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典故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典故吧,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故事。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都有哪些经典的典故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词的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词的典故 篇1
[话题引入]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泱泱大国,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唐诗、宋词、元曲、新诗,光彩夺目。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阅读鉴赏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一《语文》教材第29面)那么通过高一、高二两个学年的学习与积淀,我们对诗歌又了解多少,理解多少呢?基于此,我专门拟一个话题让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来一个加强。
[话题设计]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
请以你感兴趣的某个“意象”为写作切入点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那么,了解我国古诗词中的意象则是我们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下面我根据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对意象进行一下归类。
A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风、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杨柳(垂柳、柳枝、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松、菊、梅。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梧桐、萍、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白居易《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雍陶《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阳修《渔家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金志章《鹧鸪塘》:“忽听一声行不得,鹧鸪塘外鹧鸪啼。”
B人或事意象
1.人造物象类: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杜甫《夔州歌》:“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心若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镜》:“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另外: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拦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佳作欣赏]
文一:幸有美酒入诗来
“五花马,千金裘”面前,李白宁愿“呼儿将出换美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后,孟浩然还不忘交代“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春江花朝秋月夜”,白居易“往往取酒还独倾”。是否真的“唯有饮者留其名”呢?诗人们对酒大多情有独钟,李白道“嗜酒见天真”,杜甫也自称“性豪业嗜酒”,自然地,酒在诗中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了。
落木有萧杀之感,红豆有相思之情,烽火紧系战争,说明月自然联想到故乡,而说到酒就不能“一言以蔽之”了,且听:
悲时——陆机说:“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短歌行》)
欢时——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尽酒》)
离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合时——欧阳修说:“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颜。”(《浣溪沙》)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阮籍说:“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咏怀》之三十四)
乐时——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客至》)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人以酒写喜悦之情,纵酒时“一杯一杯复一杯”,“斗酒十千恣欢谑”,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我们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之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声,这样,诗人豪迈奔放的“喜欲狂”之情就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
悲伤之情,诗人也寄托于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不仅喜怒哀乐与酒相通,风花雪月也与之关系密切。
与风——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与花——李白说:“看花饮美酒,听鸟鸣晴川。”(《饮酒》)
与雪——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与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酒,或清冽,或温醇,到了诗中,都能把诗人的感情进行发酵,使喜愈喜,悲愈悲,读起来自然“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品评]
