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合同范本 正文
秋胡行,其二原文及赏析范本免费下载

2024-06-05 11:31:10 21好文网 合同范本

秋胡行 其二原文及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胡行 其二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飖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

  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

  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大人先天,而天弗违。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壮盛智惠,殊不再来。

  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泛泛放逸,亦同何为?

  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译文:

  我真心地希望登上泰华山,和神仙一起远游。

  经过昆仑山,来到蓬莱仙山。

  和神仙们一起在天空中遨游八方。

  我想得到长生不老的神药,活到一万岁。

  用诗歌表达心意,我愿登上高高的泰华山。

  天地是多么地长久,与之相比,人生是多么地短暂。

  世人都说老子清静淡泊,从来都不知道年岁已老。

  又说赤松子和王子乔得道成仙。

  没有听说过真正得道成仙的,也许得道的人可以长寿延年。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天地是多么长久。

  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何处没有它们的光芒呢!

  天地化育万物,最尊贵的难道不是人吗?

  各个诸侯管辖自己的封地,难道他们不是天子的臣民吗?

  以施行仁义为本分,以遵行礼乐为荣耀。

  用诗歌表达心意,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

  春夏秋冬交替远去,昼夜推移,成为一年。

  有德行的人遵从天意,所以他们行为始终与上天保持一致。

  他们从不忧虑年岁老去,只会忧虑社会不安定。

  生和死都由天命决定,因此,担心生死是愚蠢的行为。

  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春夏秋冬交替远去。

  忧伤的时候将有什么想法呢?让欢笑永随自己的心意。

  盛壮年华和聪明智慧,将永远不会返回。

  珍惜时光,努力进取,将有惠于谁呢?

  轻浮放荡,逸乐苟安,又是怎样的行为呢?

  用诗歌表达心意,忧伤的时候将有什么想法呢?

  注释:

  泰华山:华山,亦称太华山,为中国五岳之西岳,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的华阴县境内。

  神人:神和人。

  蓬莱:东海中的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

  飘飖(yáo):飘荡,飞扬,风吹貌。

  俱:一起,在一起。

  思得:想得到。

  何:多么,为何。

  人道:为人之道,人的道路。居之:居天地之间。

  世言:世人说道。伯阳: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字。

  殊不知:犹言竟不知。

  赤松:赤松子,亦称“赤诵子”、“赤松子舆”。相传为上古时神仙。神农时为雨师,教神农入火。王乔:王子乔,传说中的仙人。

  亦云:也说。

  得之未闻:得知以前从未听说之事。

  庶:但愿,或许。以:得以。寿考:寿命的考量,长寿,寿数,寿命。

  明明:光明貌。

  光昭:光照,照耀,彰明显扬,发扬光大。

  二仪:天地,日月,阴阳,父母。合圣化:合并圣化。

  贵者:尊贵者。独人不:唯独人不是。

  率土:“率土之滨”之省。谓境域之内。

  莫非王臣:没有不是王臣的。

  四时:指一年四季的农时,四季。更:更加。再。

  以:已经。成岁:成为一年。

  大人:以人为大。先天:以天为先。

  而天:如天。弗违:不要违逆。

  不戚:不悲伤。年往:年岁过去,年龄老去。

  忧世:忧愁人世。不治:不能治理,不安定。

  存亡:生存和灭亡。有命:有天命。

  虑之:忧虑这些。为蚩:为痴愚。蚩,白痴,无知。

  戚戚:忧惧貌,忧伤貌。欲何念:打算顾念什么。

  所之:所去的地方。

  壮盛:壮年盛年。智惠:智慧和恩惠。

  殊不:竟不。殊,很,甚。

  爱时:爱惜时光。进趣:追求乐趣,努力向上,立志有所作为,进取,追求,求取。

  将以:将此用以。惠谁:恩惠于谁。

  泛泛:泛泛地,寻常地,简单地。放逸:放纵逸乐,豪放不羁。

  亦同何为:又等同于什么。

  赏析:

  这首诗写的都是虚幻的内容,写游仙时的情境和心态。先写与神人远游。诗人有感于“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希望得到神药,延长寿命。但人生短暂,有无神药,能否长寿,将信将疑。于是笔势陡转,由神仙世界直转世俗人间。写日月普照,“贵者独人”。在人间,应当尊君王,行仁义,守礼乐,不必追求长寿,需要忧虑的是乱世还没有得到治理。诗人虽然年老,但雄心不灭。“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在普遍的忧生意识中融入了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独有的生命价值观。但这种情思没有持续下去,因而最后笔势再次陡转,写想过随心所欲的放纵生活而又于心不安的矛盾心态。

