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地理教案 正文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通用22篇范文模板

2023-10-02 16:53:52 21好文网 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通用22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由《话说长江》剪辑的《长江之歌》

  每每听到这首深情的赞歌,我的心都如同长江水一样汹涌澎湃。长江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时至今日,长江依然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长江,了解长江的开发和治理。

  出示板书课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44~49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长江行程万里,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景观图,行走长江,做一次考察旅行,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指导学生读图,明确长江的概况。

  1.阅读教材45页2.34长江流域水系图,结合中国地形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2.结合中国政区图,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所在的省份。

  4.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长江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干流的形状象大写的英文(V+W),干流全长6300千米,长度居我国第一。

  投影“我国主要河流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比较表”,提问,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请学生结合投影资料说明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长江在这三个方面是全国之最,长度最长(6300千米),水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长江流量为什么是全国第一?讨论得出结论:长江所流经的地区是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水量大。

  长江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河,它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被誉为“黄金水道”。那么长江哪些河段的水能最为丰富呢?哪些河段适合开发航运?长江的开发需要我们按长江不同河段进行科学考察,合理开发。

  长江上、中、下游各河段各具特点,怎样根据各段的不同特点合理地加以开发?要进行科学地分析,还需借助教材46页2.35“长江干流剖面图”。

  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目前开发建设了很多大型水电站,请学生阅读长江水系主要水电站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水电站集中分布在地势阶梯交界处。

  继续读图,请同学们查找长江三峡水电站和葛洲坝水电站的位置。

  (在长江干流的形状版图上强调两个水电站位于V和W之间)三峡工程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它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

  长江航运(教材46页2.36长江航运图)主要集中在下游,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江阔水深,终年不冻,支流众多,干流横贯东西。长江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等多条铁路干线以及京杭运河相交,形成一个纵横广阔的水运网。实现“铁水联运”,是当之无愧的“黄金水道”。“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除了使通航受阻外,还会带来怎样的危害?讲解,荆江河段水位高出两岸的江汉平原,河道蜿蜒,水流不畅,容易积水,造成洪灾。荆江河段(教材47页2.37三峡工程和2.38荆江治理图)是长江洪灾最严重的河段,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与蓄水相结合,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三峡水区建库后,可以控制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长江各河段还存在哪些生态问题?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应该如何治理和保护长江?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黄金水道(水能宝库)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运用黄河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说出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讲的是地形与地理,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经过计算感知。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不难看出,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2 .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学生从图2.2转化到图2.1有一定的困难,应该结合以前学过的地形剖面图的形成指导学生观察。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

  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

  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3.地势是指地面的高低起伏,而地形我们讲常见的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请学生归纳五大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只有理解了,才印象深刻。

  4.我国的主要地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知识点也较多,老师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条理清晰。

  我的思路是先讲山脉,因为山脉是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有了地形的基本网格后,再嵌入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5.中国地形的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这里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适当介绍下山区的概念,它不是仅指山地,还包括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在同学们以前的认识中,往往觉得山区是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学习本课之后,他们发现其实山区还有一些优势,比如山区虽然不适合发展农业,但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较好的条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农村,学生在认知目标,学习方法,活动开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对地理学科没有兴趣。

  认为地理学科不是中考学科,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只要及格就行,久而久之,对主要学科兴趣越高,对一般学科兴趣很低。

  2.学生学法不恰当。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科目,必须学会看地图来学习,而学生会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能力较差,也就不能很好独立完成作业,学生“死记硬背”。

  3.本节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一般的认识。

  4.本节要通过看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示意图学习我国地形的阶梯状分布,任何看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点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2.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3.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和交通等的影响。

  4.发展学生读图的能力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读图,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及对我国交通、气候的影响。

  情感与态度:

  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培养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地势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

  读东西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图、地势分布图,并从中获取效果信息。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

  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

  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

  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

  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

  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

  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

  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

  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

  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上一节长江,对学习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中国第二长河,“母亲河”的奉献中国的忧患,根治黄河四方面概况了黄河的整体地势特征本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习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长江》一课,对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了了解,为学习本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学生对于本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

  难点:

  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

  分析:

  从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过程中可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而可引出治黄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节的重点。黄河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如果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加快西北内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黄河的开发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现实中,因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原因使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且近年出现断流现象,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后果,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黄河的治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方法