能够将所学诗歌与“酒”的意象有机结合进行比较深刻的领悟与穿透,这是本文给人的最深刻的印象。“不仅喜怒哀乐与酒相通,风花雪月也与之关系密切。”“酒,或清冽,或温醇,到了诗中,都能把诗人的感情进行发酵,使喜愈喜,悲愈悲,读起来自然‘酒不醉人人自醉了’”等语可以看出作者对本文的写作是花了一番工夫的。因此我们要想写好诗歌鉴赏类文章占有一定量的材料还是很重要的。
文二出水芙蓉
“芙蓉”又称为“荷”、“莲”。“芙蓉”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
而芙蓉作为意象,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则大体可分为三大类象征义:一是取荷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二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意境,或对逝去光阴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败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王维的《山居秋暝》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全诗的精妙所在也许就是那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声、莲动、舟行,让人以为他是在为热闹作铺排,而恰恰相反,诗人妙笔生花,借“动”显“静”,着力表现幽静的意趣。正如“蝉噪林愈静”,写动态是为了更好的烘托静。这句诗中“莲”被动态化,不仅不与幽静基调抵触,还生发出摇曳生姿的美丽。周邦彦《苏幕遮》一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将雨后初晴的仲夏荷塘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怪乎五国维赞曰:“真能得荷之神理。”此句的“神”就在于一个“举”字,它使全诗富有立体感,荷花亭亭出水,迎风摆动的清新淡雅便款款而出。“故乡梦,何日去?……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般美景便自然地引出了思念故乡荷塘的情怀。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蓬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珍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从整体上创造了这样一番景象:梦的氤氲带来的是泛舟西湖,荷满莲香,烟雨交加的如诗如画的仙境,觉醒后池荷跳雨,清波涟涟,美不胜收。此情此景与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吧!看来同样是写荷之美,不同的作者的切入点,便构造出芙蓉不同神韵。
与荷之姣好容貌相对,该是残荷衰败的凄凉景象。孟郊《怨诗》中的那句“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看得让人触目伤怀,撼人心魄!是啊,闺中怨妇的情思与被抛弃的痛苦尽在一看芙蓉中!“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芙蓉般的妙龄却要做垂死残荷,那满池荷花大概是用泪水浇注的吧!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则诉尽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这与姚燧《普天乐》“芙蓉谢,冷雨清灯读书舍,待离别怎忍离别?”有相同怀念之情和凄美意境。败荷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颓废,没有美的感受,但是它若与作者心境结合,便是一种凄美,一种令人悸动的美。
芙蓉还有另一意象义便是高洁之志的象征,这与梅、竹、松的意象义大体相同。且看李白《古风十九首》“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诗人幻想自己飘游于西岳华山的莲花峰上,碰见的`玉女是“手把芙蓉,凌空而行”。这里为什么是“手把芙蓉”而不是他物呢?就是因为人们向来认为“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正好寄寓了诗人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情怀。再如陆龟蒙的《白莲》,他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瑞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诗中就推崇她的品格像瑶他仙子,与一般凡花俗卉不同。即使很少人赏识它,任她自开自落,然而白莲其实是很美的,她那纯洁之色,她那婷婷之态,她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只要有晓月清风作伴,又何损于她的美丽呢?文人骚客好咏莲,贺铸的《踏莎行》则借莲感叹自己的际遇——“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莲长于偏僻柳塘,无人知道,无蜂蝶采摘,它的“芳”就在于孤芳自赏,自嗟自叹,所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当年不肯嫁东风”,莲花高洁,不肯嫁春风,实是贺铸不肯阿谀权贵的写照。最后莲之“无端却被秋风误”,与贺之不为世所容,郁郁终生也是吻合的。
以上为芙蓉在古代诗歌中三大意象义,无论是咏荷之美好,还是叹荷之颓败,或是赞莲之高洁,荷花作为一种典型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鉴赏诗歌时,看到荷花,就看到了作者的感情世界。
[品评]
这是一篇扣题很好的文章,文章开篇就将诗歌中有关“芙蓉”这一意象的三个象征义展示出来,接着文章有条不紊地通过具体的诗句对“芙蓉”这一意象进行分析解说,最后得出“无论是咏荷之美好,还是叹荷之颓败,或是赞莲之高洁,荷花作为一种典型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鉴赏诗歌时,看到荷花,就看到了作者的感情世界”这一很有积极意义的鉴赏主题。本文在鉴赏的深度与力度上都是值得称道的。
文三李白与月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夜,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的嫦娥、吴刚与白兔,再想起古典诗词中的佳作名句,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是这也算是一种民族情结,那么最善于表达这种感觉的诗人就是李白了。
李白咏月,不像别的诗人一般仅留下若干名篇,而用多不胜举的诗句构结出一个特殊的月的世界。
李白最喜欢的月下活动是泛舟,用他自己的说法,叫“泛月”: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魏万还王屋》)
李白泛月诗画面均极美,闲情逸致中流露出不合流俗的高雅情怀。
