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1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品赏析
【注释】
①将息:将养休息。
②怎生:怎样,怎么。
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评解】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
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
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
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
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2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寻寻觅觅》翻译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可以摘取?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声声慢·寻寻觅觅》注释
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
损:表示程度极高。
堪:可。
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品赏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其说是也。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3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叶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叶半、分与雁声。
译文
菊花黄黄的开放在那深深的小巷,枫叶红红的映照着低矮的门窗,凄凉叶片都是那秋天的声音。豆子开花的时候却来了下雨的声音,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稀稀疏疏叶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高高的谯楼大门,却锁不住那些声音。老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叶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的风铃声?
系着彩绸的号角发出的声音叶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渐渐地那军营里的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的声音。邻居的灯光闪烁着,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的声音。谁知她叶边捣衣叶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叶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就像那数不清的蟋蟀声。她诉说得没完没了,还把叶半分给那天空的大雁,让大雁代替她的怨声。
注释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九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
豆雨:即豆花雨。
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叶夜分为五更,叶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
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
谯门:指城上能望远的楼。
彩角:即画角。
笳声:胡笳的声音,其声悲凉。
砧声:砧杆声,即捣衣的声音。
砧:捶物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赏析
在词中,词人写了叶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叶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叶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叶夜分为五更,叶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叶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叶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诉未了,把叶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创作背景
在深秋时节,词人凭窗聆听着连绵不断的秋雨声,不禁引起心中阵阵凄凉,于是写下这首词。
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叶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译文
菊花黄黄雨开放在那深深雨小巷,枫叶红红雨映照着低矮雨门窗,凄凉一片都是那秋天雨声音。豆子开花雨时候却来了下雨雨声音,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高高雨谯楼大门,却锁不住那些声音。笳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雨风铃声?
系着彩绸雨号角发出雨声音一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渐渐地那军营里雨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雨声音。邻居雨灯光闪烁着,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雨声音。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雨,就像那数不清雨秋蝉哀鸣。她诉说得没完没了,还把一半分给那天空雨大漏,让大漏代替她雨怨声。
注释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九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
豆雨:即豆花雨。
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
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谯门:指城上能望远雨楼。
彩角:即画角。
笳声:胡笳雨声音,其声悲凉。
砧声:砧杆声,即捣衣雨声音。砧:捶物时,垫在底下雨器具。
赏析:
以“秋声”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欧阳修有《秋声赋》为赋之代表,而蒋捷这首《声声慢》亦堪称词中楷模了。在词中,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翻译】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赏析】
在读词的开头“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句的时候,嘴张不大,口腔呼出的气流也不顺畅。作者用气流的不畅来暗示内心的压抑。“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里出现了一个“寒”字。“寒”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寒,二是心里寒,而作者重在写心境。“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内心愁,所以想要借酒消愁。“淡酒”,并非酒淡,而是愁重。“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词时正值秋日,北雁南飞。作者的家在北方而现在她却寄居南方,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李清照早年生活安定幸福,然而后半生却飘荡流离。国家动荡,家庭变故,丈夫赵明诚逝世,再嫁张汝舟,却又遇人不淑,还因此遭遇了一场牢狱之灾。与丈夫先前搜集的金石文物也遗失大半。这一系列的变故让她备感痛苦。在她的早期词《一剪梅》中曾经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寓鸿雁传书之意。也许就是这只大雁曾经捎回过丈夫的消息。而现在丈夫去世了,即使是风再轻,词人也觉得风急;即使是酒再烈,词人入口后也觉得寡淡无味。飞雁有家,而自己却没有家;飞雁有伴,而自己却形单影只。这难道还不悲吗?“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菊花,作者在这里不直接说“菊花”,二者相比,显然有色彩上的强调――“黄色”。而作者也不说“红花”,因为红色太艳。黄花堆积,好似自身多舛的命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守着窗儿”,家没了,爱人没了,还能守着什么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细雨”不大却密,便好似作者心中的愁;细雨打在梧桐叶上,点滴作响,更像是打在作者的心上,让寒意更重、让愁绪更浓。于是作者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淡酒”、“雁”、“黄花”、“守”、“细雨”等方面共同组成了作者的愁,而这些给人的整体感觉都是“寒”。那么这种“愁”源自哪里呢?“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不久赵明诚逝世。这些都给李清照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所以,她的“愁”集中体现在了两个方面――故国之思、孤寂之苦。
若是只讨论到这里,那么本堂课的教学便与以往没有多少不同,但是笔者希望在讲清楚“愁”后,再向前走一步,引导学生从质疑、探究中,探寻出更丰富的内涵。
词的开头是“寻寻觅觅”,作者在寻找什么?她想要寻找的难道是痛苦吗?我们总是有这样的习惯,总是希望忘却痛苦,而我们苦苦追寻的则是那些让我们感到快乐、幸福的东西。李清照也一样。她要寻找的不是痛苦,而是快乐。那么,哪些东西让她快乐呢?(少女时期的天真烂漫,少妇时期的幸福甜蜜)同时,她还要追寻未来的幸福。每当想起这些东西的时候,即使是周身寒冷,她的'心底也会燃起一丝丝暖意。
现在,我们是否可以从刚才所分析的意象中找出些“暖”的东西来呢?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么压抑的话词人完全可以不说,但她还是坚持把它说出口,为什么,因为她不想放弃表达的权力。“乍暖还寒”,天气寒暖不定,喻指心境寒中有暖,寒在痛苦,暖在追求和向往。再来看“雁”,雁是候鸟,它总是有规律地飞来飞去,也许一路上也是艰险异常,但大雁从未因为害怕困难而停止飞翔。雁不仅仅是忧愁的意象,更是作者在困难面前不屈精神的写照。最后是“黄花”,“黄”是色彩,而且是暖色。尽管它已凋零满地,但就像在废墟里盛开着的鲜花一样,同样带给人新生的希望,带给人温暖。总之,词人是用一连串的意象表达了她复杂的情感特征。而这种情感集中表现在了两个字:一个是寒,一个是暖。“寒中有暖”,这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这首词通过一系列个体意象所营造出来的独特意境。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是悲愁的,但生活本来就不仅有一种色彩,于是,寒中带暖,悲愁中又孕育着希望。她越是悲,越是顽强地追求幸福和理想。
我们还要注意一点,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耗尽一生苦苦追求的既不是建功立业,也不是名垂千古,而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和忠贞的感情。她没有那些男性伟大作家,如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激烈壮怀;也没有陆游“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情壮志。她的追求看起来很有女性气息,甚至有些平凡,然而,对幸福和感情的追求又何尝不是每个女性共有的向往?那么,这种穿越时空的追求也就有了永恒的价值。她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更永远活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她属于历史,更属于永恒!
