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大全 > 地理教案 正文
高二地理教案13篇教学设计模板

2023-09-19 08:46:43 21好文网 地理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1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地理教案 篇1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

  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不论是地表资源还是地下资源,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比如我国的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能源矿物南少北多,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在西部和西南的部分省区;金属矿产资源基本上分布在西部高原到东部丘陵的过渡地带。这种资源的整体性分布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合理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本课标的制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我国今后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应通过两步来实现这一课标:首先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从“个”推知“类”,掌握普遍的规律性原理,能宏观分析我国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

  【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本章内容即从区域之间的联系入手,着重研究了跨区域之间的资源调配以及区域之间应该如何协调发展两个问题,从现象入手,溯因释果。本节内容首先从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一般不具有流动性以及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两个方面,说明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后以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为案例,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油气

  开发的战略重点转移等方面剖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然后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了西气东输的积极影响和应注意的问题。

  区域资源调配的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本节的重难点,要提醒学生学习时应特别注意。本节内容主要沿着区际联系的产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主线展开,教学时要在抓住这一内容的同时结合身边的实际以及时事热点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如起点、终点、经过的主要省区。

  2、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

  3、能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4、了解其他三大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线路及对区域发展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西部地区,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思考

  1.通过西气东输,我国政府是如何协调东西部发展的?

  点拨:从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东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从西部输送到东部,不仅西部会获得资源的销售收入,而且资源在东部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国家提供更高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资金用于对西部的投资和补贴。

  2.通过西气东输输送到上海的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进口天然气的3/4、同等热值煤气的2/3。你认为是否应该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的发展。

  点拨:可以从不同方面分析。

  ⑷对环境的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据监测显示,在同等热值的情况下,与煤炭相比,利用天然气作燃料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为减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长期高度依赖煤炭,例如,上海市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

  高二地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旅游景观的观赏的一般方法。

  2.结合实例,举例说明不同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提高审美素质。

  教学重点:

  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审美素质。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以摄影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上的主要景点位置和云贵高原景观图。

  【过渡】借助摄影师的慧眼,学习如何观赏旅游景观。

  创设真实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分析

  【提问】问题1:如何观赏万峰林?

  【展示】一组万峰林景观图。

  【归纳】观赏旅游景观的方法:

  一、了解旅游景观特点

  二、精选观赏点位

  三、把握观赏时机

  四、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

  五、提高审美素质

  1.审美感受力,

  2.审美理解力,

  3.审美创造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学习观赏旅游景观的一般方法。

  方法应用

  【提问】问题2:如何观赏元阳梯田?

  【展示】一组元阳梯田景观图。

  应用所学观赏方法,欣赏元阳梯田。

  【讲解】观赏人文旅游景观时,应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提高审美素质。

  应用观赏方法,体会观赏人文景观,应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渗透人地协调观。

  案例分析

  【提问】问题3:如何选择马岭河峡谷、九龙瀑布群、普者黑湿地公园、罗平花海的观赏点位?

  【展示】峡谷、瀑布、湿地、花海景观图。

  【讲解】观赏不同旅游景观,要精选观赏点位。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认识精选观赏点位对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的重要性。

  巩固落实

  【练习】观赏点位连连看

  学以致用,

  落实重点。

  案例分析

  【提问】问题4:你能说出需要把握观赏时机的旅游景观吗?

  【展示】长江三峡夔门、浙江杭州“钱塘观潮”、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海市蜃楼、佛光景观图。

  【讲解】观赏旅游景观,要把握观赏时机。

  结合实例,认识把握观赏时机,获得最佳观赏效果,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案例分析

  【展示】浙江杭州“西湖十景”示意图。

  【提问】问题5:“苏堤春晓”是如何创作的?

