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家传播战略助推区域合作研究
一、我国跨区域合作发展现状与“一带一路”新形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融入了市场经济机制,但始终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之下进行,导致了各区域发展以行政区划为原点,过度依赖规划,划江而治。这样的模式虽然可以明确的制定发展目标,高效而稳定的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从而考核发展成绩,做到局部的“统筹兼顾”“大局在握”。
然而,各省市以自我发展为第一目标,追求城市建设与gdp指标,经济发展始终在行政区划的框架内进行,画地为牢,区域间形成的壁垒难以消除。所以,要想彻底打破各区域之间存在的阻碍,实现整体的区域协同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强祖国内部的开放程度,消除限制区域之间相互交流的限制性因素。长期发展来看,我国一定要跳出行政区划的阻隔,健全区域协调机制,不仅仅是纵向比较历史发展成绩,更要横向比较与周边区域合作完成的成就。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新形势下,借用古代“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所演变发展而来。2017年,分别在出访中亚、东南亚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两者结合起来简称“一带一路”。
同年,不断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潮流。“一带一路”主动符合21世纪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为我国构建面向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指明了方向。中国国内各省份对“一带一路”战略具有相当高的认可度,将之视为发展的历史重大机遇。各区域都将自身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战略相挂钩,力求搭上“一带一路”的顺风车,发掘自身潜力,提升外在竞争力与影响力。
二、洛阳区位优势与合作发展概况
(一)洛阳的区位条件
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与同样是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形成丝路起点的“双子星”。在今天,洛阳不仅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中原经济区的副中心。洛阳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各类文化思想在此相融共生,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和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起点”,洛阳历史条件优越。如何发挥洛阳区域发展的优势,加强洛阳在“一带一路”中合作力度,拓宽洛阳与周边地区甚至国外的合作视野,成为了洛阳能否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整体建设的关键,也是我们此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久以来,洛阳不论在河南甚至全国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河南省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处在华夏文明发展的中心腹地,东临郑州,西接西安,北面黄河,南望中部省份。洛阳市区距离小浪底水利工程仅40公里,并且有洛河、伊河水系经过。作为邻近郑州的大型城市,这里的公路铁路交通发达,陇海铁路穿城市而过,东可直达江苏沿海,西可深入内陆,到达西安、兰州等大型城市。焦枝铁路也贯穿南北,连接豫鄂两省。
(二)“郑洛”合作,打造区域一体化
2017年末,洛阳与郑州双双列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这也说明两座城市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存在着巨大的空间。洛阳与郑州作为河南省最大的两座城市,相距离不过150公里左右,并且有众多铁路、公里相连接。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便利。2017年年初,河南
省政府将郑州、洛阳以打包捆-绑的形式向中央申请内陆型自贸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推动洛阳区域经济同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符合“一带一路”国家整体战略部署,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对外开放,从而推动了整个河南省的快速发展。上海市在2017年9月正式运行自由贸易试验区,时至今日取得了良好的成功。洛阳市应当充分吸取前人经验,深化改革,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洛阳要充分利用郑州的经济与省会优势,共同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带动洛阳市的总体消费。在郑州、洛阳“大区域”中追求协调发展,在洛阳“小区域”中追求快速发展。洛阳相对郑州来说,有着更加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已经验证过的一条良性道路,然而“路窄车多”也是现实情况。如果将这些资源限制在洛阳文化产业发展当中,那么将会陷入固步自封,路越走越窄的境地。反观如果与省会郑州共享“龙门石窟”、“白马寺”等著名的旅游景点,不仅可以大大增加外来游客数量,刺激当地消费,还可以快速提升洛阳旅游业的知名度,打造一张更加整体的城市名片。