这首词一般人都认为是表现了故国之思和孤寂之苦,但是我们通过探究却理解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表达了作者坚韧不屈的精神。而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对于学生在人生中面临困扰和挫折时的态度与选择也许会有所启迪。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6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背景简介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一个官宦家庭。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笃于经学,负盛名。母王氏,亦知书善文。李清照自幼受家庭优越教育,工书,能闻,兼通音律,少年便有诗名。丈夫赵明诚是当朝宰相赵挺之侄子。夫妻常以诗词相唱和,并拾掇、收藏金石书画。南渡前一直着优裕的生活。
靖康之变,举家南迁。途中,金石书画毁失殆尽。第二年,赵明成因惊吓悲伤过度而病逝。从此,她就孤身一人流落在杭州、绍兴、金华一带。晚景孤苦无一,我不知道赏析。生活窘迫,处境相当凄惨。比拟往昔优裕幸运,常有人生沧桑、恍若天上人间之叹。
李清照诗文俱佳,尤以词擅名,词风以南渡为界,变化很大。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和天然风景,内容较为偏狭,风格清爽俊逸。后期词多写国破家亡后的乱离生活,内容大大拓宽,风格苍凉沉郁。其词令、慢皆工,擅长白描,情致委婉,擅于化用口语,注重炼句立意,自成一格,被称为“易安体”。
这首《声声慢》是她后期词的代表作。
内容述评
这是一首长调慢词。全次上下篇共八个层次,以“愁“字贯穿始终,极尽哀婉凄绝之情的倾吐。
“寻寻觅觅,冷沉寂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以十四个叠喝起,千古奇句。“寻寻觅觅”写行为,“冷沉寂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行为、环境、心情三者横向循环,纵向延长,统领全词整体建构。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抓住深秋气候忽冷忽热、反常多变的特点,突出心情的烦闷难熬。是气候多变引发了心情烦躁,也是独处烦闷的心情更迟钝于气候的反常。烦闷难熬必然坐立不安,于是发动了后文中喝酒、望雁、看花等一系列寻求解脱的行为。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前句写喝酒,是借酒消愁。“三杯两盏”是不定数,证据他意不在酒,只是由于烦闷难熬,看看声声慢寻寻觅觅。才下认识的以酒削愁。“淡酒”是非真实感觉,意在反衬心坎愁情的深重难解。后句写屋外秋风呼啸,渲染秋愁。“怎敌他”三字,将喝酒与秋风巧妙绾联,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强调借酒消愁愁难消,秋风袭人更增添了浓浓的新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以大雁的候鸟特征和“信使”身份,引发联翩情思。闻名誉雁,是词人意在转移视听,寻求精神寄托。雁从南方来,勾起她对故国、故乡、亲人及往昔乐事的追怀,而追怀又与眼下的孤凄处境构成强烈反差,于是国破家亡之痛涌上心头。”旧时相识”是在伤心中生发的错觉,这错觉又引发了她对夫妻两地传书、诗词赠答美好生活的回想,并勾起她对丈夫新丧的无限痛楚。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是以残菊自喻。写满地黄花堆积、残败憔悴、无人心爱、就是写自己的凄惨遭遇、人老珠黄、孤单无依。”如今”二字暗含着对往昔的比拟,感叹自己身世的沧桑巨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空房独守以够凄苦,而望雁、看花所引发的国破家亡、身世变化之痛,又塞满她的胸膛,于是,忍不住收回”怎莫能压到天黑”的呼告告。这是心坎愁情满盈的必然外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用嘀嗒嘀嗒的雨声来刺激词人的听觉。雨点声声,不是落在桐叶上、石阶上,而是敲击词人已经破碎的心上。”到黄昏”暗示着漫冗长夜、乃至整个凄苦晚年得令人畏惧,于是又一声绝望的呼告接踵而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一切苦情都涌上心头,一切寻求解脱的致力都宣告失败后的一声撕肝裂胆的哀叫。