  创作背景

  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公(曹操)西征张鲁,至陈仓,将自武都入氐。……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曹操时年六十一岁,一生功业,大体成就。这两首诗当作于经历散关以后,为曹操晚年的作品。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秋胡行》是乐府题,按题意,是写鲁国男子秋胡戏妻的故事,夸奖秋胡妻坚贞的情操。但曹操只是利用《秋胡行》的乐调,内容却是写游仙。要说游仙,也是汉乐府中常见的题材。但曹操这两首诗,却又不是真正的游仙诗,而是借了游仙的虚构,表达一种人生失落的情绪。所以说,这是一篇比较特别的作品。全诗各分为四解。“解”是音乐的段落,诗意也依此划分。

  建安文人诗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曹操现存的作品,都是用乐府题,而且都是当日供给倡优演唱的。但是,乐府中的民歌,原本是社会性、群众性的创作,表达的是社会中许多人的共同情绪和观念,而作为文人,他们的创作具有更多的个性因素。曹操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乐府歌辞的诗人,他的创作,标示出乐府诗从社会性作品转变为个人性作品的轨迹。像《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直抒英雄怀抱的诗篇,与传统的乐府诗已经相距甚远,而类似《秋胡行》这样貌似而神非的诗篇,读来更觉得微妙。

  第一首诗语言虽粗略,境界却是相当优美,显示了曹操个性中不常展露的一面。

  第一解开头二句重复咏唱,大约是为了适应曲调的需要而有意拉长的。(每一“解”的末二句,是演唱时的和声,无实义。)但从实际效果来说,这一重复,使得感叹的情绪显得格外沉重。这里,诗人不会真是感叹道路之艰难。无论以曹操的英雄性格,还是以他的丞相地位所享有的条件,都不会把道路的艰难当作一回事。这一唱三叹的调子,只是借道路的艰难,表达人生艰难的感慨罢了。下面写牛困车堕,独坐盘石之上,弹琴奏清角之韵(悲凉的乐调),更是从经历散关的见闻中,激发起来的想像和虚构。以曹操的身份,他给自己虚构这样一种艰难跋涉、困顿山谷、独坐无侣、心中烦苦的遭遇,这是很有趣的事情。

  在常人的目光中,曹操要么是一个奸诈险恶的野心家,要么是一个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但从曹操自己来说,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当他从汉末的动乱中突拔而起时,并没有预料到后来的成功。只是在与各支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激烈冲突中,有进无退,不击溃敌手便无以自存,才渐渐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在这个过程中,是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危险的。关于他与内外敌人反复苦斗、多次仅因侥俸才得脱离危险的经历,大家都很熟悉,不必多说了。就在曹操写这诗前不久,还发生过汉献帝伏皇后与父亲伏完谋杀他的事件,皇帝本人,恐怕也牵涉在内。这种危机四伏、如履薄冰的环境,难免令他产生一旦失足的忧虑吧。再说,理想永远高于现实,任何已经得到的东西都不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甚至,愈是功业辉煌的人物,愈是容易感觉到个人不过是历史实现其自身目的的工具,感觉到个人本质上的渺小。一个人拿他的生命做成了伟大的事业,而这事业归根结蒂是与生命本身相分离的。在这个境地上,英雄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孤独。曹操临死之际,并无功成名就的满足,却安排了许多琐琐碎碎的日常小事,似乎与他的英雄气质不符;其实,这正反映了曹操对生命本身的留恋和迷惘。从以上的心理来理解《秋胡行》首节所表现的境界,就不觉得奇怪了。

  第二解写遇仙。正当虚构的主人公弹琴抒发内心烦苦之际,忽然有三位老人来到他的身旁。“负揜”不易解,“被裘”即披着裘衣。这句同下句,大概是说三位老人遮掩在宽大的裘衣之下,看上去不像是平常人。他们问主人公:你为何如此困苦,自怨自艾?你惶惶然来到这里,是想寻求什么?这个情节,使故事向神异的方向发展,形成幻想性的趣味,并便于作象征的抒情表现。“三老公”的发问,一方面从旁观者的眼光,进一步强化前一节所说“心中迷烦”的困苦气氛,一方面,又在不知不觉之中,把事不得已的失足(牛顿车堕)情节,转变为似有所求而来到此间的情节。就字面来说,因是不知情者的发问,所以与前文并无牴牾;但从抒情的需要来说,作者正是要表达一种试图摆脱现实矛盾、探求某种新的人生出路的欲望。这一节文字虽不很讲究,却相当巧妙地完成了一种过渡。