  学法:

  (1)自主探究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我设计学案了提前发下去,为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

  (2)合作交流我采用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同桌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

  教法:

  (1)目标重现

  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2)自主学习

  通过小组内展示预习学案,检测预习效果

  (3)合作探究

  通过做综合题来联系所学的知识,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精讲点拨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问、重难点、易错的、易混的、易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5)巩固检测

  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的检测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黄河录像导出本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3分钟)

  [引入]

  用课件播放黄河景观视频,激昂的音乐伴着滚滚黄河水展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过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它。请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诗。

  [学生展示]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

  [师过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

  (二)(10分钟)

  [课件出示]

  黄河探险

  [教师]

  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题:读图思考。

  [课件展示]

  黄河流域图

  “动态移入”法首先画好黄河“几”字形状作为文本。

  [师]“黄河的干流像什么形状?”

  [生]像个巨大的“几”字。

  [师]鼠标点击动态移入地图上黄河的原位契合并重复几次。

  [学生自主学习]

  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在小组内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

  4、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由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简图,并根据自己画的图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自探空间: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学生讨论、回答]黄河仅仅是长度居全国第二位,而年入海水量却远远少于长江、珠江。

  [师]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三)[课件出示]黄河的水文特征(10分)

  [师]请学生自学课本49—50页的阅读来找出正确答案。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上游的水文特征。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5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工业,及工业生产,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和类型。明白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是国家独立、自主、现代化的保证。结合同学的`日常生活实际,了解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

  通过本节教学和学生的表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工业分布特点

  不能分析出分布的原因,沿线、沿海、沿江、沿河分布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便利的交通,再次体现交通运输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对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缺少综合的认识和分析

  如:资源的分布对工业的影响,联系学习印度的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理解辽中南发展重工业的基础和有力条件。

  3、识图能力有待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单一。

  学习上海的工业,尽管没有发展工业所相关的资源,但不能从社会需求、市场空间、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城市特点等优势方面分析。

  4、联系生活实际,说自己了解的家乡的一些工业,哪些是轻工业,哪些是重工业,他们的原料、生产过程、产品、对生活的作用等方面是否一样。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6

  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学情分析

  通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7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几千年来,黄河一直是孕育中华灿烂文化的母亲河,我们的祖先对其源头进行长期的探索,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后,人们猜测、考察,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底从何而来,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对母亲河的源流概况也了如指掌。

  出示板书课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49~53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2.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区、地形区?

  黄河干流很明显地呈巨大的“几”字形,像一条巨龙,从青藏高原越过青海省、甘肃省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3.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发源于哪座山脉?黄河流域的主要地形特点是什么?(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

  4.黄河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读“我国主要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对比表”,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800千米,年径流量却相差14倍。

  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不多,年径流量却很悬殊,这主要是受气候的影响。黄河的径流量受气候影响很大,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水量较小。

  与长江比,黄河水文特征还有什么差异?

  与长江比,黄河的年径流量集中在夏秋季节(7~9月),黄河的含沙量大,黄河在冬季会出现结冰现象。

  黄河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利用多媒体适当根据学生反馈情况予以补充,主要体现灌溉、发电、旅游、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等方面。出示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景观图,在干旱的地区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出示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中国地形图。通过读图,我们知道黄河的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主要的水电站有刘家峡、龙羊峡、三门峡等八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建立,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电能和水能。壶口瀑布以其水势汹涌、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古老的黄河如母亲般哺育着她的儿女,但是历史上万古奔流的黄河也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0世纪,黄河陷入危机。黄河“忧患”在它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有何表现?

  出示源头、上游地区荒漠化图片资料,提问:黄河上游地区为何会出现荒漠化问题?与哪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呢?黄河上游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降水少,气候干旱),也有人为因素(人们过度放牧、滥垦草地等)黄河凌汛出现在黄河哪些河段?为什么会出现凌汛?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①凌汛主要出现在黄河上游和下游。

  ②出现凌汛原因:由于黄河干流跨的纬度比较大,南北河段地区的气温有明显的差异,造成河水封冻和解冻的.时间不同。凌汛的河段大多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③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

  黄河在流经哪个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黄土高原地形特征是什么?想一想,下雨后千万条沟壑会是一种什么情形?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又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七八月份多暴雨,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就会一起汇入黄河。因而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①黄河下游的泥沙约90%来自于黄土高原。

  ②黄河流入下游,进入华北平原。

  ③此时黄河河道会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河水流速会变慢,携带的泥沙会越来越多;大量的泥沙日积月累,使黄河越“长”越高,成为“地上悬河”。黄河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也成为中国的一大忧患,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近年来,黄河又出现了缺水断流、水污染等新问题。

  百病缠身的黄河需要她的儿女加倍地关爱与保卫,怎样才能根治黄河呢?

