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正文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历久弥新”标题作文素材13篇标准范本

2024-06-14 06:01:01 21好文网 自我鉴定

“历久弥新”是事物发展的常态。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历久弥新”标题作文素材,喜欢可以收藏分享。

“历久弥新”标题作文素材精选篇1

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纵使是文人志士也在新文化运动中迷失方向,于“抛弃旧文学”中走向极端,甚至郭沫若大师亦公开批判国学大师陈寅恪,似乎要将传承千年的文化均付之一炬,依其所见,似乎创新便是“不破不立”,便与传承相对立,但我以为,创新自寓于传承。

传承,并非狭义上的继承,其本就蕴含了扬弃的智慧。孔夫子“述而不作”,其所传述的先人的智慧,同时弃其糟粕,此等选择过程本就是一种再加工,并加之以自己的思考,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所谓创新,本就是厚积之后的薄发,本就是薪火相传之后的水到渠成,二者从未对立,相反,创新始终寓于传承之中。

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大家于传承的瀚海中披沙拣金,而同时孕养于传承之中的创新之思想终得以璀璨于人类群星。艾略特诉诸古典,传承从但丁到德莱顿的传统,他的次次创作都是对古典文化的再致敬,营造出陌生的美感,如晨钟暮鼓般唤醒人们内心“没有雨只有雷电”的荒原;木心远赴异国却仍凝古典文化于心,于传承中融汇中西,其“文学嘉年华”之创新思想便于传承中应运而生……当传承的文化弦诵不绝,寓于传承中的创新自然会从一代代人追本溯源的思索中、孜孜不倦的完善中喷薄而出,创新方成为其创新。

然而,厚黑学和致富秘籍畅销的当下,无数人急功近利,无数抛弃传承的“标新立异”堂而皇之戴上“创新”的面具,进入公众视野。君不见,各种架空文学横空出世,“创作鬼才”层出不穷,然而,未经传承孕育的“伪创新”,带来的雷点频出,以致贻笑大方。更有甚者,假借传承的包装,如“气功大师”王林,欺骗乃至危害大众,不仅可笑,更为可怕,是为荼毒社会之蛆虫。由此可见,一旦失去传承的文脉滋养,所谓创新,不过是跳梁小丑,既不可取,也不可能。

因此,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创新寓于传承,我们将拒绝抛下一切的天马行空,也不再会有“焚书坑儒”“打倒孔家店”如此摒弃传承的悲剧。我们将有更多的白先勇,于对昆曲的深刻传承与解读中,方迸发出艺术创新的灵感,使“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余音绕梁;我们将有更多人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中窥见人性的渊薮,从传承之泉中采撷寓于其中的创新。

“我们都是历史中的人”,卡尔维诺如是说道。我们本身处传承之中,让我们于传承中创新出自己的历史。

“历久弥新”标题作文素材精选篇2

遥远的东方有个美丽而古老的国家——中国。她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着数不尽的神话传说;有着文明而古朴的民风;有着灿烂无尽的民族文化。世上最雄伟、壮观、迷人的山,世上最沸腾、气派、醉人的河,滋养着她勤劳、坚韧、可爱的儿女。她善良、多情、博爱、深沉、又充满智慧,是地球妈妈几百个孩子中的一个。你看,她开放了,渐渐朝着富裕接近,明天的她一定更强大。这就是我的 祖国,我深爱的祖国,我是中国人,爱说中国话。

从汉语诞生的第一天起,已经和中华民族的历史紧紧相连。五千年的岁月积累,早已像高山一样博大雄伟,似海洋一般广阔无垠。独特的四声,有着音乐般的声调,配合我国特有的诗词歌赋,即可终日吟唱世代相传。这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最有活力的语言,生生不息、蓬蓬勃勃,它包含了多少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保护它不受伤害,英雄儿女为了捍卫它的尊严浴血奋战抵御外强,正是他们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是他们用满腔的热血,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凯歌,才使得我们的母语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语言啊!