  【讲解】审美创造力。

  以“苏堤春晓”为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审美创造力。

  案例分析

  【展示】资料:清乾隆十六年御定燕京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讲解】以“卢沟晓月”为例,说明旅游景观“卢沟晓月”从古至今的变化,体会旅游景观是不断传承并随时代发展的。

  选取贴近生活的实例,从旅游景观的变化的'视角,感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

  【展示】文津阁景观图。

  【归纳】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总结】“如果没有发现美的眼睛,走遍世界,累的只是自己的脚,心却丝毫没有愉悦。”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提高自己的地理实践力,获得高品质的审美享受。

  总结、归纳、应用旅游景观的观赏的一般方法,再次落实重点知识,明确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

  高二地理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属于复习课,教材中的内容因为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在初中阶段只是识记简单的内容,但是面对高考,区域地理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表面知识的识记,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重在引导学生得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学习之后的区域地理知识。本节课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分析,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对于自然特征的因果分析,让学生梳理清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日本是第一个分区地理东亚的重要国家,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相关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法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四个核心素养: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地理的复习要重在体现这些素养的培养,通过对于日本这个区域的认知,问题设计层次深入,帮助学生梳理关系时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的培养,通过讨论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分析】

  由于与初中地理学习相隔的时间过长,再有文科普班的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低有别,对于相关知识的分析需要有侧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别,问题设计多元,层次多样。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能运用核心特征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日本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对日本自然特征学习,分析日本资源状况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日本位置特征的分析、描述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2、难点: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教学过程】

  先引导学生分析出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在哪里:位置(经纬度、海陆、半球、相对位置等)

  有什么:自然特征—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等

  人文特征—农业、工业、人口、交通、城市等

  为什么:解释上述特点的形成和分布原因

  如何做: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 读图明确日本的位置和范围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可以结合图总结位置特征,需要对学生强调海陆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重在描述——岛国。

  高二地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 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长江、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指图/Article/Index.html>总结】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濒南海。它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提问】请说出南方地区有哪些民族?

  【讲述】南方地区民族众多,以汉族为主。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板书】二、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录像】鱼米之乡。

  【提问】南方地区为什么成为“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回答】南方地区河湖众多,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所以成为“鱼乡”;该地区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适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便成为“米乡”。因此,南方地区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提问】本区除水稻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一年几熟?

  【讲述】本区热量充足,一年可两熟至三熟。除水稻外,小麦、油菜、棉花、甘薯的产量也很大。

  【板书】1.温暖湿润的气候

  2.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

  3.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等为主

  【提问】南方地区有哪些经济作物?有哪些经济林木和水果?

  【录像】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看完录像后,同学回答,教师板书/Article/Index.html>总结。

  【板书】三、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1.经济作物:甘蔗、天然橡胶等

  2.水果: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等

  3.经济林木:茶、油茶、油桐、漆、竹、杉、樟等

  【提问】在这些丰富的经济作物和林果基础上,可发展什么工业?(制糖、制茶、丝绸、食品、建筑材料等工业)

  【板书】四、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讲解】紫色盆地指四川盆地。它位于四川省东部。盆地四周被山岭和高原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只有西部的成都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有“天府之国”之称。

  【提问】(1)四川盆地为什么被称为“紫色盆地”?

  (2)四川盆地为什么物产富饶?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

  【/Article/Index.html>总结】四川盆地温暖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地底部,它们所含的铁、铝等矿物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久而久之,形成了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称为“紫色盆地”。

  紫红色的岩石经风化而成的土壤,称为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所以四川盆地物产富饶,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菜、甘蔗、柑橘的重要产区。

  【板书】1.紫色盆地

  (1)紫色盆地的形成

  (2)肥沃的紫色土

  【展示投影片】红壤。

  【讲述】这是红壤,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板书】2.红壤丘陵

  【提问】红壤有什么特性?如何进行改良和利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

  【/Article/Index.html>总结】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改良。改良的途径有: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等。

  这种酸性土壤中适宜生长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在红壤丘陵区发展了这些经济林木,并用以保持水土。

  【板书】(1)红壤的性质和改良

  (2)红壤的利用

  【讲述】南方地区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丘陵的红壤外,在平原地区,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发育成为含有机质丰富、肥沃的水稻土,多呈青灰色。

  【板书】3.平原地区肥沃的水稻土

  【板书】五、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录像】长江 1998年洪灾。

  【提问】结合所看录像,回答:为什么要在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讲述】长江每年的输沙量虽然只有黄河的1/3,但长期以来,由于滥伐森林,陡坡开荒,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严重淤积,夏季常受洪水威胁。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就是一次惨重的教训。为避免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流失,减少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营造防护林已势在必行。

  【板书】1.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目的

  【展示投影片】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包括哪些省?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图/Article/Index.html>总结。

  【/Article/Index.html>总结】长江中、下游的分界是江西的湖口。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指湖口以上的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10省市145个重点县,预计30年内造林3亿亩,为保护长江建设起一道宏伟的绿色屏障。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有何效益?