  第三解从开头到“枕石”一句止,是仙人自述。他们本来似乎也是常人,修道既深,乃能得道,于是摆脱了凡人所遭受的束缚,自由自在地游历名山,飘飘然行于天地之间。他们的生活是简朴而无所求的,倦了便睡在石头上,饥渴时只需喝一点泉水,因此决没有常人因贪欲而造成的无数困苦。

  有各种资料可以证明,曹操实际是不相信神仙的。那么,这一节虚构就有较深的意味。从大处说,即使一个不相信神仙的人,也并不能摆脱人生短暂所带来的烦忧,和对永恒存在的向往,而神仙的形象,正是永恒的象征。从小处说,神仙也可以比喻从世俗矛盾中解脱的境界。权势名位,物欲情欲,是导致人类相互竞争、引发无数冲突与烦恼的根本原因。倘能舍弃这一切,也就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痛苦。“枕石漱流饮泉”,与世无争,就不会有什么麻烦。至于整个这一节,到底是从哪一方面说,还是兼而有之,无法加以确定。文学形象的意义,总是很宽泛的,读者只需将它理解为一种超越和自由的象征就行了。

  如果主人公听了“真人”即仙人的话,便跟着走了,这诗就变成了真正的游仙诗,也就没有多少味道了。在曹操的笔下,主人公对“真人”的陈述,反应却是“沉吟不决”;而正在他犹豫之间,“真人”已弃他而去,“遂上升天”。这也许意味着,所谓永恒自由是一个抓不住的幻影,它只是扰人心烦而已;也许还意味着:所谓从现实中解脱,也只是一种幻想,事实上不可能作出这样的抉择。确实,如果说从曹操临死时对种种琐碎后事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他懂得一切辉煌的事业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却也必须知道相反的一面:像他这样一个豪杰之士,若无不凡的成就,生命的欲望更不能得到满足。人本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他必须在某个对象上建立自我,但这对象到头来仍旧不是自我;然而反过来说,没有对象,却又根本没有自我。

  第四解自“正而不谲”以下,文字已无法理解,也许是流传中产生了讹误。但从开头到“惆怅以自怜”,意思是清楚的。主人公正“沉吟不决”,“真人”已“遂上升天”,他忽然惊觉,想要追上前去,却已经根本追赶不上。失去这样一个机缘,从此抱恨不已,夜夜难寐,惆怅自怜。这一节在视觉形象的描绘上,显得十分优美动人。似乎可以看到:三位仙人冉冉升空,驾着风云悠悠而去,渐渐消逝在天边,而山谷间那个凡夫俗子,一面仰首呼喊,一面踉跄奔逐,不时被葛藤、岩石绊倒,直到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终于落下痛悔的眼泪。

  这里写的人生情绪,应该就是人对完美的人生理想的追逐。这种理想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却永远高于人们的生活现实;人们想要追上它,却永远也追不上。就是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人们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途。对于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说来,大概未必会感觉到人生有这一种痛苦;但任何一个具有强烈的人生欲望的人,最终都将明白:无论他走过多长的路,有过多少成功,他也终究要绊倒在追逐的路途上。

  《秋胡诗二首》虽是游仙之作,但作者对神仙之说是心存疑惑的,他曾公开宣称“性不信天命之事”(《让县自明本志令》)。因此,他的游仙不过是排遗内心苦恼的一种形式,他的游仙诗中往往寄寓着他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无论曹操其人如何在行诗时彷徨踯躅、慨叹憧憬,如何有雄韬伟略、指点江山之霸业雄心,其在文学诗歌历史上的地位和他被后人的功绩评判一样,都是在历史上留有浓重的一笔的。甚而言之,他的诗歌成就,可能还超过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起码认可程度,是超出了他自己写作时的想象的。

  名家点评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三:“不特句法高迈,而识趣近于有道,可谓文奸也已。”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秋胡行 其二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从军行·其二原文及赏析03-22

胡歌原文及赏析05-08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原文及赏析03-06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原文及赏析03-07

月下独酌·其二原文及赏析08-25

梅花绝句其二原文及赏析11-19

梅花绝句·其二原文赏析09-22

猛虎行原文及赏析03-10

豫章行原文及赏析03-23

山行原文及赏析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