不用说,李白写得最多的是月下饮酒,即所谓“醉月”,此类名篇不胜枚举: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
一般说来,李白饮酒诗突出一个“豪”字,咏月诗突出一个“逸”字,一旦两者结合便表现出一种既豪放又飘逸的性格。除《月下独酌》四首外,名篇如《襄阳歌》均属此类。这种清狂的性格一方面说明诗人的傲岸、对污浊现实的厌恶和对封建权贵的轻蔑,同时又流露出失意后深深的孤独感。
以上举了泛月、醉月,其实在李白的月下世界中,未举的还有步月、揽月、寄月、赊月、问月、弄月……所有这些作品,乍一读来都是触目成吟之作,而细加玩味,便觉其中蕴含奇妙的思想和丰富的情趣。不仅如此,李白在月光下还经常产生一些别的联想,抒发一些别的感情。先说月夜思乡,这类作品甚多: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再有月夜思友:
“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情》)
李白歌咏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情,也多在月夜: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
月亮还经常引起诗人怀古之幽情: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怀古》)
以上所述思乡、思友、男女相思和怀古幽情,都是古人常有的感情。在人类所接触的自然万物中,大概没有什么东西比月亮更适于寄托感情了。月亮的朦胧让人容易产生缠绵的感情;皓月当空,明月如洗的夜晚便容易让人联想连翩,或怀远,或思亲,或念友,或咏古,产生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而这种抒情的方式也是极平易近人。《静夜思》成为千百年来妇孺皆知的名篇便是最好的证明。
[品评]
从文章的标题看,本文是将李白与“月”的意象融为一体来看待的。这样来鉴赏诗歌首先切入点要小得多,文章也就容易写了。再来看文章的写作,作者很恰当地将李白的诗作与“月”紧密结合进行鉴赏分析。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井然,这从“李白最喜欢的月下活动是泛舟,用他自己的说法,叫‘泛月’”,“不用说,李白写得最多的是月下饮酒,即所谓‘醉月’,此类名篇不胜枚举”,“李白歌咏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情,也多在月夜”等语句中就可看出。本文在鉴赏语言上也是值得称道的,一些鉴赏术语的运用就可看出作者较深厚的语文功底。
文四梦幻江南
符丽丹
最令诗人们难以忘却的地方,应该是江南吧。
那已不仅仅是地缘概念,更是一个人文概念,一个深深地藏在中国人心底的美丽而永恒的梦。
这个梦不仅有个非常动听的名字,还有着非常美丽的景致,这典雅的名字赋予了这美丽的土地一种特殊的魅力,沉积着古典的神话,沉积着人们美好的憧憬,沉积着人们的灵魂的归依。它的命名将人们的思维拉过时间的屏障,走向遥远的过去。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朦朦,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欧阳修)
西湖就是典型的江南之景。
江南不仅是那风景好,而且还是一个被人世的浮华名利、私心杂念折腾得疲倦不堪的人返璞归真的所在。
没有虚伪和冷漠的世界是美好的。
张丹枫和云蕾的爱情,历尽波折,就是在江南梅子黄时,榴花初放的季节得以功德圆满的。“盈盈一笑,尽把恩仇了”,正是“赶上江南春未杳,春色花容相照”。江南是圆梦圣地,令狐冲与任盈盈,在江南梅庄合奏一首“笑傲江湖之曲”,天衣无缝,真乃神仙眷侣。
不同于大漠风沙,金戈铁马,江南是属于才子佳人的,“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断肠”。江南之美,婉约轻柔,细腻敏感,如林黛玉的情真,李香君的情执,都有着一生一世的许诺啊。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该令多少人兴起“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的隐逸之意?“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对比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自是一种闲愁。闲愁却是最苦,只因丝线的彼方,是令人梦牵魂绕,割舍不得的江南。
当现代社会充斥着虚荣和名利,处处是躁动不安的心灵和迷迷惶惶的意识,江南却依然在文学中安然不动,这是否也算是一个奇迹?
走进唐诗,走进宋词,走进王维的境界,走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走进清代的江楼,走进纳兰的小调,这就是中国古代诗歌带给我们的江南梦。它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古老与清纯。
[品评]
本文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鉴赏语言,散文诗化的鉴赏语言使文章与所鉴赏的对象相得益彰。文章开篇“那已不仅仅是地缘概念,更是一个人文概念,一个深深地藏在中国人心底的美丽而永恒的梦”,就将我们读者引入一个诗歌化的鉴赏氛围之中,接着作者说:“这典雅的名字赋予了这美丽的土地一种特殊的魅力,沉积着古典的神话,沉积着人们美好的憧憬,沉积着人们的灵魂的归依。”将我们更是带入一个美好的境界之中。文章将“江南”这一特殊的意象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与观照,给我们很美的文学熏染。读本文你对“中国古代诗歌带给我们的江南梦”会有一个更深的感悟。
文五水亦有情
有道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可“水”在我国古代诗人笔下,却句句表露情意,字字蕴含情愫。
水虽为水,却有多种表示方式,江、湖、海、河、雨、雪、霜、雾等,然而其蕴含的感情,更是一言难尽,且听一一细数。
俗语有云:“大吐苦水。”由此可见,“水”有苦之韵味。“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题红叶》韩氏)此句妙在只责问流水何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体的双重苦恨。“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杜甫)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古往今来,水亦为许多诗人对友人寄以怀缅之意而用。“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杜甫)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秋,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总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巴陵夜别王八员外》贾至)世俗人情已如浮云般消散了,唯有我俩的友谊依然长存,那满腔的离愁别绪,有如湘江水般悠长。