早在十年前,河南省发改委规划建设了“郑洛工业走廊”。这一规划缘于“中部崛起战略”,是大环境下的区域合作的一次大胆尝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设,打造起了长达200公里的郑州洛阳工业走廊。这一规划使得河南省逐渐扛旗中原工业建设的大旗。在区域合作化日益显著的今天,互补融合是众望所归,也是城市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郑州与洛阳一个是中原区域中心城市,一个是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相似点,也有许多可以互补的地方。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想要得到长远发展,必须打破保守而陈旧的行政区划,通过相互融合,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城市发展,并且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的建设,形成一个区域辐射面,协同向前。
《一带一路国家传播战略助推区域合作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放眼大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河南省在2017年初颁布的《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1]中提出,要成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和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点,洛阳应顺势而为,找到自己在大环境中的位置,融入开放性的大格局当中。
“一带一路”区域合作不仅是小区域的合作,更是大区域,整体的合作,甚至是跨国交流,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相互促进。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之一,土库曼斯坦与我国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成功抓住了“一带一路”历史机遇,承揽土库曼斯坦天然气项目[2]。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市,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公司,实力雄厚,拥有起重、储罐施工、长输管道施工、设备制造等技术。通过这次合作,两国关系全面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为经贸合作,特别是为能源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取得了丰硕成果是两国经贸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又一显著体现,是友好合作的又一成功典范,为洛阳以及土库曼斯坦经济发展和本地区繁荣注入新的动力,也必将为古老的丝绸之路续写崭新的篇章。此次与土库曼斯坦的合作,明确了“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洛阳对于新形式的认识,印证了洛阳敢抓机遇的能力。无独有偶,河南省安装集团有限公司与哈萨克斯坦签订年产100万吨的水泥生产二线项目。这些合作证明了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搭建合作的能力并不输于沿海地区。洛阳应带坚守自己的传统工业优势,加快产业升级,提升老牌产业的技术水平,突破惯性思维,使得洛阳的名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对于河南洛阳地区而言,想真正发挥出中原地区的国家中心节点城市的作用,必须把内陆保守的城市打造成开放型城市。要加强体制改革,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首要任务,统筹国际超长大通道的建设,内陆地区面向两个方向,一个是东南亚,另一个是中亚、欧洲等国家。建设运输班列,从而降低贸易成本,提高利润。洛阳市处于连云港至阿拉山口这一路桥运输大通道的中间点上,是亚欧大陆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建设路桥经济带,可以利用中部区域的经济支点作用,把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连接起来。这样不仅仅使得洛阳经济得到发展,更加强了全国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合作,促进各区域共同协调发展,平衡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经济差距,实现了“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大发
展。
三、跳出行政区划,重构政府绩效评价
加强区域合作的一个要求就是不以谋求自身发展为首要目的,这与以经济建设为首要任务的长期政策表面上背道而驰,实则区域合作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我国已经度过了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转为“新常态”[3]。所谓新常态,就是人类社会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经济发展也是这样,从独立自给自足的经济到今天的区域合作“新常态”。在现行体制下对地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主要对象是gdp增速、投资规模等,相对看重反映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指标。