  师生讨论,引导学生回答。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黄河的忧患(黄河的奉献)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密切,许多内容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活动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准备相关投影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教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闭上眼睛想象:青山削翠,流水潺潺,飞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惬意,我们好像听到高山对流水说:高山仰止,流水不断;流水对高山讲:万流归宗,生命永恒!(学生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体会。)

  板书课题:

  第三节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新授:

  (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

  水资源概念

  广义:

  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狭义:

  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作用:

  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维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2)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河流径流量的南北、东西差异,教师总结。

  明确:

  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另外我国水资源从时间 配上来看:夏秋多冬春少。

  (3)思考: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先给学生展 资料,学生举例并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我国将水和径流的季节、年季节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更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师展示我国各地水资源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

  板书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4)如何缓解我国的缺水状况?(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明确: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学生我们周围的水库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水库的作用。)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5)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仅为世界水平的1/4,总体上我国缺水情况日益加剧。

  然而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水污染和是浪费的状况也很严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不合理用水的`状况?(学生回答)引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话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角色扮演:

  从以下角色中任选一个,从角色出发,谈谈如何节约用水,你现在的身份是:农民、水利工程师、政府官员、造纸厂厂长、家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寻找节水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节水是社会各部门各方面需要进行的共同的工作,节水是社会问题。)

  明确:

  A、我国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所做的努力:

  ①制定法律、法规;

  ②有偿使用;

  ③制定“中国水周”;

  ④制定“节水标志”。

  B、农业节水:

  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农业用水情况,并把几种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给学生。

  C、工业节水:

  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D、城市节水:

  简单了解。

  E、家庭节水:

  调查学生的家庭用水情况,并评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

  F、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

  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记住节水标志,时时不忘节约水资源。

  (6)动画“没有水我们还有什么”。

  结束语: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播放音乐:《竹林晨曲》。

  教学反思

  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对于水资源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有更深入的理解。初步形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2、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实践和我们的理想可能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这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相信我们会走得很远。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9

  教材分析

  本节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很好素材。我国的民族是中国地理的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为学好分区地理知识的打下基础。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认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异、主要少数民族特征以及各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等知识。读图分析归纳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将地理空间分布的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是本节的重点,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对中国的民族风俗感兴趣,有的学生还会表演民族舞蹈,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如浏览网页,复制和粘贴。教学设计中具体方案的难易程度,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能力相适应,同时也顾及程度较好的学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

  2、运用民族分布图和表格分析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行小型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绘制中国的民族构成扇形图培养学生的计算、绘图和读图分析能力

  3、通过读民族分布图、贴图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4、结合热点新闻,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5、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小组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2、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国和睦统一的局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3、通过收集、分析民族资料与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掌握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一些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3、要求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4、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工业的重要性、工业的分布。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认识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综合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

  农业的地区分布:

  (1)东西差异;

  (2)南北差异,(秦岭——淮河为界)

  新授: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1、什么是工业

  读图4.17 从采矿—炼钢—机械制造图片分析什么是工业?(工业是从自然界获得原料、对原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从事这三阶段中任一过程都为工业)

  学生完成课本102页活动1、2;(让学生理解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工业的重要性

  读图4.18 工业对其他生产部门的重要性来分组讨论工业与农业、国防、科学研究、生活的关系

  读图4.19分析工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1、让学生分析讨论影响工业发展的条件

  活动(畅所欲言):你长大后想投资办厂,工厂选址考虑因素

  2、读图4.21 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1)让学生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

  (3)讨论分析小结我国工业分布大势,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空间:东部,密集;中部,较多;西部,较少,稀疏)

  3、阅读4.22,说出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布的情况。

  (1)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比较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工业总产值的差异