“滚滚长江东逝水”,写的是水之磅礴气势。这类诗句是很多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调,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忆昔》韦庄)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如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江水东去,颓波难挽。有此一结句,就使诗情更为饱满、凄怆。水流无已,此恨绵绵,都包含在这七字中,这正是全诗结穴之处。
有描写气势巨大之“水”,亦有渲染细致环境之“水”。“西陵下,风吹雨。”(《苏小小墓》李贺)风凄雨雾之中,有光无焰的鬼火,在闪烁着暗淡的绿光。景物描写渲染了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水是生命之源,水之源远流长甚于人类历史。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水包含的浓情厚意,又岂能用区区几百字来概括完呢?而它的韵味与内涵的确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品评]
在前面的写作指导中我将古诗词中有关“流水”的意象定性为“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但本文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一潜层的表述上,而是能够跳出我所讲的内容框框,很有创新地将“水”的内涵解读出来。尤其是大量古诗词的信手拈取将整个“水”的意象置于一个浓浓的人文氛围中,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文六雨下漫谈
雨,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名字。
有雨中赏花的欢乐,也有雨中送别的忧愁;有雨中思念爱人的牵挂,也有雨中忧国忧民的伤心……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雨在孟浩然这个山水田园派大诗人的笔下,显得分外缠绵、细腻。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的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通过听觉形象,诗人描绘了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其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跃然纸上。
如果说《春晓》中的雨是江南美景中的一湖静水,那么杜甫《白帝》中的雨便是“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滔滔黄河了。“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这里运用了民歌复沓句法来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雨翻盆”写出了雨势的急骤,同时也暗写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似乎是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也体现了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与《白帝》有异曲同工之处,均反映社会的黑暗,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它又独特地借寒雨来抒发对友人被谪的愤懑和怀念之情。浥雨同时也为送别渲染浓郁气氛。“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场朝雨,洗去了道路上的轻尘,也蕴含了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朝雨和客舍、杨柳共同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也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自然环境。
在思念爱人的牵挂中,雨又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李商隐《春雨》)
诗中男主人公在烟雨朦胧中再次寻访爱人,但没有勇气走近红楼,只是隔雨凝视着。这首诗借助飘洒迷蒙的细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雨是“敏感”诗人笔下的精灵儿,一会儿灵动踊跃,一会儿凄迷动人,你体会到了吗?
[品评]
本文的鉴赏可谓别具匠心,在作者的心目中“雨”的意象是立体的、多元化的一个意象。“有雨中赏花的欢乐,也有雨中送别的忧愁;有雨中思念爱人的牵挂,也有雨中忧国忧民的伤心……”文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来解读“雨”这一意象的。作者将“雨”这一意象所寄托的“欢乐”、“忧愁”、“牵挂”、“伤心”等通过诗句逐一进行了很好的解说。文章结构井然,语言流畅,举例也很贴切,是一篇很好的鉴赏文章。
[底蕴揭示]
感觉?感染?感触
有一位语文老师这样对诗歌进行解说:“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表达中,诗是情感的铀。”“语文的世界,亦是诗的世界。诗,启发我们的灵性,激扬本真的自我。领引我们进入语文世界,在悠游世界的途中去领受,去发现,去探寻。”那么,我们面对一篇篇优美诗篇我们如何去鉴赏她呢?我认为要想将你的鉴赏诗歌的文章写好,你必须要在下面几点下功夫——
1.感觉。这是读者对诗的形式或诗的形象的外在情状的反映,这是我们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读者所把握的诗的意象是具体的、感性的知觉形象,甚至于因其饱含着鉴赏者的感情和愿望等主观因素,而这知觉形象比诗歌作品中的意象更为具体,更为生动,乃至在鉴赏作品时,如同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因此要想将你的诗歌鉴赏文章写好,首先我们要充分调动感觉器官。
2.感染。也就是说我们读者在鉴赏诗歌作品时,被诗歌的浓浓的诗意所感染,从而引发出与诗人相同的思想感情,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乐其所乐,苦其所苦,甚至如托尔斯泰所说:“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也就是说,我们鉴赏者在进行诗歌鉴赏时,一定要在感情上与作者达到共鸣,这一步也相当重要。试想,作者如果没有将自己的情感与李白的诗歌作品达到某种共鸣,他能在《李白与月》一文中发出“李白咏月,不像别的诗人一般仅留下若干名篇,而用多不胜举的诗句构结出一个特殊的月的世界”这样的心声吗?