正是会说这美丽语言的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汉字——方块字。它以平凡的一笔一画组成了不平凡的统一体,以其独特的结构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传统的悠久,展示历史的浩荡、曲折,和中华民族的与众不同。它的魅力是任何别种文字所无法企及的。它是一首古老的情歌,深情、缠绵;它是一首精辟的诗,刻骨、醉人;更是一篇抒情散文,向人诉说着满腔激情,令人随之起伏、荡漾,大有与之同生死、共命运之势。

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走进文学的殿堂,尽情地在古诗美文中流连忘返。同学们一起欣赏“汉字宫”,领略古人造字的伟大;一起翻阅背诵古典诗歌,与诗人一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一起品词析句,体会汉语的精华。点点滴滴使我们爱上了语文,爱上了文学,爱上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启心智,长知识,令我们爱上了汉语,了解了民族文化,感叹着祖国的伟大。

是啊,汉语是热血一般黄河的波涛,是群星一般祖先的谜,是春蚕口中吐出的丝绸古道。它是遨游太空时发出的问候,是奥运升旗时奏响的国歌,是每次放飞白鸽时祖国的生日。

让我们在这一句句韵文偶句中,一声声快乐诵读中,品读普通话的韵味,继承她的精华;

让我们为中华民族而荣耀,因为她顽强不屈、坚韧不拔、光荣伟大;

让我们为中国话而骄傲,因为她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

让我们为这个大家庭而自豪,因为她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是我们共同的家!

“历久弥新”标题作文素材精选篇3

说起家乡杭州,人们最先想到,往往是闻名中外的西湖、古色古香的江南建筑、清香沁人的龙井,或是秋天开遍大街小巷、香气扑鼻的桂花。但我却与别人不同,对于我这个从小爱好历史的孩子来说,记忆中最深刻的还 是那杭州城里一座座形形色色、记录着历史的博物馆。

从小,我就喜欢去妈妈单位附近的杭州历史博物馆转转。坐落在热闹的吴山广场旁,杭州历史博物馆的整栋建筑却朴实无华,并不显眼,没有络绎不绝的游人,也多了几分清静,就像一位淳朴的农妇在静静等待她的客人。一走进门厅就能看见原始社会时期的展厅,展厅里放满了原始社会时期的器一具,有捕猎用的箭、叉,有用于生活居住的,比如做饭的勺、盛水的碗瓢之类。一想到在没有水没有电的恶劣环境里,原始人竟能制作出这样的工具来,不得不叫人心生敬佩。

一直往里走,你会看到左右两侧豁然开朗,这里是南北朝时期的展厅。这里收藏着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被誉为“镇馆之宝”的战国水晶杯!乍看之下,这只水晶杯一点儿都不起眼,几乎跟家里用的玻璃杯没什么区别,表面还 有很多咖啡色、脏脏的痕迹。可听讲解员介绍,这水晶杯是在1990年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的,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在国内十分罕见。战国水晶杯的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在当时来说的确令人惊叹,怪不得被视作“镇馆之宝”呢。

伴随着一阵优美的音乐,拐个弯便来到了隋唐五代展厅。这里陈列着隋朝时期杭州出土的文物,一旁电子屏幕中正演绎着隋朝时“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场景。顺着楼梯往上走,号称宋代“百事繁庶”的天上地宫、元清时富庶热闹的大都市映入眼帘,都在悄悄向我们述说着杭州当年的繁华景象。

每次离开杭州历史博物馆,我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心里还 在杭州古老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畅游。妈妈告诉我,我们杭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这其中少不了先人们的勤劳和智慧。他们代代相传,将杭州建设得美丽而富饶,让我们子孙后代可以安居乐业。我想,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年,更应该努力学习,传承历史,不断创新,将杭州打造成的未来的一流世界名城!