  (3)小组讨论人均工业总产值高的地区,工业总产值并不一定高的原因。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4“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举例”,帮助学生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并认识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帮助学生认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10多年来的蓬勃发展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图4.25“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相关课文分析讨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材料“中关村”分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优势。(举例)

  沿海地区:

  沿边地区:

  内地:

  (5)引导学生阅读107页活动提供的材料,开阔视野,也可让学生查找资料,让学生对高新技术产业有更深的认识,体会高新技术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三、课堂小结

  略

  四、反馈练习:

  连线

  沪宁杭地区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地区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1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

  3、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

  二、重点难点

  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

  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

  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点拨

  导入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指的就是我国的`地理位置。

  三、自主学习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

  2、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xx带,少部分位于xx带,没有xx带。

  3、我国位于xx洲的东部,东部濒临xx洋,有许多的海岛,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平方千米,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位。

  5、自北向南我国频临的海有海、海、海、海。独立自学完成

  四、团队合作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的优越性。(从所属地区的气温对农业影响去思考)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从海陆位置对国家对外贸易、海洋事业及国土范围的影响去思考)

  3、阅读图1.4说出我国四至点

  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4、在图1.4中国疆域示意图找出陆上邻国、海上邻国,其中陆上邻国中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海上邻国中亚州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日本。

  5、阅读图1.5.1.6,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试分析原因。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2.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并能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及相关资源分析、归纳、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

  【重点与难点】

  1.我国气温的特点,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2.读图、识图技能的培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看视频:冬季的广州和哈尔滨

  同一个季节,为什么广州和哈尔滨的景色有如此大的差异?导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

  海口和漠河的'温差(16℃-(-28℃)=44℃)

  特点:南北温差大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思维拓展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探寻原因

  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

  中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近50度,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至使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昼长越短。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北方昼长比南方短,太阳照射时间短,所以北方得到的热量少于南方。

  成因②:冬季风的影响

  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使北方降温幅度大。距离和地形对冬季风的消弱与阻挡,冬季风对南方影响小。这些加剧了南北温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

  海口和漠河的温差(28℃-16℃=12℃)全国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20℃)

  特点:普遍高温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思维拓展: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一些,北方昼长比南方长一些,北方得到的光热与南方相差不大。所以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3)探究:

  夏季我国哪里气温偏低?为什么?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夏季气温偏低)

  (5)拓展延伸:

  我国南北温差顺口溜

  领土面积广,南北跨度大;冬季温差显,北棉南穿夹;夏季普高温,南北差不大;秦岭淮河线,零度等温划;最寒在1月,高温在7月。

  (6)了解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3.温度带

  (1)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

  (2)读图,了解5个温度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位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4)对号入座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漠河、塔里木盆地它们分别位于哪个温度带?(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寒温带、暖温带)

  (5)体会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水果

  2.房屋

  3.农作物及其熟制

  总结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气温分布特点,那么你知道我国降水的情况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第二课时

  (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1)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从整体看,降水的空间分布均匀吗?(不均匀)

  (2)观察分析

  图中的等降水量线有几个数值?(如图)

  图中等降水量线数值变化的方向有何规律?(如图)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800毫米年降水量线过的地方,了解我国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2.降水时间分布特点:

  读“中国南北四个城市的季节差异”图,回答问题标出四城市降水较多的月份(如图)四城市降水集中在____月~_____月(4;10)在图中从南向北圈出这四个城市(如图)

  总结:南方雨季____,开始____,结束____;北方雨季____,开始____,结束____:(早;长;晚;短;晚;早)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3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内容点析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现状、人口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等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完成。

  关于我国人口的国情,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既是本节学习的重点知识,又是今后学习我国自然资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为突出教学重点,本节教材未涉及“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农村人口比重大”等方面的人口内容。

  2.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1/5以上,形象地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与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密切相关。

  如何运用“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是学生在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在基本训练要求方面,主要是:

  (1)学会阅读和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增长的特点。

  (2)学会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稠密或稀疏状况。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平衡性。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根据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而定。)

  (3)学会阅读“我国人口密度” 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数据,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3.本节教材中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突出的国情。我们有的产品产量已列入世界第一位(如煤),但用人口总数一平均,指标却非常低。中国人口形势现在已经很严重,如再不严加控制,问题会更加严重。人口如果控制不住,即使经济上去了,也会产生各种困难和问题”。