  【看书】阅读课本第66页“读一读”。

  【回答】到20xx年第一期工程结束时,长江中上游森林覆盖率将由20%提高到40%左右,每年土壤侵蚀量可以减少40%以上。各种林木产品的经济收入,每年可新增加约50亿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板书】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和效益

  高二地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地图三要素;熟练应用等高线地形图;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地将三种不同形式比例尺实现互换并比较大小;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熟练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并学会应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应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比例尺的缩放;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

  一、地图三要素

  1.方向 无方向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方向标——根据方向标确定方向(作方向标垂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经纬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图例和注记

  表示该事物的符号是图例,旁边的数字或者文字为注记,带学生看地图册上的图例识别:铁路,湖泊,沼泽,沙漠,长城,城市等

  3.比例尺

  (1)定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值(比例尺没有单位)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表示方法:文字式——1厘米表示200千米

  数字式——1/20000000

  线段式——用一段1厘米的线段表示200千米

  (4)比例尺与图幅面积之间的关系:

  a.图幅面积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b.实际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

  (5)比例尺缩放

  a.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n倍;

  b.将原比例尺放大(放大了)n倍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n+1)倍;

  c.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1/n;

  d..将原比例尺缩小(缩小了1/n)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的`(1-1/n).

  e.比例尺放大到原来的n倍,图幅面积为原来的n2倍;

  比例尺缩小到原来的1/n,图幅面积为原来的1/n2.

  二.等高线地形图

  1.基本特征:等高线上海拔相同

  同一幅图中等高距相同

  等高线为闭合曲线

  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陡崖处重合;

  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越陡;

  等高线图中的示坡线总是指向低处;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1) 四周低中间高——山峰

  (2) 四周高中间低——盆地/洼地

  (3)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

  (4)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

  (5)鞍部——两个山顶之间

  (6)陡崖——等高线重合并带有示坡线;

  3.海拔与相对高度

  (1)海拔——以青岛黄海海平面作为基准,某个地点高出该海面的高度;

  (2)相对高度——两个地点海拔之差;

  (3)陡崖相对高度计算:(n-1)*d ≤H<(n+1)* d (n表示相交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注:该方法也可用于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此时n为两点之间所夹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4.等高线的应用

  (1)判断水系特征:山谷处常发育河流且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

  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

  山脊为分水岭,山脊线(弯曲最大处点的连线)为分水线;

  山谷线为集水线;

  (2)判断水文特征:等高线越密集,河流流速越大;陡崖处有可能形成瀑布;

  河流出山口容易形成冲积扇;

  (3)判断某地能否观察到某地:将两地相连,看沿线是否经过山脊或是否经过比观察占高的等高线,如果这样则看不到;反之,经过的地区均低于观察点,则能看到。

  (3)区位选择:

  a.选点:大坝应建在峡谷最窄处(工程量小,减少投资)

  库区建在河谷,峡谷、“口袋形洼地”、盆地;

  港口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避风港湾;

  气象站建在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

  疗养院建在地势平缓,环境优美的地方;

  b.选线:公路,铁路沿等高线修建,选择坡度平缓的地区;、

  引水线路,路线要短,避免穿过山脊,尽量从高向低修,水能自流;

  输油管线,尽量避免穿过山脉,大河;

  C.选面:农业生产:陡坡种树

  缓坡丘陵开梯田

  平原发展种植业

  山区发展林业

  工业区:建在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富地区;

  居民区:建在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形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

  三.绘制地形剖面图

  1.选择剖面线

  2.建立坐标系:

  a.横坐标采用水平比例尺,一般等于原图比例尺;单位用厘米,长度要大于剖面线的长度;

  b.纵坐标采用垂直比例尺,一般大于原图比例尺;单位用米,标出的高度要大于剖面线穿过的最大高度。

  3.描点

  把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标在坐标图中,横坐标为交点到起点的图上距离,纵坐标为交点处的海拔高度;

  4.连线

  用平滑的曲线把描的所有点连接起来即为剖面图。

  高二地理教案 篇6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让学生做完学案知识点一:区域。

  答案:地理差异 指标 区位特征 地理条件 C

  【板书】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答案: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长江的入海口