痛苦、绝望到了极点,是无法诉说的,故而以不了了之,将无限悲情留在读者的脑海里荡漾。总体说来,声声慢是通过一系列深秋景物的反复渲染,层层叠加地表现出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凄凄惨惨的心情。但必须看到,这凄凄惨惨的心情,绝不但仅是即时即景的感受,也不但仅是晚年的写照,而是将国破家亡、身世变化等一生的遭遇和痛苦都浓缩在一时间的感悟伤怀之中。听说声声慢·寻寻觅觅。意境是广阔的,痛楚是深微的,情致是动人的。同时,也不能以为这首词所表达的仅仅是一己私情。靖康之变以前今后,李清照生活在两个反差极大的世界里,心灵的深度创伤是难以治愈的,所以她晚年的词作总免不了伤离感乱、哀婉凄绝的情调。应当说,她的悲剧也从一个正面体现了时代的悲剧,她不断地言愁唱恨,也是对乱世的控诉。
一、象外之象:意境空间主要发生在象外
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意象化的程度体现着诗词审美程度的坎坷。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的深秋景物来书写愁情,意象联翩而情致充盈。但意象化的程度,主要不是看诗词中描述了几何景物、而是看这些景物中究竟包含了几何东西,或者说看它们究竟能生收回几何东西。说得更清晰一些,就是要看这些景物中究竟有几何象外之象,有几何言外之意。这是诗词审美特征的凑集体现。古人特别崇尚”象外多象”,”言外无穷”,”在有限中见出无限”,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方面,《声声慢》是相当出色的。
先以“过雁”这个意象为例。“雁过也,正伤心”,为什么?首先是由于大雁是候鸟,北雁南飞,宣告了秋天的到来,于是一派万木凋零的残秋景象和一缕悲凉的秋愁袭上心头。但这不是伤心的主要原因。大雁从哪里来?南方。这“南方”二字一跳进去,词人的心思就飞向了南方的故国、家园。这是心之所向,情之所至。然而故国已沦陷,家园已败毁,于是她的脑海里就会映现出一片故国度园的伤残景象,乃至举家南逃的惨状。同时,那往昔家园的亭台楼阁、赏心乐事也会在脑屏幕上不断闪现,使她陷入一阵阵美好的回忆之中。然而当她的思绪再回到面前目今来时,那孤身流落、晚境悲凉的现实,却使她更加感到凄凄惨惨了。“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又是奈何回事呢?原来是大雁的“信使“身份又引发了词人一连串更痛切的系念。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感情深笃,往昔常两地诗词赠答,传情寄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就是那时李清照词中的名句。所谓“旧时相识”,当然只是心神恍惚中的错觉闪念,但这一闪念却恰恰刺中了词人那时最痛楚的神经:勾起了她对丈夫丧状况的记忆,同时也引发了她对往昔夫妻恩爱生活的追怀;而最比拟眼下空房冷寂、孤苦无依的状况,那就难免苦上加霜、痛上加痛了。如此看来,在”雁过”这刹时景象背后,至少包含着秋色凋零、故国沦丧、家园败毁、往昔荣华、夫妻伉俪、丈夫新丧、晚境孤苦等诸多象外志向,说他一以当十,绝非虚言。
再看“黄花”这个意象。“漫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声声慢·寻寻觅觅。如今有谁堪摘!”这无疑是看残菊,想人事,双层空间,同构隐喻。这被西风摧残的枝颓叶败、堆积满地的景象,怎能不令人联想到词人国破家亡、飘泊江南的坎坷遭遇和痛苦处境呢?那满地的败叶落英,被风吹来卷去,憔悴破损,不堪入目,怎能不令人联想到饱经沧桑的词人那青春已过、人老珠黄的影象和那颗已破碎得无法弥合的心呢?盛开的美菊,让人美观娱心,女人天生就应但招人心爱,何况是才华风流的女词人;然而如今却是亲人亡故,朋友星散,伶丁一人熬空房,哪里还会有半点人情乐事光顾呢?“如今有谁堪摘”这一感叹中,包含着几何独处,几何苦闷,几何悲凉!不但如此,当词人写下“如今”二字时,就不能不含有“追昔”的情思。面对黄花的憔悴,认识到自己的人老珠黄,怎能不想到往昔年老貌美、楚楚动人的青春光彩?诘问黄花“有谁堪摘”,喟叹晚境孤苦无依,又怎能不想到往昔朋友满座、诗酒礼赞的富贵荣华?“伤今”必然导致“追昔”,而“追昔”又回过头来激化了“伤今”。可以说,这黄花的盛衰,也就是词人一生巨变的写照,黄花意象的比兴意义,就在于它触发了词人对自己一生沧桑命运、身世变化的痛切反刍。