  本节教材通过正文、图表和活动教材的讨论,突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的理解,增强执行、宣传我国人口国策的自觉性。

  4.总之,本节没有明显的难点,但是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数据比上一节要多很多,特别是学会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就成为本节突出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再补充一些“鲜活”的材料,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课本插图、数字和文字材料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国情主要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当前人口基数大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理解的人口观点和原理是: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分布要与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掌握的地理数据是:我国有12.95亿人口(2000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200万左右;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2000年)。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 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4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紧密联系,树立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式:

  在整个学习完成之后,安排学生再次客观的评价季风和台风,并写成小论文。参考题目:“我眼中的季风”、“台风真的很可怕吗”

  提示:前一节主要侧重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而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季风给我国带来的不利方面,所以应该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季风的影响。台风是作为灾害性天气来介绍的,但它也确实给安徽、湖南、江西等距离海洋较远的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

  2、 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

  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

  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水量数字,感受并理解三江源地区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输水管。(板书)

  转折: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国年降水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说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比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

  3、水源。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指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环境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结合教材的资料,我们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还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讨论:冰川、高山积雪和湖泊、沼泽是怎样发挥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的。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总结: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河流天然的调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丰盈时,湖泊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冬、春季节时候。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讲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调蓄器。(板书)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意义:

  ①对三江源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对下游地区的意义。

  讲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区正经历着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展示几组图片:淘金挖矿、树木砍伐、源区污染、冰川消融、虫鼠破坏、过渡放牧。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三江源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板书)

  2、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湿地缩小、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

  讲述:三江源地区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它本身,也会给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我们来完成96页活动题:三江源如果遭到严重破坏,会对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并反馈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并评价以及总结。

  转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你有什么好方法去保护三江源地区啊?

  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知道并归纳板书。

  3、措施与对策: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 禁采砂金 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区,那么你有收获吗?

  学生分享个人收获,教师适当指导。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中国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课程引入: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的地形,看到了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解释了河流的流向和水电站的分布。那请同学们来看看下面这些生活现象又和哪个地理要素有关呢?

  出示我国不同地区衣、食、住的景观图片。

  承转过渡: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回顾展望: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气温和降水。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

  感受气温: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着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

  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呢,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可是他这次沿途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这个结论是我们感受出来的,接下来我们用专业点儿的地图验证一下──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归纳:出示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要先读图名,这两张图分别是什么?左边是我国1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右边是我国7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那我们先来看一下我国1月的气温分布情况。

  1.1月气温分布

  总体趋势:

  引导学生阅读我国1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

  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我国1月气温从南向北递减。

  特殊线:

  在递减的过程中,有一条等温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条等温线有着重要意义。──0℃等温线

  它大概穿过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呢?从图上可以看到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这条线以北,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会结冰,而这条线以南,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不会结冰。

  转承:读气温分布图,先看总体趋势,然后再来找极值。

  大家看,黑龙江北部最低温大概是多少摄氏度?-30℃左右,1月我国最低平均气温呢就出现在这里,是黑龙江漠河,最低达到过-33.3℃。

  再看海南岛气温大概是多少摄氏度呢?──20℃左右。

  所以同学们可以计算一下我国1月南北温差有多大?──50℃

  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夏季的气温分布情况。

  2.7月气温分布

  总体趋势:

  阅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

  夏季等温线分布明显稀疏了很多,说明什么呢?──气温变化并不剧烈。

  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全国气温的地方,这时全国气温的地方并不在最南端,而是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

  这时16℃以上的范围,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的低温区在哪呢?──青藏高原。

  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承转过渡:我国冬夏两季气温的分布情况有很大不同,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天则普遍高温,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思考分析:

  出示三组数据:

  漠河、北京、广州的纬度,以及12月22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

  1.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2.三地昼长时间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3.由以上两个分析,你得到怎样的结论?三地获得热量如何?