3.感触。这里所说的感触是说读者在鉴赏诗歌时,被诗歌的意象所激发的与之相关的一些感慨与思考。这可能是鉴赏者对诗歌意象的感慨与认识,也可能是由诗歌的意象联类感物,推及带其他事物的感慨、思考与理解。
诗无达诂。比如读者读了李白的诗歌,会由李白送友人而产生类似联想,从而想到自己送别亲友之后的孤寂落寞之感和对于久别重逢时的渴望心情。这是因为惜别之情人皆有之。正因为李白诗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姜夔语),所以就为我们鉴赏者开拓出了一个无限宽广的驰骋想象的天地;鉴赏者也就可以凭借自己的联想与想象,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去拓展诗歌的意境,从而使自己成为诗歌作品的再“创造者”,从艺术作品内外获得艺术家不曾设想过的意外之意与情外之情。
当然以上几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更不能严格地按此顺序来进行诗歌鉴赏,它们常常是互相交错的。其中的感觉,只要我们鉴赏者能够为诗歌的意象所吸引,都是能够做到的;而感染需要我们鉴赏者与诗歌的意象在思想感情大致相通时才可产生;至于感触就需要我们鉴赏者真的能够走进诗歌才能做到,我相信我们都能成为一个品读诗歌的“性情中人”。
[强化练习设计]
请自选一首你认为能够打动你的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写一篇鉴赏文章,可以写成感悟的片断,也可写成一篇有力度有深度的较长文章。
诗词的典故 篇2
1、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2、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桑梓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采薇
采薇,代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三径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诗词的典故 篇3
解析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诗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诗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诗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诗句: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
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诗词的典故 篇4
在文学作品中,一个意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用典加以曲折表达,这样不仅可以使作品含蓄有味,也能增加作品的历史文化含量,引发读者更多的联想和思考。这就是典故的魅力。
古诗词中的典故现象,是在诗文中援引史实或前人词句来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特色之一。我们读用典的诗歌,先要明白典故的原意,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用典的目的。今天就跟小编一起来看下古诗词中的典故现象。
诗歌中的典故,按来源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事典是运用经过提炼的历史故事,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垂钓碧溪指吕尚暮年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事,乘舟梦日指伊尹在受商汤聘请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一事;李白暗引两位开始在政治上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人物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希望被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语典是直接引用或化用前人现成语句来表情达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运用了两个故事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来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的故事。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诗词的典故 篇5
【舌卷齐城】
《汉书·郦食其传》:“(刘邦)使食其说齐王曰:‘……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乃听食其,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食其日纵酒。韩信闻食其冯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颜师古注:“冯读曰凭。凭,据也。轼,车前横板隆起者也。云凭轼者,言但安坐乘车而游说,不用兵众。”◆喻儒士游说、建立功业。宋苏轼《次韵答刘泾》:“异义蜂起弟子争,舌翻涛澜卷齐城。”另参见地理部·城建“下齐七十城”。人体部·头面“掉舌”。武备部·其他“下齐功”。器用部·车船“凭轼”。
【许氏评】
《后汉书·许劭传》:“初,(许)邵与靖(许邵之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指对人或作品进行评价。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幸藉梁园赋,叨蒙许氏评。”另参见人物部·圣贤“月旦诸子”。
【呵天问】
参见人事部·情感“呵壁问天”。清丘逢甲《三叠醇字韵赠实甫》:“龙蛇走壁呵天问,珠玉挥毫对佛陈。”
【谈天】
参见天文部·天体“邹生谈”。唐罗隐《酬黄从事怀旧见寄》:“长绳系日虽难绊,辩口谈天不易穷。”
【苏门啸】
参见人事部·狂放“孙登长啸”。宋陆游《野炊》:“酒空人散寂无声,为君试作苏门啸。”
【越客吟】
参见人事部·情感“庄舄思归”。唐郑谷《通川客舍》:“渐解巴儿语,谁怜越客吟。”
【倚楹啸歌】
参见人事部·情感“忧葵”。宋黄庭坚《次韵无咎阎子常携琴入村》:“倚楹啸歌非寓淫,伯牙高山水深深。”
【青盼】
参见人体部·头面“青眼”。唐韩愈《崔十六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音问难屡通,何由觌青盼?”