  WWW.北纬43°~48°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__亚热带季风_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_黑土_为主,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__贫乏____

  石油等矿产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高二地理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在地图上能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

  2、运用地图,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及地形与气候人口的分布关系

  3、运用图片和资料,了解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物种类,并分析这些野生动物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因

  4、了解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别称的由来

  5、运用地图,了解澳大利亚主要矿产资源及矿产地与工业、城镇分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澳大利亚的地形、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

  难点: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澳大利亚古老动物存在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大洋州挂图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设问: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哪个?该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

  一、地理概况

  1、学生阅读P95“阅读材料”,了解大洋州的范围,而后引导学生在挂图上找出大洋州的主要岛屿、群岛。

  2、对照图2-47,学生说出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特征

  3、引导学生找出东经160、赤道,从经纬度位置分析澳大利亚特征:东半球、南半球、跨温、热两带

  (过渡)澳大利亚是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其领土主要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

  4、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而后教师在挂图上指出

  5、结合教材第二段文字,了解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堪培拉、悉尼、墨而本的位置

  二、地形

  1、引导学生观察P97图3-49,对照图例,得出澳大利亚的基本地形特征:地势低平

  2、学生讨论完成P97活动题

  (过渡)由澳大利亚地形图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地形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这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呢?

  3、引导学生找出西部高原区,对照图例,分析其面积、海拔高度特点,并突出著名景点:艾尔斯巨石

  4、找出中部平原区,对照图例,得出海拔特点:地势低平,形成大自流盆地

  5、结合图3-51,讲述大自流盆地的成因,突出中部有澳大利亚地势最低处艾而湖

  6、结合挂图,指出澳大利亚东部山地的范围,并指出分布在东部的墨累河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再找出大堡礁的位置

  三、气候与人口

  1、学生阅读图3-53,说出澳大利亚的有哪些气候类型?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东南沿海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观察图3-54,思考: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四、古老的动物

  1、引导学生阅读P99图3-55,指出澳大利亚的主要动物,并小结:澳大利亚的动物具有起古老性和独特性

  2、讨论: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动物古老而独特呢?

  3、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植物物种也具有独特性

  (过渡)从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澳大利亚属于什么性质的国家?

  五、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1、学生阅读思考;澳大利亚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可以从哪些文字体现出来?为什么有“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

  2、学生联系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特征分析: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农牧业会发达?

  3、引导学生阅读P100图3-58,完成活动

  [小结巩固]

  [作业布置]

  基训、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 篇8

  课题:世界区域地理—巴西

  一、地理介绍

  二、位置和范围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自然地理概况

  地形:1/3平原,2/3高原

  气候:热带雨林,草原气候

  水文:亚马孙河

  资源:铁;热带雨林:世界森林资源的'30%,调节气候,生物资源的宝库热带雨林的危机——破坏:

  一是外国公司雇佣本地农民大面积伐木,二是掠夺式迁移农业

  危害:动植物资源遭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90%在东部沿海(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人种复杂,葡萄牙语,天主教

  (二)农业

  雨林迁移农业;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咖啡(产量第一)、甘蔗、香蕉、剑麻小麦需要进口

  (三)工业

  条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较发达

  部门:钢铁、汽车、造船、飞机制造、核电、通信、电子等

  分布: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能源:缺煤少石油,但水能资源丰富(90%水电)

  (四)城市

  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墨西哥:高原玉米石油白银玛雅文化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布宜诺斯艾利斯

  智利:国土狭长铜硝石圣地亚哥

  仙人掌墨西哥城

  高二地理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如照片)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

  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

  教学方法

  1.通过实例,归纳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

  2.采用播放录像、收集报刊资源等,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具准备

  资料卡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不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还是带来空前灾难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20xx年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这个名词。自然灾害现在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离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xx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0xx年则可能大大超过这一数字。 自然灾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坏性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深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个标题。

  [讲授新课]

  一、自然灾害(板书)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转承]那么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条件呢?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学生活动]:回答

  [点拨]:自然灾害形成的具备条件:—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提问]那么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自然异变发生在哪些地方呢?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点拨]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回答]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点拨]所以说,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思考]读课本P2~P3页案例,辨析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

  [点拨]:(本题判别的标准有两条:其一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其二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社会失稳。因此:

  (1)案例1,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没有造成损失。

  (2)案例2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火山喷发)为诱因,还造成人员死亡的灾情。

  (3)案例3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雨雹)为诱因,还造成作物受灾的灾情。

  (4)案例4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

  [过渡]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提问]请大家看课本第二个大标题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谈谈灾害给人类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学生活动]:看课本后,讨论并回答

  [点拨]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

  人员伤亡

  (投影资料)

  20xx年10月20日新华网消息据美联社报道,巴基斯坦受灾最严重两地区之一本周三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南亚地震中死亡的人数已超过79000人。这次地震已经成为自上个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之一。

  同学们,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是相当惨重的,同时在灾害中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点拨]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灾救灾中的首要防救对象。

  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因此,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的情况不同。

  投影:图1.1 (地震中受伤的儿童被地震惊吓后哭泣的儿童)

  [点拨]照片不仅反映了人员受伤的情况,同时又说明儿童是易受灾群体。在承灾人群中脆弱的不仅有儿童,还有妇女、老人、残障人等,都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青壮年男性则是相对不易受灾害损伤的群体。

  (二)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投影资料)

  结合课本理解:说明了不同自然灾害有其一定的受灾体,造成的财产损失内容不同,灾情不同。

  [点拨]除了直接的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造成一些间接影响(例如对社会功能的破坏)。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矿产资源等非可再生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水资源可再生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大气资源可再生生物资源可再生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土地资源可再生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高二地理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观看贵州毕节景观图片,认识其旅游业发展现状,能够说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方式,带动的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等发生的变化。

  2、结合实例,比较毕节市20xx年到20xx年旅游业总人数、总收入及增长率,能够说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并结合图片,归纳旅游业对社会文化、区域环境的意义。(重点)

  3、结合图片和自身旅游体验,说出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不利影响。(难点)

  4、学会归纳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作用的一般方法。

  5、通过学习,能够梳理知识点,提升用辩证思维看待地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回顾

  回忆:自己曾经的旅游活动经历、体验和收获。

  调用生活体验

  结合实例,认识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

  出示案例图片:美丽花海贵州毕节,1988年就成为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通过做大做强旅游业,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人们得以增收致富。

  问题1:结合材料,说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方式,带动的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的变化。

  引导分析:

  方式:文旅结合、农旅结合、工旅结合(一二三产结合),延长产业链;

  带动的相关产业:马铃薯种植、(民族服饰、马铃薯食品)加工业、交通、商业、建筑等

  变化:交通改善、网络通信发展、生态环境改善、餐饮住宿、医疗、职业教育等条件提高。

  案例引入,认识到发展旅游业是在景色美、基础差、资金少的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好途径。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结合实例,归纳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问题2:读表1和材料,回答问题。

  表1

  (1)据表分析旅游业对毕节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

  增收、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结合图片,尝试归纳旅游业对社会文化、区域环境的意义。

  增就业、促交流、美环境、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

  问题3:结合图片和自身旅游体验,归纳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结合旅游体验:乱刻乱画破坏文物古迹;垃圾遍地,环境污染;乱吃野味影响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生存、繁殖等等

  能够结合材料分析具体表现,归纳要点,提高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协调观。

  总结一般分析方法

  梳理分析思路

  知识梳理

  整理笔记,梳理知识结构

  高二地理教案 篇11

  教学重点:

  对“农业发展”的几个专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以及分析处理、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从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形成观点,最后表达的过程。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

  分小组学习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工具:

计算机或投影仪(根据学校的具体状况决定采用某种工具,主要是用来展示学生找到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在学习了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之后,从更高的视角来综合的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农业发展的前景。

  [提出要求]我们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把“农业发展的成就”、“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科技兴农”、“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四个问题作为四个专题,根据讨论提纲,在小组里已进行了讨论、交流。

  每组派两个代表就自己的专题进行讲解,其他组的同学有什么不同意见和看法,可以自由提问。讲解小组的其他成员也可以就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

  现在开始:

  [学生活动]展开讨论,各组学生按顺序进行讲解

  [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引导及点评、

  [小结]总结学生对前四个方面的讲解,引出“农业发展的前景”这个问题。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讲述,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总结]对这次探究活动表示肯定;对同学的出色表现进行鼓励,对讲解好的同学给予点名表扬。

  讨论提纲:

  第一组:农业的发展成就:

  1.用图片或举例说明过去我国农业的落后情况。

  2.用图表说明我国主要农产品在世界的位次和中国粮食增长情况。

  3.举例说明是通过什么途径取得巨大成就?