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易于忽视本地的资源和环境条件,非理性地热衷于资本集中型,利税创收型的产业,从而使得要素布局分散化、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弊端愈演愈烈,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必须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重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以矫正各地方行为方式,优化地区间的利益关系,避免总体利益受损的过度竞争和利益冲突。区域合作在各地方政府引导力度加大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强调个体以及企业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市场及其主体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4]。企业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联系区域内发展资源,利用好市场调节手段,从而提升区域内同类产业的多层次合作,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一带一路”没有统一的部门管理。由于这种战略统一指挥分散的情况,导致区域合作当中存在着难以消除的壁垒。洛阳能否抓住“一带一路”所赐予的新机遇,与各地市合作发展,成为了这座历史名城焕发第二春的关键。首先强调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着重于大局;其次也要强调调动地方积极性,明确每一个区域在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找出各区域之间利益最大化的契合点。在“大区域”中寻找“小区域”发展空间,在国内外寻找洛阳发展条件,主动加强跨区域合作,构建协同发展的传播战略。
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框架的构建逻辑2017-05-16 10:32 | #2楼
《一带一路国家传播战略助推区域合作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带一路既不同于具有相同文化传统的欧盟“国家一体化”模式,也不等同于联合国的“共治维和”模式,更不等于tpp的贸易、货币、人权、普世价值观的高标准“全面一体化”模式。区域合作缘起主要基于各参与主体区域效用(实际区域利益),自身实际利益降低将可能导致区域合作遭遇挫折,甚至可能最终解体。因此,总结已有的区域合作模式,系统研究区域合作的作用机制,为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规避、重点方向及模式选择等重点问题提供政策参照和理论支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合作模式类型及演进规律
有效稳定的区域合作模式有利于国内外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协商与利益协调,区域合作模式由最初的单一政治集团逐步向开放、自由的经济合作关系演化。同时,区域合作模式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公共权力组织模式变化而逐步演化,并呈现出不同阶段性的模式。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合作模式的分类、产生机理、历史背景等,然而并未系统回答是否存在当前中国可以借鉴的模式,如何健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等现实性问题。因此,有必要系统总结区域合作模式的类型,并研究其演化规律。
(一)区域合作模式类型
依据区域合作内容、政治与经济水平、政府与市场作用范围等原则,区域合作模式可分为不同类型,如表1所示。
以区域合作的地理邻近性来看,区域合作模式可分为欧盟模式、北美模式、亚太的非体制合作模式等,这主要是国家间的区域合作模式。欧盟是典型的经济与政治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主要基于90年代后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保护主义,北美模式包含了发达国家(美、加)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呈现了“南╠北”合作和典型的大国主导的特征。亚太的非体制合作模式(apec)主要以灵活的、垂直分工的功能性次区域合作为主,近期主要呈现自贸区合作模式。
欧盟的合作主要是力图建立统一的区域合作框架,并涉及到跨界治理,可以看作是经济、司法、外交、安全等方面的“趋同模式”,而亚洲的合作主要是“互连互通”,是一种保留差异性的共同性整合,中国的一带一路并不是要建立新的合作机制,而是利用现有区域合作机制,实现政策、基础设施、贸易、资金的互通和文化的交流。这与欧、亚不同的历史背景、实际国情相关。
基于不同的区域合作基础要素和支持网络系统,从区域合作主体来看,区域合作模式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政府主导或企业主导模式。从区域合作关系来看,区域合作模式可分为产权型合作模式、联盟型合作模式和松散型合作模式;从区域合作的空间分布来看,区域合作模式可分为空间分布类型,具体为圈层辐射开放合作模式、轴带合作模式。若从合作的非求偿性来看,区域合作又可以分为援助型合作模式和利益追寻模式。而从合作的服务性核心来看,又有贸易型、品牌服务型合作模式。基于合作互补内容,区域合作模式又分为资源互补型、优势互补型和产品互补型。
针对区域合作模式形成的历史根源和政治逻辑,欧盟和美洲两大典型区域合作模式的形成与内生演化过程主要缘于特有的历史实践规律。最早的欧洲合作缘起于1648年确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经历多年欧洲内部战争,建立一个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成为欧洲各国的现实需求,这为后来欧洲内部合作、争端的解决提供了制度根源。欧洲“契约型”合作模式体现了平等国家的公共权力博弈。而由于缺乏重复的博弈过程,美洲区域合作模式呈现了“帝国合作模式”,美洲模式主要是以美国为公共权力中心,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来巩固其自身合法性的能力和意愿,因此,美洲区域合作模式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自身的需求和战略定位。