“历久弥新”标题作文素材精选篇4

从记事起,家中书房挂满了竹子图,水墨的质感清晰而饱含韵味,节节的竹竿象征着蒸蒸日上,大有不与世间污秽同流之意。小时候虽惊叹于画上竹子的惟妙惟肖,却对边上那几行小字频频皱眉。

小时队书法不甚了解,长大了才慢慢有所知晓,那字非隶非楷,并不如平日所见那些大家之字整齐美丽。

年级再长些,我了解到那是明清时期板桥的字画,此时又方知郑燮的字长久以来一直备受世人议论,有说他的字歪歪斜斜,似连小学生都不如;却也有人以为它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他们说隶书、楷书皆传承于千百年的书法文化,而郑板桥又将其进行了创新。

板桥体诞生于满清较胜时期,那时的清王朝对文字的约束更是严格,无论是八股文的盛行抑或文字狱的猖獗,都使那个时代的文章死气沉沉,而郑板桥却在如此重压之下形成独一无二的文体,是他对当朝封建的不腐还是对自由与创新的向往。

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不仅仅出现板桥体这样绝世佳作,更是形成了五千年独一无二而又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

上溯至春秋时期,孔子对于炎黄帝思想的传承与对治国修身创新性的独特融合,形成了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儒家思想;而战国的孟子,他又传承了孔子的“仁”的理念,对执政也进行创新,融入“仁政”的概念;诸子百家的文化成为后世文人诸如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杜甫等文人墨客传承的对象,而那些垂名青史的大师们无一不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同的经历与情感酿出文化与文学无与伦比的美丽。

传承与创新对现世也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作家韩寒对于古典文学的继承与现今社会挫败的创新,还是现代舞对古典芭蕾的传承与对近代自由的新鲜无独的创新,甚至是高科技产品的出现都以身证明创新与传承的重要性。

传承是对于古旧文化的肯定与对精华的保留,而创新是结合不同的时局、不同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独一无二的内容。唯有两者共同结合,才能达到“和”的境界

“历久弥新”标题作文素材精选篇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著名京剧人张火丁,是京剧程派的继承人。张火丁15岁弃评从剧,曾跟随孟宪荣老师、李文敏老师和程砚秋的得意弟子赵荣琛学习程派京剧。在京剧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为京剧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京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传承,需要继承。所以,传统文化需要继承。

创新就要勇于探索。1946年我国第一颗试爆成功,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1946年中国还处于婴儿时期,遭受诸多质疑。当决定实施研究工程的时候,众说纷纭,这是一条中国没有走过的道路,但也是中国下定决心要走的道路。邓稼先担任研究小组组长,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研究过程,他们一次次地失败又一次次地创新一次次地突破又一次次地陷入困境,他们并未放弃,反而越战越猛。20世纪80年代的最后一个年头,在戈壁滩上进行了一次空投核装置引爆因降落伞未打开而出意外,核装置碎片散落一地。核辐射对人体是致命的,但邓稼先毅然向前捡回碎片带回实验室重新进行研究。失败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不眠不休更是他们习以为常。终于在1946年的10月中国自主研发的核导弹爆炸,他们敢于创新的精神鼓舞了中国一代人的发展。他们是民族的英雄!创新就应该勇于探索。

不懂创新就要失败。王安,20世纪电脑领域的大亨,曾被称为美国成功创业的典范,最后却以破产落下帷幕。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不懂创新。20世纪末期,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苹果电脑”公司生产出体积小还可以兼容的个人电脑徐苏成为市场焦点就,其价格只需要王安电脑的三分之一。但是王安忽略了市场的需求,依然继续生产老式电脑,导致销路越来越窄,老客户也相继离去,最后只得宣布破产。不懂创新就要失败。

莎士比亚曾说“创新是我的无上诀窍”。继承与创新谁都离不开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继承,创新就要敢于面对失败的探索。懂得创新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兴旺发达的前提!

“历久弥新”标题作文素材精选篇6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春去秋来,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时代在不停更替,事物在不停变更,职业在不停替代。这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残酷的时代。

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现实中的种种职业无不预示着人民创新的进步。“互联网+”的出现更激起了人民奋勇向前的动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创新,人将无法立足于现代社会。诚然,职业也是这样,再强大的职业也终不敌先进科技和世事的发展。

