。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其它因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历史因素)

  六、城市化的内涵及主要标志

  1.概念: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主要衡量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七、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1.时间差异

  2.地区差异

  八、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不利影响:

  环境要素 来源 危害

  气候 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①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②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水文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 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生物 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土壤 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 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困难、秩序混乱等

  九、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1.两大问题: ① 交通线路拥堵; ② 交通环境污染

  2.措施: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 ①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② 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③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高三地理教案2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明确固体废弃物是如何成为大气、水、土壤的环境污染源的,明确固体废弃物通

  过上述途径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2.通过观察活动,分析城市垃圾的三大特点,树立垃圾分类减量的意识。

  3.查阅讨论垃圾越境转移引发的社会道德和政治问题。

  【课前预习】

  1. 收集资料,了解你身边的固体垃圾物的品种和处理措施。

  【问题探究】

  1.固体废弃物的概念:

  了解你身边的固体垃圾物的品种:

  2. 图2.10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和特点?

  3.固体废弃物的危害?评价城市垃圾处理方法?

  4. 怎样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

  【归纳总结】

  一、城市垃圾的特点

  ⑴特点:

  ⑵来源:图2.10

  ⑶白色污染:

  二、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

  1.传统方式:

  2.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3.城市垃圾处理方法:

  三、怎样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

  四、许多国家推广分类垃圾箱,其好处是:

  【课堂反馈】

  随着近代工业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垃圾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围城已成为严重的环境灾害之一。

  据此回答1~5题。

  1.城市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 ( )

  A.水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大气污染

  D.噪声污染

  2.有资料统计,20xx年中国城市垃圾清运量大约是13800 104t,这说明城市垃圾的什么特点 ( )

  A.数量大

  B.品种多

  C.变化大

  D.危害持久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新产品的推广,电脑等废旧产品也加入了城市垃圾的行列。这主要反映了城市垃圾的什么特点 ( )

  A.数量不断增大

  B.品种不断增多

  C.变化大

  D.治理越来越困难

  4.下列关于垃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传统上用垃圾和粪便堆肥,再撒回土壤,使有机质回到土壤,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B.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已大大提高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难处理的垃圾种类与总量日益减少

  C.垃圾占据了大量土地,并持续向水、大气释放有害物质,危及人体健康

  D.由于垃圾污染不断严重,很多郊区农民已公开拒绝垃圾

  5.下列关于城市垃圾产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垃圾中的细微颗粒,在大风吹动下会随风飘逸和扩散,不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B.直接把垃圾倾倒于湖泊中使水体受到污染、湖泊的有效面积缩减,调蓄能力降低

  C.垃圾若经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后,将不会对植物造成危害

  D.医院废弃物若已经经过消毒处理,则可以任意堆放,不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高三地理教案3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2。知道主要石化燃料的分布概况。

  3。结合实例,了解化石燃料开发和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利用石化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能源多元化的意义,和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课前预习】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1。化石燃料的定义:

  2。能源分类:

  产生的方式:

  按形成和来源:

  按利用时间长短:

  按性质:

  ㈠化石燃料的分布

  1。煤的分布:北半球_____于南半球

  2。煤带:世界—————————欧亚大陆煤带: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英国

  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

  南半球的煤炭分布在_______和________

  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三省区的储量最多,

  南方除_______外,均严重缺煤。

  3。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主要油田分布区

  世界 东半球 _____________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

  西半球

  中国 东部

  西部

  ㈡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1。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________

  2。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次于美国(原因:______________),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_____。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1。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结构已经由______时代逐渐过渡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能源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时代。

  2。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源消费结构:是指消费的各类能源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 为主,占___%左右,而世界能源消费以_____、_____为主,占____左右,煤炭只占____%左右。

  【问题探究】

  1。思考:你认为西气东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以煤炭为例

  过程 影响

  开采

  运输与存放

  利用

  3。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归纳总结】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课堂反馈】