从区域合作的组织方式上,还可分为功能性合作模式、制度性合作模式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准制度性合作模式”。前者主要以特定的区域合作对象和合同契约为基础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这种模式可能并不产生常设的机构碇葱谐国家结构功能的权力。而制度性合作模式主要是在共同的区域协定基础上,由参与国的中央政府主要推动来形成全面的区域一体化合作体系,例如上海合作组织、欧盟、北美自贸区等合作组织采取的模式。准制度性合作模式一般采取非约束性的自愿来推动区域合作,例如apec,主要以国家政治首脑的“承诺”为保障,呈现“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的模式。
从区域合作的内容来看,又可分为区域经济、政治、安全和文化合作。除此之外,依据区域合作的产生缘起、合作主导力量的不同以及选择局域合作还是全域合作等不同研究对象,还有其他的划分模式,这样与研究问题导向的模式划分还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述。
(二)区域合作模式演进规律
根据对区域合作模式的类型、历史背景和发展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区域合作模式与历史文化逻辑、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形势、政府与市场作用、国家发展战略定位、国家或地区利益分配机制等因素有关。总的来看,结合区域合作类型的历史演变和区域合作一体化进程,区域合作模式演进呈现了如下的规律。
一是区域合作模式的演化依赖于区域合作主体利益的分配机制。政府主导模式主要存在于区域合作初期或计划型经济体制,经济协作更多依靠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属于垂直的领导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政府主导模式逐步过渡于企业主导模式,企业成为了区域经济合作主体。企业实现区域合作主要通过产业集群、产业转移等方式。国家利益的偏好不同也会导致不同区域合作模式的产生,例如欧盟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区别。 二是区域合作模式越来越呈现为灵活、多元、开放的发展趋势。除了欧盟演进至区域经济一体化阶段外,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国家战略等因素,其他国家地区的合作模式仍处于较低的一体化进程中,国家间区域合作更多呈现出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以贸易便利化和全球产业链分工为主。
三是区域合作模式更加注重包容与协调发展。对于区域合作体中包含发展差异性较大的国家或地区,区域合作模式的效用受到了区域经济的融合度、互补性和协调度的影响。区域合作体内部通常包含了发展程度不统一的国家或地区,如何利用互补的优势,建立合理的分工体系,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并实现区域效用的最大化是这类区域合作模式成功的前提。
二、一带一路与区域合作体系构建的关系
(一)一带一路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新模式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地区政治格局与国际贸易规则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由注重地理邻近、文化背景相似的区域合作模式,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欧盟等,向灵活、低成本的多边区域合作演进。随着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发展,过去由欧美等发达国家主导的区域合作逐步向多国共同参与的模式转变。一方面,国际合作追求经济、技术的全面绝对自由化,倡导区域合作体系内“自由贸易”,并为区域合作设立标准,甚至合作门槛;另一方面,保护主义风气也卷土重来,部分发达国家开始逐渐放弃自由贸易观念,以保护本国就业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面对“全面自由”与“全面保护”的区域合作模式,一带一路仍坚持平等对话,尊重各国的不同道路选择,追求共同发展与合作共赢。通过输出、输入双向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推动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人文交流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
(二)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框架的构建可以为国-家-安-全和国际反恐提供新平台