大江奔流永无止境。在这个互联网普及的时代,过去吃香的职业被当头一棒,面临着关门的处境,时代更替很快,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我们不能局限在已有的空间里,让自己的视野变的狭小。拓宽眼界,领略更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微信的出现让生活更加快捷,支付宝的出现给银行带来了压力,滴滴打车的出现给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带来压力。新兴行业预示着时代大潮奔流不息,潮起潮落,花开花谢,时间永无停息,创新没有止境,让明天向着朝阳前进。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这是一个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随着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等的出现,大量新兴职业也应运而生。以前没有或不出名的职业现在成了热门,他们追随着时代,紧跟着时代,与时代共同发展。

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产业都会消亡,“章丘铁锅”的意外走红,使传统工艺重新焕发生机。正是因为在新的时代,他们不负自己的梦想和使命,秉承“工匠精神”,从一直默默无闻到现在的名声四起。诗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大道至简实干为先。从一无所有到统统都有,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所有的工艺都是从积累开始的,一步一步走向精致。现代社会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需要脚踏实地的.精神,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都离不开“实干”。数据分析师面对大数据需要实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需要实干;网上销售需要实干,实体店铺经营也需要实干。

同学们: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理念,以发展的思维面对新生事物,以实干的精神锁定自己选择的事业,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脚踏实地、奋发有为!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历久弥新”标题作文素材精选篇7

近年来,有出版社再版重印民国时期的国语读本,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追捧;各地中学语文教材不断翻新,有人称赞其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继承与创新呢?

记得老家附近有一座小寺庙,那是一座坐落于半山腰处的庙宇。在山下经过时,会看到瓦片上泛着太阳的光泽,跳动着星星点点的光芒,有时亮得刺眼。有时爬山锻炼身体,会遇见下山的衣着朴素的僧人,他们走着自己的路,不顾我们这些登山者的出现,神态总是平和的。到了庙前,就会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也不敢大声喘气,毕竟这和寺庙中庄严肃穆的气氛太不相符了。在这里,有着整整齐齐地种着青菜的菜畦,房顶上的炊烟,树林间的风声和鸟叫声。

不过,若是下了山,沿着公路驱车向城市驶去,不用多久你就能看见一个喧闹的集市,充斥着小贩的叫卖声和顾客讨价还价的声音,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鸡鸭鱼肉,每天都有一大批食材被运进来,被用于交易,然后进入城市里的家家户户。

此时,向路的前方看去,已有几幢高楼露了出来,那上面覆盖着新型的玻璃材料,反光而不刺眼,各个品牌的汽车在平坦的柏油路上驰骋着,人们的身上都是时髦的服饰,整个城市躺着浮躁的气息。

这截然不同的画面,使我惊叹:距离不远,差距怎会如此之大?传统而又古老的宗教建筑和现代化的都市,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与日俱新的现代文明,看似矛盾却又自然而然的共存着,实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企业的成功经营也离不开继承与创新的结合。拿云南白药来说,它发明于1902年,被视为止血神药,其配方、工艺被列入国家机密。早年的白药,是粉末状的小瓶封装,一姓单传,百年不变。如今,云南白药企业已经开发出气雾剂、创可贴、牙膏、洗发剂等新产品。它的成功,不仅源于传统配方的优秀质量,也是创新精神的结晶。

如今,国家积极倡导的“工匠精神”,在我眼中,正是这种继承优秀的传统,从传统出发,保持手艺人的精神,专注于产品,并在目前的环境中做出恰到好处的创新,用新的思维,开发新的产品,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也需要这样的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用不变的努力和创新的思维、方法,让自己不断进步。

套用林徽因的话来总结吧:继承要有,但不是抱残守旧。我们要在传统上,恰到好处地创新。

两个书法家,一个在学习前人中僵化,一个在自我独创中漂泊。其实,真正的艺术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了依据。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在继承中,中国文化贯穿着历朝历代的缩影,从唐诗的意境到宋词的音韵,从曲剧的情节到小说的丰盈,沿袭下来的一部《红楼梦》震撼了多少心灵?如果没有继承,“集大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将会成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统治的论文,毫无意趣,看得见明清,却看不见历史。

没有创新,继承就没有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大海便没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进,劈波斩浪都会茫然失措在一丝风也没有的平静里。在创新中,杂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风暴雨里,试想若只是顺其自然生长,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产或是易摧折而高产。是创新,让杂交稻以绝对的优势解决了十亿人口的粮食问题。这只是创新的一个阶段,我们看得到的阶段。而人类农耕文明从刀耕火种,从牛耕;从自然取种,从自西域引进新品种到今日机械化作业,人工优化作物品种。这期间,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的创新!