  4.我国农业现在处在一个什么阶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我国处在这个阶段?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要求具体、真实的材料。可以让学生回家问父母、爷爷、奶奶或熟悉农村情况的街坊邻居。

  问题2、问题3、问题4:参照教材相关内容。(鼓励自己找资料,用图片、照片或事例把要讲的内容具体化)

  第二组: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例子说明农业结构的概念

  2.读“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详细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所占的比例。

  3.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此来分析目前的'这种产值结构的不合理之处,说明为什么需要调整结构。

  4.举实例说明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的成功经验。

  5.用图片或更多的实例说明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的成功经验。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内部如何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弄清每天自己三餐吃什么?得出你自己的饮食结构。同理,弄清每天自己三餐里的食物都来自于哪些农业生产部门,得出农业的结构的概念。

  问题2:看图我国农业产值构成,从中可以得出各业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有很大的不同。由学生直接读图说出。

  问题3:随着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你能说出有哪些变化?乳肉蛋奶水果蔬菜增加了,粮食减少了,现在的这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就不合理了。应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牧业、林业、水产业,使农业各部门协调发展。

  问题4:可让学生先朗读然后提问:为什么要把水稻改为其他经济作物?让大家一起讨论。

  问题5:可在网上或其他途径得到一些图片如:优质水稻田、优质棉田、优质果品产区、优质经济作物、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家禽养殖,屠宰生产线加快优质猪、牛、家禽的生产等。

  第三组:科技兴农:

  1.讨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做出了什么贡献,这说明了什么?

  2.用图片或更多的实例说明依靠科技兴农。

  3.介绍“杨凌模式”,为什么它被称为中国农业科技的“硅谷”“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代表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让学生朗读文章,然后讨论,可和下面的问题合在一起讨论

  问题2:搜集图片(搜集图片:种子工程在温室中工厂化生产优质种子。太空柿子椒,用先进手段培育新品种,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地膜覆盖。广泛推广先进技术。林木球果实采摘机器人,伐根机器人,嫁接机器人等。)

  问题3:因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集中了各方面多学科雄厚的科技力量,对动植物、旱作农业、环保农业、节水农业、水土流失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是对农业这一大产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是发展优质农业的方向,因此代表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第四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1.讨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2.为什么农产品收获之后,并不马上出售,而是以此为原料进行各种层次的加工,然后,推向市场,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请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花生和花生糖的价格、棉花和服装的价格差别。

  3.从土地上收获的农产品到市场提供的各种商品,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经过哪些环节?请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如,小麦到面包、糕点。这些环节是否都需要农民来参与。

  4.读“阅读材料”:江 苏省捉拧县经过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在、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状况。现在每年生产160万头猪、4500万只禽,还有1、6万多公顷蔬菜,有6000多公顷稻田养蟹,有5万平方米的池塘养黄鳝。这么多东西能卖的掉吗?肯定能!为了搞好商品流通,县内建成了猪苗、水产、粮食、花卉等是十大市场,还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设了不少销售点,更重要的是全县有1.5万农民经纪人,走南闯北,购进购出,使农产品没有积压,大家都说:农民经纪人起了大作用。

  农民经纪人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让学生朗读文章片段,然后讨论。也可和问题4合在一起讨论。

  问题2:放开让学生自己举例

  问题3:放开让学生自己举例

  问题4:农民经纪人是架在农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他们的工作是购进购出,从农民那儿卖进农产品,再买给需要的消费者,他们赚取中间的差价。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农业发展成就

  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农业结构的概念

  2.困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三、科技兴农

  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五、农业发展前景

  高二地理说课稿:农业的发展就到这里结束了,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希望能有所启发,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教案 篇12

  一、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

  2.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能通过案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材料了解什么是产业转移,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结合案例理解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读图,学会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4.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身边地理现象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探究意识,感受家乡经济发展的变迁,树立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能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产活动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读下面两段材料,你能不能指出它反映的是什么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分别有什么影响?