  1。下表为四个国家1998年能源消费情况。读表1,回答l~3题。

  国家 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美元) 能源消费构成(%)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和核电

  ① 13。2 14。22 69。6 21。5 2。2 6。7

  ② 30。7 3。73 24。9 39。7 25。7 9。7

  ③ 7。1 1。89 17。7 51。1 12。5 18。7

  ④ 8。5 30。7 17。3 20。6 55。3 6。8

  (1)上表数据表明( )

  A。①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

  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

  C。③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D。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2)①~④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

  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 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

  (3)人均能源消费量较为相近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高三地理教案4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4.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课前预习】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与危害

  主要污染物 主要来源 危害

  碳氧化合物,主要指CO

  氮氧化合物,NO和NO2

  碳氢化合物

  氯氟烃化合物

  颗粒物

  硫氧化物(SO2)

  【问题探究】

  1、大气污染的定义:

  2.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与危害

  3.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4.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的形成条件?危害和措施?

  我国酸雨的`地区分布规律?

  【归纳总结】

  一.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

  ⑵气象条件:

  ⑶地形:

  二.地方性大气污染事件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1.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弊:

  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弊:(见课本)

  2.成因

  3.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措施:

  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㈠酸雨

  1、酸雨――PH值小于________的降水;PH值小于___________的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 和 ,分别形成 型酸雨和 型酸雨

  3、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污染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危害: ①

  ②

  ③

  ④

  5、我国酸雨类型以 为主,原因

  6、图2.18,南方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______________ 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_______________是大气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2、措施:

  【课堂反馈】

  1. 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用以判断增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读有效率的污染成本图,回答下列问题。

  (1)污染成本由_______与__________构成。

  (2)为达到最大的利润,企业往往会提高_____________ ,降低______________,此时会出现比较高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理想的排放水平和治理水平是在图中的_____点,此时_______ 成本与________成本相等,____________最低。

高三地理教案5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教师精讲]

  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师总结)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很丰富,因此植物种类繁多,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很多。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总之,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地汇集,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动。请思考: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师:对。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水在这几个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

  (生绘制,师总结)

  师:我们知道,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光能,那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生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

  师:很对,让我们也来绘制一幅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传递示意图。

  (生绘制,师总结)

  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生物循环的过程。请大家阅读P92的“生物循环”,仔细观察图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阅读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师:那么,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和动物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这就是生物循环。它使环境中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因此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师:请同学们绘出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和能量能动示意图。

  师:地球自形成以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请同学们阅读案例1,思考:生物循环是怎样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

  (活动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的氧气主要是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师:对。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着水圈的呢?

  生:陆地上的水的化学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环的影响和制约。加上生物有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生物和地理环境的物质交换,从水中吸取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同时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师:不错。不仅如此,事实上绿色植物也参与了水循环,这一环节也改变着陆地的水分状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岩石圈又是怎样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积岩中有化石,说明它们的形成过程是有生物参与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残体堆积变化而成的。

  师:对。陆地上本来没有土壤,但自从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过来加速了生物的生长,进而使地理环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终形成了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每个地理要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绝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汇集,它是一个和谐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备的新功能。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活动探究)

  师:请大家看图5.2中的那棵树,想一想,这棵树的长大需要哪些条件?

  生:需要阳光、水、空气、养分。

  师:不错。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植物能独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吗?试想,我们如果想把这棵树移植到我国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状态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吗?