从以上两例的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诗词中所间接描述的景物,不如说是诗词主要是开启情思。情思是一种张力极大的心理具体形式,它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对于声声慢寻寻觅觅。只有在情思涌动中联想、滋生的象外之象和意外之意,此时诗词意境的真正时空天地。你看,《声声慢》所间接抒写的,只是词人在某一秋天黄昏的所见所闻,但就其情思中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来看,却几乎涵容了词人一生的遭际和感受:由急风、细雨、过雁、黄花所引发的天然景象,是一个满目凋零、感伤难尽的秋色秋意;由北雁南飞和“旧时相识”所引发的社会景象,是十多年来国破家亡的遭遇和亲朋离散的孤苦;由黄花的盛衰所引发的人生景象,则是几十年来反差极大的个人身世变化和无限哀思;有梧桐细雨所引发的长夜难熬景象,则预示着词人整个晚年的凄苦和绝望。这每一方面得象外天地都深广的难以限量,何况将他们分析起来才是《声声慢》的意境所在呢!好的诗词,其意境空间应当主要生发在象外,这是一条重要的审美规则。
二、内在结构:越寻求解脱心态越不平衡
诗词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其内在形态是一系列景物认识的转换,其内在结构则是一条情惑流,或者说是一条心理活动流。好的诗词,其内在的物象的转换应当是内在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而反过来,内在物象的转换又有用的推进者内在情感的活动。在这方面,《声声慢》也显示出过人的匠心。
总体说来,《声声慢》的抒情心理,是一个由失落心态引发不断寻求解脱的行为,而又由寻求解脱行为不端导致心态更加失落的经过。开头“寻寻觅觅”四个字,写的是行为,但体现却是一种失落心态。国破家亡、飘泊异乡、丈夫新丧、孤苦无依,是酿成失落心态的根柢原因;乍暖还寒、气候反常、独处空房、苦闷难熬,则是引发失落心态的导前线。当这种失落感无法排解时,就会酿成心态的极度不平衡,而心态不平衡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就是下认识地东望望、西看看、东摸摸、西弄弄。这举止看来没有目的,实际上却目标清晰,那就是寻求解脱,声声慢赏析。以恢复心态平衡。这是由心理学依据的。生命运动的一条基本纪律,就是随时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当人的情感、心态因某种原因而失衡时,生命本身就会自动地生收回一种扞拒不平衡已恢复平衡的力量。在生态心理学上,这叫做心里趋衡力。这是生命本体维护自己的一种天性。在这种趋衡力的支配下,人们经常呈现出一些看似无目的、但实际上目标清晰,虽然无自觉认识、但却合乎心里逻辑的“寻寻觅觅”行为。只要心态平衡得不到恢复,这种寻求解脱的行为就会延续下去。声声慢正是借助趋衡力的作用,通过不停地寻求解脱行为,将景物一个个导引进去的:坐卧不宁就走来走去地喝酒,喝酒不行就开窗望雁,望雁不行就折腰看菊,看菊不行就喟叹、呼告。无疑,这样的景物转移是合乎内在心理活动的纪律的。
更见匠心的是,为了达到表现愁情深广无边的目的,作者始终不让寻求行为取得从来应有的解脱效果,而是恰恰相反,总是让一个个解脱行为不断打开新的愁情空间:借酒浇愁更感到愁情的深重难解;听到屋外风急又扩大了阵阵秋愁;开窗望雁本意在于缓解苦闷,但却带来更为广远的家破人亡之思和丈夫新丧之痛;折腰看菊本是为了转移视听,但却开启了身世变化之哀的闸门┄┄显然,随着寻觅行为的推进,景物不断转换,愁情也层层叠加。这就是越寻求解脱心态越不平衡、有意消愁愁更愁的整体建构艺术。这种通过描述消愁行为的反效应,来反托愁情深重难解、拓展意境空间的.构思方法,无疑收到了愈相反愈相成的审美表现效果。
与此相应的是层次安排的心理合律性。全此除开头叠字句外,共七个层次。前四个层次通过气候、秋风、过雁、残菊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是一个情绪缓起渐进的经过。其中二、四两层,间隔应用了“怎敌他晚来风急”和“如今有谁堪摘”两个反诘句,是情绪上涨在句式上的体现。到“黄花”句愁情天地已拓荒完毕,情绪已达到高潮,于是迎刃而解,有了独自怎生得黑的第一声呼高。至此,词意似乎义无所付家,但作者又妙笔横生,让点点滴滴的雨声来刺激她的听觉,敲击塔纳早已痛楚不堪的心灵,这无疑是火上浇油,点火引爆,于是又爆发了更强烈的第二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显然,这一切安排,都是合乎心理活动、情绪上涨的必然律的。试想,如果把呼告句放在别的部位,或者不是把梧桐细雨放在两个呼告句之间,还会有如此合情合理的内在逻辑效果吗?