  讲授新课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回答。

  (1)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市场萎缩;就业压力加大。

  (2)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在转型初期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这些困难的出现都是暂时的。对于佛山当前来说,陶瓷属于夕阳产业,只有它转走了,才能给朝阳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更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3)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小结: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此外,产业转移的影响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迁出地如此,迁入地亦然,关键是如何取其有利,弱化不利。

  转承:既然产业转移的影响会有不利的一面,那么蕲春各方应如何面对呢?

  六、课外能力拓展

  略

  高二地理产业转移重要知识点:

  1.产业转移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分类?

  答: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产业转移可分为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规律是什么?

  答: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呈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为什么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答:因为工业化初期缺乏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但劳动力价格较低。

  4.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其他如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低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5.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6.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什么影响?

  答:对发达国家而言,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7.在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中,各环节有什么差异?

  答:从效益高低方面而言,研发、设计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的附加值最高,效益高;生产加工环节附加值低,效益低。从全球分布而言,研发、设计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生产加工环节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8.产业转移是如何改变区域地理环境的?

  答: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高二地理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

  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

  ——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

  ——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

  板书:4、后工业化阶段:

  (这个时期新技术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环境质量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何影响?(1、优越的环境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2、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有哪些?(如:美国硅谷、德国南部、日本九州等。)

  (第2课时)

  板书:二、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1、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海上交通、海洋资源<渔业、矿产、能源、空间等>)

  ——在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

  (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障碍、疆界、海域不被重视。

  (2)航海技术发达阶段:交通通道、人口与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渐超过内陆原有经济中心地区。目前,世界上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带。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3)海洋开发技术进步阶段: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海洋权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解决海洋权益纷争的法律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解读图1-2-10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货物运输中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金属容器。使用集装箱,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并运送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换车船时不必从箱中取出换装,减少货物搬运次数,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包装材料和费用,有利于实现杂件货物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是交通运输专业化的表现。)

  (解读图1-2-12海底石油和锰结核的分布)

  (石油: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以西北太平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几内亚湾、东北大西洋沿岸。锰结核:分布于深海底部大洋中,以太平洋的锰结核蕴藏量最丰富,占了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

  (解读阅读材料:领海和大陆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按照本公约规定的从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1海里=1.852千米)的界限为止。领海海域是沿海各国领土的一部分。大陆架:沿海国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即在可捕捞阶段在海床上或者海床上不能移动或者其躯体须与海床或者底土保持接触才能移动的生物。中国在1958年9月4日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中国的大陆架最宽处达400海里。东海2/3的海底是中国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

  [补充: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管辖权和义务:1.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a)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关于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源等其他活动的主权权利;(b)本公约有关条款规定的对下列事项的管辖权:⑴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⑵海洋科学研究;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

  板书:2、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岛屿对人类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岛屿本身具有的自然资源、港口、旅游景观资源、周围海域的归属权等)

  ——在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呢?

  (1)工业化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岛上居民、文化、技术传入;旅游地。

  (2)工业化后:利用港口发展经济(如日本、英国);利用海洋旅游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取专属经济区权益。

  例如:“冲之鸟”是太平洋上的一处珊瑚礁,地处我国台湾省东南部“冲之鸟”,从前在涨潮时可有5块岩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长年冲蚀,现在在涨潮时只有北露岩和东露岩两块岩石勉强露在海面之上。

  “冲之鸟岛”高约1米,由直径仅为数米的两块岩石组成,日本政府担心该“岛”被海浪侵蚀,特意在两块岩石上浇铸水泥,以保证可按日方一贯主张,以此岛为中心划定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冲之鸟”的消失,从1988年开始花费近500亿日元,以铁制设施及水泥等防护工事将“冲之鸟”加固加高,并设置了气象观测装置,造成“岛”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无人驻守。日本如此煞费苦心地保持“冲之鸟”的存在,并坚持其为“岛屿”的用意非常明显。因为,如果“冲之鸟”是岩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岩礁不具备主张专属经济区的条件(那么日本在资源开发与海洋调查的主权范围仅限于其周围的40平方公里);如果“冲之鸟”是岛屿的话,那么以此为圆心的方圆200海里内(约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全部专属经济区面积的10%,比日本陆地面积还要大)都将成为日本的专属经济区。

  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化

  ——本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

  ——三个地区分别为何种生产方式?三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导致三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