世界经济仍呈现不均衡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有欧洲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既有社会稳定的新兴经济体,也有大量落后地区,收入差距和地区生产总值差异性明显。社会不稳定与国际恐怖主义的滋生往往与贫困存在较大关系,一带一路是完善全球战略联系网络和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举措,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文化传播提供了战略平台,也给全球经济增长和缩小国家政治、经济不平等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三)一带一路成功实施取决于连通国际国内“双向”区域合作机制的制度保障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制度差异化明显、经济发展不均衡、民族宗教冲突频繁、文化多样性等现实情况,如何将发展差异性明显的国家、地区协调好则需要一个统一的、广泛认可的区域合作框架及模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一带一路首倡国,应当在区域合作架构的制定、区域合作机制的深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消除区域合作中的政策壁垒,形成沿线国家战略的有效对接。在国际层面,如何协调与强化现有多边合作机制,完善跨国局部区域合作向到跨国全境区域合作框架的构建,也需要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建立统筹的协调机制。在国内层面,一带一路涉及到国内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对接问题,通过一带一路区域合作体系的建设来联系国际与国内的长三角、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合作框架,并完善相关区域发展的配套政策及合作模式来融入全球战略联系网络,进而促使产业结构转移与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改变能源供给依赖性,化解过剩产能,增强国际有效供给,带动国内区域均衡发展。因此,健全国际国内的“双向”区域合作机制、模式是一带一路的制度保障。
三、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框架的构建
一带一路深层次推进依赖于有效、稳定的区域合作模式,来促进各参与方不断提高合作共识与增进共同利益,因而明确区域合作模式及其驱动机制至关重要。尽管强调不同规模国家在多样性偏好和差异化目标的区域合作实现路径,但归根结底,区域合作产生的现实需求是基于各自区域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和区域总福利的增加①,即国家与地区现实利益,因此,效用驱动是构建区域合作框架的基本出发点。
(一)区域合作效用驱动机制理论分析
区域效用驱动包括了消费区域效用最大化和生产区域利润最大化,区域合作主体之间可以是博弈或分工关系,区域合作的目的就是立足于区域效用的改进。对于整个区域合作经济体({xi}i=1,2,...i, {yi}i=1,2,...j, ω)而言,存在着区域经济体的效用可能集u=u(u1,u2,...,ul),使得无论任意可能配置a(x,y),存在ui≤ui(ci);ci为区域合作边界,即由于资源禀赋、组织制度、技术、地理等条件限制,区域合作的效用空间存在作用边界(utility function frontier,称uf)。
对于区域合作对象s>3,区域的效用空间属于超平面;当s=3时,则可以看作区域合作效用空间为三维空间;当s=2,例如a、b两个区域,则区域合作的效用空间是二维的,如图1所示。以两区域合作模型为例,阐述区域合作的效用驱动机制。对具有开放经济的两个区域i和j,i区域和j区域存在进行区域合作的倾向。
假设,i区域和j区域的区域合作存在着边界,为c1-c1。当区域合作的效用预期位于效用空间的非均衡点时,效用失利方存在效用驱动的改进动力,即存在非均衡点向等利益线上均衡点的区域合作改进差距。
在两区域模型中,具有开放经济的两个区域i和j存在进行区域合作的倾向,区域i、j各自的效用为ui (p,e,n),在区域合作之前,区域i、j各自的效用存在既有的预期值,即不低于ūi,min和ūj,min;在区域效用空间中也存在着一条45°的ui=uj的等效用线,在等效用直线上,区域i、j的效用水平相同;等效用线与区域合作边界线c1-c1相交于点d,当区域合作体中为两区域时,在区域效用空间中存在fhdg的均衡效用空间,在均衡效用空间中,区域i、j均倾向于合作,但在区域效用空间gdkf中,区域i效用占优;在dkh中,区域j效用占优。每个区域都具有在各自效用区间内选择相对最优效用的合作可能,具体区域合作存在着博弈;同时区域效用可代指两国或两区域进行合作时关注的共同利益点,例如:双边贸易额、技术转让、能源交易、基础设施建设等。 区域效用边界uf产品体系、贸易、生产要素成本和技术水平相关。当通过制度改革、技术进步等外生因素促使区域合作的范围增加,降低区域合作体内价格差异,提高区域合作体内产品价格优势,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形成劳动力和资本的聚集与流动,进而可将区域合作边界外扩至c2-c2,从而使得初始的区域效用空间增加,加大了区域合作范围和利益分配空间,如图2中阴影部分。在合作边界外扩的均衡效用空间中,在效用空间kfcd*中,区域i占优;在效用空间kcd*中,区域j占优。当区域合作的效用预期位于效用空间的非均衡点时,效用失利方存在效用驱动的改进动力,即存在非均衡点向等利益线上均衡点的区域合作改进差距。通过提高资本、劳动力集聚水平和生产率、产品出口等措施来提高区域效用,以达到区域效用的均衡点。
(二)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框架
由于贸易保护主义、地区社会冲突、投资回报、基础设施、金融体系、产业转移等潜在风险,使得一带一路的实现路径需要基于特定的区域合作框架。总结区域合作模式的发展规律和区域效用驱动机制,并立足于我国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我们认为可以从公共-产品供给、国际贸易、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保障等方面构建区域合作的框架,进而确定一带一路的具体实现路径。
1. 区域内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基础