三、叠字句:统领全词意境整体构建
《声声慢》在发言上的特点有三:一是口语的应用,如“将息”,“怎生”,“了得”等;二是反诘肯定句式的恰当应用;三是叠字句的胜利应用。声声慢朗诵。前两点无需赘言,这里主要谈谈叠字句的构建意义。
几乎整个古今论者都赞叹本词开首的十四个叠字,但说来说去总是在”奇”字上打转,没有看到它对全词整体构建的统领作用,这是不应该的。开手叠字句的统领作用,体现在横向的三点循环和纵向的三点延长两个方面。
先看横向的三点循环。“寻寻觅觅”写主体行为,”冷沉寂清”写周围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在的心情。行为,环境,心情三者之间是一循环关系;因心情愁闷而有了寻求解脱的行为,由寻求解脱的行为而引出了周围的景物,因景物的沉寂而使心情更加愁苦,因心情更加愁苦则更要寻求解脱——————这行为,环境,心情的三循环,就是<<声声慢>>整体意境的横断面,非论从词作的哪个层次上横截一刀,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三者之间是一个循环生发的心理经过:“乍暖还寒时候”,是坐卧不宁(行为)、气候变化(环境)、烦闷难熬(心情)三者的循环生发;“三杯两盏淡酒”,是自斟自酌、酒、愁情深重难解三者的循环生发;“雁过”,是开窗仰望、北雁南飞、国破家亡之思三者的循环生发;“旧时相识”,是泪眼恍惚、错识过雁、丈夫新丧之痛三者的循环生发;“满地黄花”句,是折腰俯视、菊花凋残、身世沧桑之叹三者的循环生发;“梧桐细雨”,是闷坐静听、点点滴滴、长夜难熬之惧三者的循环生发。应当认识到,诗词中的每隔一项,都是一个行为、环境、心情三者的循环生发的心理经过。人们习惯于把意象分解为情与景或意与象两个方面,那是静态要素分解,容易忽略其中的动态心理活动经过;把主体行为加进去,这个心里循环生发经过久旋动起来。这就是“结构”与“构建”的差别所在。一切诗词创造和解读,都必须走进主体、环境、心情互相生发的心里构建经过,因而,这个横向的三者循环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再看纵向三点延长。诗词意境的展开有一个时间经过,这个时间经过实际上就是前面说的横向三点循环生发经过的不断向前推移。如果把这个推移经过作纵向解剖,那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是并行的三条线在向前延长;一条是行为活动线,一条是景物转换线,一条使心情变化线。显然,《声声慢》的这三条纵向延长线,分别是由“寻寻觅觅”、“冷沉寂清”和“凄凄惨惨戚戚”统领的:独守空房、自斟自酌、听屋外风声、开窗仰望过雁、泪眼恍惚生错觉、折腰俯视黄花、窗下闷坐叹气、烦腻室外雨声、心坎收回呼告,这是纵贯全词的主体行动线;乍暖还寒气候、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北雁南飞、旧时相识、满地残菊堆积、梧桐细雨黄昏,这是纵贯全词的周围环境线;烦闷难熬、愁情深重难解、秋思秋愁、国破家亡之念、丈夫新丧之痛、身世变化之哀、长野难熬之苦、晚境孤苦之惧,这是纵贯全词的内在情感线。一般说来,环境转换是着力描写的明线,声声慢。内在情感是令人思而得之的暗线,而主体行为则经常是一条略加点拨的半明半暗线。但不管怎样,这三条线的纵向延长与其每一环节上的三点循环生发的动态性无机合成,就是诗词意境整体构建的基本模式。只有当一首诗词的之一纵横交错的动态构建模式的局部和整体,都在你的头脑中生动的活起来是,才能说你已经真正走进了这首诗词的意境。这是诗词解读的基本功。
四、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面前目今只有冷沉寂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心坎的感伤,声声慢优秀教案。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起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容忍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柢不能扞拒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外,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想象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听说声声慢朗诵。
地上随地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著窗子边,孤孤单单的,奈何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收回令人心碎的声音。对比一下《声声慢》赏析。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奈何能说尽!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7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
辛弃疾〔宋代〕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译文
路上行人,踏起的阵阵尘埃四处飞扬,行中相逢的时候,都交口称道:这座大楼像幻觉中出现的奇景。他们指点着最高处的檐牙,称赞它建筑的奇异雄伟,像波浪起涌,浮云飘动。今年这一带有万里长的地方,金兵没有能侵犯,人们过着太平的日子。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恢复原能宋朝的版图。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登上高楼,凭靠着栏干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发兵打过长淮去,收复西北的`神州。有很长的时间了,怀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有人笑我,为什么在这个楚尾吴头的地方不走?看吧!像刀弓一样的田中小道上,往能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注现在起,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赏心乐事的快乐,要尽快安排酒令诗筹等娱乐器具,以供应人们能这里饮酒赋诗的时候用,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能这里象旧地重游一样。
注释
(1)征埃:行路人走起能的尘埃。(2)幻出:虚构的意思。(3)檐牙:古代建筑屋檐上翘的叫飞檐,沿着屋檐的边沿下垂的叫檐牙。(4)长淮:指淮河之长。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经河南、安徽,注入江苏的洪泽7而入长江。全长约二千公里。金兵侵略时,宋室南逃,双方议定,以淮河为界。“罢长淮”,就是不承认以淮河为界。(5)千骑:辛弃疾在滁州建立了一支地方武装。农忙时生产,闲时训练,战时打仗。(6)凭栏:倚着栏干。(7)佳气:吉祥的气象。(8)神州:泛指中国。(9)怀嵩:怀嵩楼。怀嵩楼即今北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舆地纪胜·滁州景物下》)(10)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可称“楚尾吴头”。(11)陌上:田野小道。(12)华胥(xū):人名。传说是伏羲氏的母亲。﹝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列子·黄帝》)
赏析
辛弃疾一这首词由登楼而有感,登高远望,一怀欣欣向荣一景象。作者胸怀天下,仍不能忘怀一是还在沦陷一中原大地,但作者同样对失地一收复充满希望。