  生:当然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缺水。

  师:那为什么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师:对,是那些植物长久以来适应了干旱的环境。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了在不同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间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

  师:不错。很显然,植物只是具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来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行。如大气为植物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岩石圈为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这样植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而非某个单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师:请同学们看P94的“活动”,思考:藏羚羊的数目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生回答,师总结)藏羚羊在长期的生存中适应了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可西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从而使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师:滇金丝猴是我国非常珍稀的保护动物,但据报道,近年来数量呈下降趋势,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由于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植被破坏严重,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师:很好。显然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可以保持恒定,这说明自然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生: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师:对。很明显,这种平衡功能也不是环境各要素所能单独具备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师:我们知道,现今地球有变暖的趋势,原因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师:对。温室效应也只是人类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在这之前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担心地球变暖,虽然大气本身并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增多,是什么在起着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小结:对。但自从工业革命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剧增加,超过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这种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险。因此,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平衡,做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协调。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高三地理教案6

  【学习目标】

  1.了解森林减少的原因、特点和危害。

  2.运用世界森林分布示意图说明世界森林种类和分布地区。

  3.理解森林生态功能,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

  【课前预习】

  1.________________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

  2.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保护的核心。

  一.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1.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作用

  时期 原因 变化趋势

  地质时期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2.世界森林覆盖率__________,中国森林覆盖率_____________

  3.原始森林:

  ①_________: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洲

  4、我国森林的.分布: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森林的生态价值: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

  森林的经济价值: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______________。首要价值:______

  6.森林破坏的后果:

  7.雨林破坏的原因:

  二、保护森林

  1.世界:1992年 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2.中国: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简称《森林法》)

  A.政府

  20xx年 森林法的实施条例 为森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B.民间团体:不仅积极植树造林,而且发起各种保护森林的行动。

  【问题探究】

  1.思考明确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护林------

  沿海防护林------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

  城市绿地的作用-----

  红树林----------

  2. 98年洪灾灾情与往年相比加剧的原因?

  【归纳总结】

  1. 森林破坏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加速的,尤其是_____________社会以来。

  2.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自然:

  人为:

  3.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反馈】

  读下图回答。

  1.该图揭示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

  A.净化空气 B.防风固沙 C.保持水土 D.保护农田

  2.若图中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下列叙述较为符合图中河流特征的是 ( )

  A.源远流长 B.冬季流量大.夏季流量小

  C.水能资源丰富 D.冬季结冰期长

  3.若图中森林被破坏,下列叙述较为符合河流特征变化的是 ( )

  ①河水含水增加 ②河道淤浅 ③水患加剧 ④结冰期延长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高三地理教案7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人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

  (l)人口数量的变化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4.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规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5.人口迁移与环境

  (l)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涉及人口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拉力一个地区吸引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一个地区排斥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工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有积极意义,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6.中国人口迁移

  (1)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一:黄河中下游平原

  迁移方向:从秦汉开始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3)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当前位置:首页>高中>高三>高三地理>高三地理教案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20xx-03-2209:17:45字体放大:大中小

  (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人类与环境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

  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3.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一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弱,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一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一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涵:生态待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实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③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l)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可持续发展的萌芽

  改革开放的成就: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

  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3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三)人种、民族、语言

  1.人种及其分布

  白种人:白皮肤、蓝眼睛、高鼻梁、薄嘴唇、卷头发。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北非及印度,人数最多,分布最广

  黄种人:黄皮肤、黑眼睛、直头发、体毛中等。东亚、东南亚,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爱斯基摩人)

  黑种人:黑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厚嘴唇,卷头发。撒哈拉以南非洲及美国

  2.中国民族

  构成:汉族占92%

  少数民族:55个,占8%,超过400万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满、土家。人数最多的是壮族,分布最广的是回族

  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世界语言

  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这六种语言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其中汉语使用最多,主要在中国、东南亚。英语使用最广(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

高三地理教案8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

  在新的高考形式下,高三地理怎么去教,学生怎么样去学?尤其是针对我们这样的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怎样去教与学?怎样让学生少做无用功,提高学习效率,在未来高考中取得成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今后将通过加强集体备课。在备课活动中,我们认真研究 20xx年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统一复习进度、复习的方式、方法,统一训练。