区域内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降低运输、生产成本,实现区域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促进更大范围内区域行动协同,进而提高区域效用。目前,一带一路中的设施联通,在满足各国主权的基础上,对接沿线各国的基础网络、能源管道设施、跨境光线、制造标准等基础设施体系,生产要素流通渠道正在形成。随着中国全面开放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成为未来贸易的新增长点,改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对形成国内、跨境的基础设施联通体系也同等重要。
2. 完善区域合作的国际贸易体系是一带一路推进的有效载体
从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的国际贸易体系构建上,结合效用驱动的区域合作模型,一方面,利用区域内生产优势和资源互补,提高同类产品的国际份额,进而降低国际产品相对价格水平,形成区域合作公共-产品的供给优势;另一方面,利用自贸区、关税同盟等区域合作模式,逐步降低区域内贸易壁垒,促进统一贸易区的形成,创新贸易方式。利用跨境电商等互联网模式建全贸易体系,改善国境通关能力,实现投资贸易便利化,促进区域内贸易效应对区域效用的提升。
3. 建立区域合作的一般性公共-产品供给体系是一带一路深层次推进的方向
到2017年底,我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累计已达511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2%;我国企业在相关国家建设的经贸合作区达52个,累计投资156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9亿美元的税收和近7万个就业岗位。利用一带一路战略的非排他性、正外部性、共赢的精神,降低国内储蓄份额,提高资本、产业转移有效输出,形成合理的国际国内产业空间格局,不仅可以利用区域合作体内各地区生产优势提供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公共-产品,而且公共-产品的构建会进一步促进区域合作模式的稳定性。但截至目前,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框架中尚无关于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合作机制,有必要予以明确和细化。
4. 区域合作保障体系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制度保障
具体可分为国-家-安-全、金融体系、法律体系、公共品供给安全等方面。在金融体系方面,目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为主体,多国、多行共同参与投资的金融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了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理的c制,但在人民币加速国际化,如何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项目收益是未来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区域基础设施互通、贸易体系完善等方面,也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来实现,例如卫生检疫标准、人才流动体制、争端协商办法、贸易通关便利化等法律依据。此外,促进沿线各国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沟通、交往、互信等措施也利于隐形地强化区域合作意识,促进区域合作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的国际认可度。
四、结论与讨论
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基金、亚投行等金融银行机构对外投资逐步增加,为沿线国家发展提供了机遇。由于一带一路涵盖范围和国家较多,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合作框架及模式,如何通过凝聚共识,增进共同利益,需要在“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基础上,深入总结一带一路推行四年的经验,构建系统的区域合作框架。本文梳理了区域合作模式的类型与演进规律,提出了通过构建基础设施、国际贸易、技术创新、公共-产品供给、合作保障的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框架来实现“效用依赖,利益共享”的区域合作目的。通过生产要素互联互通与降低贸易壁垒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基础;转化国际、国内资本储蓄来提高区域内投资比例与推进技术进步对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区域合作的保障;加大区域合作体的公共-产品供给与国际市场份额来增加沿线国家的区域效用是实现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需要注意的是,现有我国区域合作机制中并没有关于公共-产品供给的专门机制规定,在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时,需要针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进行专门研究,在国际服务贸易、资本输出、风险管控、国际互助、利率协调等方面完善区域合作整体框架。
【一带一路国家传播战略助推区域合作研究】相关文章:
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认识03-25
一带一路战略助推潍柴实现转型升级03-25
一带一路战略为区域合作发展带来新机遇03-25
一带一路战略03-25
一带一路战略下大连-发展策略研究03-25
一带一路yidaiyilu国家战略说明及最新阐述03-25
从知识产权保护看国家一带一路战略03-25
一带一路催生区域合作新模式03-25
发挥区域合作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