【窥一斑】
参见动物部·走兽“管中窥豹”。宋黄庭坚《平阴张澄居士隐处三诗·仁亭》:“德人墙九仞,强学窥一斑。”
【窥宋】
参见人事部·情感“三年送目”。唐罗隐《粉》:“郎若姓何应解傅,女能窥宋不劳施。”
【察眉】
参见人事部·行止“察眉”。明王世贞《送李员外实夫》:“有疏堪流涕,无人可察眉。”《列子·说符》:“晋国苦盗。有邵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指察看人的面容便知实情。唐杜甫《爱府书怀四十韵》:“即事须尝胆,苍生可察眉。”另参见人体部·头面“察眉”。
【壁上观】
《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指坐观成败不插手。明杨蕴辉《甲申仲秋感事》:“何曾姓字敌心寒,坐拥都城壁上观。”
【手空挥】
参见文明部·礼乐“无弦琴”。唐司空图《歌者十二首》之六:“五柳先生自识微,无言共笑手空挥。”
【项庄奋剑】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宴刘邦于鸿门。“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指言行表面上一套,其实另有所图。晋傅玄《惟汉行》:“项庄奋剑起,白刃何翩翩。”另参见武备部·兵器“剑舞鸿门”。
【闻鸡起舞】
《晋阳秋》:“(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与琨同辟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而寝,中夜闻鸡鸣俱起,曰:‘此非恶声也。'每语世事,则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共起,吾与足下相避中原耳。'”◆指少年立志。清蒲松龄《夜坐悲歌》:“半夜闻鸡欲起舞,把酒问天天不语。”另参见动物部·飞禽“夜半闻鸡”。人事部·志趣“闻鸡兴”。
【危坐管宁榻】
参见器用部·日用“管宁床”。清谭嗣同《夜成》:“此时危坐管宁榻,抱膝乃为梁父吟。”
【独坐】
参见人物部·官吏“三独”。唐吉中孚《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官称汉独坐,身是鲁诸生。”
【下床卧】
参见人事部·秉性“豪气元龙”。伦类部·宾主“卧下床”。宋黄庭坚《见子瞻灿字韵诗次韵三首》之三:“下床引许卧,卜床自咏叹。”
【公幹卧】
参见人物部·圣贤“刘桢”。唐杜牧《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桥即事十六韵献居守相国崔公兼呈工部刘公》:“人惭公幹卧,频送子牟还。”
【北窗高卧】
参见人事部·雅逸“羲皇人”。宋朱熹《四时读书乐》:“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茂陵卧】
参见人物部·人杰“茂陵书生”。唐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之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卧薪尝胆】
参见人物部·帝王“勾践”。宋刘克庄《春夜温故六言诗》之十七:“图霸卧薪尝胆,为农拾穗行歌。”
【袁安卧】
参见人事部·贫贱“袁安困雪”。宋曾巩《雪亳州》:“枚叟招何晚,袁安卧正坚。”
【罴卧】
参见人事部·秉性“老罴当道”。宋陆游《晓出至湖桑埭》:“老气犹能作罴卧,壮怀谁复记鸿轩?”
【乞火】
参见人事部·行止“乞火”。唐杜牧《寄崔钧》:“自惭扫门士,谁为乞火人?”《韩诗外传》卷七:“里妇与里母相善。妇见疑盗肉,其站去之,恨而告于里母,里母曰:‘安(慢慢地)行。今令始呼汝。'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曰;‘吾犬争肉相杀,请火治之。'姑乃直使人追去妇还之。”另,《汉书·蒯通传》亦载此事,“蕴”作“组”。◆指为人排解纠纷。唐杜牧《酬张枯处士见寄长句四韵》:“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另参见器用部·日用“乞火”。器用部·其他“束组”。
【广武登临】
参见人事部·志趣“广武叹”。清吴伟业《寄房师周芮公先生》之四:“广武登临狂阮籍,承明寂寞老扬雄。”
【子夏索居】
《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指寂寥独居。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另参见人事部·志趣“子夏儒”。
【王粲登楼】
《文选·王粲(登楼赋)》唐李善注:“盛弘之《荆州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唐刘良注:“仲宣避难荆州,依刘表,遂登江陵城楼,因怀旧而有此作,述其进退危惧之状。”◆指咏叹流落他乡而怀念故土,或指登楼。唐戴叔伦《赠司空拾遗》:“陈琳草奏才还在,王粲登楼兴不赊。”另参见器用部·宫室“王粲楼”。人事部·情感“王粲望”。
【击玉壶】
参见器用部·器皿“缺唾壶”。唐李白《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出手推敲】
参见文明部·诗词“推敲”。宋陈师道《骑驴》之二:“出手推敲宁避尹,题门吟咏不逢人。”
【过庭闻礼】
参见器用部·宫室“鲤庭”。唐薛奇童《和李起居秋夜之作》:“过庭闻礼日,趋侍记言回。”
【伯鸾舂】
参见人事部·贫贱“鸿舂”。宋陆游《穷居》:“清宵叔夜煅,平旦伯鸾舂。”
【邯郸步】
《庄子·秋水》:“子独不闻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指学习方法不当,不仅未学到新技能,反而失去了原有技能。宋欧阳修《镇阳读书》:“有类邯郸步,两失皆茫茫。”另参见人事部·谬误“失本步”。
【怀肉】
参见伦类部·亲眷“细君”。宋陆游《村饮》:“丛祠怀肉有归遗,官道横眠多醉人。”
【侧帽】
《周书·独孤信传》:“(独孤)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人城,其帽徽侧。洁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喻行止潇洒。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风长应侧帽,路隘岂容车。”另参见人事部·行止“侧帽”。参见器用部·衣冠“侧帽”。宋杨亿《公子》:“细雨垫巾过柳市,轻风侧帽上铜堤。”