  (二)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注重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解决问题也好,创新也好,都要以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知识的备考,只能是空想。另外地理的'知识点很多,没有头绪的教学不可能是有效的。争对这个现象,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在高三上学期基本完成一轮基础知识的基本梳理,在接下来的复习中,考虑这些学生已有了知识,但是掌握的又不够牢固,为了避免“炒剩饭”,又要巩固基础知识,我们决定在复习中,以专题为主干,而又比专题复习要详细,这样进一步巩固知识,又避免重复复习。

  (三)开拓创新,提高学生能力 我们在回归课本,狠抓“三基”的同时,又不过分依赖复习资料,对资料中过时、过偏、过难的内容,进行大胆舍弃,同时在练习中补充一些有新意的题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课本内容进行加工、组合,对课本知识进行挖掘、引申,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四)培优补差,加强辅导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做好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根据年级的统一部署,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的尖子生辅导,精心组织,学生学习得到一定提高。对于后进生,我们一对一耐心地进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辅导,提高学习积极性,寻找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动力。

  (五)培养非智力因素

  关心学生,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优化答题策略、强化一些注意事项。

高三地理教案9

  【学习目标】

  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以及湿地减少的原因。

  2.通过案例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课前预习】

  1.________和森林、草地一样都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号称_________,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_____位。

  2.湿地的生态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湿地

  1.湿地的概念:掌握世界《湿地公约》中的湿地定义。

  (1)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面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湿地现状

  (1)面积: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

  10%左右,位居亚洲第_________位,世界第___________位。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3)分布: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

  1.湿地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时间漫长):

  人为原因(时间短暂):

  2.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产生的影响:

  【问题探究】

  1. 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

  2. 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

  3. 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4. 中国西部湿地比较少的原因:

  5.保护湿地措施有哪些?

  【归纳总结】

  对围湖造田问题的.认识分两方面:

  【课堂反馈】

  美航空航天局拍摄的照片显示,由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共同哺育的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沼泽地,面积剧减为20xx km2,仅为原来的10%,由于兴修水利使湿地锐减,目前,湿地中至少已有40种水禽和哺乳动物消失,来自西伯利亚的候鸟数目也锐减。

  16. 关于伊拉克沼泽的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A.沼泽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多,水分充足,透气性好,肥力高 ?

  B.保护好沼泽对伊拉克的最大益处是保持了其生物多样性 ?

  C.伊拉克的湿地就是沼泽?

  D.伊拉克沼泽地减少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中东地区 ?

  17. 我国西北地区湿地人为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A.能源开发导致地表水的大量下渗,使地表径流减少?

  B.大量排放生活污水,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

  C.在沼泽区开挖鱼塘,发展桑基鱼塘破坏了自然生态?

  D.人类活动超量利用水资源,导致生态用水不足 ?

  18.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湖泊面积大大缩减的主要原因是

  A.盲目围湖造田

  B. 环境污染导致内部富营养化加剧

  C.引水灌溉

  D.河流截流改向

高三地理教案10

  学习目标

  知道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知道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及未来气候变化的幅度。

  学习过程

  一、全球气候变化

  1、(结构预习)什么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史是怎样划分的?

  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地质 历史 近现代

  2、(协作指导)阅读教材及图4—19分析完成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阶段划分和变化特点并完成教材P96活动内容。

  地质时期气候的变化划分为震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具体的气候变化为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课后活动:

  ①震旦纪大冰期,距今约6亿年以前;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距今约2~3亿年;第四纪大冰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开始。

  ②恐龙繁盛时期大约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全球气候特征是温暖干燥。

  ③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3、(协作指导)阅读图4—20及教材内容分析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产生怎样的影响?