继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的两岸,有了岸,历史才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无论缺了哪一边,都会使历史干涸。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我们呼唤创新,我们学会创新。历史的变迁与沿革中,对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的人来说,继承是一种指导,一种启蒙。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而这是没有必要从新探索的。当路已到尽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草原时,你已熟谙行路的技巧。这时,创新便是你的指南针,在人生这块未知的土地上将道路延伸。

学会继承,我们是幸运的,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我们是幸福的,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那两个书法家,学习前人是他博采众长,总结出构书造字的一般规律,因而理智;自我独创,是他意识到个体的存在,独立人格使他清醒。我们与其批判他们是两个极端,应该中和,不如将他们看成两个阶段,认识由继承向创新的过程。这样,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历久弥新”标题作文素材精选篇8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当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如何处理二者关系,则成为其传承路上的矛盾。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其发展的前提基础。《唐宫夜宴》中舞者的体态、纱衣与妆容,都是对唐三彩乐俑的展现,而唐三彩乐俑则作为唐代文化的载体被一代代人民继承下来。如果不对其进行继承,现在就不会有如此包容的、具有与民族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文化谈何发展文化?

在继承的基础上,传统文化应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传统文化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并传播,国家博物馆网上展厅、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技术……都是将传统文化以当代形式展现,民族舞蹈中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的结合,呈现着视觉盛宴。对传统文化进行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的创新,使其成为优秀的且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增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守正与创新传统文化都要立足于实践。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反映当时的社会存在。优秀传统文化要贴近生活,同时需高于生活,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下来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我们继承和发展的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民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当将所见所闻所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感,自觉接受其熏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应当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让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既要有新生的雀跃,又要有坚守的泰然,在继承中发展,在交流中传播,做中华文化小使者,学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历久弥新”标题作文素材精选篇9

文化之道,分而论之,大抵为“传承”及“传新”二法而。人先闻百家圣人之言,读千古八荒之书,方能知事明理,畅晓通达。“传承”之用,承上且启下。读书炼志,意在厚积而薄发,敢驳古人之言,敢破陈规教条,敢废谬误之书,则可称为“创新”。此亦乃社会发展之源也。

中国之狭隘,在于界定文化。纵然人人都说“文化无国界”,而国人论文化,总好究其根源,以“本土”及“外来”界定之。至高至善之文化,在于其可适于所有“人”,妄以国界区分,则是对文化之限定,亦是对自己之限定。传承文化,先齐天下之文化。某些作家“中国危机论”则是不值一提的。人汲取文化,有其主动意识,爱之方可纳之。闻一多先生曾放言要将中国文化批得体无完肤,而自己又迷恋于中国诗词而无法自拔;鲁迅先生亦多次诫告其学生当读“新书”,而其本身的文章中极好用“旧书”的事例及哲思。故传承文化,先发于其喜恶兴趣。

蔡元培曾拟“传承”作“消化”。“消化”之理。在于化外物为己用,以善自身。而欲消化,则必先食,不可囫囵吞之。先辨析、理会文化,而后方可化为己用。不仅要择其善者而用,更要择其善者而用。切不可好高骛远,贪多求广。不得理会,反而会积惑成疾,累殆己身。

人之学识长时,必有所悟,思前人未想之事,达前人未臻之境。此去“创新”不远也。而今中国,看似欣欣向荣,科技渐强,其果如此?纵观文艺领域,虽有莫言获奖,而大体亦是万马齐喑的之象。文坛大多乃趋炎附势、效颦卖弄、喧哗夺众之流,对古籍如易经、庄孔思想的剖析亦是在唱陈腔滥调。观理工之势,其貌似一片盛景,工程越来越浩大,技术越来越精炼。可是,这些成就又有多少能比得上当年我国独立研发原子弹、氢弹的壮举呢?在我国能极快捷、高质量地自主研发两弹的大背景下,“两弹”元勋钱学森还问总理“为何中国不出人才?”国内数千名可跻身于世界一流之列的研究人员犹不算人才!而今众多小突破、小科研也能将我国冠上“文化、科技快速发展的国家”的头衔?