  ──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随纬度升高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并且昼长时间逐渐缩短,所以获得热量自南向北逐渐减少,使得冬季南北温差大。

  引导: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南北温差呢?比如每到冬天我们经常能听到天气预报报道刮什么风?──偏北风。

  出示冬季风示意图。

  这是我国冬季的盛行风,源于哪里?──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带来寒冷的空气和降温,对我国南北气温影响有什么不同?──北方距离冬季风源地更近,而南方受其影响较小,这也就进一步加剧了南北温差。

  承转过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那为什么夏季温差小呢?我换一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

  思考分析:

  出示三组数据:

  漠河、北京、广州的纬度,以及6月22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

  学生自主分析──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随纬度升高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但昼长时间逐渐增长,所以南北获得热量差异不大,使得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我国气温的分布及成因,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再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就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我们来看一下温度带的含义和划分标准。

  概念明晰:

  介绍温度带的划分指标和积温的概念。出示温度带划分表。

  按照这样的标准划分出的温度带,将我国划分为这样一些区域,大家根据刚看到的个温度带的积温数据,看看能不能在对应的区域填上相应的温度带名称。

  特殊线:请同学们看看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和哪条线很像呢?──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对于温度带,我们特别容易把它和热量带混为一谈,比如“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中的热带和地球上五带中的热带在我国的范围一样吗?──它们的划分标准是不同的,五带是热量带,按照获得热量的多少以纬线来划分的;而温度带是根据积温划分的,更多地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业、作物的熟制相关。

  读图判断:

  1.不同温度带的熟制分别是什么呢?

  2.不同温度带盛产的水果是什么呢?

  我们看到,这些水果的分布受到气温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用温度带的划分来确定分布。

  课后延伸:出示不同干湿地区的景观图,请大家课后思考。

  1.这几张图片分别对应在哪个点呢?

  2.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6

  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温故知新: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2.温度带填图。

  3.回顾特殊分界线──秦岭─淮河。

  承转过渡:上节课给大家留了思考题,这些植被都对应哪个点呢?(移动图片到对应点)

  那大家说这些植被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降水,好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我国的降水情况。

  提问引入:我们先来看看几个城市的降水情况。

  根据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同学们觉着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不同:从降水量上看有多有少;相同点:变化趋势相同,夏季多雨。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地方降水量差异很大,且时间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国的降水会集中在夏季呢?

  读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

  1.降水集中在夏季

  出示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和对比表格

  问:大家能否根据这组资料来解释下这一问题?(一边分析,一边完成表格。)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和季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我国地处世界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大洋──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而每年冬季,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寒冷干燥,使我国降温减湿。所以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承转过渡:我们再来看这几个城市的降水,虽然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但是具体持续的时间又不太一样,各地降水量超过100mm的月份明显不一致,能据此总结出雨季分布规律吗?──越向北雨季越短。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和季风有分不开的关系。

  2.东部雨带的推移

  演示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

  冬季我国大陆一直被冷空气控制,到五月夏季风开始从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冷暖气流相遇,这时就会发生一件神奇的事情──锋面雨(转PPT)──因此随着南部暖气团势利的逐渐加强,我国东南地区自五月起就进入到了雨季。

  随后,暖气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夏季风向北推移。六月,夏季风北上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雨带随之向北扩大,此时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长江中下游徘徊,于是形成了细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之后,夏季风继续北上,七八月到达华北、东北地区,全国降水达到最多,而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处于下沉暖气流的控制之下,出现了伏旱天气。

  进入九月,冷气团势力增强,暖气团势力减弱,夏季风迅速撤回到南部沿海地区,10月,彻底退出我国,我国雨季结束。

  归纳总结: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示意图

  承转过渡: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我国降水不仅存在着季节的变化,年际之间的降水分布,也很不稳定。

  3.降水的年际变化

  简述年际变化概念

  出示我国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标注降水量和最低年份,分析这两年可能的夏季风进退情况。

  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降水量大;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降水量小。

  承转过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夏季风,也看到了季风对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影响,那在这样夏季风的影响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又会是怎样的呢?大家能推测一下吗?──东南多西北少。实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印证一下。

  读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

  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动态分布图,依次展示1600mm,800mm,400mm,200mm,50mm的区域和界限,学生总结降水分布规律。

  ──因夏季风的影响,在夏季风从东南进入西北内陆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断受到山脉的阻挡,因此影响越来越小,所以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承转过渡:由此我们再次印证了我国不同地区降水情况不同,根据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少和蒸发的情况,把全国划分成不同的干湿地带。

  概念解析:

  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共分为四类干湿地区,分别是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对照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将各地区和其降水量范围连起来。

  读图判断: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不同会影响到植被的种类和农业的类型,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四幅景观图,分别属于哪个干湿地区?