上怀描写奠枕楼一宏伟气势以及登高远眺一所见所感,“征里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五句以来往行人一口吻来描述高楼一气势,一是奠枕楼建设速度之快,如同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二是奠枕楼高耸入云,气势非凡。“征里成阵”,“今年太平万里”是人民安乐一根本条件,点出弃行客如云,市场繁茂,以前一饥荒凄凉一景象,已经绝迹。接下来写一是登上楼以后一感受。首先,作者感到欣喜,因为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今年获得弃一个安定丰收一好年景。作者一思路沿着滁州这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最后把矛头直接刺向南宋当朝:“东南佳所,西北神州。”弓刀陌上,车马如流是作者把思路从广阔一视野又收回到奠枕楼周围一实景中去。在楼上远眺,一是寄希望于南宋朝廷,二是面对中原感到痛心不已,东南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弃北伐中原一大业。
下怀头三句“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是由古人联想到自己。当年李德裕在滁州修建弃怀嵩楼,最后终于回到故乡嵩山。但是作者自己处于这个南北分裂一时代,祖国不能统一,故土难回,肯定会让李德裕笑话自己。这里已经道出弃词人心中一悲痛,但看着楼下人来人往一繁荣景象,作者又有弃信心。辛弃疾初到滁州,见到一人民是:“方苦于饥,商旅不行,市场翔贵,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见《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而现在完全换弃另一种景象,这是他初现身手一政绩,也是他一骄傲。“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喜悦一心情,感到自己即将有所作为,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一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这首词豪放雄伟,起伏跌宕,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是辛弃疾南渡后,在抗金前哨一一首重要一词作。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8
作品《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悲惨的现实,茫然的寻觅
“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内心茫然、无所排遣的精神状态。寻觅什么呢?纯真女子、翩翩少年,灯下共同研读诗文,雪中同赏梅花,庭中琴棋雅兴。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令人羡慕的鸳鸯情侣。鸿雁传书,你侬我侬,美妙的爱情故事,绝佳的精神享受,“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及至后来赵家遭遇不幸,赵父被弹劾,夫妇二人返回故乡隐居。尽管如此,十多年间他们的依恋爱慕日月可鉴,在故居一起搜集金石,鉴赏书画,琴瑟和谐。由于金人的铁蹄入侵,北宋灭亡,夫妻二人被迫南渡。艰苦的南渡途中,丈夫生病,不治身亡。兵乱、国破、夫死、家亡,南渡使得柔弱的李清照的精神世界一下子失去了方向,犹如一叶扁舟,随风摇荡,居无定所。后来遇人不淑的遭遇,让李清照的心灵再受重创,也把这位多愁善感的女子心中的爱火彻底浇灭了。胸有块垒、大气如虹的李清照,尽管心中疤痕难以愈合,胸中满是愁云恨雨,但并没有就此沉沦,她深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孤独的李清照带着身心的伤痕,载着生命的风帆,迎着乱世的'恶浪,孤苦地挣扎在流亡的波谷浪尖。
整首词由外而内写出了女词人的愁苦心境。流亡之苦、通敌之嫌、金石之失,使她的处境越发凄苦,生活的巨变使她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那种无忧烂漫消失了,愁苦与悲凉充塞心中。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寡居悲苦,山河巨变,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起涌来,令人痛彻肺腑,不由得从内心深处倍感凄楚。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使用看似平淡,却包含迷茫、孤独、悲苦三层意境,委婉表达了李清照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词面虽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音韵效果。
二、人悲物亦悲,化愁为美
无论是乍暖还寒的天气、淡酒、入夜的秋风、长空的雁阵,还是落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愁绪滋生的景物,处处成愁,物物皆愁。然而,这些风物却使这个世界更添凄美。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残秋之际,气温骤变,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冷暖不定,人最难调养身体。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南下后的女词人孑然一身,漂泊无依,生活一下从幸福无忧跌入痛苦的深渊,此情此景与“乍暖还寒,冷暖无常”的天气是多么相像。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为了驱散内心的愁苦,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可见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晚年的凄凉,境地的凄苦,内心的愁情,由此可见一斑。
女词人仰首望天,只见一行行南飞的大雁从头顶掠过,传来阵阵凄厉的叫声,不禁悲从中来,这些似曾相识的大雁,曾不止一次触动她内心的创伤,而今又来触动,令她伤心难过。想起昔日曾借雁足传书给自己的丈夫,而今丈夫已逝,已无书可传,自己沦落异乡,此种愁情犹如杜鹃啼血,令人心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好一幅凄美之景!落英满地让人怜惜,朵朵菊花的憔悴不正是自己年华逝去、容颜迟暮的写照吗?瓣瓣花儿枯萎飘零,不正是自己漂泊孤苦的晚境吗?对花自怜,黯然神伤。女词人独守窗前,睹物思人,内心倍感愁苦、凄凉。淅淅沥沥的梧桐雨啪啪地响着,声声清脆,虽打在梧桐叶上,却强烈地敲击着女词人的心扉。
三、小女子大愁情,位卑莫敢忘忧国
“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种种情景弥漫着女词人的愁情苦意,然而“这次第,又怎一个愁字了得”,战乱、夫亡、家破、国亡、流亡、孀居,种种苦痛“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情似水,绵绵无尽。然而,这时的愁已不仅仅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而是《武陵春》中“风住尘香花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民族愁、时代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尽管种种不幸摧残着她的身心,但“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位卑莫敢忘忧国”,心忧天下。处于生活苦海中的李清照无助地飘摇着,孤寂、茫然、彷徨,内心的情感是复杂的。