  公元前5000年到1500年的是一次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是一次寒冷期。

  具体影响是: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展。

  寒冷期:欧洲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

  4、(协作指导)阅读图4—21、4—22及教材内容分析近现代的.气候中气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是什么?降水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气温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依据是雪线升高和冰川面积的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

  中高纬地区和热带地区的降水有增加的趋势,亚热带地区有减少的趋势。

  5、(拓展)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及森林的砍伐。

  未来的气候变化幅度是气温升高,2100年升高1。4℃~5。8℃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协作指导)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

  ①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热量资源和水资源变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②加剧了自然灾害: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暴雨频率增加了2%—4%,而亚洲、非洲一些地区干旱频率和强度增加。

  ③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引起物种灭绝。

  ④影响主要生产领域:农林牧渔业等部门受影响显著。

  ⑤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

  2、(协作指导)完成教材P100探究活动第1、2题。

  ①上升0。3米,大港区、塘沽区及汉沽区的一部分;上升1米,大港区、塘沽区、汉沽区及天津市区、宁河县、津南区、静海县的部分地区。

  ②若海平面持续上升,天津沿海低地被淹,还会引起海水倒灌,地下水质下降,土壤盐碱化加剧,港口及其他设施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会受到影响。

高三地理教案11

  降水指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的过程,包括降雨、下雪、冰雹等形式,降水的多少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条件是三个:充足的水汽供应,气流上升达到过饱和状态,足够的凝结核。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考虑凝结核的问题,只是考虑有没有充足的水汽和促使气流上升的机制就可以,归纳起来,形成降水的因素有以下九大因素。

  一、海陆位置

  一般来水,距海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比如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部向西降水逐渐减少等都是受到距海远近的影响。

  二、地形

  1、山脉走向与降水。

  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如果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如北美大陆西部,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列,与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的西风气流垂直,阻挡了西风的进入,使降水集中在西部海岸,中东部地区就难以受到它的影响了;而欧洲西部地区,阿尔卑斯山脉东西走向,与西风气流来向一致,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进入,降水的分布较广泛,海洋性特征明显。我国西北地区除了深居内陆外,也因为受到山岭的层层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使其更加干旱。

  2、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

  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山地降水一般比平地多,就是因为山地有促使气流上升的条件,而平地没有,降水较少。如南美南段,西部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气候,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独特的沙漠气候;再如我国的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降水就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多;台湾东部比西部多,海南岛东部比西部多。

  3、地形类型与降水

  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平原地形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的几率较大,如我国的东部平原地区,欧洲中部,美国中东部;在山地则迎风坡在一定的高度上降水较多,背风坡较少,河谷地带由于地势低,温度高而降水少,如横断山区;盆地由于地形封闭,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也较少,如塔里木盆地;高原因为地势高,海洋水汽也难以爬上高原面形成降水,所以高原上的降水也不多,如东非高原,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降水都不多。

  三、气压带

  全球的气压带不管是热力原因形成的还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气压带盛行的是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水汽的饱和含量不断降低,空气越来越干燥,不可能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如热带沙漠地区,全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我国的长江流域盛夏的伏旱天气的形成;南极地区成为少与带;

  而在低气压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上升冷却容易达到过饱和状态,往往会凝结降雨,形成多雨区,如赤道地区,全年处在低气压控制下,终年多雨。

  四、风带

  全球的风带包括极地东风带、西风带、信风带,而对降水影响较大的是西风带和信风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把海洋水汽带到大陆形成降水。

  根据风带与大陆的关系,又可以分为迎风岸和背风岸,迎风岸常常受到风带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背风岸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空气干燥,降水很少;中纬度的大陆西岸是西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欧洲西部,南北美洲的西部海岸;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信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与信风有关,而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则与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有关。

  五、季风

  在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的性质不同,对降水的影响也不同。

  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把大量的海洋水汽带到了陆地上,就有可能形成降水天气;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性质是干燥的,一般不会形成降水,天气晴朗。如东亚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亚季风区,在西南季风影响的季节形成雨季,东北季风控制时候形成旱季。

  六、气旋、锋面

  特殊的大气运动也是形成降水的重要因素,在气旋控制下,盛行的是旋转上升气流,往往能达到过饱和状态,形成降水,如中纬度地区就多气旋雨,台风、飓风也带来大量的降水;

