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地理教案 正文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总八篇范文模板

2023-09-27 17:43:41 21好文网 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积极运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新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我就《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案例来进行分析一下。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学生活动

  1、观察地球仪和火箭升空的动画演示,觉得新奇

  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3、由学生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评析: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动手观察 探究新知,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学生活动

  1、随机的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进行分析判断

  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

  师:看完海洋,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学生看图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三、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学生活动:

  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评析: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如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1、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 2、马可波罗游记 3、郑和下西洋 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学生回答

  71%为海洋,29%为陆地。概括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3)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提问: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水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用展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平面轮廓图,两图均标注注记),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成为大洲。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③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

  (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北冰洋)

  ⑩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重点指导学生读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学生活动: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巩固练习:

  1、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4、通过在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5、通过多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进一步是学生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难点:本节教材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半球分界线;

  2、经纬度的判读。

  一、课件打出谜面,让学生大声朗读两遍,朗读时注意红色的字,然后猜出谜底

  (过渡)说明八年级学习中国地理

  二、听歌曲、观祖国自然风光和祖国发展成就等图片。老师同时带有感情色彩朗读课本序言,从而导入新课

  (过渡)了解了我国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让我们在看看其他几个国家的位置,教师展示课件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的位置。

  (一)伟大的祖国

  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活动2:对比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做适当提示。让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二)辽阔的疆域

  活动3:通过找出我国四至点及量算东西南北跨度,说明我国疆域辽阔。教师展示课件,师生共同完成。

  活动4:完成课本P3活动题②、④并想一想除此之外,冬季我国南北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东西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结果尽可能的给与充分评价并进行总结。

  (过渡)我国南北季节的差异、东西晨昏的差异有如此之大,是因为我疆域十分辽阔展示各国领土面积比较表,说明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过渡)我国不仅陆域广大,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洋大国之一.

  活动5.读课本P4第二段,完成课本活动题①、②并填空白图。教师适当补充领海、内海内容,说明我国海域辽阔,是世界海洋大国。

  (三)众多的邻国

  (过渡)我国不但有辽阔的疆域,而且也有众多的邻国

  活动6. 读课本1-5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找出我国陆上邻国。

  2.从北向南找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3.在下图上填出我国的邻国。

  师生共同完成,说明我国邻国众多。

  三、课堂小结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疆域

  1.领土四至点

  最北——漠河以北何龙江主航道中心

  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尔高原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2.疆域辽阔

  1)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2)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岛屿众多,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三、众多的邻国

  评价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由教师分析总结并说明对地理位置评价的一般方法。

  猜谜语是为了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热情;听歌曲、看图片使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小组讨论代表上台交流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学习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善于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我国领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并检测效果。

  强化学生识图记图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复习巩固,再现知识点,也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分析评价方法 。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做《练习册》相关练习。

  *通过与小组伙伴交流测试题/或教师核对答案.给自己打分: 分。

  *本节课,在学习兴趣、学习状态方面,你给自己的评价等级是: (优/良/一般/差) 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1、 本节课注重引导生抓本节课的重点来教学:1、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2、辽阔的疆域(分别从巳至点、陆地面积、海洋面积、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等方面来分析);

  2、 注重突破难点:采用引导生看图识别的方式来学习,既培养生掌握看图的方法,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对一个省区的介绍,其自然环境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是介绍其他各方面的基础。本区首先介绍了海南省自然环境。从教材左上角的一幅小图介绍海南省在我国的位置,结合地图,可看出其地理位置特征,随后介绍了其范围和海南岛面积。教材通过"海南岛地形图"结合文字描述介绍了海南岛的地形特征和水系特征。地形和水系特征是相辅相成的,中高周低的 地形特点使海南岛水系呈放射状流人南海。海南省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又受海洋影响,具备一定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总的来说是以冬季暖热,夏季高温多雨为主要特征。这种气候特征决定了海南省农业以热带作物为主,加之风景秀丽,使其成为我国热带风光旅游胜地。从这一角度看,海南气候特征是本节难点。海南省独特的。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和"丰 富的旅游资源"是本节的重点。浓郁的民族风情,是与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相关联的,也是海南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

  在我国南部有一 岛屿,因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历代封建帝王都将此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内陆的,人们把它视为天之涯,海之角,有去无回,故有"天涯海角"之称。你知道它是我国的哪一岛屿吗?

  方案②:

  用多媒体播放海南的蓝天碧海、沙滩椰林、红树林、珊瑚礁等热带风光及具有海南特色的黎村苗寨、篝火欢歌等民族风情的录像片。引人对海南省新课的讲授。

  在讲述海南省 "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中国 政区"图(或出示"中国政区"挂图X请一个学生指出海南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2.结合地图说出海南岛的地理位置。(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位于 祖国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部和南部濒临南海,是我国最年轻省份,也是省级经济特区。

  3.展示"海南岛地形"挂图,进行以下练习:

  (1)找出五指山、万泉河、黎母岭、昌化江、南渡江。

  (2)海南岛地形有何特点?水系有何特征 ?

  (3)这种地形特点同水系特点有何关系?(海南岛中高周低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海 南岛水系呈放射状流人南海。

  3.结合 "中国政区"图,请学生描述一下海南所处纬度区域、当地的气候特点。(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又深受海洋影响,高温多雨为其主要气候特征。全年无冬,最冷月 的平均温度为16~24℃。

  在讲述海南省"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时,按下列步骤进行:

  方案①:

  (1)为什么海南省农业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 2)海南省有哪些主要热带作物?

  (3)海南省有哪些热带水果?

  (4)为什么海南渔业资源丰富?你知道有哪些水产品吗?

  (5)完成教材 p.67活动题1,了解海南丰富的盐业资源。

  方案②:

  2.用多媒体展示天然橡胶、椰子、胡 椒、咖啡、腰果、剑麻、槟榔、菠萝蜜、芒果等热带作物画面 。

  3.出 示椰子、胡椒、腰果、摈榔、菠萝蜜等实物。(教师可去超市预先购买)

  讲述海南省"旅游资源"时,可按以下步骤:

  1.用多媒体播放海南的蓝天碧海、沙滩椰林等热带迷人风光,及黎村苗寨,黄火欢歌的民族风情片段。老师可补充讲述:在现代旅游业中,有所谓"三S"指的是太阳、海洋和沙滩这三种最受人 们欢迎的旅游资源,而此三者都与海 滨有关。中国海滨旅游最大的潜力在海南,这里一年四季都适宜海水浴。

  2.讨论:海南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对照教材"海南岛地形"图)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66活动题3和P67活动题2。

  附板书:

  一、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位置

  2.范围面积

  3.地形特点

  4.水系特征

  5.气候特点

  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

  三、丰富的旅游资源

  1.秀丽的热带风光

  2.浓郁的民族风情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质。

  2、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时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注意建立过程式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给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用来记录该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作好整理工作。

  5、将新课程教学实验研究进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继续发扬光大,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案、活动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积累经验,验证《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学期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

  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实施

  1.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地理课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3.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4.初一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或者自身努力但学习比较困难,或者智商不低但学习不努力,或者对老师的教育有反感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对这类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生活中要关爱他们,学习中要特别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要从基础抓起,从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5、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

  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一节: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 大洲位置——亚洲东部

  二、地形特点

  1. 岛国——四大岛为主体

  2.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3. 山地地形为主 ---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的利与弊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总八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总五篇08-13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总9篇05-23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总九篇05-02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总8篇03-11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总6篇03-10

初中地理教案汇总五篇08-01

初中地理教案汇总九篇07-30

初中地理教案汇总10篇07-25

初中地理教案汇总9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