【虱空扪】
参见人事部·雅逸“扪虱”。清查慎行《发贵阳留别大中丞杨公三首》之三:“明镜何私颜欲换,清谈无用虱空扪。”
【举案】
参见人物部·妇女“齐眉”。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传衣念褴缕,举案笑糯糠。”
【染指】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人,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指占有不应得的`利益。唐皮日休《酒中十咏·酒床》:“开眉既压后,染指偷尝处。”另参见人体部·肢体“食指”。动物部·鳞介“尝鼋”。
【舐痔】
参见人事部·病死“秦痔”。宋唐庚《张求》:“士节久调丧,舐痔甜不求。”
【探赤丸】
参见人事部·其他“探丸借客”。清宋琬《行路难》诗之一:“昼探赤丸乘白马,杜陵韦曲公然居。”
【焚券】
参见政事部·议政“市义”。宋苏拭《和穆父新凉》:“受知如负债,粗报乃焚券。”
诗词的典故 篇6
【一枝春】
参见植物部·花卉“陇头梅”。宋黄庭坚《刘邦直送早梅水仙花四首》之一:“欲问江南近消息,喜君贻我一枝春。”
【永和春】
参见伦类部·师友“永和人”。来陆游《简付十八官汉孺》:“兰亭修楔近,为记永和春。”
【阳春有脚】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宋憬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豫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喻官吏有德政。宋杨万里《送吉守赵山父移广东提刑》:“阳春有脚来江城,银汉乘搓移使星。”,元王浑《春夜宴》:“阳春元有脚,玉度莹无瑕。”另参见人体部·肢体“春有脚”、政事部·治理“阳春有脚”。
【彩燕迎春】
参见动物部·飞禽“彩燕”。宋王曾《春帖子》:“彩燕迎春人鬓飞,轻寒未放缕金衣。”
【秋风鲈脍】
参见人事部·情感“忆鲈鱼”。唐白居易《寄杨六侍郎》:“秋风一筯鲈鱼脍,张翰摇头唤不回。”
【三冬】
参见文明部·学识“三冬学”。唐罗隐《隐尝在江陵……感事悲身遂成长句》:“才怜曼情三冬后,艺许由基一箭中。”
【子推】
参见人事部·雅逸“介推”。◆代指寒食。唐孟云卿《寒食》:“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斗草】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代指端午,或指端午时的游戏。唐白居易《观儿戏》:“弄尘復斗草,尽日乐嬉嬉。”另参见植物部·草木“斗百草”。
【七夕】
宋罗愿《尔雅翼·卷十三》:“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即牵牛)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咏七夕,或喻指夫妇聚会。唐杜甫《牵牛织女》:“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另参见天文部·天体“星桥”、地理部·城建“织女桥”、伦类部·亲眷“牛女”、动物部·飞禽“河鹊”、人物部·妇女“织女”。
【青鸟过】
参见动物部·飞禽“青鸟”。◆指使者。唐崔国辅《七夕》:“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九日白衣人】
参见器用部·饮食“白衣酒”。唐刘方平《寄陇右严判官》:“一丛黄菊地,九日白衣人。”
诗词的典故 篇7
(1)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重阳节有登高习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0)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3)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红豆: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5)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6)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17)连理枝: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的树枝,比喻恩爱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8)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9)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0)梦蝶: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21)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2)三径: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东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23)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4)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5)双鲤: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双鱼”同义。唐李白《赠汉阳辅录事》:“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