  在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交汇地区,往往会形成锋面雨,在锋面附近暖空气上升也会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形成降水。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就是以锋面雨为主,4、5月份在南部沿海形成暖锋降水,6、7月份在长江流域形成准静止锋降水,7、8月份在华北、东北形成冷锋降水;在副极地也会因为东风和西风相汇而形成极锋,形成锋面雨。

  七、下垫面

  下垫面在局部地区也会对降水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中水汽含量来影响的。

  如果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或者水面宽广,就会增大蒸发量,空气中湿度增大,从而增加降水量,反之,如果地面的植被破坏,水面减少,空气就会变得干燥,导致降水减少;沿海地区如果海岸曲折有暖流经过降水也会增多。比如,沙漠地区地表干燥,增发量小,降水也很少,在排干沼泽和湖泊的地区,降水也减少,而在森林地区,湖泊和大型水库附近降水明显增多。

  八、洋流

  洋流分为寒流和暖流,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欧洲海洋性气候的形成,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与沿岸暖流有关,而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都与寒流关系密切,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玛沙漠成为世界上最干燥,最狭长,分布纬度最低就是秘鲁寒流的功劳。

  九、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垫面的状况来影响降水的。

  如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修建水库和水利工程,退田还湖,扩大水面和湿地都将会使空气的湿度增加,降水增多;反之,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围湖造田,开垦排干沼泽会使空气湿度减小,降水减少,气候的大陆性增强。另外,人工降雨也是在干旱季节增加局部地区降水的有效形式。

  当然,影响某个地区的降水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发生作用使当地的降水更加复杂,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找到其主导因素,还要从综合的角度全面分析,才能搞清某个地区的降水类型和特征;比如欧洲西部的海洋性气候降水特征的形成,就是受到海陆位置、西风、北大西洋暖流、平原与山脉东西走向、地势低平、海岸曲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高三地理教案12

  1.通过案例学习,分析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明确水污染成因。

  2.联系当地实际,学习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3.以天然水净化为例,了解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课前预习】

  1.图2.2河道中不同层面水的净化作用

  位置 净化物质 净化过程

  上层

  中层

  底层

  【问题探究1】

  导入新课:看漫画思考:(1)从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2)这种现象和问题哪里最突出?我们生活在农村,这种问题农村有吗?

  1.什么样的水体自净能力强?

  2.什么样的水体更易受到污染?

  3.水体的自净能力与水污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归纳总结】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1、图2.1天然水的净化作用的机理

  ① ② ③

  2、水体的自净能力与①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有关,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问题探究2】

  1.日本水俣病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发生过程是什么?产生的'危害?

  2. 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条件?其污染物和污染源分别是什么?有哪些危害?进一步思考如何治理太湖蓝藻事件?

  3. 海洋石油污染的污染物和污染源?怎样清除石油污染?

  4.为什么沿海地区水污染严重的工业要布局在河流入海口附近?

  5.一节5号电池能污染6吨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为什么不主张废旧电池回收?

  【归纳总结】

  二、水体污染现象

  1.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条件:

  2. 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措施:

  3. 清除石油污染措施:

  4.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课堂反馈】

  横贯在上海中部的苏州河,西源太湖,东接黄浦江。苏州河附近分布着机械、锻造、纺织、造纸、印染、蓄电池、电镀、搪瓷等百余家大小工厂,码头连绵不断,舟揖 林立,这里早已成为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苏州河河床变浅了,河道变狭窄了。在海潮和上游来水的共同作用下,汛期水 位往往会高出地面,岸坝几度加固加高。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鱼类活动绝迹。多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治理苏州河作为建设一流城市的重要实事和标志性工 程,决心将它改造成清新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河。

  (1)苏州河附近的工厂向河中排入废水,污染了河水。请列举苏州河河水中所含有害人体健康的3种重金属元素。

  (2)苏州河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无法恢复.,请简述其主要原因。

  (3)目前,靠苏州河的自净能力为何不能使河水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