所谓情在词外,历经国家危亡、故乡沦陷、夫婿病逝、流亡逃难的女词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从生活中得到的情感体验远远深于文字间流淌的情感,这种愁是深愁、浓愁、绵长无尽的愁,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然而,在词人的笔下,这一愁情却始终不曾点破,不带一滴泪水,她用自己高超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的愁情化为悲剧之美,让这首词不仅“字字含泪,满纸呜咽”,更是遐思无限、韵味无穷。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对李清照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群词人之上的……”李清照将她一生的故事和愁情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留下传世绝唱《声声慢》。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9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翻译
路上行人,踏起的阵阵尘埃四处飞扬,行客相逢的时候,都交口称道:这座大楼像幻觉中出现的奇景。他们指点着最高处的檐牙,称赞它建筑的奇异雄伟,像波浪起涌,浮云飘动。今年这一带有万里长的地方,金兵没有来侵犯,人们过着太平的日子。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恢复原来宋朝的版图。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登上高楼,凭靠着栏干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发兵打过长淮去,收复西北的神州。
有很长的时间了,怀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有人笑我,为什么在这个楚尾吴头的地方不走?看吧!像刀弓一样的田中小道上,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从现在起,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赏心乐事的.快乐,要尽快安排酒令诗筹等娱乐器具,以供应人们来这里饮酒赋诗的时候用,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来这里象旧地重游一样。
注释
征埃:行路人走起来的尘埃。
幻出:虚构的意思。
檐牙:古代建筑屋檐上翘的叫飞檐,沿着屋檐的边沿下垂的叫檐牙。
长淮:指淮河之长。
千骑:辛弃疾在滁州建立了一支地方武装。农忙时生产,闲时训练,战时打仗。
凭栏:倚着栏干。
佳气:吉祥的气象。
神州:泛指中国。
怀嵩:怀嵩楼。怀嵩楼即今北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
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可称“楚尾吴头”。
陌上:田野小道。
华胥:人名。传说是伏羲氏的母亲。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三十三岁,在知滁州任上。辛弃疾到滁州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经过一番努力,不到半年的时间,各方面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与人民同享欢乐,建了这座奠枕楼。楼成后,他怀着喜悦的心情,与友人李清宇同游奠枕楼,兴之所至,写了这首词以和李清宇。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词由登楼而有感,登高远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作者胸怀天下,仍不能忘怀的是还在沦陷的中原大地,但作者同样对失地的收复充满希望。
上片描写奠枕楼的宏伟气势以及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来描述高楼的气势,一是奠枕楼建设速度之快,如同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二是奠枕楼高耸入云,气势非凡。“征埃成阵”,“今年太平万里”是人民安乐的根本条件,点出了行客如云,市场繁茂,以前的饥荒凄凉的景象,已经绝迹。接下来写的是登上楼以后的感受。首先,作者感到欣喜,因为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今年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作者的思路沿着滁州这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最后把矛头直接刺向南宋当朝:“东南佳所,西北神州。”弓刀陌上,车马如流是作者把思路从广阔的视野又收回到奠枕楼周围的实景中去。在楼上远眺,一是寄希望于南宋朝廷,二是面对中原感到痛心不已,东南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了北伐中原的大业。
下片头三句“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是由古人联想到自己。当年李德裕在滁州修建了怀嵩楼,最后终于回到故乡嵩山。但是作者自己处于这个南北分裂的时代,祖国不能统一,故土难回,肯定会让李德裕笑话自己。这里已经道出了词人心中的悲痛,但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作者又有了信心。辛弃疾初到滁州,见到的人民是:“方苦于饥,商旅不行,市场翔贵,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见《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而现在完全换了另一种景象,这是他初现身手的政绩,也是他的骄傲。“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喜悦的心情,感到自己即将有所作为,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这首词豪放雄伟,起伏跌宕,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是辛弃疾南渡后,在抗金前哨的一首重要的词作。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声声慢——[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声声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有平韵仄韵二体,本篇是仄韵体。
寻寻觅觅:若有所失,想把它寻找回来而不可得的心理状态。形容内心空虚,心神无主的样子。寻,寻思。觅,搜索。
冷冷清清:既是指环境的冷清,也指心情的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描绘内心孤独痛苦的感觉。凄凄,凄苦寒冷悲伤的样子。惨惨,悲惨,内心忧郁的状态。语出《诗经·小雅·正月》:“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虚。”戚戚,忧愁,心有所动的样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于我心有戚戚焉。”形容心情极度忧伤。
乍暖还寒时候:指深秋天气变化无常,由暖而变寒,忽暖忽寒。语出张先《青门引》“乍暖还清冷。”乍,刚,初。还,旋即。
最难将息:很难调养自己。将息,休养,调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无限伤心的时候,偏偏又认出它们是我旧时相识。此句是见景生情,回忆早年寄给丈夫的《一剪梅》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来时,月门西楼。”因此这里称雁为旧时相识。
憔悴损:枯萎凋零。
如今有谁堪摘:如今有谁还会有兴致采摘呢?