文化无籍,而荣誉有籍。而今,在这么个“文化强国”里,出外留学依旧是主流。而我国迄今为止亦不能自主地培养出一个理科诺贝尔奖得主;细数我国引以为豪的“嫦娥奔月”、“蛟龙下海”亦是邯郸学步,亦步亦趋。中国何曾有过一个可引发生产力发生变革的科学理论或科技成果?中国何曾出现过一个能引导全世界去探讨的科学命题和技术方向?

究其弊源在于割裂文化的连贯性。各种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万般文化皆可相互解释、相互促进。哲学入文科,于学理之人,无疑是废其利器。哲、理本互为表里,理之革命,需哲学指导;理之变革,亦可使哲学惊起波澜。哥白尼之日心说、牛顿之力学体系、爱因斯坦之相对论,无出其右。而今中国理科之疾,乃至文科、文化之疾,在于交流滞殆。学文的不满学理的,学理的亦看不起学文的——文理之分,本是愚蠢。今救文化之举措,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殊不知,肌肤之病,可发于心脏。

文化之论,开则可言千亿,收之为二字,曰“学”曰“思”。不论功利,静心摒念,方可以旷达之意领悟文化;通百家之说而敢妄想,方可创新。

“历久弥新”标题作文素材精选篇10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两千多年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因此自古沿袭下来的习俗至今不变:吃粽子、划龙船……

一到端午节,我就想起那小小的粽子。外面裹着一层翠绿的竹叶,湿漉漉的身体挂着水珠,三角微微翘起,外观就会让人顿生清爽!

粽子的花样、品种繁多。我见过的有红枣馅儿的,花生馅儿的,咸肉馅儿的,豆沙馅儿的……真是应有尽有。比如我吃过的糯米红枣馅儿的,外面散发着竹叶的清香,剥开竹叶白里泛红、油光发亮的馅儿,真是让人不忍下口,但是又让人禁不住咬下一口,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吃粽子是饱了口福,而划龙船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每到端午划龙船的比赛可精彩了!舵手把舵,掌握方向,众人划桨,百舸争流,万船飞渡,锣鼓喧天,喊声阵阵,那种场面真是叫人热血沸腾!

啊!多么快乐的`端午节。

端午是传统节日,在莆田就有这么一首不和谐的童谣,五月初一便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端午节的用品,虽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让人眼馋的自然要属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节,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粽子了。粽子长得玲珑可爱,有咸味的和甜味的。我对于肉粽子不感兴趣,却对糯米粽情有独钟,尤其是里面大大的枣子,家里自己做的总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浓香夹杂着缕缕蛋草叶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逢过端午,奶奶动要包上N个粽子让我这只馋猫大饱口服。街上也有到处吆喝的,不过卖的粽子比家里的要小很多,却很贵,糯米粽里的枣子也不大,貌似插俩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时嘴馋了,就道街边买一个解馋,却再也没有那种余香了。

“历久弥新”标题作文素材精选篇11

中国文化的伟大,包容一切宗教,集中了一切文化。“儒”身为“儒释道”之弁。

《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千古以来的治国王道,一直推崇至今。而孔子,这位在春秋时期的老者,其“仁”,自汉便成为正统思想。

依我看,孔子这个人非常伟大,风流潇洒,万事都懂。

周王之礼,仁世之乐。是孔子的治国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知,这是他的`修养。他一生禀信仁义,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视金钱权利为粪土,忠信仁义为生命,风餐露宿,日复一日,只为拯救世人。他无法实现政治抱负而产生深深的无奈,才造就他超人的才人武略。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读书要用思想,要提出问号,要怀疑。文化是对的,科技也是对的,只不过因为时间的过渡,信仰的崇拜和时代的发展,产生矛盾,不在适合,而将一部分放弃了。但“人生要以人生为目的”仍是最模糊而又最准确的基础。

孔子是一个形象,而不是一个标志,更不是一个偶像。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因为孔子而改变,更不会因为孔子而成功,成功与否都来源于自己,也许你认识了孔子,你就可以向别人炫耀,说你认识他,你或许会感到满足,而你的听者又会说什么呢?真的不爱听,假的有没有满足感。这样的话,空气应该是最好的听众了。孔门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他们是孔子的听众,孔子是苌弘、师襄、老子的听众,而你又算是谁的听众呢?