(26)黍离:语出《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7)商女: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8)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9)阳关: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30)折柳: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后指送别。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1)折腰: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诗词的典故 篇8
正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到的是用典。实质上就是使用典故。古人作诗填词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引经据典尤为重要。
典故,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用典,使诗歌显得含蓄而精炼,神韵深远。它对于作品有利有弊。有的作者用典故来炫博矜奇,用典故来粉饰空无内容的作品,他的流弊就很大。有的作者运用人人熟知的典故,用得恰当,能以少量的文字表达极为丰富的意思,言简意赅,能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并且起到古为今用的作用,这种用典是完全应该肯定的。一般人鉴于用典的流弊,总以多用典故为诫,这有时也是因噎废食之论。我们应该分别对待这一问题,既不能粗率地否定一切用典的作品,也不能一味地认为用典越多越好。这两种看法都不对,前者否定用典,这是忽略了有些典故本身具有思想性;后者则混淆了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的区别。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首宋词为例来探讨一下这一问题。
一首是苏轼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问帝北魏太武帝(佛狸)、廉颇五个典故,全词不用典的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三句。辛弃疾的词以多用典故出名,这首词在全部辛词里是最突出的一首,但是,他用这些典故和一般的文人的用典不同,因为这首词的五个典故,它本身的思想性和作者的思想是紧密相联的,并且这些典故都是京口(今镇江)这个地方的历史典故,是这个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应有的文章。
这首词是辛弃疾六十七岁是被韩托胄起用为镇江知府是所作的。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曾经北伐曹操,刘裕也曾北伐。先灭山东的南燕,后灭陕西的后秦。辛弃疾在孝宗乾道己酉年进《美芹十论》,也主张先取山东。
下片用王玄谟劝宋文帝北伐之事,意思是惋惜文帝不曾作好准备,冒险北伐,以致大败,让佛狸深入南方。这原是为韩托胄而发的,当时韩托胄要一伐金自立大功,不肯听取辛弃疾先作充分准备的劝告。后来果然一败涂地,不出辛弃疾所料。中段回忆自己少年时从北方起义军南来之事。结句以廉颇自比,表达为国效劳的忠心。这时辛弃疾虽任边防重职,但韩托胄并不尊重他的意见,次年他便被劾落职了。
这首词用这些典故,一方面原是这个怀古题目里应有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又是借用历史事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拿它来对统治集团作规劝和斗争,这也是用历史经验讽劝当时的统治者,为政治服务。若论这些典故在词里所起的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可以说,是全宋词中用典的作品最为突出的一首。
尽管它典故用得这么多,但对作品的内容来说,完全是有利无弊,完全是应该肯定的。决不能拿它和一般的文士用典故来粉饰作品相提并论。另一首词是姜夔的《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首词是姜夔年仅二十岁是过扬州是所作,却是他集子里名篇。有人说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几句是冶游狎妓的口气,因而判断它是一首思想性很差的作品。我以为不然。青楼梦好几句化用杜牧关于扬州的诗。杜牧这首诗原是唐人好狎风气下的产物。
一般来说,作品里所用的典故,原本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但也只是一般情况,通常而论,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作品不能因为它所用典故的思想性而连坐这篇作品的思想性。这种情况在古典文学里司空见惯,随便举个例子,杜甫诗: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江总在当时是一个没有品格的文人,我们就可以据此就贬低杜甫这首诗的思想性吗?辛弃疾的《鹧鸪天》:书咄咄,且休休。咄咄书空用殷浩故事亦复如此。姜夔在南渡兵火之后,写了这首凭吊扬州的词。凭吊扬州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它在唐代的繁华。繁华是扬州的历史特征,杜牧的诗对这方面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饿,所以历代文人借它作典故用。姜夔用青楼梦好几句,也正是为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写荒凉景象的句子作反衬,不能因此就说它的思想性就差。高中语文课本孔尚任的《哀江南》的《余韵》一出,回忆金陵亡国前的情况有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这里也有冶游狎妓的句子,我们不能因此就贬低它的感慨民族兴亡的思想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