独自怎生得黑:独自一人,怎么才能挨到天黑呢?怎生,怎么。黑,天黑。
梧桐更兼细雨:再加上细雨打到梧桐树叶上。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
这次第:这种情况,或这般光景(宋时的口语)。次地,有一系列、一连串的意思。
怎一个愁字了得:怎能是一个愁字概括的了得呢!
【翻译】
一个人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可是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呈现在眼前的和滞留于心的只有孤寂和冷清;这怎能不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上心头,令人难以忍受。特别是秋天这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将息了。饮入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着天空,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寄给丈夫的诗书中,曾设想鸿雁传书,互通音信,如今那些雁儿自是旧时相识,可丈夫已故,书信无人可寄,更感到伤心不已。
地上到处都是零落的黄花,如今有谁能与我一同采摘?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才能挨到天黑啊!黄昏时候,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
【赏析】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情相思,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风格顿变。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但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当时,词人经历了流离失所的战乱苦难,经历了丈夫去世的巨大变故,国破家亡,家破人亡,这样巨大的不幸交相袭来,使她骤然变得孑然一身,孤苦无告,哀痛至极,愁深似海。本篇所书写的就是这种近乎于绝望的愁怀。
这首词的开端突兀而起,不同凡响,以七组叠字组成,一贯而下,极力描摹内心的愁苦。“寻寻觅觅”是写心神无主,若有所失的那种状态。不仅环境是寂寞冷清的,心灵的寂寞冷清更为可怕,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一样,曾有过的美好的一切都完了,美满的爱情,幸福的家庭,心爱的事业,如今都在现实中消失了。这在心灵上不能不产生无所依归,若有所失的感觉和寻觅寄托的渴求。想抓住点什么为寄托,但结果却是空虚和冷清。“冷冷清清”,这既是指环境的冷清,也是指心境的冷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写寻觅而不可得之后内心的剧烈痛苦。可见这三句十四个叠字,分为三层意思,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心中无可派遣的愁绪,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起到了笼罩全篇的作用。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说天气变幻无常,时暖时寒,令人难以适应。这是把环境的清冷孤寂,心情的落寞惨凄都说成是天气不佳。儿“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则明说酒味淡泊不足以抵御“晚来风急”,实际是将借酒消愁愁更愁的用意隐去不说,这在行文上有腾挪跌宕,意在言外、含蓄蕴藉之妙。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承上文进一步描写愁情。落寞之中逢归雁,使这种愁情更为强烈,同时曲折地点明愁情的由来。正是在她伤心之时,一群归雁飞鸣而过,翘首仰望,不能不引起更加强烈的哀伤。本来凄厉的雁鸣就最容易引动人的感情,何况昔日在故国的时候,空中的雁群还曾是自己没好心情的见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多少次目送归雁远去,也带去过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如今家破人亡,“锦书难托”(陆游《钗头凤》)。“却是旧时相识”之一个“却是”改包含多少辛酸血泪!另外,过去是在故乡看雁,如今是飘零异乡,一个“旧时相识”该包含多少丧乱之感!这就点名了愁怀来自丧乱而造成的沦落无依。
过片(下阕)“满地黄花堆积”直承上句,仰观天空飞鸣之雁,俯看遍地凋残之菊,又引出今昔之异的感慨:往年,菊花盛开,共同观赏,摘来插头为簪,如今菊残人老,有谁还会有这种雅兴呢?写到这里,词人的激情愈加迅急,很自然地达到结尾的高潮。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句写进了一个孤寡夫人的惨痛哀伤,这两句诗在上面所描写的种种令人伤心的感受后,一个不幸着的哀叹。她寻觅无主,心神残凄,加之深秋风寒,淡酒难御,望雁过而怀旧事,见残菊更起新愁,这样的境遇,一个人守在窗前,如何能挨到天黑呢?前人的评论极赞赏这两句,说是“借用淡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彭孙遹《金粟词话》)。“黑” 字是个险韵,很难押,此处用得很自然稳妥。
“梧桐更兼细雨”是暗用了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这几句则把上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人物形象置于一个秋雨、梧桐、黄昏的背景上了,把无限痛楚抑郁之情与无限伤心之景融合为一,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感情。
这首词的艺术特点,一是铺叙手法的运用,而是叠字的运用。词人通过铺叙“淡酒”、“雁”、“黄花”、“梧桐”、“ 细雨”等这些富有特征意义的景物,通过一组接一组的叠字连用(十四个叠字),把内心感情层层深入地渲染和烘托出来,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文章来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版哈师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翻译及赏析02-28
声声慢·秋声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3-20
声声慢原文及赏析05-03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3-19
声声慢·秋声原文、赏析09-26
声声慢·秋声原文及赏析03-04
声声慢 秋声原文及赏析04-01
声声慢·咏桂花原文及赏析03-25
声声慢原文及赏析13篇05-03
声声慢原文及赏析(13篇)05-03