“以不智不愚之身,处不死不生之地,做不文不武之业。”这是孔子的卓尔不群,也是孔子最后的反省。而当今时代应该每个人养成独立的人格,这才是真正的民主,真正的自由。我想这才是周礼。

“历久弥新”标题作文素材精选篇12

一首诗词,是千百年来文化的传承,穿越了历史的长河,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捎来了一份柔情似水,带来了一份雄心壮志,寄来了一份思乡之情……

轻轻读起一首小诗,便沉浸其中,穿越千百年的情怀是如此的奇妙,竟使人久久无法自拔。读诗品诗的乐趣就在于此。正是因为这份乐趣,才有了今天如火如荼的“中国诗词大会”;也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老师在教室里组织了一场小型诗词会。

虽说是小型诗词会,但是诗词之韵味永恒不变。同学们争先恐后,大显身手,自然而然,嗅到的是诗情画意。小吟,朗朗上口。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透露大诗人苏轼对弟弟的 想念;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中不难看出乡村生活的怡然自得;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多了一份人生哲理……不愧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诗词,一份情。此时此刻,对诗词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比赛还在继续,重头戏还在后面。接着是诗词补句,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让人看见了古老矗立的寒山寺;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人眼前闪过夏日荷塘的美好景色……

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写实写史,王维的山水田园,王昌龄的边塞风光……跨越千年的邂逅,是一种传承。想必此时,大家都渴望满腹诗书,渴望才华横溢,幻想着千百年前大诗人或是豪迈下笔,或是委婉道来,或是推敲思索。品读之时,只觉得充满着无限的诗情。

遐想百年后,千年后,万年后的诗词会是怎么样?

愿久久传承!

“历久弥新”标题作文素材精选篇13

何为慈?慈不等于溺爱、纵容,不等于单纯给孩子们富足的生活。更不等于包庇孩子,让孩子走向灭亡的道路。

何为孝?孝不等于给长辈倒一杯水,做一道菜这样肤浅。那什么是真正的慈孝呢?

前几天,在杭州市区路段上,有位富家子弟飙车,结果撞死一个正回家的大学生,被撞人飞起约五米高,在空中翻了个跟斗,掉下来死亡。而事后,肇事者并未在第一时间被拘留,竟然还在家上网。这样事情的发生和事后肇事者的作为,显而易见是他父母纵容造就了这样的他。有人会说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慈爱,错了,这样的慈爱终会让孩子自取灭亡。所以,受害者的母亲在殡仪馆对三天后才出现的肇事父母说:“我不能原谅你们,因为你们没有好好教育你们的儿子。”是啊!富裕的家长们,只知道满足孩子的金钱欲望,却缺少对他们的.责任教育。也更难让他们懂得感恩的道理。

我在报纸上还看到过这样一篇故事。一位叫王开罗的父亲,为了培养熏陶三个女儿的音乐,花了七年的时间,呕心沥血手工打造了一架钢琴。乍听之下,你会觉得没什么稀奇。可要知道,一架钢琴有八千多个零件,主要工序有一百多道。对于一没有技术,二没有设备,三月收入只有60元的王开罗来说,做成这架钢琴难度是超乎想象的。可就是他,用废旧轮胎里的钢丝,变压器、镇流器里的铜丝做琴弦,用解放鞋带做击弦机,用木板和门条做琴架……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啊!最后这三个学钢琴的女儿们各自以优异的成绩先后出

国深造,来报答这位伟大的父亲。这是什么?这不就是慈的力量,孝的回报吗?

中华民族的“慈孝”美德的真正意义,在经历了一代代的传承后,在我们90年代的孩子手里,慈孝的真正含义是否能被我们所真正明白?真正的继续传承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