  湿润区──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植被以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为主,耕地大多是旱地。

  半干旱区──以温带草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牧区。

  干旱区──远离海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

  课后延伸:大家再看一下几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有没有哪个你觉着特别熟悉的?──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此线都是哪些分界线?有怎样的地理意义?此线南北又有怎样的不同?请大家课后思考。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7

  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气候类型及影响因素

  温故知新: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呢?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所在,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所在,也是划分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界线,划分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界线。

  在此线南北两侧有着鲜明的景观差异,此线以北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耕地以旱地为主;而此线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水田面积广大。

  承转过渡:由于我国不同地方气温和降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将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读图分析:我国一共有五种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大家看下面这两张气温降水图,分别应该是哪种气候类型。

  这是我国西部的两种气候类型,大家来判断分别是哪种气候呢?

  要判断是哪种气候类型,得先看它们的气候特点。

  ──第一张图,夏季气温接近30℃,冬季最低气温接近-10℃,全年降水都很稀少,所以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年温差大,全年降水较少。应该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在图上的吐鲁番。

  ──第二张图,夏季气温7℃左右,冬季最低气温接近-20℃,降水较少,7、8月降水最多,所以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全年低温,降水集中在夏季。应该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对应五道梁。这种气候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在我国众多高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使得我国气候更为丰富多彩,比如横断山脉南麓,从山脚到山顶出现这样的变化,被称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转承:我们再来看这三张图,又分别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呢?

  它们分别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漠河;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上海;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的热带季风气候,对应海口。

  这三种气候有着共同的特点──雨热同期,这一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所以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也是重要的农业区。

  总结归纳: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此外,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广泛分布着三种季风气候,构成了我国气候的另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

  承转过渡:因为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所以,同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特征。

  实例印证:

  同在北回归线上,阿拉伯半岛上沙漠广布,而我国江南地区却是山清水秀,被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正是因为长江以南地区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使长江以南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承转过渡:除了降水上的不同外,季风气候显著还表现在气温上。

  出示同纬度城市的气温对比数据

  问:与同纬度城市相比,我国气温具有怎样的特点?──我国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而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冬夏温差较大。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看到了我国的气候特征,下面我们来总结下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总结归纳:

  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纬度因素;

  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是受到海陆位置(季风)的影响,高原山地气候、出现垂直分异的现象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

  受这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所以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8

  教学方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媒体:有关寒潮、台风和旱涝灾害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等。

  课时安排:本节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复习上一节我国气候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引导)总的讲,我国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灾害、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例如20xx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大洪水给任命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带来数千亿元的损失。而华北地区则出现了持续干旱的天气。

  (板书)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洪涝和干旱是影响我国的气候灾害。现在我们来看报998年常见流域抗洪抢险的录像。

  (投影片)1998年我国还有哪些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损失,军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别感动的事情是什么?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思考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人为原因?对长江洪涝灾害的防治你有什么建议?你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下面我么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上面的问题一起讨论,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发表意见,然后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发言。现在给大家10分钟讨论。

  六个代表发言之后,由全班一起进行评议。

  (教师归纳)

  (1)气候原因是夏季东南季风势力的强弱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那等条件的影响。

  (2)人为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中游的'围湖造田等。

  (3)使人感动的是20xx年全体军民团结誓死保卫常见大堤的感人事迹。

  (4)常见上游应植树造林,中游应退耕还湖、疏通河道。

  (板书)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过渡)可见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较多的国家,除了水旱灾害以外,我国还受哪些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呢?

  我们来阅读课本第59页,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寒潮警报。思考以下问题:

  (1)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你亲身经历过寒潮天气吗?有什么样的体会?

  (2)观察课本第60页“侵入我国的汉朝路径图”,你能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吗?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思考从那里来的是冷干的?

  (3)从图中观察,汉朝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冷空气到达时,当地的天气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4)从图中观察,我国有那些地区不易受汉朝的侵袭,你能说出为什么吗?(参照中国地形图)

  (5)为了保护农田,我们应当采取哪些防灾措施?

  (学生活动)小组经过讨论,互相启发,加深了学生对寒潮的了解。通过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使各种不同的意见碰撞,使意见趋向一致。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表了很多的见解,通过小组学习、代表发言的形式使意见统一起来,可以概括为:

  寒潮造成范围广大的地区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间,它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可以从北向南横扫全国.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都受其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通常北方的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平原上的风力大于山区.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减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寒潮不易侵入。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2、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知 道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于黄土高原的学习,增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证据。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分组讨论学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播放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录像,导 入新课。播放前提出问题:录像反映 的是哪一 地形区的自然景观?看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总结: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更是它与众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这一特殊的地形区──黄土 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呢?下面就让 我们进行信息交流”。

  (投影)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总结:学生讲解、介绍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最后的总结归纳强调以下内容 :

  (投影)地图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黄土的厚度超过100米。

  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陕西省、山西省及甘肃省的一部分 。

  展示黄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图片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现在还留有大量的名胜古迹。

  板书:

  三、文明的`摇篮

  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的独特的 文化,如信天游,腰鼓等,被称为“黄土风情”。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了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在我 国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为学习下一节打下了基础。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2.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五种地形的面积比例。

  3.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提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本章主要是地形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2.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

  1.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2.熟记较多的地形区名称。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二、新课教学

  (一)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设疑导读

  (1)有没有同学知道,在地球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2)我们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呢?他们呈现出什么特点?

  ①类型齐全。

  ②纵横交错、相互交织。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

  ③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看图学新知

  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的一些地形(请对照图2.2)。

  (1)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些高原都在什么地方。(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

  它们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山巔白雪皑皑,冰川广布。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东部水草丰美,西部是荒漠草原。

  (2)平原:集中在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如东南丘陵,地形起伏和缓,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这里。

  (4)盆地:主要位于群山环抱中。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下面让我们对照图2.3来分析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面积比例。

  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山地、高原占有很大比例,如果再加上丘陵,比例可以达到70%.这说明山区在我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广大的山区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发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请同学们从利和弊两个方面来考虑山区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

  (二)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我国有众多的山脉,请同学们首先阅读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让我们从图中找出一些规律,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山脉的走向主要有哪几个方向?

  (生答)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2)在几个主要方向上有哪几条山脉?

  (生答)①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②南北走向的山脉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③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长白山、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⑤弧形走向的有喜马拉雅山。

  大家看看,在这些走向中,哪些走向的山脉比较多呢?(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

  2.完成课本P25“活动2”和“活动3”。

  我们按照课本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将不同走向的山脉分别连线。

  连线以后,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盆地、高原、平原等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三、课外作业

  此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五种地形,同学们下课后去调査一下我们家乡所处的地形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进而对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1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3、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图,了解我国地势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地势特征,了解我国国情,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重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难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之间镶嵌着众多的地形区。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读我国地势分布图,分析我国地势有何特点。

  二、讲授新课

  读图讨论:读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讨论以下问题:

  (1)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2)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哪边高,哪边低。

  (3)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请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派代表展示讨论的成果。

  学生: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西部的海拔高,东部的海拔较低,所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的地势特点。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教师用学生的教材展示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读图分析、探究讨论,大家掌握了读图的方法,理解了我国地势的特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22

  教材分析

  “多民族的大家庭”中蕴涵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课文通过图片以及设计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二,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局,小聚居”的特点。我国民族数量多,分布不均,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衣、食、住、行、节日等方面,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俗,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这些都是中国人文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况,本部分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民族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们好奇心强,对中国的民族风俗感兴趣,有的学生还会表演民族舞蹈,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如浏览网页,复制和粘贴。教学设计中具体方案的难易程度,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能力相适应,同时也顾及程度较好的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进行意义建构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占有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难点: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爱我中华”MTV,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思维,使学生放松心情,为上课做好准备。

  在学生课前欣赏了“爱我中华”优美的旋律和各民族风情的情景中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华,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美丽动听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二、自主学习

  1、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2、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个民族?哪些民族人口超过了400万?

  5、中华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三、释疑解惑

  1、中华民族的数量共有56个,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占中国人口总数的91%,所以其他55个民族被成为少数民族,约占中国总人口的9%。

  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约有1500万,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还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的人口数量也较多,超过了400万。

  3、我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人口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在边疆,汉族多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的边疆地区。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份,有20多个少数民族。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疆域教案08-26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4篇06-09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精选16篇)09-03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9篇)06-15

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教案09-04

八年级地理上册农业教案(精选9篇)03-21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教案10-12

最新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07-28

八年级的地理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